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

合集下载

专题七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专题七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停留空间是人流在相对较为宁静 的环境中短暂停留、休息提供的 空间,休息往往又结合餐饮、聚 会、交流等活动进行。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二、步行系统
商业步行街和步行区
商业步行区的紧急安全疏 散出口间隙距离不得大于 160m;
区内道路网密度可采用13 -18km/km‘;
步行道路和广场的面积, 可按每平方米容纳0.8-1.0 人计算;
商业步行街和步行区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二、步行系统
城市广场
交通广场 政治性广场 市民广场 景观广场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二、步行系统
城市广场
交通广场 政治性广场 市民广场 景观广场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二、步行系统
城市广场
交通广场 政治性广场 市民广场 景观广场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二、步行系统
城市广场
交通广场 政治性广场 市民广场 景观广场
道路应满足送货车、清扫 车和消防车通行的要求,宽 度可采用10-15m,其间可 配置小型广场。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二、步行系统
商业步行街和步行区
商业步行区距城市次干路的距 离不宜大于2O0m;
步行区进出口距公共交通停靠 站的距离不宜大于1OOm;
商业步行区附近应有相应规模 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或多 层停车库,其距步行区进出口的 距离不宜小于1OOm,并不得大于 2OOm。
达; ●在邻里边界处设置区域性公共设施,
供相邻几个居住区使用; ●公园绿地位于中心,并规定最低标
准。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二、步行系统
居住步行区
雷德邦(Radburn)人车分流系统 美国规划师H.莱特和建 筑师C.S.斯坦于1928年提出雷 德邦人车分流系统,并在新泽 西州进行试验。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要点分析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要点分析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要点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负荷压力骤增,使现代交通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城市人居环境日趋恶化。

以步行、自行车、公交等为代表的慢行交通则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实现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基于慢行交通体系的城市低碳交通具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1.慢行交通的定义和作用慢行交通就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高速和快速交通而言的,一般情况下,慢行交通的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

由于许多大中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

慢行交通模式是一种“低碳、绿色、可持续”的交通运行模式。

建立慢行交通系统,可以有序的引导居民从私家车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形成“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等出行方式,以达到遏制城市资源浪费,减少小汽车出行量,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实现城市交通“门到门”无缝有效衔接的交通模式。

2.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主要是针对大城市慢行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目标、策略、规划控制对策,推动慢行交通系统整体水平的提升。

2.1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以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基础,建立非机动车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良好的换乘;以城市道路为依托,建立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的非机动车廊道;以慢行区划分为依据,优化、整合区内非机动车网络;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完善非机动车管理体制和公共政策。

非机动车道网络划分为廊道、集散道、连通道、休闲道等几个等级。

非机动车与轨道站、BRT、常规公交等的分级换乘枢纽。

构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提倡短距离出行向自行车交通转换,有效衔接轨道、BRT、常规公交,大大提升公交服务范围,实现公交出行的门到门。

慢行交通理念下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概述

慢行交通理念下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概述

慢行交通理念下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概述摘要: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出行安全等问题。

因此,慢行交通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出行方式和城市规划理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慢行交通的关注点在于合理组合步行、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通过有机的组合来提升城市居民的出行质量和生活品质。

本文将从慢行交通的角度出发,对城市新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方法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推动城市交通向绿色、智慧、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慢行交通;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1.慢行交通理念下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设计意义1.1缓解出行压力传统的道路规划往往以机动车为主导,导致道路通行能力不足,交通拥堵成为常态。

而慢行交通理念注重提供便捷、安全和舒适的步行和骑行环境,通过优化道路布局和设计,可以鼓励人们选择慢行交通方式,减少机动车出行需求,从而有效缓解出行压力。

1.2实践绿色理念慢行交通理念注重提倡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非机动交通方式,这些方式对环境友好,能够有效减少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相比之下,机动交通方式产生的尾气排放和噪音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环境质量造成了威胁。

通过设计和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鼓励和支持慢行交通方式,我们能够有效降低汽车的使用率,减少尾气排放和噪音,从而创造一个更加绿色、清洁的城市环境。

