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老师的书法

合集下载

专业赏析启功先生的几幅作品:一代书法大师就是不一样

专业赏析启功先生的几幅作品:一代书法大师就是不一样

专业赏析启功先生的几幅作品:一代书法大师就是不一样中国的书法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它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也因为如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书法,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欣赏书法。

所以如何去欣赏书法,也就日益成为书法爱好者和书法欣赏者谈论的话题。

启功先生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有话说,中国书法,继启功之后,再无大家了。

事实上也是这样的,你看看中书协乃至民间很多书法家,目前为止,超过启功的还没有。

今天,笔者专门罗列出启功先生的几幅作品,做重要赏析,还望各位网友批评指正。

(一)释文:若道春风不解意,如何吹送落花来。

一九八五年春,启功书。

赏析:这是一幅启功先生于一九八五年春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用笔恪守中锋,力贯毫端,沉稳挥运,大起大落。

其起落转折,处处着实写来,轻松自如。

单个的字形修长,上紧下松,圆转秀劲,结体优美,比起启功先生一九九〇年以后的作品来,虽然风格上还未能“独标孤瘦”,但也显得笔力沉雄,圆中有方,丰润迷人。

首字“若”开笔写得大而重,以引领全篇,并定出了此幅作品的基调。

第一行的三个字写得较为规整沉稳。

“春”字的撇和捺开合有度,使整个字显得秀逸多姿。

写到“风”字时,行笔开始较为放纵,以圆转的笔调疾速劲健而出,有飞动之势。

接着将“不”和“意”字写得小而稳。

而第二行的字,也大小参差错落,有开有合,无不如意。

第三行的“如何吹送”四个字,点画更加跳跃,圆转欹侧,笔势连贯,有如一股劲风扑面而来,这正好切合了字义。

末行“落花来”,复归稳重,如朵朵落花,掷地有声。

落款两行写得轻松飘逸,似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上下款各钤印一方,首尾呼应,落落大方。

总之,整幅字的用笔妙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

或体方而笔圆,或笔方而体圆。

既十分得体地注意到了点画的方圆变化,又充分地把握住了置陈布势时的擒纵关系。

整体上充满了朴拙平实的气氛,从而使这幅作品凸现出淳厚优雅的美感。

(二)释文:上方部分为“鹅群。

坚净翁书”。

启功长城题字

启功长城题字

启功长城题字
【原创版】
目录
1.启功长城题字的背景和意义
2.启功书法的特点和价值
3.启功长城题字的影响和传承
正文
启功长城题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在 1981 年为八达岭长城
题写的一幅书法作品。

这幅作品不仅代表了启功书法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启功(1919-2010)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学者,他
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启功的长城题字,以其雄浑有力的笔触和流畅的线条,展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厚重的历史感。

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启功书法的特点和价值,是他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启功长城题字的影响深远,不仅提高了长城在国人和世界人民心中的地位,同时也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艺术在启功的长城题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

第1页共1页。

当代最后一位书法大师启功,你怎么评价他的书法作品呢

当代最后一位书法大师启功,你怎么评价他的书法作品呢

当代最后一位书法大师启功,你怎么评价他的书法作品呢?头条定义当代最后一位书法大师启功,这是头条艺术评论家对启先生书法最洽如其份的评价,启先生为人:满襟和气春如海,启先生为文:笔端风雨驾云涛!《一》启先生对中国书法有四大贡献(l)汉字黄金分割率:是启先生经过发明六十年的坚辛探索,发明了写字的黄金分割率,提出了普通人怎样写好字的方法论,写出了:用笔何用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

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2)书法结字为上论:启先生打破了千年以来,古人认为的写书法柔毫书汉字以‘’用笔为上‘’的定论,提出了‘’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的结字为上的理论,这比苏轼的书法‘’撑上水船‘’蔡邕的‘’书法九势说‘’,子昂的‘用笔为上。

千古不易’论,还有包世臣的‘石工镌字论’都显然进了一大步。

(3)执笔方法:千百年来大小书家谈拿笔方法众说纷纭,1978年启先生给了沙孟海先生一页唐画残片,这是日夲朋友中村不折旧蔵的吐鲁蕃唐画,画中人执笔斜握,还有《五代校书图》《李公麟莲社图》梁楷的《黄庭换鹅图》都是斜拿笔,就象今天拿铅笔一样,更可笑的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何子贞‘’鸡爪执笔法‘’等,总让后学者如入五里云雾云中,启先生拨云见日,(唐朝人的执笔方式)八八年有一次在师大红六楼,启先生拿着学生大楷写字,我问启老怎样用笔好,先生说:用笔没有死规定,你想怎么拿,自已定,别迷信,先生看着我两银发直惊讶不解,就说一个朝代一种方法,宋朝以前你看闫立本校书图是怎么执笔的,宋以后写字高案髙椅,写字姿式和用笔应适应当时的生活用具,启先生用笔观让我们今人茅塞顿开。

