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和“苏木杰”现象
黎明现象与somogyi名词解释

黎明现象与somogyi名词解释
黎明现象和somogyi现象都是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关的
现象。
黎明现象是指在早晨起床之前,血糖水平会自然升高的现象。
这是由于肝脏分解存储的糖原来提供能量,以满足身体在夜间的代谢需求。
而somogyi现象则是指在血糖水平过低时,肝脏会分泌出一些激素来提高血糖水平。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患者在晚上注射了长效胰岛素后,血糖水平过低导致肝脏产生反应性的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合成,导致血糖水平反弹过高。
为了避免这两种现象的发生,糖尿病患者需要合理控制饮食和药物使用。
此外,监测血糖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法。
- 1 -。
莫让空腹高血糖“忽悠”了您——浅谈“苏木吉反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与处理

莫让空腹高血糖“忽悠”了您——浅谈“苏木吉反应”和
“黎明现象”的鉴别与处理
王建华
【期刊名称】《药物与人》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苏木吉反应”和“黎明现象”是糖尿病患者两种常见的临床表现,二者均可表现为空腹高血糖的症状,很多病人甚至包括一些基层医生往往都会将两者混淆,一看见血糖高,就想当然地认为是胰岛素或降糖药用量不足,盲目地加大药物的用量,从而导致低血糖昏迷等严重事件的发生.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正确区分这两种现象对他们安全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奇怪的病例不久前的一天,我在病房值二线班.天刚蒙蒙亮,急症室来电话请我速去会诊.放下电话,我急速赶到急症室,只见床上躺着一位中年男子,看上去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神志不清.【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王建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空腹血糖升高先别急着增加降糖药——谈『苏木吉反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与处理 [J], 王建华
2.当心落进低血糖的陷阱——谈"苏木杰反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与处理 [J], 王
建华
3.糖尿病"苏木杰氏反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与处理 [J], 王雄新
4.晨起高血糖,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要分清 [J], 刘贯英
5.晨起高血糖,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要分清 [J], 刘贯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

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文章目录*一、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1. 黎明现象的症状2. 黎明现象的诊断3. 黎明现象的发生人群4. 为什么会出现黎明现象*二、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1. 苏木杰现象的症状2.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三、如何治疗黎明现象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1、黎明现象的症状“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这一现象最初是1981年由国外学者Schmidt首先提出。
2、黎明现象的诊断空腹血糖升高(7~8 mmol/I ),同时不存在夜间低血糖(或者说凌晨3时血糖6 mmol/L)。
它应该与“Somogyi反应”鉴别。
Somogyi反应的定义是低血糖后反跳性(交感神经亢进性)高血糖,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7~8 mmol/L)同时存在夜问低血糖(或者说凌晨3时血糖5~7 mmol/L)。
3、黎明现象的发生人群黎明现象(DMDP)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亦可见于健康人群。
应该注意黎明现象(DMDP)与其它原因的清晨高血糖相鉴别,如降糖剂或夜间胰岛素(INS)不足所致夜间基础血糖升高延续至清晨的清晨高血糖、降糖剂过量所致的夜间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Somogyi现象)等。
诊断除了解患者有无乏力、心悸、饥饿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睡前尿糖及降糖剂的使用方法外,夜间每1~2小时监测一次静脉或毛细血管血糖,或用持续血糖监测仪监测夜间血糖,根据夜间血糖绘制夜间血糖曲线而作出正确诊断。
目前多采用微型试纸血糖仪监测夜间手指毛细血管血糖,比静脉血糖微高,相关性良好。