1.3节约土地资源慢行交通方式,如步行和自行车,所需的空间相对较小。

通过优化道路设计,如设置人行道、自行车道、共享空间等,我们可以为慢行交通提供足够的空间,减少机动车道的需求,进而节约土地资源。

此外,合理布局交通设施和城市功能区域,鼓励短途出行和多式联运,也能有效减少对道路土地的需求。

2.慢行交通理念下城市新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2.1 步行交通路网规划设计首先,应考虑到人们的出行需求和步行习惯,将步行道路与主要出行目的地相连接,包括居住区、商业中心、公共交通站点和重要设施。

这样能够提供方便、直接的步行路径,鼓励人们选择步行出行方式。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缓解城市拥堵,改善城市出行环境,摆脱汽车依赖……似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办法远不能止步于建立地铁、规划公交、加强交通管理。

那么,城市慢行交通呢?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之一。

一、城市慢行交通的概念与形式城市慢行交通,依托人力交通工具与电动交通工具,以速度较慢、创造活力、环保、绿色出行方式为特点,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城市慢行交通工具有人力自行车、步行等,新兴的则包括共享单车、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等。

城市慢行交通的形式多种多样。

首先,城市慢行交通路网可以通过设计完善的步道与自行车道来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慢行交通路网必须与公共交通路网、行人路网无缝连接,简单易懂的路牌系统与线条系统也必不可少。

其次,城市慢行交通的服务点和配套设施同样重要。

从单车共享到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共享,城市慢行交通配套设施的适用性和配套性非常重要。

最后,城市慢行交通的管理也必不可少。

城市当局需要充分考虑城市慢行交通规则和流程,确保沿途设施的安全性和服务质量。

二、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础要素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础要素包括慢行交通路网、服务点和配套设施、管理与协调、示范区。

首先,慢行交通路网的规划与设计决定城市慢行交通的可达性。

它应该将城市的重要景点、商业区、学校、住宅区、运动场、公共场所等重点地域覆盖,优先考虑城市热门区域的交通状况,并在其周边安排足够的停车位。

其次,服务点和配套设施的规划与设计是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强大的基础。

共享单车、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等必须在适当的位置配置足够数量的停车架、充电桩、停车位等配套设施,以确保可持续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运作。

这里还必须强调一个概念,例如在城市慢行交通的路网规划和设计中,停车位应该考虑到人们停车时间和停放载重(例如共享幼儿车)。

因此,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者和规划者需要仔细地考虑到潜在用户的用车需求,添加适当的功能和服务,通过不断提升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 城市吸引核——风景名胜中心、 中心商业商务区 • 城市活力核——高等院校及非住 宿类高级中学、职业中学 • 城市和谐核——大型居住社区、 社区活动中心
营造城市慢行安全区—慢行岛 营造城市慢行安全区 慢行岛
• 不鼓励长距离的慢行出行,努力打 造快速路与自然分割形成的25 个 安全慢行岛。在慢行岛内,通过 打通低等级道路断头路,通过快 速路、主次干道上的人行设施, 以及少量与主要道路平行的非机 动车专用道,为短距离出行、与 公共交通的接驳出行提供相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立与安全的慢行出行道路空间。
慢行交通系统- 慢行交通系统-特点
• 贯穿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每个角落,满足 居民出行、购物、休憩等需求; • 短距离出行有明显优势。慢行交通以人 力为空间移动的动力,行进速度低,步 行速度在0.5-2.16 m/s,自行车速度一 般在10 km/h 左右;出行距离较短,一 般小于3 km; • 绿色环保健康,不带来环境污染,还兼 有锻炼身体的功效; • 在交通安全中处于弱势地位。
1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以上海市为例慢行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1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内容简介内容简介2结语结语3慢行交通系统概念慢行交通系统概念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一般情况慢行交通是出行交通一般情况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速度不大于15kmh的交通方式
结语
•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活动节奏的加快,小汽车 进入家庭的城市机动化进程突飞猛进,在近10 年我国 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以快速化、机动化为导向的高 强度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在为城市空间拓展提供支撑、 经济高效运转提高保障的同时,大众群体、弱势人群 的出行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甚至侵犯,城市的邻 里空间、公共空间受快速交通侵蚀、干扰甚至破坏, 并有引起城市族群分离、城市生活品质下降的社会问 题的趋势。 • 积极推进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完善,对打造我国 和谐、宜居、高品质的绿色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而慢行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绿色出行、保障居民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相关理念、原则和方法,以期为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文章将首先介绍慢行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阐述其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分析当前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和实施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城市交通向更加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慢行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慢行交通系统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元素多样且复杂,每个元素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并共同服务于整个交通系统。

