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主要功能。
(2)掌握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3)掌握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不同。
(4)掌握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泌尿系统模型和有关泌尿系统组成视频,掌握泌尿系统组成知识。
(2)通过视频和动动手环节学习掌握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肾单位的结构,认同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树立卫生保健意识。
【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人体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主要功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却会排出很多的水。
那么,人体为什么还要排尿呢?你做过尿常规化验吗?这项检查能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呢?今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排尿有关的知识。
二、新课讲解(一)排泄教师讲述: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这些废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个概念。
排泄: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知识拓展】粪便的排出也是排泄吗?排遗是生物体将食物经口进入如胃、小肠等消化器官消化吸收后,排出不能消化的剩余废物的过程,如排便等。
与排泄不同的是,排遗是消化系统作用的一部分,不属于排泄系统。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师讲述: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
泌尿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呢?【观察与思考】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组织同学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1)由图示可以看出,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2)注意观察标注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出途径。
2. 掌握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了解人体排泄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内容:1. 人体内废物的种类2. 排泄和排遗的区别3. 排泄系统的组成4. 排泄过程及机制5. 影响排泄的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泄系统的组成及排泄过程。
2. 教学难点:排泄和排遗的区别,影响排泄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新课导入: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泄系统的组成。
3. 案例分析:分析排泄和排遗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4. 知识拓展:介绍影响排泄的因素,如饮食、运动等。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排泄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排泄和排遗区别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协作能力。
4. 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排泄系统的结构图、功能介绍、废物排出过程的动画等。
2.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课后作业模板:提供给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所学知识的模板。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泄系统的组成。
2. 第3课时:讲解排泄和排遗的区别,分析影响排泄的因素。
3. 第4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5. 第6课时: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第5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位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这一章节,是在学习了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等内容之后的内容,故本节知识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结构和,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可以适当回顾旧知,注意知识的衔接,这节课的内容是《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人”重点之一,在教学时,需注重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内容,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实际要求,制定以下目标:1.生命观念:①能够正确区分排泄与排遗两者的不同,并能够举例说明排泄的方式与相关结构②能够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说出肾单位的结构③举例说明尿液的形成过程,通过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肾移植和血液透析等知识,形成保持健康的意识。
2.科学思维:①以奇闻异事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而主动探究新知②学生通过在自主学习探究,主动构建泌尿系统、肾单位等重要概念③通过学习肾单位结构与功能,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而培养科学思维。
3.探究实践:①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培养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联系生活,学会分析尿液成分判断常见泌尿疾病,尝试提出维持人体健康的有效方式。
4.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对生活案例的讨论,初步形成关注热点问题的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2.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四)教学过程、尿素,;阅读课本并思考回答:(1)人体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代谢废物有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和无机盐。
(2)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3)该过程有三个途径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适当引导学生回顾消化系统知识点,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总结归纳:排便不属于排泄,属于排遗。
【精品】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精品】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的内容。
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了解其他排泄途径。
能力目标:(1)通过演示图片、视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肾脏的结构(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学情分析:通过上学期的生物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性特点,逐步培养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且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如观察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动画、图片等将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呈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学法:观察法、资料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合作探究。
八年级生物上册6.15.2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新版)苏科版

- 对于学生的作业中的亮点和优秀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 针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作业的改正和完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排泄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生理功能,提高健康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排泄的相关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帮助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提升健康意识。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人体代谢产物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八年级生物上册 6.15.2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
教师:
初中初一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分析数据,总结排泄途径的异同。
3.能够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与排泄相关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过程。
-通过问题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1.学生对排泄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对排泄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图表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起排泄的概念框架。
2.学生对排泄途径的掌握:学生对尿液、汗液等排泄途径可能存在混淆,教师应运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实验等,帮助学生明确各种排泄途径的特点和作用。
3.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初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主动探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过程。
1.列出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并简要说明每种途径的作用。
2.用文字和图示描述尿液形成过程。
3.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排泄在维持身体健康中的作用。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在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首先,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有哪些途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强调尿液形成过程的重要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排泄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并谈谈如何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来促进身体健康。
4.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共同探讨家庭生活中与排泄相关的环保措施,例如:如何减少废物排放、节约用水等。请将讨论结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出途径。
2. 让学生掌握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生理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及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难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教学PPT。
3. 案例分析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内会产生废物吗?这些废物是如何排出的呢?(2)引入本课《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讲授新课(1)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分等。
(2)讲解废物排出的途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
(3)阐述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案例分析(1)呈现案例:小明感冒后,体温升高,出汗增多。
(2)提问:小明出汗增多是因为什么原因?这属于哪种废物排出?(3)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4. 课堂互动(1)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例说明其他废物排出的途径吗?(2)邀请学生分享答案。
