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系统与交通设施
旅游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旅游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摘要】旅游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空气质量、促进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目的、影响因素、原则、实施步骤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探讨。
在旅游城市中,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游客体验、增加城市吸引力和减少交通拥堵。
影响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因素包括城市规划、交通需求、环境保护等。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应遵循人性化、便利性、可持续性等原则。
实施步骤包括调研分析、规划设计、推动实施和评估改进。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成功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对于旅游城市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呼吁旅游城市重视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提出建议如加强政策支持、注重公众参与和促进多元化交通方式,以期未来慢行交通系统发展更加健康可持续。
【关键词】慢行交通系统、旅游城市、规划、重要性、目的、因素、原则、实施步骤、案例分析、结论、趋势、建议.1. 引言1.1 慢行交通系统对旅游城市的重要性慢行交通系统对旅游城市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慢行交通系统可以提升游客体验,使他们更加方便快捷地游览景点,感受当地文化。
通过步行、骑行或乘坐电瓶车等方式,游客可以更好地融入城市环境,感受城市的氛围和风情。
慢行交通系统有助于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居住品质。
在高峰时段,游客可以选择步行或骑行代替开车,减少道路交通压力,使城市更加宜居宜游。
慢行交通系统还能促进旅游城市的经济发展。
通过规划和建设便捷的步行街、自行车道等设施,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和商家前来投资兴业,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
慢行交通系统对旅游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规划和建设。
1.2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必要性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是旅游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障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城市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和环境问题,尤其是传统的交通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市民和游客出行需求。
关于加强慢行系统建设,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

关于加强慢行系统建设,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城市交通问题愈发严重。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很多城市开始推行慢行系统建设,以提升城市品质。
慢行系统指的是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更安全、便利的道路和设施,鼓励人们步行、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
在这个背景下,加强慢行系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慢行系统建设需要改善城市道路和步行道设施。
很多城市的道路设计并不友好于步行者和骑行者,行人步行时常常面临窄小的人行道、不平整的路面和缺乏交通信号灯等问题。
城市规划部门要加大对慢行交通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力度,提高人行道的宽度和质量,设置更多的人行过街设施,优化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确保慢行者的安全和便利。
加强慢行系统建设需要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
优质的公共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减缓交通拥堵和减少尾气排放。
城市政府应加大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投入,增加线路密度和车辆数量,提高公交车的频率和运行时间,增加站点设置和换乘便利性,以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促进低碳出行方式的普及。
加强慢行系统建设需要加强对交通参与者的宣传和教育。
很多人习惯于开车出行,而对慢行方式的了解和接受度并不高。
城市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向市民普及慢行出行的好处和重要性,鼓励人们选择步行、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
加强慢行系统建设需要加强对城市交通政策的引导和管理。
城市交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慢行系统的建设和提升至关重要。