人行道是专为行人设置的通行空间,是慢行交通系统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它要求连续、平整、安全,并配备必要的休息设施和过街设施。

非机动车道则是为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提供的专用通道,其设计需考虑车辆的行驶特性和安全要求。

交通信号与标志是确保慢行交通系统安全、有序运行的关键。

包括红绿灯、斑马线、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等,这些信号和标志的设置要合理、醒目,以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者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交通信息。

停车设施是慢行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公共自行车停放点、非机动车停车场等。

这些设施的设置要方便使用、管理,同时也要考虑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慢行交通系统不仅仅是通行的空间,也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绿化和休闲设施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

绿化能够改善环境、美化城市,休闲设施则能为行人提供休息、娱乐的场所。

为了保障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的出行需求,慢行交通系统中还应设置无障碍设施,如盲道、坡道、电梯等。

这些设施的设计要符合相关标准,确保使用者能够安全、方便地通行。

慢行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涵盖了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交通信号与标志、停车设施、绿化与休闲设施以及无障碍设施等多个方面。

慢行系统运营方案

慢行系统运营方案

慢行系统运营方案一、慢行系统的概念和特点慢行系统是一种以提倡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等非机动车出行为主,并进行道路设计、管理和交通组织的一套综合交通系统。

慢行系统的核心理念是倡导绿色出行、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慢行系统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倡绿色出行。

慢行系统鼓励居民采用步行、骑车等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减少对汽车等机动车的依赖,减少尾气排放,保护环境。

2. 减少交通拥堵。

慢行系统通过优化道路设计、增设非机动车道、提供停车便利等措施,减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所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

3.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慢行系统的实施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雾霾等环境问题。

4.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慢行系统促进居民丰富的户外活动,提高居民身体健康水平,增强社区凝聚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5.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慢行系统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同时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慢行系统的运营目标在制定慢行系统的运营方案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慢行系统的运营目标,目标决定着未来的工作方向和重点。

慢行系统的运营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提升城市居民的步行、骑车意识,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2. 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城市通行效率。

3. 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改善环境。

4.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居民健康、户外活动。

5.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上述目标:1. 增设非机动车道和行人通道,提高步行、骑车的便利性和安全性,鼓励居民采用慢行出行方式。

2. 减少机动车通行障碍,提高非机动车的通行速度,降低交通拥堵。

3. 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慢行意识,推广绿色出行理念。

4. 提供购买自行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的优惠政策,鼓励居民使用非机动车出行。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

① 贯穿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每个 角落 ,满足 居民出行、购物、休憩等需求; ② 短距离 出行有 明显优势 。慢行交通 以人
I 黼
一 赫
图 1 慢 行 交 通 在 城 市 交 通 系 统 中 的 定 位
簿


