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美读全诗。
2、学会鉴赏本诗的美。
3、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爱的个性。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体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鉴赏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
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
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
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二、深情美读,感知全诗:(一)教师范读全诗。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合作探究,鉴赏全诗探究的中心问题: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有什么感悟?探究的难点问题:怎样领悟本诗的意境美?1、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2、你对哪一种美感触最深呢?请紧扣诗歌进行阐述。
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就近讨论,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和成果。
(一)音乐美派的同学先谈谈吧。
1、学生发言(略)2、教师小结:诗歌音调和谐,旋律完整,体现了音乐美。
(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二)建筑美派的同学接着发言。
1、[导]建筑美是就诗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诗句和诗节的排列。
2、学生发言(略)3、教师小结: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三)绘画派的同学,你们有何高见呢?1、学生发言(略)2、深入探究诗歌的意境美[导1]⑴哪些美丽图画让诗人心醉神迷?——挥手作别图、金柳夕照图、青荇招摇图、星辉寻梦图。
⑴这些图画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描绘出一幅幅动态的、立体的风景画。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再别康桥》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2)分析并掌握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及其在《再别康桥》中的体现;(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4)认识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2)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3)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时的哀愁;(2)领会诗歌中表现的爱情、美好、自由等主题;(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2)诗歌主题及情感的理解;(3)诗歌创作风格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意境的理解;(2)新月派诗歌特点的把握;(3)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徐志摩及新月派诗歌;(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诗歌朗诵:(1)学生自读;(2)教师示范朗诵;(3)分组朗读;(4)全班齐读。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结构,讲解诗句含义;(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3)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4)探讨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情感;(2)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3)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诗歌情感。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再别康桥》;2. 分析《再别康桥》中的修辞手法,挑选一个进行仿写;3.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情感体验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
(3)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内涵解读。
(2)诗歌创作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徐志摩的生平及其文学作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背景,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美景。
(2)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式。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解读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内涵。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2)讨论诗歌创作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深入理解作品。
6. 课后作业(1)背诵《再别康桥》。
(2)写一篇关于徐志摩诗歌特点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I. 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中学生阅读和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徐志摩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II. 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2.细读诗歌《再别康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3.学会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欣赏能力;III. 教学内容1. 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成就;•解释背景:徐志摩留学英国期间的情感和经历;•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创作动机和意义;2. 诗歌《再别康桥》的细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再别康桥》;•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词句、意象和结构;•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寓意;3. 诗歌分析活动•小组活动: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分享给全班;•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风格和主题;4. 创作活动•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以《再别康桥》为灵感;•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和点评;IV.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活动;2.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帮助理清诗歌中的情节和结构;3.独立阅读: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思考和发表意见的能力;V. 教学资源1.电子版《再别康桥》原文;2.徐志摩的简介和相关资料;3.诗歌分析模板和指导材料;4.思维导图工具;5.学生创作的诗歌范例;VI. 教学评估方式1.学生小组的诗歌分析和讨论成果;2.学生对《再别康桥》的阅读和理解;3.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VII. 教学延伸1.继续学习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2.探索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诗歌分析和创作;3.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活动,提升自己的朗诵和表达能力;VIII. 参考文献1.徐志摩. (1928). 再别康桥.2.李昂. (2018). <>创作背景辨析.《世纪》, 27(03), 195-196.以上是本教案的相关信息和教学设计,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化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背景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曾留学美、英。
“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___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___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遨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
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名人评说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根底。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一是自由。
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的诗人。
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
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假设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篇十五篇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篇十五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在这个环节中介绍诗人:(略)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抒情诗。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很重要。
它是一个“切入点”。
阅读教学非常那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也有人叫做“导入”,但我以为二者有区别。
“切入点”是对课文而言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而寻找的突破口,属于阅读教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对课堂而言,是为了把学生从课前的无序状态引入课内的有序状态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属于阅读教学外部组成部分。
明确提出“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出下面的核心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它是怎样抒情的呢?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诗歌意象的问题。
高一的学生可能不会顺利的回答出“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这不要紧。
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的第二小节,抓住“金柳”这个词,让学生充分品味。
“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诗人为何如此表现它?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的。
诗人写“金柳”是“新娘”。
作为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诗人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诗人的感情有关系?有可能。
