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合集下载

剖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剖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剖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国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

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

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理论的基础。

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

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很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doc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doc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张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

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

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

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

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价值工程0引言语言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他们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是语言反映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如此。

它与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什么叫文化?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是复杂体,它包括了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风俗、思维方式无不在习语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习语是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幽默、含蓄,或典雅、严肃,不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而且言简意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然而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历史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别,英汉习语承载着各自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文化特色,它们与其文化传统紧密相连,融为一体。

那么,在此篇文章中,我就其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不同探讨一二。

1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1.1生存环境的差异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的迥异,英语和汉语中存在着许多反映其地理环境特点的习语。

由于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英国是个岛国),其渔业和航海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此,在英语的习语中就大量出现了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如,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burn one's boats 比喻“破釜沉舟,自断退路”;all at sea 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spend money like water 比喻花钱浪费,而中国的地理环境与其相差甚大(中国乃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所以,在汉语的习语中与农产品相关的居多。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斩草除根”、“瓜熟蒂落”、等等。

1.2宗教信仰的文化差异宗教在各民族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信仰的是佛教,而西方人信仰的基督教。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本文探讨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并阐述了三种翻译技巧:直译法、意译法和增译法在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1.地域文化的差异地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最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地域文化。

比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捕鱼和航海业在这个国家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也就衍生出大量的和船、水相关的习语。

如“clean the deck(扫除障碍)” “trim the sails to the wind(顺势前进)”“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发图强)”等等。

而汉民族是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狩猎、耕种和土地,因此也就有了“守株待兔、一箭双雕”等大量的跟狩猎、种植有关的习语。

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英语说“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说“挥金如土”了2.习俗的差异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比如在运用动物比喻时就有诸多不同,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人们对狗的态度。

在汉语中,狗是一种卑贱的动物,因而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痛打落水狗”“狗拿耗子”等等。

在西方文化中,狗则被当作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因此,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可爱想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如:She is a lucky dog.她是位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屋。

这种习俗上的巨大差异在英汉习语互译上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如将“痛打落水狗”机械地翻译成“beat a dog in the water”,而无上下文释义的话,非但不能传达汉语的本意,而且可能在英语读者中引起误解和反感。

3.宗教信仰的差异英美国家主要是信奉基督教,因此英语习语很多与教堂、上帝有关。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摘要: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沉积了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因此英汉习语翻译常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四个方面阐述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对各自习语形成的影响,并详细说明英汉习语互译中处理这种文化差异的几种常用译法。

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差异;习语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生存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华夏民族生活在广袤肥沃的东亚大陆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

如“斩草除根”“风调雨顺”“山穷水尽”“挥金如土”等。

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

历史上航海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习语。

如aseaasater,drinlieafish,toisstheboat、allatsea。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

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paretheetoasuer’sday?Thouareorelovelyandoreteperate。

历史典故从一定角度上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沉淀,汉语中大量的习语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从文化差异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从文化差异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1922011年第13期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

它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它构成了该文化民族性格的基石。

语言是文化及该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得以反映的镜子。

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人,他们的语言都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语言的特点,实际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的写照。

习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充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高度浓缩了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信仰。

从英汉习语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英汉两个民族观察事物、认识外部世界的不同视角,感受英汉民族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情感依附,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本文拟就英汉习语所蕴涵的文化差异及习语的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英汉习语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习语反映着不同的中西文化,并且这种文化差异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种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化又体现着语言的差异,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他们之间当然也存在着文化差异。

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习语翻译过程中,给译者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具体来讲,英汉习语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有以下四方面。

1.英汉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反映出英汉习语不同的文化内涵一般情况下,习语来源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了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者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某些有意义的句子,久而久之便成为习语。

由于英民族长期生活在一个岛屿上,并且曾有着辉煌的航海历史,因此,好多习语都与他们的居住环境或者航海历史有关。

比如“as weak as water ”(弱不禁风)、“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drink like a fish”(豪饮)、“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1]..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1]..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06外语系(3)班06050307 单彩敏1.引言习语又称熟语,它通常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因此对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做到彻底精确地理解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习语的翻译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习语之所以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是和这种历史文化的沉积分不开的。

汉语习语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

同样,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组合结构和修辞方法与英美文化密切相关。

因此,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英汉习语进行对比,使语言学习者能加深了解这两种语言习语的文化异同,消除交流障碍和困难,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摘要习语又称熟语,堪称语言之精华,它通常包括成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产物,它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在此考察了英汉语言中心理与文化的同异现象。

关键词:英汉习语心理文化对比翻译2. 英汉习语的不同所反应的文化背景差异2.1生活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无不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处西欧边缘,与西欧很多国家相邻,国内有很多富有特色、享有盛誉的城市和河流,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都反映在习语上,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比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进退维谷)”,“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英国的产煤中心),“Set the Thames on fire”(火烧泰晤士河,伟大的壮举)。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汉习语的翻译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汉习语的翻译

