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5课导学案
【部编版】2018年秋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时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一、自主学习1、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背景链接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3)相关资料藤野严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县人,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
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
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
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
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
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
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
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1917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岁。
2、给加点字注音。
绯.红()宛.如()驿.站()解剖.()油光可鉴.()畸.形()不逊.()匿.名()血.管()深恶.痛疾()诘.责()挟.着()教诲.()杳.无消息()瞥.()二、问题点拨1、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2、“东京也无非这样。
八年级第5、6课导学案

第五课三大改造导学案【课前展示】复习学过的知识【学习目标】1知道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结果。
2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3、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
【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农业合作化背景:改造方式:组成_________合作社,走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化改造方式:__________________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方式:_________年起,实施__________,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政策:_________政策。
使用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
到_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合作探究】(1)三大改造的形式有哪些?(2)三大改造完成有什么重要意义?【展示汇报点拔精讲】【能力拓展】(1)关于1956年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前的具体情况,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是()A、农民已经能够合理地使用耕地 B、农村已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C、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D、农产品能够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2)下列关于手工业改造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A、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B、1955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1956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手工业合作社的建立,使个体所有制成为集体所有制(3)、我国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是()A、租赁 B、借用C、赎买 D、没收(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时间和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5)、新中国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有( )A、互助组B、供销合作社C、生产合作社D、公私合营【叙谈收获】【布置作业】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课前展示】复习学过的知识【导课亮标】1、掌握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主要任务及意义;归纳探索中出现的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出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màn jì huìfēi pōu jīyǎo piē wǎnxùn nì jié2、驿站:古代专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休息和住宿的地方。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标致:漂亮。
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文中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不逊:傲慢无礼。
逊,谦逊。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匿,隐藏。
托辞:找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
恶,厌恶。
疾,憎恨。
3、文中集中的评价: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4、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惜别、怀念)为叙事线索。
5、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五个典型事例:A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B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C 关心实习情况——热情诚恳。
D 了解女人裹脚的情况——求实精神。
E 临别送照片——真诚友好。
6、(1)肖像角度:黑痩,八字须,戴着眼镜。
(白描手法)(第6段)(2)生活习惯的角度:生活俭朴,不拘小节,不修边幅。
(第9、10段)(3)治学的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第16、17、23等段)(4)对待学生的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特殊礼遇。
(11〜15、21、22、32〜35等段)7、万分的感激,深切的怀念和愧疚。
这种感激、怀念体现在行动上:(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以笔做刀枪,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合作探究案【合作展示】事件: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庸俗生活;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C.受到仙台医专职员优待;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优秀导学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 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4. 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
预习案学法指导:1、标好段序,通读课文,进行知识梳理;找出课文中描写精彩的句子并进行勾画;熟记重点字的字音、字形,解释重要词语,了解基本文学常识。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完成。
一、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了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预习自测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fēi() 红芦huì( ) 不xùn( ) nì( ) 名信诘责( ) 畸形( ) 深恶痛疾( ) 发人深省( ) 瞥见()抑扬顿挫()2 .解释下列词语, 加点的字另作解释。
(1) 深恶痛疾:(2) 油光可鉴:(3) 竭力:(4) 凄然:三、整体感知1、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部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2(无答案) 语文版(2021年整理)

广东省河源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2(无答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广东省河源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2(无答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广东省河源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2(无答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5《大堰河——我的保姆》【学习目标】1、学会梳理本诗的情感脉络,明确本诗的叙事结构.2、体会作者对大堰河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她的真挚怀念与赞美之情。
一、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1。
梳理本诗的情感脉络(如痛惜恋悼赞敬恨等)2。
明确本诗的叙事结构(如悼念性作品常呈现的叙其生念其情赞其功敬其德)3。
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技术“几束”、“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说明了什么?4.概括大堰河这一母亲形象,诗人对这一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镜子艾青仅只是一个平面或是鬓如霜雪却又是深不可测有人喜欢它它最为真实因为自己美决不隐瞒缺点有人躲避它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因为它直率谁都从中发现自己甚至有的人或是醉后酡颜恨不得把它打碎5、你觉得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
6、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二、课后训练巩固题。
1.下列加粗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典押diǎn yā 忸怩niǔ niè 凌侮líng wǔB叱骂chì 醉酒zuì 咒语zhòuC拥抱yōng bào 娇美jiāo 漂泊piāoD荆棘jīng jí 辉煌huī huáng 悄然qiǎo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我呆呆地看檐头的写着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扁。
苏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5课 盛世汴梁导学案