为了加强慢行系统的建设,城市政府应当修订和执行符合现代交通规划理念的政策,引导居民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优化道路和交通设施的管理,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加强慢行系统建设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
通过改善道路和步行道设施、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加强宣传教育以及制定有效的交通政策,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升城市的居住和生活品质。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研究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城市交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交通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问题,给城市居民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扰。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的优化设计研究成为了当前交通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的研究进行探讨,为城市交通系统的改善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和方向。
一、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的现状分析城市慢行交通主要包括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等多种形式。
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生活方式的追求,慢行交通逐渐成为了城市出行的重要选择。
但是目前城市慢行交通体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缺乏完善的交通网络规划,自行车道、人行道不畅通;慢行交通与机动车混行,安全隐患大;自行车盗窃现象严重,用户安全得不到保障;慢行交通设施的不足,导致慢行交通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慢行交通的发展和使用。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的优化设计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优化设计可以提高城市慢行交通的舒适性和便利性,吸引更多市民选择慢行出行,减少机动车使用。
完善的慢行交通体系能够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交通事故率,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的优化设计还可以促进城市绿色出行理念的普及,推动城市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交通环境,建设宜居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安全原则: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应以保障市民安全出行为首要原则。
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慢行交通用户的安全需求,设置合理的交通设施和交通规则,保障慢行交通用户的安全出行。
(二)便利原则: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应以提高慢行交通的便利性为核心,建立完善的慢行交通网络,方便市民的出行需求。
通过与公共交通的衔接,提高慢行交通的通勤效率,促进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机结合。
(三)环保原则: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应以环保为导向,通过鼓励市民使用环保交通工具,减少机动车使用,降低交通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慢行交通系统

1.慢行交通系统1.1概念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一般情况,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 km/h的交通方式。
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由于许多大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
虽然慢行交通出行速度较低,但在出行方式选择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交通结构中,慢行交通都占据50%以上的份额(如上海占56%,深圳占67%)。
慢行交通往往是出行起点始发及出行终点到达的必要方式,在出行中是不可取代的。
而且人们的活动与出行呈现多样化的出行目的和出行空间等特征,特别是随着后汽车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休闲、健身等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始终会维持在相当的水平。
1.2 特点慢行交通中的步行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出行方式。
纵观人类文明史,交通工具的变革只能提升出行的速度、扩大人类活动的范围,却永不能代替人们行走的需求和愿望。
自行车是以汽车为代表的机动化之前的主要代步工具,然而随着城市交通的机动化发展,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在一些城市却逐步淡出,但是在日本、荷兰、丹麦等交通高度机动化的国度里,自行车交通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并成为城市亮丽的动态风景线。
因此,有必要为慢行交通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和措施。
慢行交通的基本特点可归纳如下:①贯穿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每个角落,满足居民出行、购物、休憩等需求;②短距离出行有明显优势。