4、为什么会出现黎明现象黎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午夜过后体内生长激素增多(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是有时间节律的),生长激素是促血糖升高激素,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升高,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胰岛B细胞自动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所以血糖保持正常值。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首先是黎明现象,也被称为黎明曙光。
黎明是指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刻,当天空开始有微弱的亮光出现,但太阳还没有完全露出地平线时,人们常常称之为黎明。
黎明现象是黎明时分几种不同的光线现象的总称。
黎明现象主要由大气散射、反射和折射等多种因素造成。
当太阳光线以较小的角度穿过大气层时,光线会遇到气体分子和悬浮物等大气成分,这些成分会使光线发生散射。
不同波长的光在大气中的散射程度也不同,波长较短的蓝光更容易被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光散射较少。
因此,在黎明时分,由于大气散射使得太阳光中的蓝色光被散射到一定程度,人们看到的天空呈现出一种带有蓝色的亮光。
此外,黎明时分的光线还受到反射和折射的影响。
当太阳光线射到云层时,云层中的水滴会对光线进行反射,从而使天空呈现出明亮的白色或金黄色。
有时候,太阳光线还会通过大气层的折射而使天空呈现成红色或橙色,这是由于太阳光线在大气中传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
苏木杰效应是另一种与日出和日落时的光线散射有关的现象。
苏木杰效应是指在日出和日落时,地平线上的太阳出现一个光环,通常呈现出红色或橙色,并伴随着一个光晕。
这种现象是由于太阳光线通过大气层更长的路径,与大气成分发生更多的散射所导致的。
太阳光线在穿过大气层时,会通过气体分子、悬浮物等成分,其中蓝色光的散射程度较强,而红色光则较少散射。
因此,在日出和日落时,太阳光线在大气层中的传播路径更长,蓝光被散射掉后,只剩下红光。
这就是为什么太阳在日出和日落时呈现出红色或橙色的原因。
苏木杰效应中的光环和光晕则是由散射光线在大气中的相互作用所组成的。
当光线经过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和悬浮物时,会发生多次散射,产生出各种不同角度和波长的散射光。
这些散射光线在观察者眼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光环和光晕的效果。
总结起来,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都是由于太阳光线在大气层中的传播和散射而产生的现象。
黎明现象主要是由于大气散射、反射和折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苏木杰效应则是由于太阳光线的长路径传播和多次散射形成的。
出现黎明现象的原因

出现黎明现象的原因
一、出现黎明现象的原因1. 血糖升高的问题2. 正常人胰岛素分泌是规律的3. 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失调二、出现黎明现象怎么办三、怎样鉴别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
出现黎明现象的原因
1、血糖升高的问题黎明现象是指每日黎明后5~8点钟出现血糖升高。
任何人都存在这个现象,只不过正常人由于胰岛素的及时分泌增多,而阻止了血糖的过度升高,但糖尿病人则表现为血糖明显升高。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可能和身体内对抗胰岛素作用的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升高有关。
2、正常人胰岛素分泌是规律的基础胰岛素分泌在体内主要受内分泌激素的调节,如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这些激素都具有拮抗胰岛素降血糖、促进内源性葡萄糖生成的作用。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从半夜开始分泌并逐渐增加,至凌晨时分泌达最高峰,而在下午又有第2个分泌高峰。
3、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失调正常人的机体内基础胰岛素分泌可以随着这些拮抗激素的升高而增多,即在凌晨与下午各有1个胰岛素基础分泌的高峰,而在半夜与上午就分泌较少,这样非糖尿病患者正常的血糖水平总是能保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3.6-5.9mm01/L)。
而糖尿病患者常由于基础胰岛素分泌减少或消失,会在凌晨与下午有两个很难控制的高血糖期,这分别称为“黎明现象”与“黄昏现象”。
即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出现的高血糖称“黎明现象”,在傍晚时出现的高血糖称“黄昏现象”。
出现黎明现象怎么办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测试早餐前、早餐以后2小时、午餐前、午餐后2小时、晚餐前、晚餐后2小时、夜里3点七。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糖尿病患者发生黎明现象或者是苏木杰现象,它有其共同的特点,也就是晚餐后血糖或者是睡前血糖基本正常,但空腹血糖偏高。
虽然这两种现象它的表现是一样,但是它发生的本质是不一样,黎明现象患者晚餐后或睡前血糖正常,但夜间没有低血糖的发生,其空腹血糖升高主要是因为凌晨升糖激素分泌过多导致。
而苏木杰现象是因为夜间出现了低血糖,然后反跳性的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这两种现象处理的措施也是不同,对于黎明现象患者来说,我们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应用其他胰岛素,这时候可以加用长效胰岛素来治疗。
