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的探究
关于加强慢行系统建设,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

关于加强慢行系统建设,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城市交通问题愈发严重。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很多城市开始推行慢行系统建设,以提升城市品质。
慢行系统指的是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更安全、便利的道路和设施,鼓励人们步行、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
在这个背景下,加强慢行系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慢行系统建设需要改善城市道路和步行道设施。
很多城市的道路设计并不友好于步行者和骑行者,行人步行时常常面临窄小的人行道、不平整的路面和缺乏交通信号灯等问题。
城市规划部门要加大对慢行交通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力度,提高人行道的宽度和质量,设置更多的人行过街设施,优化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确保慢行者的安全和便利。
加强慢行系统建设需要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
优质的公共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减缓交通拥堵和减少尾气排放。
城市政府应加大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投入,增加线路密度和车辆数量,提高公交车的频率和运行时间,增加站点设置和换乘便利性,以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促进低碳出行方式的普及。
加强慢行系统建设需要加强对交通参与者的宣传和教育。
很多人习惯于开车出行,而对慢行方式的了解和接受度并不高。
城市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向市民普及慢行出行的好处和重要性,鼓励人们选择步行、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
加强慢行系统建设需要加强对城市交通政策的引导和管理。
城市交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慢行系统的建设和提升至关重要。
为了加强慢行系统的建设,城市政府应当修订和执行符合现代交通规划理念的政策,引导居民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优化道路和交通设施的管理,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加强慢行系统建设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
通过改善道路和步行道设施、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加强宣传教育以及制定有效的交通政策,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升城市的居住和生活品质。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研究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城市交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交通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问题,给城市居民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扰。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的优化设计研究成为了当前交通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的研究进行探讨,为城市交通系统的改善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和方向。
一、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的现状分析城市慢行交通主要包括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等多种形式。
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生活方式的追求,慢行交通逐渐成为了城市出行的重要选择。
但是目前城市慢行交通体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缺乏完善的交通网络规划,自行车道、人行道不畅通;慢行交通与机动车混行,安全隐患大;自行车盗窃现象严重,用户安全得不到保障;慢行交通设施的不足,导致慢行交通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慢行交通的发展和使用。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的优化设计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优化设计可以提高城市慢行交通的舒适性和便利性,吸引更多市民选择慢行出行,减少机动车使用。
完善的慢行交通体系能够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交通事故率,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的优化设计还可以促进城市绿色出行理念的普及,推动城市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交通环境,建设宜居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安全原则: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应以保障市民安全出行为首要原则。
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慢行交通用户的安全需求,设置合理的交通设施和交通规则,保障慢行交通用户的安全出行。
(二)便利原则: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应以提高慢行交通的便利性为核心,建立完善的慢行交通网络,方便市民的出行需求。
通过与公共交通的衔接,提高慢行交通的通勤效率,促进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机结合。
(三)环保原则: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应以环保为导向,通过鼓励市民使用环保交通工具,减少机动车使用,降低交通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杭州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及启示

杭州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及启示崔曙平提倡步行及自行车交通方式,实行步行者优先,为包括游客和交通弱势群体在内的步行者及自行车使用者创造安全、便捷和舒适的交通环境,在这方面,杭州市的做法具有先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城市慢行系统分析对环境的关注和人本主义的回归正在使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城市中成为受鼓励的出行方式。
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体的城市慢行系统,体现了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城市居民通勤、休闲、观光等交通需求的同时,也使人们有暇去欣赏和体味城市个性化空间的魅力。
与此同时,城市慢行系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减少资源消耗和对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等诸多方面。
事实上,很少有交通方式在环境保护方面能超过自行车。
这是因为自行车不排放尾气,占用空间小,价格便宜,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使用,并且还可以健身。
而最重要的是,自行车是通过效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对于同样的道路条件,自行车的通过率是小汽车的12到20倍。
中国是著名的“自行车王国”,有关数据表明,中国自行车总量约为4.5亿辆。
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自行车交通出行占30%以上,小城市所占比例更高,尤其是居民短途交通出行(6KM以下),自行车交通占60%以上。
根据北京市2001年城市客运方式调查,自行车出行比例在38%左右。
而2000年苏州居民的通勤交通方式结构调查显示,苏州居民日常出行中,自行车出行占到46.1%。
但是,中国目前自行车的道路状况正在发生令人担忧的改变。
以大连为代表的一些城市实施了禁止自行车交通的措施,旨在建设“无自行车城市”;哈尔滨早在2001年就为了提高车辆通行能力而将自行车道搬上了人行道,广州、上海、北京、南京等多个大城市在发展道路交通方面也出现类似的现象。
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广州市自行车使用率从上世纪90年代的34%下降到2000年的大约16%。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中年长者和少年儿童更愿意选择步行的出行方式。
在苏州居民出行方式调查中,38%的老人(60岁以上)选择步行方式出行。
城市慢行系统建设问题与对策

