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站点慢行交通设施衔接规划研究

合集下载

芜湖轨道交通车站综合交通衔接方案研究

芜湖轨道交通车站综合交通衔接方案研究
大,随着 3 号线的建设,该段线网密度随之增高,步行
需求呈迅猛增长态势,而常规公交、自行车、出租车、小
汽车增速会逐步放缓;万春湖路至政务中心站段属于
外围区域,从芜湖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来看,该段近远
期均仅有 2 号线,线网密度相对低,随着城市“ 东扩”
图 2 各种衔接方式的优先次序
3. 2 不同交通方式衔接设施构成
1 芜湖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概况
芜湖市地处我国东部与中部结合处,是长江中下
游地区重要的水陆综合交通枢纽,也是安徽省沿江聚
合轴和合巢芜( 马) 宣产业发展带的汇聚点。 芜湖市
现状出行交通方式出行比例为:步行 26. 8%,非机动
车 34. 3%, 常 规 公 交 13. 5%, 小 汽 车 11. 8%, 出 租 车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11] 刘殿元,齐铁东,向学建. 港珠澳大桥九洲航道桥辅助墩支点顶升
究[ J] . 交通科技,2019(4) :41-44.
受力分析[ J] . 桥梁建设,2019,49(1) :113-118.
轨道交通车站综合交通衔接有利于形成城市整体
客运体系,提高客运网络效率,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
平,增强公共交通竞争力与吸引力。 目前,对轨道交通
车站综合交通衔接的研究以地铁为主,而对跨座式单
轨车站研究较少,以芜湖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为
例,对以高架敷设方式为主的跨座式单轨车站的综合
交通衔接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铁 道 勘 察
向轨道交通出行转变 [9-10] 。
域、分时期综合施策。
交通车站综合交通衔接宜采取的优先次序见图 2。

关于轨道站点接驳规划设计及实施机制的探索

关于轨道站点接驳规划设计及实施机制的探索

关于轨道站点接驳规划设计及实施机制的探索摘要:轨道接驳设施是提升轨道交通辐射力和吸引力的重要系统。

传统轨道站点接驳规划设计方案中主要考虑轨道站周边的接驳设施布设,论文提出以片区相邻站点为整体单元统筹规划的方法,以及接驳路径规划的实施方案。

针对实施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地铁疏解恢复范围划定实施主体,保障规划设计方案有序落地。

【关键词】轨道站点接驳、接驳方案实施机制、接驳范围1、引言轨道交通是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力量,但是轨道站点的分布密度比较有限。

轨道交通接驳规划是进一步发挥轨道交通服务能力的重要措施;一体化的接驳系统,可以实现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自行车、小汽车、步行等交通方式的高效换乘,提升吸引力,扩大轨道交通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

在城市建成区,轨道站点周边路网已建设完善,但以往道路建设中对慢行交通重视不足,交通出行品质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结合轨道建设契机,以低碳生态交通为导向,基于交通组织优化道路交通规划和基于人的行为选择优化慢行空间方案,对于全面推动交通模式低碳化、交通建设精细化具有示范意义。

同时,轨道设施建设与接驳设施建设、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紧密相关。

梳理建设时序、合理划分实施主体,可有效避免轨道交通建成后的二次开挖,减少对站点周边道路交通的影响,降低工程投资。

2、传统轨道站点接驳规划设计方案分析2.1传统轨道站点接驳规划设计内容介绍传统的轨道站点接驳规划主要涉及公交站点、小汽车即停即走泊位、自行车停放点等设施布局规划。

主要工作过程分以下步骤:一、现状交通调查、交通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通过资料收集、现状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轨道沿线城市发展、路网形态、交通设施、交通管理等现状情况,调查车站周边交通运行状况,评估轨道交通接驳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轨道沿线城市规划、用地发展规划、交通规划等相关成果,分析轨道沿线未来的城市发展特征,判断未来交通发展趋势。

二、交通需求预测及评估客观分析各站点周边的发展现状,岗位人口分布及未来发展趋势,建立交通需求预测模型,预测线路各车站客流集散量以及分向客流,分析车站各接驳交通方式的比例及其客流量,为接驳设施规模的估算、接驳设施的布局以及接驳交通组织设计提供依据。

慢行交通理念下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分析

慢行交通理念下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分析

慢行交通理念下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分析引言:慢行交通是指速度较慢的出行方式,用于城市短距离出行。

由于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越加完善,国民经济水平逐渐增加,慢行交通理念在城市交通中逐渐淡化,对于快行交通理念越加重视,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但在新时代发展下,人们的生活健康意识以及环保意识逐渐提高,低碳慢行交通逐渐受到了国民的重视,国家也倡导绿色出行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中重新融入慢行交通理念,加强做好城市慢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促进城市道路交通全面发展。

