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各论共50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试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行于深部络脉:络,网络。

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2.经络系统的组成手足三阴经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正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经脉阳维脉。

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脉和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经络系统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内属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外连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太阴肺经手厥心包阴经行于上肢前缘少阴心经内侧中线属脏阴:分布于四肢内太阴脾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行于下肢少阴肾经阴阳阳明大肠经命名原则及手少阳三焦经行于上肢前缘具体名称太阳小肠经外侧中线阳:分布于四肢外阳明胃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太阳膀胱经脏腑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手足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脚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于手三阴经。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食指端(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中指端(关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大趾(隐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足大趾后(大敦)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小趾(至阴)(2)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翼旁(迎香)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睛明)(3)同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体内分布以纵行分布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2)体外分布头面部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手足阳经手足少阳经:侧头部手足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面足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胆经前缘:太阴阴经:在内侧面中线:厥阴四肢后缘:少阴前缘:阳明阳经:在外侧面中线:少阳后缘手少阴心经达目系手足阴经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3
调节机能平衡
含义及机理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 作用及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维 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意义: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 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4
应 用
阐释病理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当 体表受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 而波及脏腑。如外邪袭表继而犯肺。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5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由于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形体、官窍 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的 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临 床可结合经络理论用“由表知里”的思 维方法诊察疾病。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5
……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4
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平衡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5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_8-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_8-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经 络 学 说
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乔文彪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别、别络、经筋、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系统的组成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
足太阳膀胱经
分支1 从头顶部分出, 分支1: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处的头 侧部。 侧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 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 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下 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 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 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 柱两旁下行,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 柱两旁下行,到达腰部, 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2: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 分支2 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 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腘窝中。 穿过臀部, 腘窝中。 分支3:从项部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 分支3 从项部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 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髋关节),经大 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髋关节),经大 ), 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 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 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 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 侧缘至小趾外侧端 至阴穴), 至小趾外侧端( ),交于足少阴 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 肾经。 肾经。 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 ),向上到达额部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 百会穴) 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第四章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第四章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 一、经络的概念(识记)
• 《医学入门》:“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 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 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 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脉与络脉的区别(理解):
经 脉
主干பைடு நூலகம்
(三)冲脉(识记)
冲,要冲,要道 • 1.调节十二经气血。 • 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总领诸经
气血。 • 脏腑经络气血有余时,贮存于冲脉,
不足时给予灌注――――十二经脉之 海,五脏六腑之海 • 2.主生殖功能 • 又称血海,起于胞中可调节月经。
(四)带脉(识记)
• 约束诸经,主司妇女带下。
(五)阴阳跷脉(识记)
• 而任脉有些腧穴是和肝经相会的,例如: 曲骨、中极、关元等。
• 肝郁日久能化火。妊娠恶阻的原因,往往 因肝经郁火挟冲脉而上逆,如唐容川《医 经精义》中说:“诸逆吐咳呛呕等,凡是 冲脉气逆,头目咽喉胸中受病,均系心肝 之火,夹冲脉上行也”。
二、奇经八脉基本功能
• (一)督脉(识记) 督,总管,统率
(2)阳明在前, 少阳在侧, 太阳在后, 厥阴在巅
躯干部: (1)

三阳 三阴
肩胛 腋下
(2)足三阳阳明行于前, 太阳行于后, 少阳行于侧,
足三阴行于腹面。 (3)腹面由内向外为:
足少阴、阳明、太阴、厥阴。
四肢部:
• 1 阴经-内侧,
阳经-外侧
• 2 四肢内外侧 例外:下肢内踝 尖上八寸以下为 厥阴在前,太阴 在中,
• 跷,轻健跷捷。 • 主司眼睑开合,主下肢运动。 •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是气血运行和信息传导的主要通道;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网络全身。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说明经络是运行气血、沟通联系脏腑肢节的通路。

在经络中运行的气称为经络之气,简称经气。

经气是一身之气分布到经络的部分,与脏腑之气相通。

经气是信息的载体,有感应和传导信息的作用,是经络沟通联络脏腑形体官窍的中介。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

(一)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经别和奇经三大类。

正经有十二条(左右共二十四条),故又称“十二正经”或“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有表里关系。

十二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又称“十二经别”。

分别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最大分支,与十二经脉有别,但也属于经脉的范畴。

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奇经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如《圣济总录》说:“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

盖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二)络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

别络是络脉中较大者,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可加强十二经脉相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所没有到达的部位,可补正经之不足,还有统领一身阴阳诸络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_8-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_8-经络学说
(二)经络学说的确立 《黄帝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三)经络学说的发展
晋 •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络脉
连属 经部分 络 系 统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五别络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外连
十二皮部 内属—— 五脏六腑
十二经脉
(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
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肝经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二)具体名称
前 手太阴肺经 内侧 手三阴经 中 手厥阴心包经
后 手少阴心经

前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外侧
手三阳经
中 手少阳三焦经 后 手太阳小肠经

前 足太阴脾经 内侧 足三阴经 中 足厥阴肝经
后 足少阴肾经
前 足阳明胃经 外侧 足三阳经 中 足少阳胆经
后 足太阳膀胱经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交手三阴经。
头(面)


腹 足
手之 三阴
足 之 三 阳
(二)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手太阴肺经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中焦,下行络大肠,回环上来沿 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脏, 从肺系横行出来,沿上臂内侧下行, 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经 肘窝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 寸口,即桡动脉搏动处,沿大鱼际部 边缘,出拇指内侧端。
起于食指桡侧端,沿食指桡侧上行, 出于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之 间,沿前臂桡侧上行,经肘部外侧, 再沿上臂后外侧上行,出肩端,沿肩 峰前缘向上,交会于大椎穴,然后向 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膈 肌,属于大肠。
常用穴位定位与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 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 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所传达的信息,请尽量言简意赅的 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 所传达的信息。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 解您所传达的信息,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 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所传达的信息。7 行 * 30 字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 体各部的活动保持着阴阳协调统一。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 送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 养。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
经络能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抗御 外邪的能力,起到保卫机体的作用。
经络系统组成
01
02
03
04
经脉
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 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
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 络、孙络等。
内连脏腑
经络通过经别、别络等将人体 内外、脏腑、肢节连成一个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