(4):《论书绝句百首》是启先生用诗写的中国书法史,先生对流芳百代的各朝书家都有涉猎评价,对流传至今的各种碑帖简椟写经诗书石刻等都有描述,对争论纪年的历代书讼世说都有精论,对贬赵卑唐热捧汉魏师笔师刀等高见频出,如先生写赵子昂:绝代天骄学力深,吴兴字欲擬精金。

纤毫渗漏无容觅,但觉微馀爱好心。

启功书法作品欣赏

启功书法作品欣赏

03
字形美:启功的书法作品字形优美,线条流畅,既有骨力,又有韵味,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启功书法作品的技法分析
01
笔法:启功的书法作品笔法丰富,既有传统的笔法,又有自己的创新,使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2 结构:启功的书法作品结构严谨,笔画之间的间距适中,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
03 韵律:启功的书法作品韵律优美,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启功书法作品欣赏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启功书法艺术的魅力
启功书法艺术风格特点
• 楷书:启功的楷书以严谨、端庄、秀美为主要特点,结构严谨,笔画清晰,既有古代楷书的传统韵味,又有自己 的独特风格。
• 严谨的结构:启功的楷书结构紧凑,笔画之间的间距适中,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 • 端庄的笔画:启功的楷书笔画挺拔有力,起笔收笔都非常讲究,给人一种端庄大气的感觉。 • 秀美的字形:启功的楷书字形优美,线条流畅,既有骨力,又有韵味,给人一种秀美的感觉。 • 行书:启功的行书以流畅、潇洒、奔放为主要特点,笔画舒展,结构灵活,既有行书的飘逸,又有楷书的严谨。 • 流畅的笔画:启功的行书笔画流畅,起笔收笔都非常自然,给人一种潇洒自如的感觉。 • 潇洒的结构:启功的行书结构灵活,笔画之间的间距较大,给人一种奔放的感觉。 • 奔放的字形:启功的行书字形奔放,线条有力,既有行书的飘逸,又有楷书的严谨,给人一种豪放的感觉。 • 草书:启功的草书以豪放、奔放、磅礴为主要特点,笔画狂放,结构自由,既有草书的气势,又有楷书的骨力。 • 豪放的笔画:启功的草书笔画狂放,起笔收笔都非常大胆,给人一种奔放的感觉。 • 磅礴的结构:启功的草书结构自由,笔画之间的间距较大,给人一种磅礴的感觉。 • 草书的韵味:启功的草书既有草书的气势,又有楷书的骨力,给人一种独特的韵味。

启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书法

启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书法

启功是我国古代书法大家之一,其书法作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备受推崇。

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启功书法的特点及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启功书法的特点1. 矫健有力:启功书法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题,书法作品矫健有力,字迹端正,笔画劲健有力,给人以刚毅坚定之感。

2. 气韵生动:启功书法注重笔墨的气韵生动,字体端庄大方,线条流畅,透露出一种磅礴的气势。

3. 用笔严谨:启功书法用笔严谨,每一笔每一画都处理得十分精细,不露马脚,极富观赏性。

二、启功书法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 体现了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启功书法作品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强调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重要性,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体现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启功书法作品中所体现的气势和力量,以及对“君子”形象的塑造,都体现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强调君子的高尚品德和为国家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感。

3. 传承了我国传统书法艺术:启功书法作品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不仅在内容上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传承了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精髓,对后世书法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结语启功书法以其矫健有力、气韵生动和用笔严谨等特点,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

启功书法作品的魅力在于其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独具魅力,更在精神内涵上体现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今后能更多地传承和发扬启功书法的艺术精髓,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

启功书法以其矫健有力、气韵生动和用笔严谨等特点,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

启功书法作品的魅力在于其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独具魅力,更在精神内涵上体现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功书法精品100幅