1.慢行交通理念内涵及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需求1.1 慢行交通理念的内涵慢行交通主要是以步行交通或者以自行车等低速慢行交通为主,属于非机动交通系统。

慢行交通理念主要是鼓舞居民在出行时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公交、自行车或者步行等,减少汽车驾驶次数,降低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同时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为城市居民建设安全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要想得到合理化,应当为城市慢行交通建设提供无障碍基础条件,为城市居民打造安装与适宜的出行环境[1]。

1.2 慢行交通理念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需求结合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中,应当结合不同区域做好慢行密度分析工作,控制好行人空间,单个行人道路宽度应当控制在60cm-80cm 之间,双人行人道路宽度则需要达到100cm-150cm 之间,对于盲人出行需求或者弱势人群道路规划设计中,道路宽度会进一步增加,确保慢行道路空间建设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在慢行交通理念的基础上,应当加强结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需求,根据人群特征以及活动情况,积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针对慢行道路交通空间积极做好基础器材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不同的优化角度做好设计管理,保障城市交通规划设计质量得到提升。

2.慢行交通理念下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意义2.1 缓解出行压力,提高出行效率目前城市在发展中人口流动量与车流量逐渐增加,导致城市交通出现拥挤与堵塞的情况,增加了城市交通压力与人民出行的耗费时间。

慢行交通优化提升策略探究

慢行交通优化提升策略探究

慢行交通优化提升策略探究
王新玲
【期刊名称】《福建建材》
【年(卷),期】2024()3
【摘要】绿色环保、低碳生态的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环保、低碳、节能的慢行交通发展仍较为缓慢。

从慢行网络、慢行设施、慢行空间、公交接驳入手分析了慢行交通常见的问题,并从政策引导、优化配置、交通方式衔接、强化管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提升策略,以期为慢行交通规划提供规划思路。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王新玲
【作者单位】晋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池州市慢行交通系统景观提升策略
2.轨道交通站点区域慢行系统优化策略研究
3.苏州古城区广济南路段慢行交通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4.基于POE理论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研究与优化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绿色交通理念下的慢行系统规划方法研究

绿色交通理念下的慢行系统规划方法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城市慢行交通规划方法进行了广泛研究。从现有研究 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慢行交通网络规划:慢行交通网络是城市慢行交通的基础,包括步行道、 自行车道、电动滑板车专用道等。研究人员通过对慢行交通网络进行合理规划, 提高慢行交通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2、慢行交通设施规划:慢行交通设施是城市慢行交通的重要保障,包括过 街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充电设施等。研究人员通过对慢行交通设施进行合理 规划,提高慢行交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四、实施措施
1、政策引导与支持
为了推动绿色慢行休闲系统的实施与发展,海口市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与支 持。具体来说,是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责任与义务; 同时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鼓励市民和企业积极参与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与 维护。
2、宣传教育普及
为了提高市民对绿色慢行休闲系统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海口市政府应加强宣 传教育普及工作。具体来说,是要通过媒体、宣传栏、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向 市民普及慢行交通系统的优势和意义;同时加强对市民的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市 民的安全意识。
3、管理与维护
为了保障绿色慢行休闲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维护,海口市政府应加强管理与维 护工作。具体来说,是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维护标准;同时鼓励市民和企业 积极参与管理和维护工作,形成政府与市民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总之,融合性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具有重要意义。
3、交通疏导:合理的慢行系统能够分担部分短距离出行,减轻城市交通压 力。
二、绿色交通理念下的慢行系统 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慢行系统的规划应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城 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协调。
2、人本原则:慢行系统的设计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考虑行人的安 全、舒适和便利性。

城市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探讨摘要: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越来越受关注,城市交通路网越来越人性化,在城市规划中打造形式多样的城市慢行廊道,以城市绿廊为载体,结合面状滨水空间打造游憩步行廊道,结合带状滨水空间打造健身步行绿道,是当前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标配”。

本文以襄阳华侨城片区为例,与武汉部分道路案例作对比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慢行交通;分析1城市绿道系统规划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规划不可轻视的部分,打造形式多样的城市慢行廊道,以城市绿廊为载体,结合面状滨水空间打造游憩步行廊道,结合带状滨水空间打造健身步行绿道,等等设计方式在襄阳华侨城新城区规划中十分常见,见图1慢行绿道示意图。

图1慢行绿道示意图2慢行过街设施规划2.1慢行过街设施选型概述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都是重要的城市人行过街设施,天桥和地道各具优缺点:天桥具有建筑结构简单、工期短、投资较少、施工较易、施工期基本不影响交通和附近建筑安全、与地下管线的矛盾教易解决、维护方便等优点,但是在与周围环境协调问题上要求较高,特别是附近有文物、重要建筑时更不易处理;其次是过街者一般不愿走天桥,建天桥也常给道路改造带来困难。