慢行交通以人力为空间移动的动力,行进速度低,步行速度在0.5-2.16 m/s,自行车速度一般在10 km/h 左右;出行距离较短,一般小于3 km;③绿色环保健康,不带来环境污染,还兼有锻炼身体的功效;④在交通安全中处于弱势地位。
1.3 定位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团内出行的主要方式,是居民实现日常活动需求的重要方式和城市品位的象征。
慢行交通不仅是居民休闲、购物、锻炼的重要方式,也是居民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是中、长距离出行中与公共交通接驳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
交通设计慢行交通分析报告

交通设计慢行交通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分析和评估现有交通设计中的慢行交通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对交通数据的分析和现场调查,我们发现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的交通设计存在一些问题,未能提供良好的慢行交通环境。
因此,我们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慢行交通。
1. 引言慢行交通是指步行、自行车、轮椅等非机动交通方式。
它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健康状况等。
在现代城市,慢行交通不仅仅是一种出行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为了提供良好的慢行交通环境,交通设计需要兼顾非机动交通需求。
2. 现状分析通过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的交通设计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问题有:2.1. 缺乏慢行交通设施在现有的道路网络中,慢行交通设施的覆盖率较低。
步行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不够完善,导致行人和自行车骑行者在道路上存在安全隐患。
这使得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机动交通方式,从而加剧了交通拥堵。
2.2. 交通规划未充分考虑慢行交通需求现有的交通规划较少考虑慢行交通需求。
道路宽度、车道数量等规划依据的主要是机动车的运行要求,而忽略了行人和自行车骑行者的需求。
这造成了交通系统的不协调,使得慢行交通不便于进行。
2.3. 车辆与非机动交通冲突频发由于缺乏专门的慢行交通设施,车辆与非机动交通之间的冲突经常发生。
这不仅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也导致了交通流动性的下降。
因此,建立车辆与非机动交通的分离是必要的。
3. 改进建议为了改善现有的交通设计中的慢行交通情况,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3.1. 增加慢行交通设施在道路网络的规划和设计中,应增加步行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无障碍设施的布局。
这将为行人和自行车骑行者提供更安全、便捷的通行条件。
3.2. 优化交通规划交通规划应更全面地考虑慢行交通需求。
包括在规划设计中增加步行街区、自行车优先道、交叉路口人行设施等。
这将有助于提高慢行交通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我国城市慢行交通设施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城市慢行交通设施存在的问题分析1、简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要方式,面对着并非如约而至的机动化,我们的应对措施却进入了"激动化"时代。
在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的各个层面工作中,机动车出行的便捷成了工作的最终标准。
城市道路、交叉路口不断拓宽,行人和自行车的空间不断压缩。
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交通拥堵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居民慢行出行环境以及出行安全不断受到威胁。
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表明,过去几十年,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人们开始逐渐反思"绿色交通"、"慢行交通"的重要性,以"公交优先,鼓励慢性,限制小汽车发展"为主旨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1]。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首要构成及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居民实现日常活动需求的重要方式和城市品位的象征。
慢行系统("Pedestrian & Bicycle System")[3]是一种针对行人和骑车人的需求,以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为基础,结合城市沿线土地利用以及服务设施,给不同目的、不同类型的行人和骑车人提供安全、通畅、舒适、宜人的步行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行人使用步行或自行车出行的一种交通模式。
在我市交通拥堵加剧、中心区全面禁摩的背景下,应大力发展与改善慢行交通系统,创造宜人舒适的慢行环境。
并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良好换乘衔接,使其发展走向系统化、舒适化和有序化。
2、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现代人文精神的渗透,国内外很多学者和政府机构都积极倡导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
例如欧洲的交通政策一直鼓励人们步行,提出人们应在步行和骑车中寻找乐趣,注重赋予孩子、老人、残疾人多项权利;美国经过私人小汽车主宰的时代之后,逐渐意识到应创造良好的的慢行系统,为公众提供跟多舒适的活动空间。