启功书法精品100幅

启功书法精品100幅启功是中国书法界的巨匠,他主张“大气磅礴、奔放豁达”,笔力雄健有力,造型简明实足。

今天我们为大家推荐他的100幅书法精品。

1.《林则徐大书法》2.《兰亭序》跋显铭3.《林则徐大书法》4.《求雨图》5.《兰亭集序》6.《赵州桥图》7.《兰亭集序》8.《蝉鸣图》9.《干禄图》10.《绝句》11.《兰亭集序》12.《秋凉司马图》13.《虫鱼图》14.《奏鸣八度》15.《兰亭集序》16.《天门山图》17.《兰亭集序》18.《醉秋风八首》19.《兰亭集序》草书20.《狄公案》21.《松下赠别》22.《尚书大传》23.《松下赠别》24.《二王》25.《百花图》26.《熙宁三年》27.《圣诞颂》28.《过秦楼》29.《让花寄语》30.《寿昌大石山图》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2.《琴书对》33.《桃花源记》34.《舞鸟图》35.《江景秋婕妤》36.《禅心序》37.《醉花阴》38.《斗鸡》39.《洛神赋》40.《正月上巳日临月堂赋咏》41.《千字文》42.《登岳阳楼》43.《夜泊牛渚怀古》44.《陶渊明月夜携妓赋》45.《道德经》注46.《森蝉赋》47.《杂剧》48.《白马篇》49.《胡笳十八拍》50.《济公醉儿》51.《九日登高》52.《东篱种菊》53.《以梦为马》54.《十度空间》55.《最有思想的语录》56.《花石纲》57.《平文楼逸稿》58.《长恨歌》59.《浮生六记》60.《画梅寄刘墉》61.《西陵婆娑岸》62.《神仙宴》63.《南渡北归》64.《红楼梦》65.《酬友人》66.《方丈铜像咏》67.《五岳图》68.《赤壁新全攻略》69.《代表作》70.《答刘浚序》71.《声官中兴败退图》72.《山名图》73.《流水赋》74.《金陵十二钗》75.《画荷轴》76.《南京洛阳园类稿》77.《广陵散》78.《故园风物》79.《草堂曲》80.《凉州词》81.《喜入淮南》82.《京都梦华录》83.《玉镜台》84.《南京洛阳园类稿》85.《禅林味气灯录》86.《绍兴石鼓文》87.《太和正音谱》88.《六一居易图》89.《画雁函》90.《金钗记》91.《衮衫石》92.《男儿当自强》93.《浙江回山图》94.《石门松雪图》95.《汉庭临别赠言》96.《天目山图》97.《神女苏南》98.《千里江山图》99.《车钟万钟》100.《解岳闵公墓联》这些书法作品展示了启功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他的笔画曼妙灵动,声势浑厚雄浑,堪称现代书法的代表之一。

启功书法作品欣赏

启功书法作品欣赏

启功书法作品欣赏(转)楷书-流光可惜楷书-绿水行书-枯木竹石行书-题九江瑟琶亭行草-苏轼词句行书-题墨梅行草-自作诗楷书-启功七言联楷书-启功七言联26月30日凌晨,我国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大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当天下午,记者赶到北京师范大学。

启功先生的灵堂里,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

从校门到灵堂,每个人都会看到先生书写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名,会看到先生书写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会看到百年校庆时先生书写的纪念碑座上的文字:“木铎金声一百年”,字迹遒劲从容,如石之坚,似水之净。

记者与先生有过几面之缘,听他说话和发言,那轻松的语句、自如的神态、幽默的表述,让听者如坐春风,不由使人想起“大象无形,大音稀声”。

他与人见面时笑容温和、憨态可掬,还有双手抱拳施礼的可爱形象,真应了他生前欣然认可的雅号“大熊猫”。

“杂货铺”与“百科书” 先生称主业是教书育人世人多以书画家论先生,其实,他有着许多光辉的头衔: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还担任着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可谓一代著名“杂家”。

尽管涉猎广泛,但是先生常说他的主业还是教书育人。

先生复姓爱新觉罗,满族人,1912年生于北京。

幼时即备尝父祖早逝的生活艰辛,高中未毕业便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1933年,启功得以结识著名史学家、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

陈校长对他的评价是“写、作俱佳”,而启功则称陈垣先生对他有再造之恩,并用“信有师生同父子”来形容两人的关系。

在陈校长安排下,他先后在辅仁附中、辅仁大学美术系和国文系任教,从此再没有离开教育岗位。

1945年,他在辅仁大学先后教授国文、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历代韵文选等课程。

1952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启功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

上世纪80年代,他先后创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2000年又与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等创办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基地。

启功书法欣赏.

启功书法欣赏.

