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唐诗五首—导学案
《唐诗五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唐诗五首》导学案一、引言《唐诗五首》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精华,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水平。
通过进修这五首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风格和意蕴,进一步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本次导学案将指挥学生一起深入探讨这五首经典唐诗,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唐诗五首》的背景和作者;2. 掌握《唐诗五首》的基本内容和意境;3. 分析《唐诗五首》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4. 感受《唐诗五首》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5.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进修内容1. 诗歌一:《静夜思》2. 诗歌二:《登鹳雀楼》3. 诗歌三:《春晓》4. 诗歌四:《将进酒》5. 诗歌五:《望岳》四、进修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唐代诗歌的地位和特点,引发学生对《唐诗五首》的兴趣。
2. 进修:逐首介绍《唐诗五首》的背景、作者、内容和意境,分析其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分析:通过讨论和分组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每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 欣赏: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朗诵《唐诗五首》,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
5. 总结:总结《唐诗五首》的主题和内涵,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和理解。
五、作业1. 背诵《唐诗五首》中的一首诗歌,并写出对其的感想和理解;2. 撰写一篇文章,探讨《唐诗五首》中的共同主题和情感表达;3. 搜集并整理其他唐代诗歌,选取一首进行赏析,并分享给同砚。
六、延伸阅读1. 《唐诗三百首》2. 《唐诗选》3. 《全唐诗》七、总结通过进修《唐诗五首》,我们可以领略到唐代诗歌的奇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欣赏古代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诗歌的美丽和力量,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情感体验。
愿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和启发!。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妙。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课堂流程【自学导思】一、课前预学【小贴士】关于律诗(1)律诗的基本特征律诗:近体诗的一种。
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
2.利用课文注释、查阅相关资料,查找整理五首作品的创作背景。
3.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诗词相关知识。
二、自学感悟(写出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困惑和发现等)【共学激思】活动一:朗读律诗,体会韵律①学生自主放声朗读五首律诗。
②圈划出韵脚,判断每首诗所押的韵,押韵的位置及平仄的特点,完成表格。
(朗读节奏、对偶、押韵等)篇目 韵脚 所在位置 押韵 平仄 《野望》 《黄鹤楼》《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③吟咏诗歌,平声韵长,仄声韵短促。
活动二:学习律诗“起承转合”。
13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导学案)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1.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贞观初年,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
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
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中唐的文学家把他与盛唐大诗人王维并称:“沈(佺期)、宋(之问)既殁,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当年仕途失意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情怀,加上被神话传说触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响。
据说李白游黄鹤楼也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野望》公开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目标:1.知道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
3.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彷徨无依、孤独抑郁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知道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难点: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
三、学习过程:1、乐探( 5 分钟)1.朗读诗歌,圈点课文生字词。
东皋徙倚驱犊采薇崔颢千载萋萋2.作者链接王绩(约589—644),字,号,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3.背景链接《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2、乐研(15 分钟)(一)整体感知1. 读准节奏。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理解词语(1)皋:(4)犊:(2)薄暮:(5)禽:(3)采薇:(6)徙倚:3. 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文本探究齐读诗歌思考:1.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请赏析。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乐拨(10 分钟)本首诗歌结构图示:首联:孤寂无依——抒情颔联:眼前景观写景孤寂抑郁颈联:傍晚归家苦闷惆怅尾联:追怀古人——用典4、乐展(10 分钟)(1)背诵本首古诗(2)展示重点字词的翻译(3)说一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乐测( 3 分钟)1.理解词语(1)皋:(2)薄暮:(3)徙倚:(4)犊:(5)禽:(6)采薇: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知识梳理(知识网络构建) 2 分钟五、作业:1.背诵并默写本首诗2.读一读王绩其他诗歌《钱塘湖春行》公开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

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
先看第一首《野望》。
二、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三、文体链接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
还讲究平仄。
四、诗歌赏析王绩《野望》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东皋(gāo)薄(bó)暮徙(xǐ)倚犊(dú)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品析诗句。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唐诗五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唐诗五首》导学案
一、进修目标:
1. 了解唐诗的特点和背景;
2. 熟悉《唐诗五首》中的五首名篇;
3. 学会欣赏和理解唐诗的意境和情感;
4. 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进修内容:
1. 唐诗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唐诗五首》中的五首名篇;
3. 唐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三、进修过程:
1. 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了解唐诗的特点和背景,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进修《唐诗五首》(40分钟)
先让学生阅读《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望岳》和《早发白帝城》,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各首诗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分析讨论(30分钟)
组织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唐诗五首》中的五首名篇的特点和韵味,对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进行深入解读。
4. 欣赏鉴赏(20分钟)
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唐诗五首》中的名篇,感受唐诗的魅力和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5. 总结反思(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进修收获,反思自己对唐诗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四、作业安置:
1. 背诵《唐诗五首》中的一首名篇;
2. 撰写一篇关于《唐诗五首》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诗的特点和背景,还能够熟悉《唐诗五首》中的五首名篇,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诗歌情感。
希望学生在接下来的进修中能够继续尽力,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唐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一、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
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背景知识了解1、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
2、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
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