习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喻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1]。

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象英语和汉语这样源远流长,表现力丰富的语言往往又具有共同的表现方式,如从手工打铁的体会想到,要“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

生活中“耳朵”总是和“听”联系在一起,而言谈失密也是常事,人们就警告说:“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

当然,这种英汉对应的说法在习语的整体中只是极为个别的巧合,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

由于中英两国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的表现形式是有差别的。

本文从英汉民族文化差异角度探讨如何正确理解翻译英汉习语。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2]。

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的差异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又产生特定的习语表达方式。

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国家,中国人民自古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人们生产及经济活动主要是依附在土地上,反映在形象语言上自然是以陆地上的人、事物作比喻的多。

相反,英国是个海洋国家,它的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在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他们所联想的自然是与海上有关的事物,并且他们生产及经济活动也都反映到他们的形象语言中[3]。

例如比喻在严峻考验下才能显示出谁是最坚强者时,汉语成语为“疾风知劲草”。

英语则说“Agoodpilotisnotknownwhentheseaiscalmandthewaterfair.”(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看不出好舵手);汉语的“未雨绸缪”的意思是说未下雨之前翻透桑田土地,修好门窗,比喻平时做好准备,英语则说“Whileitisfineweathermendyoursail”(修帆趁天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No.1Vol.25Feb.2004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曾红明(衡阳师范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衡阳 421008)摘 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

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

从英汉习语的文化的表现,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文化差异;习语;文化含义;翻译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73X(2004)01—0133—04作者简介:曾红明(1964—),男,湖南衡阳人,讲师,从事中西文化对比与翻译研究。

什么叫文化?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有“现代文化之父”之称的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形式样又包括隐形式样,它具有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的”。

习语是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别,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就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谈谈自己的看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的习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可分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

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

中西文化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里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背景,对于文化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指出,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正由于这样,它们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和社会机制。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文化呈相依相存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反映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

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文化烙印加到语言上。

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

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

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收稿日期:2003—09—02331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

因此,只有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故该句可译为:Three cob2 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 eliang,the master mind.还有大量的习语如:“东施效颦”、“杞人忧天”、“名落孙山”、“叶公好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也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

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paint the lily(画蛇添足),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cut the G ordian’s knot(快刀斩乱麻)等等。

2.宗教信仰方面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出现在英汉语言中。

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缘木求鱼”、“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我们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有神话的“龙王”,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

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

欧美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办的。

相关的习语如G 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 od be with you(上帝与你同在),也有G 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语。

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时应特别留神,否则就会出现失当现象。

如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把它译成Man proposes,G od disposes,汉语成语巧对英语谚语似乎形神兼备。

但由于两者存在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层的文化差异,译文就有使刘姥姥由信佛变成西方基督教徒之嫌了。

因为严格地说,在此例中的“天”与“G od”并不完全对应,若译成Man proposes,Heaven dis poses似更忠实于原文。

3.风俗习惯差异英汉习语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狗”与“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低微的动物。

对中国人来说,大多数情况下,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其形象是肮脏、龌龊的。

汉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狗被认为是心爱的东西或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欧美人爱狗如爱子,经常让它与人平起平坐,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员。

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都没有贬义,如topdog(最重要的人物), lucky dog(幸运儿)。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得意之时),The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Dog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等。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及了”是dog tired。

与此相反,中国人喜欢猫,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

人们常用“谗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cat”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人们厌恶它,所以She is a cat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4.地理环境的差别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因而在形容某人花钱大手大脚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它象征着“春天”、“温暖”,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

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

英谚中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东风到,寒风吹,对人对畜都不好)。

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在英国,报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风”,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言。

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过一首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诗的最后一行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 pring be far behind? (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平淡无奇,毫无意义。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有老黄牛精神。

鲁迅先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耕牛与人们朝夕相处,且勤劳忠厚,自然受到中国人的爱戴和赞誉。

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

因此在英美文化中马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

所以汉语有“力大如牛”,英语则说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讲“像牛一样勤劳”,英语则为work like a horse。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关于翻译的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严复在他的《天演论》中说:“译道三难:信、达、雅。

”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作的丰姿。

”傅雷则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该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钱钟书则提出:“文化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翻译概念是:“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语言等值体431———首先是就其意义而言,其次是就其风格而言。

”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重视反映原作的风貌。

忠实准确,实际上指的是透过一种语言去再现另一种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

纵览中外翻译史,“直译”与意译之争均赫然在目。

争论的实质可用一句话概括: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文的表达形式问题。

其实,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只要一种语言忠实传达了另一种语言的思想文化,则不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是可取的。

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

好的译作总是结合各种翻译方法的。

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