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与优化

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与优化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交通需求的增长,城市交通拥堵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为了改善交通状况,慢行系统逐渐被引入到城市交通设计中。
本文将探讨慢行系统的应用与优化。
一、什么是慢行系统慢行系统是指为行人、自行车和公共交通提供便利和安全的交通设施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慢行系统强调的是以人为本,鼓励和保护可持续交通方式的发展。
慢行系统的设计应该考虑行人、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三者之间的协调,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安全,并且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
二、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在城市规划中,慢行系统可以被纳入道路网络规划中。
例如,在城市地标建筑周围设置步行街,优先规划自行车道,以及对公共交通站点进行布局,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便利出行的需求。
其次,慢行系统需要与其他交通方式协调发展。
例如,对于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的交叉口设计,需要设立相应的交通信号系统,确保自行车和行人的安全通行。
同时,公共交通与步行者之间的衔接也需要考虑,合理设置公交站点和步行路径。
另外,慢行系统的应用还可以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
例如,在城市广场和公园的规划中,应留出足够的空间供人们休闲和娱乐。
同时,还可以将绿化带和景观设计纳入慢行系统的范畴,提供美观的环境和舒适的行走体验。
三、慢行系统的优化慢行系统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慢行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了解慢行系统的运行状况。
通过实时监测人流、自行车流和公交车流的数据,可以对慢行系统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次,在慢行系统的建设中,要注重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根据城市的规模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慢行系统发展策略。
对于已建成的城市,可以通过改造和更新既有的交通设施,来逐步实现慢行系统。
另外,需要注重宣传与教育。
慢行系统的成功实施需要得到公众的支持和理解。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慢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促使更多的人选择慢行方式出行。
城市慢行系统中的基础设施设计与优化策略

城市慢行系统中的基础设施设计与优化策略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慢行系统正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城市慢行系统主要包括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等方式,旨在为居民提供更加健康、环保和便捷的出行选择。
而其中,基础设施的设计与优化是确保慢行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步行道的设计。
步行道是城市慢行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行人的出行体验。
步行道的宽度应根据人流量和周边环境来确定。
在商业区、学校周边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步行道应足够宽敞,以避免行人拥挤。
同时,步行道的地面材质也至关重要。
应选择平整、防滑、舒适的材料,如透水砖或优质的混凝土,既能保障行人的安全,又能减少行走的疲劳感。
为了提高步行道的安全性,合理的隔离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通过设置绿化带、栏杆等方式将步行道与机动车道分隔开来,减少车辆对行人的干扰和潜在危险。
此外,在路口和路段中,应设置清晰明确的交通标识和标线,引导行人安全过街。
在照明方面,步行道的照明设施应充足且均匀分布,确保在夜间也能为行人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
路灯的高度和亮度要经过科学计算,避免出现照明盲区。
同时,照明设施的外观设计也应与城市的整体风貌相协调。
接下来,我们看看自行车道的设计。
自行车道的连续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应尽可能形成完整、连贯的自行车道网络,避免出现断头路或与机动车道频繁交叉的情况。
在道路规划中,可以采用独立的自行车专用道,或者在较窄的道路上设置与机动车道共板但有明确标识和隔离的自行车道。
自行车道的坡度设计也不容忽视。
过大的坡度会增加骑行的难度,降低骑行的意愿。
因此,在设计时应尽量保持平缓,对于不可避免的坡度较大的路段,可以设置提示标识,并考虑增设助力设施。
停车设施是城市慢行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自行车停车,应在公共场所、商业区域、居民小区等地合理规划自行车停车位。
停车位的设置应方便存取,同时要考虑防盗和防雨等功能。
可以采用立体停车架等方式,提高空间利用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有关步行交通的 理论与实践
雷德邦人车分流系统
雷德邦的规划平面图
国外有关步行交通的理论与实践
行人优先区
行人优先区模式图
国外有关步行交通的理论与实践
行人优先区
考文垂市中心交通系统模式图
慕尼黑市中心区交通系统
国外有关步行交通的理论与实践
居住环境区
细胞(居住环境区)概念
分散道路体系模式图
城市步行空间存在的普遍问题
步行环境质量不高 安全性问题 步行系统连续性不高 衔接换乘问题