启功书法欣赏启功(1912——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北京市人。

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

著作等身,主要代表作有《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古代字体论稿》等。

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书法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顾问等要职。

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病逝于北京。

启功先生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他执教六十余年,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

他为促进祖国教育事业,报答老师教育之恩,延绵陈垣先生的教泽,用出售字画所得200余万元,设立了励耘奖学金。

启功先生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诗坛,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中学生,副教授。

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

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

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

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

身无名,一齐臭。

一个中学生,当了副教授。

知识不广博,专业参不透。

大名扬天下,本事还不够。

高度达不到,低了不愿就。

被打成趋左,也被判右派。

脸是有点圆,脸皮不够厚。

妻子已先亡,至今没有后。

丧礼犹如新,我病仍照旧。

今年六十六,却也可算寿。

想那八宝山,离我也不远。

论起我生平,谥字可叫陋。

皮囊本无名,不如与同臭。

启功先生写这样一个墓志铭,可谓是看透人生,颇有道家风骨。

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又将自己说的一文不值。

最后说到,这身体本就是一幅臭皮囊,死又何惜。

(1.确能赏识。

也指真能赏识的人。

《南史·王昙首传》:“知音者希,真赏殆绝。

”金元好问《别周卿弟》诗:“苦心亦有孟东野,真赏谁如高蜀州。

”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玉版》於未进时,拓者甚众,世不为重,有真赏者,已知宝爱,近则杳不可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功老师的书法1自成一家,古风今意启功老师在他的书法讲座上讲了这样一番话:“把颜真卿的字帖拿来摆在一起,都不一样,《多宝塔》《麻姑》《颜家庙》《郭家庙》好些碑都不一样,现在有一个贴叫《忠义堂帖》南宋人刻的,有大字有小字,有楷书有行书我们要问颜真卿哪一个是你的体?假定他现在还在,说哪个是你的体?他年轻时候写的和个中年老年时候写的都不一样,他有发展,所以你说这个体固定是颜体那是错误的。

”他的意思就是所谓的“体”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所有作品,“体”实质是一个人的书法风貌,而不是书法创作的原貌。

“字体在构造上符合一定的共同原则,点画形态及其组合,防止具有共同特点的一类围子,通常称为一种字体。

字体是专门指文字发展变化中出现的各种特定的体式。

书体指的是具有各独特面目和独特风格的汉字书写体系。

一种字体往往就是一种书体,但是其各个体态是有因人、因器、因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古代书法家写的字,字型大多数都偏向于方和正,唐后许多书法家用笔讲究圆润。

给人一种整齐,庄严之感。

但是没有一个书法家写的字是完全一样的,比如说北宋书法家蔡襄的楷书结构用笔悉从颜真卿,有“宋之鲁公”之称,因为他一味追随,书史诮之为颜书“奴仆”。

蔡书浑厚,即得于颜、近似与颜真卿的楷书,那是他临习颜真卿较多,所以写出的字和颜真卿有形似而无神似。

再如我们云南昆明的清代书法家钱沣,“楷书肆力学习颜真卿,形神俱肖,他的书法骨力雄强,神气完足,可以说是…历史上学颜能逼近者‟”。

古代的书法家临习经常首选钟、王的字帖,唐朝后的书法家除了钟、王以外,还选颜、柳临习。

每个书法家都有其风格,如“钟繇,深邃古雅;王羲之,雄逸妍美;王献之,俊逸豪迈;王僧虔,纤劲清媚;欧阳询;劲险刻厉;张旭,纵逸豪荡;怀素,飘逸狂放;柳公权,清劲峻峭;苏轼,丰腴豪放;黄庭坚,奇倔逸宕;宋徽宗,瘦劲柔美;文征明,秀劲温纯;唐寅,舒和秀腴”我们学书的人应该有这么一个感觉,就是我们临贴,看着字帖上边的字经常会想,这些个字写得太好了,简直就是“毫无破绽”,完美至极,我何时才能临写出这种一模一样或者是相似的字呢?这样则会让我们对古人的书法有一种望尘莫及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只能看,不能临写,就算临写了,也会因为思想的懈怠而半途荒废,原因就是古人的书法离我们太远,可谓是遥不可及。

但我看启功老师的书法就不像这般又难望又难作,这也是我喜欢启功老师书法的主要原因,他的书法比之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学习、书写起来又比古人容易一些,如果是初学的话,比较容易上手,给现代人一种亲近感。