3、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第一环节:预习检查1、请给加点字注音:竹喧.(xuān)归浣.(huàn)女山居秋暝.(míng)风急天高猿啸.(xiào)哀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xiāo)下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锦瑟无端五十弦.(xián)只是当时已惘.(wǎng)然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①竹喧归浣女...:(妇女洗完衣服回来)(渔舟顺流而下)...,莲动下渔舟②黄沙百战穿.金甲:(磨穿)③青海长云暗.雪山:(使……暗淡无光)④万里悲秋常作客...:(常年客居他乡)⑤艰难苦恨....繁霜鬓:(时世艰难生活困苦)(甚恨)3、填空①《山居秋暝》是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中归隐生活的追求。
唐诗五首导学案

§12、唐诗五首1、字词积累东皋(g āo ) 薄暮(bÓ) 徙倚(x í) 犊(d ú)采薇(w ēi) 萋萋 (q ī) 侯骑(j ì) 燕然(y ān) 荆门(j īng) 2、晓通词义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 :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
居延: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征蓬:飘飞的蓬草,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胡天:指胡地的天空,这里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
孤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燃的烽烟。
长河:黄何。
萧关:古官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查通信的骑兵。
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燕然: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
荆门:荆门山,形势险要。
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楚国:楚地。
这里指今湖北。
平野:平旷的原野。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野。
结;:形成。
海楼: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孤山:孤山寺 。
贾亭:贾公亭。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形容为数不多。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
乱花:各种颜色的花。
欲:想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唐诗五首国学名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唐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
学习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大意,品味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萧.关(xiāo)..()驱犊.( ) 芳草萋萋燕.然()采薇()侯骑()答案:gāo xǐyǐ dú qī qī xiāo yān wēi jì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东皋薄暮..望()(2)山山唯落晖..()(3)晴川历历..汉阳树()(4)芳草萋萋..鹦鹉洲()(5)征蓬..出汉塞()(6)长河..落日圆()答案:(1)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落日。
(3)分明的样子。
(4)茂盛的样子。
(5)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6)指黄河。
3.文学常识填空。
“天下绝景”之称。
(3)《使至塞上》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又称“”。
杜甫评价他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答案:(1)《王绩诗注》唐王绩眺望原野(2)《崔颢集》崔颢唐岳阳楼滕王阁(3)王维唐朝诗佛。
4.将下列诗句补写完整。
(1)树树皆秋色,。
(2)黄鹤一去不复返,。
(3),芳草萋萋鹦鹉洲。
(4)征蓬出汉塞,。
(5),长河落日圆。
答案:(1)山山唯落晖(2)白云千载空悠悠(3)晴川历历汉阳树(4)归雁入胡天(5)大漠孤烟直5.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相顾无相识(2)日暮乡关何处是(3)归雁入胡天(4)白云千载空悠悠答案:(1)相顾/无相识(2)日暮/乡关/何处是(3)归雁/入胡天(4)白云/千载/空悠悠合作探究6.结合《野望》的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7.简析《野望》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答案: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8.“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9.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黄鹤楼》的第三、第四联。
答案: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10.试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进行简单的赏析。
答案: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中考链接(2016·湖南娄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1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当堂测试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答案:B 解析: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3. 下列对《黄鹤楼》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4.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②美的具体表现: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2016·辽宁沈阳)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5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汉江①临泛王维楚塞②三湘接,荆门九派③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①汉江:即汉水。
②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
③九派: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统称。
5.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使至塞上》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国的内容。
B.《汉江临泛》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也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C.《使至塞上》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汉江临泛》用一“浮”一“动”渲染了水势的磅礴。
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答案:B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大意,品味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荆.门()啄.春泥()没.马蹄()白沙堤.()答案:jng zhuōmòdī2.解释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云生结海楼..()(2)应怜.故乡水()(3)几处早莺争暖树..()(4)最爱湖东行不足..()答案:(1)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2)喜爱(3)向阳的树(4)不够3.文学常识填空。
(1)《渡荆门送别》选自,作者,字,号。
与一起并称“大李杜”。
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全诗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李太白全集》李白太白青莲居士杜甫记叙地点目的(2)《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乐天香山居士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颈对偶4.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合作探究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6.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渡荆门送别》一诗的颔联。
8.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9.《钱塘湖春行》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诗人喜悦的感情(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拓展延伸中考链接:10.(2016.湖北)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中的一个“”字,把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的景象写得富有气势。
答案:入(2)请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
答案示例:①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②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③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当堂测试1.根据提示默写名句。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
诗中描绘西湖胜景的诗。
抒写诗人游兴未尽,对西湖美景恋恋不舍之情的诗句,。
2.(2016.贵州铜仁)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答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
答案示例:本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2)诗句中“怜”的意思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后面的问题。
答案: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爱(最爱)(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