热身导入
视频:《清明上河图》解说(5分钟)
《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北宋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的风光。
主题讨论(8分钟)
阅读此画,我们会看到什么?
(二)探讨交流(7分钟)
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其价值不仅在美术上,也给史学家、社会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三)欣赏感悟(5分钟)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繁华都市的面貌,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四)探究分析:中国画传统的装裱形式有哪些?(5分钟)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课题
苏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5课 盛世·汴梁
编制
授课班级
1—10班
周次
第12周
总课时
第9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探究,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清明上河图》的分析
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及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资源
教学课件、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卷——横长,两侧有细木条,可拉线挂画。
轴——竖长,下有圆轴,可卷。
册——近方形小画,装裱成折叠的册子。
镜片——裱成独张,不带挂轴
评价总结
(5分钟)
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中国画知识,跟随画家游览古城汴梁,记录汴梁城的各类信息,从打开手卷的方式展开:郊外、城门、过桥、街道等;从人物形象展开:坐轿的、骑马的、挑担的、赶毛驴运货的、推独轮车的、闲逛的、饮酒的、有聚谈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导学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A 2.B 3.B
步骤四:课后巩固,学会迁移!
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895年。中方代表是李鸿章。(2)规定:还有清政府割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辽东半岛战役
占旅顺大连、旅顺大屠杀
徐邦道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丁汝昌
步骤二:共同探究,集思广益!
(1)清政府的制度落后政治腐败(根本原因)
(2)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导致中国军队的一败再败。
(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距。
(4)外因: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导学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课题: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学习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
2.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3.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学习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瓜分”中国狂潮
●学习难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高效学习四步骤】:
步骤一:自主预习、构建体系!
{
主要战役
阶段
主要战役
战况主要事件
重要人物
开始
丰岛战役段1894年7-9月
平壤战役
统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战役
日本夺取黄海制海权
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导学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第一阶梯预习导引1.本文以哪两条线索行文?具体写了哪些事?2.概括作者眼中藤野先生的形象。
第二阶梯课文研读阅读课文“我离开仙台之后”到文末,回答问题。
1.选文第l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结合全文,说说鲁迅作出这样的评价的缘由。
3.你怎样理解“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中的“良心发现”和“增加勇气”?4.文中的“正人君子”指哪些人?作者为什么要给这个词加上引号?5.结尾处作者表示要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6.联系全文,说说本文的主题思想。
第三阶梯课内迁移我的一位国文老师①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珍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
②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的绰号是“徐老虎”。
他相貌很古怪,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绘图中夜叉的模样,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他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耐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
他经常是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③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
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话相当地可以使学生们吃惊,我们的图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能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介绍完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
他打着江北的官腔,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课堂小结】
七、训练验收
1.帝国主义国家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镇压义和团运动B.维护清王朝统治
C.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D.迫使清政府妥协
2.为了抵抗八国联军的侵略,义和团将士在北京附近的军事要地击败了不可一世的侵略者,这个军事要地是()
A.美国取得了在华势力的优势B.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完毕
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形成了
5.如果你担任历史纪录片《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A.美国使馆在举办舞会B.各国使馆林立
C.居住大量北京居民D.驻扎外国军队
A、天津B、大沽口C、廊坊D、威海卫
3.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沿运河两岸向进犯,8月中旬,北京被攻占
,
慈禧太后带着仓皇出逃。在逃亡西安的路上,下令剿灭。
4.八国联军统帅特许侵略者在北京公开抢劫三天,千年古都陷入了浩
劫。
5.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与清政府签订了。
6.是一个空前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清政府成了,中国完全陷入的深渊。
6.向列强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是()
A.慈禧太后B.李鸿章C.光绪帝D.左宗棠
7.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
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拆毁大沽炮台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八检查学案
九、教学反思
一.情景导入
二.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四.学习程序
1、独学(10分钟)检查点评学习效果,达标率75%
2、对学(5分钟)了解学习效果,解决独学时存在的问题,达标率85%
3、组学(5分钟)了解学习效果解决对学时存在的问题,达标率90%
预示展示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点拨解释、共同提高)
1,《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7.1840—1900年,外国侵略者曾两次攻占北京,分别是年、年,
有两位皇帝被迫逃离京城,分别是、。
3.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B.庚子年C.辛丑年D.壬寅年
4.1902年一位美国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认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表明当时:()
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定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பைடு நூலகம்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依据学案内容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
3、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出来以备集体讨论、突破。
4、建议25分钟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五中基地八年级历史导学案
课题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型
自学验收课
五导学内容
1.19世纪末,一场反帝爱国的运动在山东、直隶一带爆发了,它以
为口号,斗争矛头直指侵略者。
2.年6月,八个国家拼凑了2000多
人,在英国海军中将的率领下,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战斗在京津
路线上打响。在廊坊、杨村狙击敌人。西摩率残部狼狈退回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