谁能说说诗人与剑桥大学有什么关系?简要介绍诗人的生活历史。
由此学生明白了,原来由“金柳”联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
不但这个如此,其他很多作品,诗人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诗人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
下面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诗人写入作品的包含了诗人感情因素的形象。
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
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解释《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能够运用诗歌分析技巧分析和解读《再别康桥》的诗歌结构和意象;3. 能够加深对于背景知识的了解,包括康桥和诗人徐志摩的历史背景。
教学准备:1. 《再别康桥》的版本副本;2. 网络连接和投影仪;3. 知识背景材料,包括徐志摩和康桥的相关信息;4.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1: 导入 (5 分钟)通过唱一首有关徐志摩和康桥的歌曲或播放一段视频,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然后以问题导入,例如:“你们听说过康桥吗?你们对徐志摩这个名字有什么印象?”步骤2: 课堂讨论 (15 分钟)组织学生对徐志摩和康桥的背景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相关背景知识,然后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徐志摩和康桥的了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步骤3: 阅读诗歌 (15 分钟)将《再别康桥》的诗歌分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默读。
然后,整个班级一起朗读诗歌。
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感受和观点,并提醒他们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
步骤4: 小组分享和讨论 (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再别康桥》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根据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意象来解释和分析诗歌。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步骤5: 整体讨论 (15 分钟)以班级为单位,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们更加深入地分析和解析诗歌,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和提供支持性的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步骤6: 结束 (5 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收获,鼓励学生在回家的路上继续思考和探究《再别康桥》这首诗歌。
课后延伸活动:1. 对于更高年级或继续学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阅读更多关于徐志摩和康桥的文本,以扩大他们对该主题的了解。
2. 让学生写一篇个人观点或情感反应的文章,表达他们对《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和徐志摩的理解和感受。
3. 组织一个戏剧或音乐表演,将《再别康桥》的诗歌表演出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新诗的欣赏方法,分析理解是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感悟情感美、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自主学习探究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配乐朗读录音等与课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
如:"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省海宁县人。
笔名云中鹤。
现代诗人、散文家。
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
1918年按照其父亲的愿望,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春,徐志摩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剑桥大学两年的英国资产阶级教育,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与政治理想。
在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他西洋文学的熏陶下,他违背其父让他当银行家的期望,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10月回国。
12月起,在《学灯》《小说月报》和《晨报副刊》上大量发表诗文;成立“新月社”。
1924年,又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
这时的徐志摩,不满军阀混乱、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向往和追求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理想。
1926年4月至6月,在《晨报副刊》上主编11期《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对新诗的艺术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徐志摩的诗大都是抒情诗,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
徐志摩还致力于创造一种建筑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诗歌语言,他的诗,如《残诗》、《偶然》、《再别康桥》,语言自然、纯熟,既是地道的口语,又经过艺术的提炼,独具清莹流丽的情致。
他的散文成就可与诗歌媲美,由于较少形式上的束缚,更易表现他奔放不羁的情感,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都是久经传诵的名篇。
徐志摩的着作,除前面提到的诗集外,有散文集《落叶》(1926)《自剖》(1928),《巴黎的鳞片》(1927)《秋》(1931),小说集《轮盘》(1930),戏剧《卞昆冈》(1928,与陆小曼合作),日记《爱眉小札》等。
三、学生齐读,教师正音青荇()漫溯()长篙()笙()箫四、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这首诗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韵律。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五、初步赏析(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2)为什么要这样?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深怕惊醒了它。
(3)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4)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因在夕阳中。
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5)a、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b、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此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
是- 屏绣康河。
(6)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7)a、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b、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生字词语一个3遍。
七、板书设计:再别康桥1、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2、初读课文3、初步赏析课文,理解大意八、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美、韵律美与情感美。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义。
教学难点:中国现代诗歌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民族团结教育:一、品味鉴赏,体景悟情1 、体验情感美(1)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初步领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诗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言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三个"轻轻"一再叠用,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母校的虔诚恭敬,剑桥大学在诗人心目中崇高而伟大,诗人用自己的形象烘托了剑桥大学。
最后一节用"悄悄"与"轻轻"遥相呼应,形成回环复沓之美,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难舍难分。
作者只身轻轻来到康桥,又独自悄悄离开,与康桥宁谧的意境相符;他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与他对康桥喜爱眷恋之情相吻合;叠音词"轻轻"与"悄悄",回环复沓,有轻微跳跃的音乐美。
)2 、感悟意象美(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意象感情云彩难舍难分金柳欢喜、眷恋青荇对康河永久的眷恋潭水将留恋融入康桥的风光中长篙、星辉感情达到高潮(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作者甚至想永久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2)听老师诵读,想象夏夜星光下,诗人独自泛舟康桥,默然寻梦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品味韵律美于诵读中感悟诗节匀称,诗句整齐用韵细蜜精巧音乐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全诗共7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压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7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这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二、总体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
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2、教师与学生配合朗读诗歌。
(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别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蓄隽永。
)3、背诵诗歌。
(徐志摩的新诗以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铸就了其诗歌清新空灵的独特风格。
以上教学环节,着力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感悟美、体验美、品味美,从而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比较鉴赏,拓展延伸1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等)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相比较,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等物象,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以上重点赏析的部分。
)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五、板书设计1、情感美2、意象美意象感情云彩难舍难分金柳欢喜、眷恋青荇对康河永久的眷恋潭水将留恋融入康桥的风光中长篙、星辉感情达到高潮3、韵律美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