从步行者的角度来看,人们需要在城市中享有充分的自由, 能够随意地漫步、休息、购物和交流,由此也需要所处的步行环 境具有安全、宜人且具有连续性以及引导性强等特点,以保证步 行者能够自由而不受干扰地行走。
国外有关步行交通的理论与实践
步行者所需的交通环境
安全 宜人 连续性 引导性
从步行者的角度来看,人们需要在城市中享有充分的自由, 能够随意地漫步、休息、购物和交流,由此也需要所处的步行环 境具有安全、宜人且具有连续性以及引导性强等特点,以保证步 行者能够自由而不受干扰地行走。
无障碍交通的必要性
步行系统观念的发展
人车混行——人车分流——人车共享
城市慢行系统与交通设施
城市步行交通系统 城市自行车系统 停车系统 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第一节 城市步行交通系统
步行交通的地位
根据城市居民的出行调查,我国大城市步行交通在总出行量中约占 40%,而中等城市约占45%,小城市则多达50%以上。在针对几个城市 的流动人口的出行调查中,也可发现步行方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即 使是在汽车交通发达的国家的城市中,步行交通的比重也是相当大的
步行设施 1、滨水绿地广场 2、城市街角广场 3、步行商业广场 4、步行立体过街设施
眉山市步行系统规划
城市步行交通的重点地区
居住区 对外交通枢纽 市中心 城市游憩集会广场 滨江路 人行道、人行横道
城市步行交通的重点地区——居住区
居住区步行交通的组织,应满足以下要求: ⑴居住区内的步行系统首先要满足居住区交通组织的基本要求。 ⑵步行系统应与居住区的公共设施联系方便,直接可达。 ⑶注意室外设施的需求,如铺装地面、桌椅、廊亭及儿童游戏场地的设
避免车辆对行人造成的威胁,给消闲的步行者以安全感。 ⑵要有足够的其它服务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娱乐、餐饮、交流、
休息等需求。 ⑶要有清晰的指示系统以识别方向。 ⑷空间变化要丰富。 ⑸结合购物和餐饮空间布置高质量的儿童游戏场所以解决年轻
母亲的问题,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配置专人看护儿童。 ⑹应该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有密切的联系,以方便居民进入步
在现代城市交通系统中,步行交通无论是作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 要的一种独立的交通方式,还是作为其它各种交通方式相互连接的桥梁, 都是其它方式无法替代的。到目前为止,人类的活动还不可能完全离开 步行这种最基本的交通方式。因此,在城市规划、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以 及交通管理中,有必要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邻里单位
以邻里单位为基础 作为作为最佳的城市组 成要素,使人们居住生 活在一个安全、方便和 舒适的环境内。
邻里单位示意图
国外有关步行交通的理论与实践
雷德邦人车分流系统
雷德邦模式体现了一种新的设计 形式,为居住规划和基于分级交通 体系的邻里单元布局提供了新的原 型,被认为是适应机动化时代发展 规划的重要一步。
国外有关步行交通的理论与实践
分区交通系统
不莱梅交通流量单元模式图
不莱梅市中心平面图
国外有关步行交通的 理论与实践
庭院式道路
代尔夫特的庭院式道路示例Βιβλιοθήκη 国外有关步行交通的 理论与实践
商业步行街
明尼阿波利斯的尼科莱特林荫道
步行系统规划实例
步行道路 1、城市步行道路I级:只允许行人、 自行车通行。 2、城市步行道路II级 :除了行人, 只允许公交车行驶。 3、城市步行道路III级:除了行人, 也允许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驶,但是 机动车限速在15公里/小时,以保证 行人的安全和优先权。
游憩广场要小、多、匀
城市步行交通的重点地区
广场
《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禁止用地项 目目录(2006年本)》中规定,城市集会广场项目用地面 积不得超过下列标准:
小城市和建制镇1公顷, 中等城市2公顷, 大城市3公顷, 2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5公顷。
置等,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活动内容的需求。 ⑷注意步行系统的环境保护,做好绿化规划,使之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⑸尊重城市的历史沿革和居民的生活习惯,保护历史文化要素,提高环
境的文化内涵。 ⑹满足居民的安全需求,减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对步行交通的干扰。
城市步行交通的重点地区
居住区
德国某社区安宁交通规划示意
⑵组织好枢纽内的交通。 ⑶避免与周围城市道路之间发生矛盾。 ⑷应设置足够的建筑小品及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多种 需求。 ⑸广场艺术形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艺术 布局。
城市步行交通的重点地区
日本横滨港北新城
人车分流系统、交通枢纽
城市步行交通的重点地区
对外交通枢纽
城市步行交通的重点地区——市中心
城市商业中心步行系统的规划应做到: ⑴应有足够的步行空间以组织购物的人流,尽量做到人车分流,
行区。
城市步行交通的重点地区
市中心
明尼阿波利斯的空中步道
城市步行交通的重点地区 市中心商业步行街
城市步行交通的重点地区 市中心 步行街指示系统
城市步行交通的重点地区 市中心 商业步行街服务设施
城市步行交通的重点地区
广场 市民广场是城市步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是城
市中为居民集会、文化娱乐、交往、休息等活动提供的 室外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日常进行各种活动的主要场 所,也是外来人口认识城市、了解居民生活的场所,因 而常有“城市的客厅”之美誉。
居住区道路上的交通安宁设计
城市步行交通的重点地区
居住区
城市步行交通的重点地区
居住区
城市步行交通的重点地区
横滨港北新城居住区
城市步行交通的重点地区——对外交通枢纽
针对城市对外交通枢纽的功能,对其步行交通的组 织应满足如下要求:
⑴要与通往城市各个主要方向的公共交通有紧密的 联系,使行人方便到达各种地面公共交通设施停靠站, 以及各种轨道交通停靠站如地铁、轻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