因为我们学的是当代的书法,写是当代的书体,古人的书体只能是借鉴、过渡之用。

“学书所以临古碑帖,而不宜但学时人者,一碑帖距我远。

古代之纸笔,及其运用之法,俱有不同。

学之不能及,乃各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

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想结合的产物耳。

”[④]在我看来,无论是“古贴”或是“时人”,皆为过度所用之物,最主要是找到自家的“病处”来与之相结合。

启功老师的字确实是有特点,他的字不如古人那样方正,从字里表现出来的是肥瘦有度,字体稍斜,字型稍长,可谓是自成一家。

他的字型特点相当符合现在硬笔书法的趋势。

放眼看来,现在的硬笔书法字体一般都是方正中带有圆润的笔法,譬如现代著名硬笔书法家卢中南,司马彦,李放鸣等书法家,他们的字体都是稍微的有所倾斜,字型不是比较方正的那种,而是较方正稍稍长一点,他们的用笔因为局限于是硬笔书写工具,所以虽然是表现出了字体的圆润,但还是没有毛笔的圆润表现力强。

而启功老师的字正是因为采用了当今的硬笔书体而加之用毛笔来表现出的古代书体的圆润,多变等意气风味,给现代的作书者、观者一种较为亲近的感觉,因为他表现的是一种古代的书法风格,但却带有现在书法的意气,让人觉得用毛笔作书或是观古人的书法不再是一种天上地下、遥不可及的感觉。

其实,“唐朝以前的楷书还不能叫楷书,只能叫…正书‟或者…真书‟。

楷书则是方形汉字形成标准楷式之后的称谓。

唐朝以前的书法无论在字形上还是在笔意上,均程度不同地保留着一定的隶书残余。

隋代石刻,隶书的笔画影响已经基本肃清,但在汉字形体上尚未完全摆脱的表现。

唐初的欧阳询,在楷书字形上贡献很大,他把正体字的结构格局,从魏晋以来的扁方式而调整成为正方式... ...但在笔画造型上还是保留了某些隶书的…部件‟,这就使欧体楷书的…楷书‟纯粹性受到了损害。

直到颜真卿创造了…颜体‟,楷书性才彻底得到解决,颜体的笔画,无论是哪一笔,都已经找不到任何隶书的遗迹;从点画规则到造型法度,都完全与隶书拉开了距离。

”古人习字,特别是自唐末以后都多多少少受到了颜体书法的体式影响,用笔比较方正大气。

到了今天,人们练习书法,尤其是硬笔书法的比较多,练习现代硬笔书家的体式(庞中华老师除外),也就是方中见长者就相对较多,他们也就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中见长”的字形,对这种字体产生亲近、亲切的感觉,而恰恰启功老师的字形就是很符合这种字形的。

由“方正变长体”这也是启功老师毛笔书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古人作书,非常注重线条的节奏,高低长短、快慢,毛笔的笔锋长而软,所能表现出的姿态比硬笔的表现能力要强。

毛笔能开能合,能大能小,古人经常是随心写书,常常能寓情与笔尖只上,用另外一个形式表现自己,所以毛笔乃是书写工具中的集大成者。

庞中华老师在他的《硬笔书法简论》中涉及到的“硬笔书法美学”一文中有写到线条的节奏,表现的线条的形象,如高楼大厦,大树,电线杆等都是线条的象征,再如“水平线使人感到广阔和宁静;垂直线使人感到上腾和挺拔;斜线使人感到危急或空间的变化;曲线给人一流动、变化、柔和、优美的感觉;折线形成的角度给人以上升、下降、前进等方向感”[⑤]等等生活里的线条在不断变化之中,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启功老师的字非常注重线条的变化,因为他的书法主要以行楷为主,所以表现出来的楷书意象给人一种比较正气但不霸气的感觉,再加上时开时合,时长时短,时连时断的行意结合,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

”让正气之感镶嵌上了一丝飘逸的花边,不但能用毛笔表现出古人原有用毛笔书写的风格,还能结合硬笔书体和书写风格来展示当代书法的美。

2欧、颜、柳之蕴味欧阳询是唐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自成一家,他最初是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后来在楷书的书写方法当中掺以古隶用笔。