地道的优点是与附近景观没有矛盾,净高比天桥要少些,一般与道路改造矛盾较少。

但地道一般须设泵站排水,结构比较复杂,施工较难,影响交通,工期长,造价高,与地下管线矛盾较难处理,建成后还要专人管理,管理和维护费用大。

2.2慢行过街设施选型规范、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1.快速路和主干路上人行过街设施的间距宜为300-500m,次干路上人行过街设施间距宜为150-300m;2.城市快速路过街设施应采用立体过街方式;3.在商业区、交通枢纽等人车密集地点,宜结合建筑物内部人行通道设置连续的立体过街设施,行车地下或空中人行连廊。

《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95):1.行人横过市区封闭式道路或快速干道或机动车道宽度大于25m时,可每隔300-400m应设一处立体过街设施;2.天桥或地道的选择应根据城市道路规划,结合地上地下管线、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周围环境、工程投资以及建成后的维护条件等因素做方案比较,地震多发地区宜考虑地道方案。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实践研究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实践研究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实践研究一、引言A. 研究背景B. 研究目的和意义C.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二、慢行交通的概念与特点A. 慢行交通的定义B. 慢行交通的特点C. 慢行交通的分类三、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原则与目标A. 规划原则1. 可持续性原则2. 综合性原则3. 社会平等原则B. 规划目标1. 提高出行效率2. 促进城市发展3. 改善生态环境四、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关键要素A. 道路与街景设计1. 步行街和人行道设计2. 建筑立面设计B. 公共交通系统的融合1. 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的协同2. 公共交通站点的布局与设计C. 自行车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1. 自行车道和停车设施的规划2. 共享单车和电动车的管理D. 交通设施的无障碍设计1. 盲道和轮椅道的设置2. 交通信号灯的改造五、国内外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案例分析A. 国内实践案例1.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规划与实践2. 北京共享单车的发展与管理B. 国外实践案例1. 丹麦哥本哈根的自行车友好城市规划2.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步行优先交通策略六、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A. 技术挑战1. 提升交通设施的可持续性2. 实现慢行交通与智能交通的融合B. 社会挑战1. 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与观念2. 管理共享交通工具的乱象七、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评价A. 经济效益评价1. 减少交通拥堵2. 促进商业发展B. 社会影响评价1. 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2. 减少交通事故和空气污染八、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管理与运营A. 规划实施的监督与评估1. 监督管理的机构设置2. 规划实施的评估指标B. 运营管理的策略1. 交通数据采集与分析2. 慢行交通系统的推广和宣传九、结论与展望A. 研究成果总结B. 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C. 展望未来城市慢行交通规划的发展趋势以上为一份关于[]的3000字以上的课题报告的章节分解。

通过以上的章节分解,可以确保充实完整、逻辑清晰,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整个课题的核心内容。

城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的探讨

城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的探讨

城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的探讨发表时间:2019-11-25T11:32:19.4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作者:王教文卢文瑾张家亮容铭俊崔建光[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道路和车辆与日俱增。

济南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历下大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道路和车辆与日俱增。

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塞车,城市噪音,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合理的慢行交通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慢行交通必要性与现状问题,从分区、规划设计和可持续性发展方面,提出了慢行交通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对策,为城市交通规划管理者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慢行交通;必要性;规划设计1慢行交通规划存在的必要性(1)慢行交通者需要被保护。

慢行交通者在道路行驶中是弱势群体,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相比防护性稳定性都较差,两者碰撞发生交通事故时,非机动车损伤更大,并且慢行交通者的自身安全措施防护不到位。

另外,慢行交通有行驶的灵活性,大部分自行车骑行者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心存侥幸,导致在交叉口逆行、闯红灯、争道抢行等机非冲突等违章现象严重。

(2)慢行交通是种环保的出行方式。

由于城市车辆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雾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作为零污染的慢行交通形式称为城市环境治理的一大助力。

慢性交通出行方式不仅是低碳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更是有利于出行者身体健康的出行方式。

目前在很多国人眼里,尽管小汽车非常便捷,但如果环境良好,他们更愿意骑非机动车出行,以便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较高层次,“慢”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青睐,不断丰富精神生活,期望借助“慢生活”和“慢运动”的方式来放松身心,增强体质[1~2]。

2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存在的问题(1)步行系统存在的问题一是对人行道的规划不足,主要体现在缺少人行道或宽度太窄。