(3)拓展思考:人体内废物排出不畅可能引发哪些疾病?如何预防?6.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搜集更多关于人体内废物排出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废物排出途径和排泄与排遗区别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和排泄与排遗的区别。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延伸1. 邀请医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医院,实地了解人体内废物的检测和排出过程。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及教学
案例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
前言
本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产生、排出等相关知识,以便于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健康。
教学目标
- 了解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及其产生过程;
- 掌握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方式;
-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体废物的意识和惯。
教学方法
- 理论讲解
- 图片展示
- 视频演示
- 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1. 引入话题: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介绍人体内废弃物的概念和种类。
2. 激发学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人体内废弃物有害的影响等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理论讲解
1. 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和产生过程。
2.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方式。
视频演示
老师可以放映与人体内废弃物相关的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
方式,深化学生对人体内废弃物的理解。
分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排出方式等相关问题,并总结讨论结果。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老师可以通过场景式的角色扮演或实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内废弃物产生和排出的过程。
总结
本次教学旨在增强学生对人体内废弃物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
处理人体废物的意识和习惯。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
环保,为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出一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设计
一、设计思路:
顺利完成本节教案,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关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这一节教案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在学生巩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
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
二、教案分析:
(1)教案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人”一个一级主题。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内容之上的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部分内容“尿的形成与排出”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本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血液的组成,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与关爱生命的情感。
(2)教案对象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人体八大系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不久前刚刚学习了《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很多与自身相关的知识与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3)教案条件分析: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学校各教师已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案更加多样化,教案效果更加灵活。
教师可使用传统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体电脑和电子白板。
图片、音频以及动态视频等普遍使用于教案中。
教案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4)教案重点与难点:
教案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2、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案难点:
尿的形成过程。
1 / 6
三、教案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1、
能力目标:能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
3、
四、教案方法与策略:
通过生活实例以及与泌尿系统相关的疾病,引出泌尿系统的作用。
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并对肾脏有一个新的认识。
通过课本、课件以及资料的分析,让学生试着描述原尿中的成分种类有哪些,
以及原尿与尿液的区别。
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对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的形成和排出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学生已有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迁移人体还有哪些其他的排泄途径。
五、教案过程:
教案环教案内活动与过设计意
学生活教师活通过日常生播放与尿观看新闻,观看与尿毒症引起兴
实例引起学生症有关视频考尿毒症与人关的新
习泌尿系统的哪个器官密切趣关
设置情景提新课导学生思考人体生命活动交流,并作出学习人体生命发兴趣为泌尿系会产生哪些废动产生的代谢答
物呢垫
板书:排的概念义
让学生明、课件展示人体人体泌尿系认真观看统的组成器官的组体泌尿系统组尿系统的组成泌尿系统的各片图片,然后在
引导学生认识人案中写出泌尿系用。
体泌尿系统各组对肾脏有了统统各器官名称以2、泌尿系各成官器及各器官器官的功能。
及一个新的认识。
功的其功能。
能。
3 / 6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案例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第三初级中学李倩楠邮编116300
一、教案背景
本节课的教案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在刚刚学习了《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内容的前提下,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很多与自身相关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学校各教师已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案更加多样化,教案效果更加灵活。
教师可使用传统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体电脑和电子白板。
图片、音频以及动态视频等普遍使用于教案中。
二、教案过程
1引起兴趣:
教师:今天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一则新闻。
(播放与“尿毒症”有关的新闻视频)
教师提问:同学们是否听过“尿毒症”这种疾病?
部分学生:听过。
教师:有谁知道“尿毒症”这种疾病与人体哪一器官有关?
学生举手回答:是肾脏。
教师:肾脏是人体重要器官,它与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密切相关。
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与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有关的知识。
【教师板书】4.5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同时课件展示本节课题。
2新课导入:
教师:有谁知道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呢?
学生1:人体内会产生二氧化碳。
学生2:还有水和无机盐。
学生3:还有尿素。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正确,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很多废物,这些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而排出这些废物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人体的泌尿系统。
【教师板书】一、人体内的废物:
3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教师课件展示人体泌尿系统组成Flash动态图片。
教师: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来观察人体泌尿系统,然后请同学们在学案上写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以及各器官的功能。
学生活动:分小组观察讨论,并将讨论后的答案写在学案上并向同学们展示。
【教师板书】二、人体的泌尿系统: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教师总结:同学们完成的非常好,人体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构成。
其中尿液的形成是在肾脏中完成的,接下来同学们通过课件中的图片和视频,描述肾脏的位置和形状。
学生描述肾脏的位置和形状。
4 / 6
4 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师: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导学案中的问题。
1、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2、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3、肾单位由、和组成。
学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并展示。
教师: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部分物质,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下面有一个表格资料,同学们阅读资料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水 90 98 96
蛋白质 8 0.03 0
00.1葡萄糖 0.1
1.1 无机盐 0.72 0.721.80.03 尿素 0.03
问题:
①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有哪些不同?
②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作用?
③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有什么不同?
④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了哪些物质?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展示结论:
①与血浆相比肾小囊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较少。
②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透过水、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
③与血浆相比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尿素的比例比较高。
④排尿主要排出了水、无机盐和尿素。
教师课件演示、板书辅助解释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以及肾小管的冲吸收作用。
【教师板书】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学案上的填空题。
1、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和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和等物质,都可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
5 / 6
2、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大部分的和部分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5其他排泄途径:
教师: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和尿素。
我们来分析它们排出人体的方式除了泌尿系统以外还有哪些途径。
学生1:二氧化碳通过呼吸系统从人体内呼出。
学生2:水还可以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也可以通过出汗的形式从皮肤排出。
学生3:无机盐和尿素在汗液中也有。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准确,正因为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可以通过皮肤、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
所以人在大量运动出汗后,尿液的量反而减少了。
因为人体的废物在运动过程中主要通过皮肤排出体外了。
教师:本节课的内容就到此结束。
三、案例分析
前面的课时已经把学生对人体八大系统的结构好奇心勾了起来,学生对泌尿系统这部分的知识都很好奇,所以本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本节通过重点学习肾单位的结构组成以及尿的形成和排出,让同学们对泌尿系统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通过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把本节课要讲的几个重点内容穿插在里面,使得教案内容逻辑连贯。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