而对于苏木杰现象,我们在应用胰岛素或者是降糖药物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减少晚餐前的胰岛素剂量,或者是降糖药物的剂量来调整血糖。
国外学者Somogyi(苏木吉)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胰岛素用量过大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甚至不降反升,此时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反而能使患者血糖下降,于是他把这种低血糖后血糖反跳升高的现象称为“苏木吉反应”(又叫“苏木杰现象”)。
“苏木吉现象”常常表现为夜间低血糖,而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其血糖变化具有“低后高”的特点(与我们前面介绍的“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不同),它主要是由于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使用过量、晚餐进食量不足或晚饭后活动量过大而导致夜间发生低血糖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
升高。
广义地讲,一天当中任何时间发生的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都属于“苏木吉现象”,而不仅仅局限于凌晨低血糖后引起早晨反跳性高血糖。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的区别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的区别引言:在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令人着迷的现象,其中两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
尽管它们听起来相似,但实际上它们具有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深入探讨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之间的区别。
一、概念1.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源自于俄罗斯,苏木杰是一个位于东西伯利亚平原中的市镇。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极寒的冬季,当气温达到极低点时,空气湿度很高。
在这种条件下,当将开瓶饮料或水倒入锅中时,水会迅速变成冰。
这一现象令人惊叹,因为冰化的速度在极低温下表现出了特殊的物理性质。
2.黎明现象:黎明现象是指在早晨的日出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自然景观。
在这段时间内,天空呈现出美丽的深蓝色、紫色和橙红色。
这种现象由太阳射线在大气中的散射所引起,太阳尚未完全升起,天空逐渐亮起,形成了这一令人心醉的景象。
二、观察条件1.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主要发生在极寒的冬季,而且空气湿度相对较高。
当环境温度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时,即使是将热汤倒入锅中,也会迅速凝固为冰。
2.黎明现象:黎明现象通常发生在早晨的日出前的一段时间,太阳尚未升起但晨曦已经开始照射大地。
这个时期通常持续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天空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
三、物理原理1.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的背后是冷凝和结冰的物理过程。
当水在接触到非常冷的物体时,冷凝作用会使水分子凝结为冰晶体。
而在极低温度下,这种凝结过程会非常迅速,几乎可以瞬间发生。
2.黎明现象:黎明现象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散射现象。
太阳射线的波长越长,散射效果就越弱。
而在黎明时分,太阳射线穿过大气层时呈现出更长的波长,这使得蓝色和紫色的光被更有效地散射,而橙色和红色的光会被更强烈地传播和照射。
四、气象条件1.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通常需要极寒的温度,通常在零下20摄氏度甚至更低的环境下才能出现。
此外,湿度也是形成苏木杰现象的关键因素,只有当湿度足够高时,水分子在瞬间结冰的过程才会发生。
2.黎明现象:黎明现象对温度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而是更多受到大气中的尘埃和湿度的影响。
苏木杰效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和处理

苏木杰效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和处理
清晨空腹血糖在什么水平算偏高呢?60岁以下的患者,空腹血糖的目标宜控制在4.4~7.0mmol/L,超过7.0mmol/L就属于高血糖;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空腹血糖目标值的上限可放宽至8.0~9.0mmol/L,超过9.0mmo/L就属于高血糖。
如何鉴别“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可从凌晨零点开始,每隔2小时测1次血糖,直至第二天早餐前。
如果患者在黎明前后均出现低血糖(血糖小于或等于 3.9mmol/L),就说明其出现的空腹血糖升高的现象是“苏木杰效应”。
如果患者在夜间没有出现低血糖,而是血糖逐渐升高,其出现的空腹血糖升高就是“黎明现象”。