二是相关部门对人行道的监管力度不够,违停车辆占用了大部分的人行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图分类号1 U4 9 1 . 1 + 7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9 4 6 7( 2 0 1 7 ) 0 7 — 0 1 0 0 - 0 2
[ DO I ] 1 0 . 1 3 6 1 6 / j . c n k i . g c j s y s j . 2 0 1 7 . 0 7 . 1 4 6
1 工程建设与设计
l c n mt r u c t ∞ & D e s i g n F o r e c ‘
轨 道交通站点慢行 交通设施衔 接规划研究
S t u d y o n t he J o i n t Pl a n ni n g o f S l o w Tr a 伍c Fa c i l i t i e s i n Ra i l Tr a n s i t S t a t i o n
接驳方式 。
是轨道交通枢纽站慢行交通设施的接驳 ,既是乘客出行便捷换 乘的需求, 更是轨道交通站点换乘服务质量提升的要求 。
1 . 1实现 轨道 交通 便捷 性 的有效 途径
慢行交通是公共交通 的重要补充。 公共交通并不能实现最 终的1 - ] 到门服务 , 而 自行车具有 灵活 、 便捷的优势 , 在城市机动
f a c i l i t i e s , a n d p r e d i c t s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c a p a c i t y , i f n a l l y v e r i i f e s i t s f e a s i b i l i t y b y p r o j e c t e x a mp l e , t h e n p r o v i d e s r e f e r e n c e s f o r t h e p l a n n i n g o f
端方式 , 不仅准时f 生 高, 而且能直接到达 目的地口 。乘客使 用率 最高的慢行设施为步行通道。
1 . 2 解决短 程 出行 的最 佳选择
据有关研 究表明 ,当前我国的轨道交通枢纽 站点主要包
括4 个圈层 , 小汽 车服务 圈 、 公 共汽车服 务圈 、 自行车服 务圈
和 步行服务圈 。在这 4类服 务圈中, 步行和 自行车在解 决“ 最 后一公里” 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 且 显著 提高了换乘的便 捷} 生。 在轨道交通换乘衔接的方式 中, 步行和自行车能很好地 解决 “ 最后一 公里 ” 问题 , 也是 最直接影 响换乘舒适性 的交通
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体现 出可达性和准 时性 高的特点_ 1 . , 步行通
1 . 3轨 道交 通绿 色换 乘 的具体 体现
随着 当前城市机动 车辆 的增多 , 城市环境 问题 日趋 严重 , 环境污 染和 空气 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近 年来, 交通 系统在 建立的过程 中强调绿 色 、 环保、 可持续 发展
张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刘琦
( 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广东 深圳 5 1 8 0 5 3 )
Z H A NG We i , L I U Q i
( S h e n z h e n Ur b a n T r a ic f P l a n n i n g a n d De s i g n I n s t i t u t e C o . L t d . , S h e n z h e n 5 1 8 0 5 3 , C h i n a )
Ch i n a ' s s l o w t r a 伍c f a c i l i t i e s .
【 关键词】 轨道 交通站 点; 慢行 交通设施 ; 衔接规划
【 K e y w o r d s ] r a i l t r a n s i t s t a t i o n ; s l o w t r a ic f f a c i l i t i e s ; j o i n t p l a n n i n g
1城市慢行 交通 与轨 道换乘的重要性
慢行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的无缝衔接对提高居民的出行效 率、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 应充分发挥 2 种 交通方式的特长 , 彼此协调 , 优化居住区出行结构 , 引导居民出 行方式向“ 慢行+ 公共交通” 的转变 。在实际的交通运行系统 中, 轨道 交通站点充 当了多方面的作用 , 多模式交通的系统组合 , 也
道是乘客使用率最高的慢行设施 。 慢行交通能为轨道交通 实现
“ 门到门” 服务提供有效的途径 。一般情况下 , 轨 道交通换乘衔 接中的公交车和出租车等尽管能方便乘客出行 , 然而并不能达 到相应的1 、 ] 对 门服务的要求。 而 自行车在 目前城市交通 目 益拥
挤的情况下表现 出可达性和准时 『 生高的特点 , 而步行通道的使 用频率最 高 , 使用人次也最 多 , 其作为轨道交通换乘衔接 的末
【 摘
要】 对慢行 交通与轨道交通换乘的重要性进行深入 分析 , 探究了 慢行 交通设施衔接布局 的要 点, 并进行相应的容量预测 , 最后
通过 实例分析验证 了其可行 性, 为我 国慢行 交通设施衔接规 划提供参考 。
【 A b s t r a c t ] T h i s r e s e a r c h a n a l y z e s t h e i m p o r t a n c e o f t h e t r a n s f e r b e t w e e n s l o w t r a i f c a n d r a i l r t a n s i t , e x p l o r e s t h e l a y o u t p o i n t s o f s l o w r t a i f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