正是因为他的书法加入了古代隶书的用笔,所以他的字比较讲究字体的工整性,隶书原本就是楷书的演变形体,隶书讲究的就是一种宽厚方正给人一种能承接上下的感觉。

欧阳询的字体呈方型,用笔比较圆润,后人以“险劲瘦硬”来概括他的书貌。

欧体点画比较工整巧妙,中宫收敛,外画伸展,法度森严,他的结构体式被后人奉为准则,归纳为“结体三十六法”。

据史书上所说,他作书从来不挑纸和笔,有纸便边能书,有笔便能写,随便用什么笔都能写出佳品,这一点连褚遂良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启功老师的书法当中,就字体而言和欧阳询的字体相差不太大,都是比较方而长之的书体,如上所说,有当今硬笔书法的体式,(当然,这里不是说某体抄袭某体,完全是无从谈起)启功老师在书上说了这样个问题:是关于笔画“副作用”的问题,就是说“左紧右松,上紧下松”,他拿了几个字做比较,如“川”字和“三”字。

我觉得这一点和欧阳询的结字有着异曲同工之秒,上边所说的欧体是“中宫收敛,外画伸展”,而这和老师所提到的“左紧右松,上紧下松”的道理的确有点相似——“收敛”即“紧”,“伸展”即“松”。

再看老师的字,一般都是“竖”画和“撇”画相对来说是比较长一点的,这可能是老师的习惯,然后“横”画一般是左边相对长一点,到了右边就有所“收敛”,显得比较短一点。

那为什么要“伸展”(松)和“收敛”(紧)呢?原因很简单,就是“竖”画和“撇”画一般都是有“尾巴”的,何谓“尾巴”?“尾巴”指的是“竖”画和“撇”画的完成部分。

这个部分大多数是露在结字的外部,书写者可以有所延长,所以说相对字形而言是有所“伸展”的,即“松”。

“垂露竖”就是个最好的例子,这个“竖”画的“尾巴”天生就长在了字外,好象要独立一般,所以书者才会有所重视他的“伸展”;又因为楷书的“横”画不可能写得和隶书的“横”画一样“蚕头雁尾”,从左边直通到右边,那样就不能叫楷书了,所以楷书的“横”画要求紧,左边可以稍微长一点,右边一定要收,这样才能有视觉上的美感如果没有“收敛”和“伸展”,那么字就会显得僵硬而毫无变化,就只能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了。

启功老师在书上写到“最害人的一句话叫…横平竖直‟。

”老师小时侯经常喜欢把“横”画写得斜一点,可是经常被大人施以棍罚,原因就是“你横不平”。

于是老师就注意写“横”平,可以怎么写都不好看,后来才发现这个“平”是有条件的,老师拿报纸的大字观察“横”画,是有一种往上走的趋势,“你正面感觉不到,在仔细瞧,每个横画左边总有一个小三角”,④而且三角是向上却不是朝下的,原因就是“横”画有向上“收敛”的趋势,让“横”画平衡;“再说竖,现在所谓宋体字。

一个竖本来就是一个竖方条,上边右上角斜着去一点儿,右下角斜着又去一点儿,上边右半缺个角,底下右半缺个角” ④原因就是“竖”画中所出现的缺角的弧度让人感觉竖是弯的,不是直的。

”欧阳询喜欢讲究法度,他的结字法度森严,点画讲究工整巧妙,这一点和启功老师不同。

老师在讲座上、在书上几乎每次都会提到赵松雪的一句话“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老师要说的就是要破除迷信所谓的“用笔论”,他很风趣的开了个玩笑“王羲之死了,就他是唯一会用笔的”,意思就是除了王羲之以外,现在还有谁会用笔呢?老师讲的就是随性随心,你怎么写就怎么写,你爱怎么用笔就怎么用笔,只要写得好,写的妙就足够了,无所谓先讲究用比或是先讲究结字。

何以为好?“第一尤其是要人家认得,我也认得,这是最好的、最起码的条件。

第二如果再加上有特殊的美感,使人看起来,说怎么那么好看啊,这就是好。

”完全不用理会许多“讲书法理论的书”,因为“没有必要把…用笔‟二字说的那么神秘”。

老师讲“字形构造应该尊重习惯”、“字形不是哪一个人创造出来的”。

我觉得讲究的是你自己结书的习惯,不用管什么所谓的“法度”,只要注意自己和原字的结构习惯,让字变得美观就行了。

拘法度之人就是井底之蛙,一辈子都只有浅见;不拘法度者就能革新,创造出无尽的东西,李白如此,苏轼如此,启功老师亦如此。

老师对于点画的讲究也是非常重视的,因为一个点画是一种风格的象征,“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

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

”④老师的字里行间,点画变换多端,就如《兰亭序》里的“之”字一样,每个“之”字的写法都不一样,有几个“之”字便有几个写法。

“颜筋柳骨”一语,最早见与北宋著名宰相范仲淹为其好友石曼卿所做的文章当中,曰:“延年(石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