苏木杰现象:
“苏木杰效应”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出现低血糖时,身体会启动保护机制,体内的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多,从而引起继发性高血糖,这就是“苏木杰效应”。
这种效应可使清晨的空腹血糖随之升高。
出现“苏木杰效应”的患者,有时并无心慌、出冷汗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且处于睡眠之中,一旦发生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此时应该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以避免凌晨低血糖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一张阿姨最近早餐前空腹血糖增高,而且三餐后血糖增高难以控制。
住院后,医生认为是“黎明现象”,在睡前给她注射中效胰岛素,很快控制了病情。
病例二王大叔最近常感到夜晚心慌、乏力、头晕,也是早餐前空腹血糖增高,医生却说是“苏木杰现象”,建议他睡前可以适当进食。
他觉得自己早上血糖高了,晚上还吃东西,肯定行不通。
于是,他不但不进食,还自作主张地将晚餐前胰岛素量加大。
谁料,他的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
为什么同样是早餐前空腹血糖增高,医生给以的诊断和处理却不完全一样呢?其实,这是因为引起早餐前空腹血糖升高的原因不同。
“黎明现象”表现为凌晨3时高血糖和早餐前高血糖,简单地说,也就是“高后高”现象。
它主要与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拮抗激素(如生长激素、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以及胰岛素抗体产生有关。
在以上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血糖不能被充分利用而出现高血糖。
而“苏木杰现象”表现为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简单地说,也就是“低后高”现象。
它主要是由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过量而导致夜间低血糖反应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升高。
总的来说,“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都是糖尿病患者出现的一种血糖失稳态表现,具有较大的危害性,要想防治它们,应该做到早期发现,合理治疗。
早期发现
临床上,“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主要见于1型糖尿病并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也可见于2型糖尿病接受或未接受胰岛素治疗者。
这两种现象在表现上都有一定的隐蔽性,不容易被发现。
比如,“黎明现象”发生时,患者可能没有任何典型临床症状,常常是由于早餐前出现高空腹血糖和三餐后高血糖难以控制而引起注意。
因此自测血糖,尤其是对凌晨3时血糖和晨起时空腹血糖的监测,是及时发现“黎明现象”并制定处理对策的关键所在。
若凌晨3时血糖大于6.1毫摩尔/升(110毫克/分升),同时早餐前空腹血糖大于8毫摩尔/升(145毫克/分升),即“高后高”,就可断定为“黎明现象”。
而“苏木杰现象”的发生常伴有如下表现,应高度警惕:
(1)经常晨起感觉头痛、恶心;
(2)经常发生夜间低血糖;
(3)患者体质消瘦,糖类摄入又过少;
(4)尿常规检查,尿糖和尿酮体波动幅度大;
(5)胰岛素用量加大后,早餐前高血糖反而得不到控制;
(6)尿糖消失后,仍然存在尿酮体或尿酮体先于尿糖出现。
对有上述表现者,应监测晚11时至次日凌晨3时的血糖,若凌晨3时血糖小于6.1毫摩尔/升(110毫克/分升),同时早餐前空腹血糖大于8毫摩尔/升(145毫克/分升),即“低后高”,就可断定为“苏木杰现象”。
合理治疗
由于“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发生原因不同,因此,治疗上也有所区别。
“黎明现象”的处理措施是:(1)餐前短效胰岛素加长效胰岛素混合注射;(2)晚餐前
或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
其中,在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效果最好,因为它作用高峰时间恰好可位于黎明前后,也就能充分补充黎明时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量;(3)可将早餐前使用的胰岛素提前在早晨6时注射,以缩短高血糖持续时间;(4)应用胰岛素闭环泵治疗,可依据患者的血糖高低自动调节胰岛素输入量。
这也是目前最理想的方法,缺点是费用昂贵,无法普及。
“苏木杰现象”的处理措施是:(1)减少晚餐前胰岛素的用量;(2)睡前尿糖阴性或血糖接近正常水平者,可适当进食少量糖类。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处理措施都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总之,适时有效的血糖检测和医患之间的互相沟通是发现“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关键,糖尿病患者如果清楚自己血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做到明白就医,放心服药,才会避免犯王大叔一样的错误。
同时也为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纠正高血糖,减低糖毒性对机体的损害赢得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