F g 1 u ci n l y o o — t rz dta s o tt n i r a a s o t t n s se i. F n t a i f n mo o e n p rai u b n t n p ra i y tm o t n i r o n r o
3 定位 )
慢 行 交通 是 城 市 交通 系 统 的重 要组 成 部分 , 是组 团 内出行 的主要 方式 ,是居 民实现 日常活动
购 物 、锻 炼 等 活 动 的行 为主 体 。 可 分 为 类 :采 用慢行 作 为通勤 方式 、采 用机 动仳 慢 行 交通 组 合作 为通 勤方 式 、 以慢行 作
划。例如慢 行过街设施 、慢行通道( 体绿道 、 康
6 运行 层 面— — 确 保 慢 行 过街 、慢 行 通 道 、 )
慢行 网络 的安 全性 及舒 适性 对慢 行 主体 这类 交通 弱 势群体 给 予 充分 的 尊
自行 车道等 ) 、慢 行 网络 的可达 性等 。
( 简介 : 美萍(9 7 )女 , 作者 云 17 一 , 内蒙 古呼和 浩特 人 , 博
2 布局规 划 ) 慢 行 系统 的布 局规 划 即 明确 城 市各 慢行 圈 的
规 模 及 功 能 , 引导 城 市 未 来 交 通 结 构 的发 展 方
向 ,是 战略 规划 由节点 到通 道 再到 网络 的逐 步 落 实 ,同时布 局规 划也 与 居 民 的各 项 慢行 活动 密切 相 关 ,是 居 民 休 闲 、购 物 、锻 炼 场 所 的空 间体 现 。为保 障 慢行 活 动 的便 捷 性 与舒 适性 ,还 应提 出慢 行 空间 的运行 组织 模式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慢行交通
1)概念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一般情况,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 ·h -1的交通方式。

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由于许多大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

虽然慢行交通出行速度较低,但在出行方式选择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交通结构中,慢行交通都占据50%以上的份额(如上海占56%,深圳占67%)。

慢行交通往往是出行起点始发及出行终点到达的必要方式,在出行中是不可取代的。

而且人们的活动与出行呈现多样化的出行目的和出行空间等特征,特别是随着后汽车化时代的到
来,人们对休闲、健身等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始终会维持在相当的水平。

2)特点
慢行交通中的步行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出行方式。

纵观人类文明史,交通工具的变革只能提升出行的速度、扩大人类活动的范围,却永不能代替人们行走的需求和愿望。

自行车是以汽车为代表的机动化之前的主要代步工具,然而随着城市交通的机动化发展,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在一些城市却逐步淡出,但是在日本、荷兰、丹麦等交通高度机动化的国度里,自行车交通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并成为城市亮丽的动态风景线。

因此,有必要为慢行交通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和措施。

慢行交通的基本特点可归纳如下:
①贯穿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每个角落,满足居民出行、购物、休憩等需求;
②短距离出行有明显优势。

慢行交通以人
云美萍1,杨晓光1,李盛2
(1.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上海201804;2.法国路桥大学城市与交通实验室,巴黎77455)
YUN Mei-ping 1,YANG Xiao-guang 1,LI Sheng 2
(1.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4,China;
boratory of "City,Mobility,Transport",The National Ecole of Route and Bridge,Paris 77455,France)
A Brief Review of Planning for Ped and Bike System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
出行产生点出行吸引点
图1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定位
Fig.1Functionality of 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 in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力为空间移动的动力,行进速度低,步行速度在0.5~2.16m·s-1,自行车速度一般在10km·h-1左右;出行距离较短,一般小于3km;
③绿色环保健康,不带来环境污染,还兼有锻炼身体的功效;
④在交通安全中处于弱势地位。

3)定位
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团内出行的主要方式,是居民实现日常活动需求的重要方式和城市品位的象征。

慢行交通不仅是居民休闲、购物、锻炼的重要方式,也是居民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是中、长距离出行中与公共交通接驳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

以出行产生点、出行吸引点、轨道交通(换乘)站点等为中心的慢行圈的高品质建设是保障慢行交通权利,提高慢行交通品质,引导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合理化的重要环节。

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定位见图1。

2慢行系统
慢行系统包括为慢行活动提供的场所、活动在其中的人和进行着的活动。

慢行系统由3要素构成:慢行空间是系统的形态要素;慢行主体是系统的实施者要素;慢行行为是系统的动态要素。

慢行系统是城市系统和城市交通系统的交集,除担负一定的通勤交通功能外,还提供市民休闲、锻炼、购物、娱乐等多种功能。

慢行空间包括交通性的慢行空间和非交通性的慢行空间,前者一般用于行人或自行车通过性的设施,包括人行道(sidewalk)、人行横道(passway)、人行地道、人行天桥、非机动车道等;后者可分为休闲旅游性质的慢行空间(林间步道、山间道、滨水道等)和商业性质的慢行空间(商业步行街等)。

慢行主体是在慢行空间中进行通勤、休闲、购物、锻炼等活动的行为主体。

可分为以下几类:采用慢行作为通勤方式、采用机动化交通及慢行交通组合作为通勤方式、以慢行作为休闲、锻炼、购物等非通勤方式。

慢行行为会随着经济和城市发展而改变,表现出多样化的功能:①交通功能。

是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提供与各种机动化交通方式之间的接驳;②活动功能。

主要是各类公共活动、人流聚集,如广场;③锻炼与健身功能。

如林间步道、山地自行车道、绿地步道;④休闲及观光功能。

如风景区、公园、绿地;⑤商业功能。

如商业步行街、商业建筑体的联络等;⑥避难功能。

灾难发生时的避难场所常与绿地步道结合。

3规划理念
1)用地层面——建设多功能社区
多功能社区集商业、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具有以下作用:
①源头上减少长距离出行,居民可在社区内部完成大部分的活动需要;
②使慢行交通成为社区内的主要出行方式;
③社区重获活力,构建和谐社区。

2)规划层面—
—引导交通方式结构合理化
云美萍,等: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
在相关专项规划中落实慢行规划的理念,引导以提高人的出行舒适性为目标的慢行系统规划(并非仅是车辆的通行顺畅)。

鉴于高品质的慢行系统是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城市更应关注慢行交通的品质建设,最终实现“慢行交通为辅、公共交通为主的”绿色出行结构。

3)建设层面——建设和谐慢行圈
慢行圈可分为3类:以出行产生点为核心(居住区),打造和谐慢行街区;以出行吸引点为核心(工作单位、学校、商业区等),打造富有亲和力的慢行空间;以公共交通枢纽站为核心,形成友好的慢行通道。

在慢行圈内给慢行交通充分的优先权,引导居民采用慢行及慢行接驳公交的出行方式,创造良好人居、可步行、亲和的环境。

4)设施层面——融合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
建好慢行与公共交通的换乘设施,诸如行人无障碍设施,自行车停放、租赁设施,甚至在轨道列车内设置自行车车载位,鼓励居民采用“B+R”(Bicycle and Ride)的出行方式。

5)设计层面——宁静化交通设计
利用设计手段确保机动车在慢行交通活跃的区域降低车速,利用醒目铺装提醒驾驶人将通行优先权给予慢行主体。

6)运行层面——确保慢行过街、慢行通道、慢行网络的安全性及舒适性
对慢行主体这类交通弱势群体给予充分的尊重及人文关怀,尤其应关注老年人、儿童及残障人通行的便捷性,确保慢行主体的通行权和通行空间不受侵犯,保障慢行设施无障碍及通行空间的连续性。

4规划内容
1)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依据城市的地域特征及城市发展规划,结合城市交通系统特征及慢行系统现状,明确城市慢行系统的定位,确立发展目标,提出未来的发展对策。

同时,慢行系统的战略规划还应反馈于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并指导相关的专项规划及设施建设。

2)布局规划
慢行系统的布局规划即明确城市各慢行圈的规模及功能,引导城市未来交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战略规划由节点到通道再到网络的逐步落实,同时布局规划也与居民的各项慢行活动密切相关,是居民休闲、购物、锻炼场所的空间体现。

为保障慢行活动的便捷性与舒适性,还应提出慢行空间的运行组织模式。

3)设施规划
设施规划是针对布局规划中慢行交通的各类节点设施、通道设施、网络设施的新建、改建计划。

例如慢行过街设施、慢行通道(康体绿道、自行车道等)、慢行网络的可达性等。

(作者简介:云美萍(1977—),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交通系统管理与行为、防灾与救灾交通系统。

E-mail:
yunmp@)
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