第3期(总第133期)2020-09-25市政设施管理Shizheng Sheshi Guanli借鉴与参考城市慢行系统建设问题与对策□ 汪广丰[摘 要] 慢行系统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人行步道、自行车道、人行天桥等内容,过去几十年,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慢行系统建设严重滞后。
本文通过对慢行系统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城市 慢行系统 建设 对策研究1 慢行系统的基本要求行走是人的天性,散步是人类一项重要的生活方式。
自行车是低碳环保的交通工具。
慢行交通不仅是居民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居民休闲、购物、锻炼的重要方式,同时是中、长距离出行中与公共交通接驳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
慢行系统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主要包括人行步道、自行车道、人行天桥等内容。
不仅有交通功能,而且是一种文化符号,是生活品质的体现、城市活力的反映,是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自行车等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的基础设施。
慢行系统分为交通性慢行系统和非交通性慢行系统,交通性慢行系统主要是解决步行及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交通组织和交通安全问题,非交通性慢行系统则是以提供散步功能为主要目的。
慢行系统的基本要求是:(1)安全性。
一是人车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各行其道。
二是人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图6 土体不密实雷达剖面图3 结语目前来看,探地雷达在城市道路病害检测中展现出了它高效、无损、使用灵活等优点,能够精准的检测出城市道路病害的类型、位置及规模大小,通过选配不同中心频率的雷达天线可测量不同类型及埋深的城市道路病害。
探地雷达技术可以做到对城市道路病害的提前预知预警,为城市道路主权单位及维护单位解决了只有出现路面塌陷之后再去修复的难题,为制定科学的维护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指导方向,且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广泛的应用 前景。
浅析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产能经济浅析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陆丹丹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和车辆都在与日俱增。
主要的行车道都是为机动车设计的,然而道路的增速却远赶不上机动车增加的速度。
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塞车、城市噪音、环境污染等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以其他方法来方便自己的生活,比如慢行交通。
本文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出发,分析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慢行交通在城市中展开的脉络给出建议,提出结构布局,以期为城市慢性交通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慢行交通规划;问题;措施中图分类号:U49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6-0343-02城市慢行系统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系统主要由步行和自行车等环保交通方式组成[1]。
虽然,机动车的数量仍然呈递增趋势,但是在城市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在中短途出行中会选择非机动车或以步行的方式到达目的地。
部分人已经意识到环保出行的便利性和重要性,部分城市已经开始注意到慢行系统在未来城市规划中的必要性,但这些设想还处于起步阶段[2]。
现有的慢行交通系统又因为诸如道路抢占、路面状况差、规划不合理等问题不能很好的完成交通运行的任务给青睐环保出行的人们带来许多烦恼。
总之,环保出行不仅仅对于城市污染治理来说是一大助力,它还能帮助人们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同时还能缓解城市的交通、噪音等问题[3]。
未来交通发展,必将是由“快+慢”两种交通方式组成,让城市变得更美好、更宜居。
一、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存在的问题(一)步行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一是人行道规划不足,步行交通过去的建设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需求,在目前城市规划或道路交通规划中不重视,主要表现在部分道路缺少人行道或宽度太窄;缺乏对道路两侧严格地管制,一些不法商贩占据人行道经营,违停车辆对道路的占用现象严重;人行道的质量普遍不高,缺少无障碍设置和盲道[4]。
城市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探讨摘要: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越来越受关注,城市交通路网越来越人性化,在城市规划中打造形式多样的城市慢行廊道,以城市绿廊为载体,结合面状滨水空间打造游憩步行廊道,结合带状滨水空间打造健身步行绿道,是当前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标配”。
本文以襄阳华侨城片区为例,与武汉部分道路案例作对比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慢行交通;分析1城市绿道系统规划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规划不可轻视的部分,打造形式多样的城市慢行廊道,以城市绿廊为载体,结合面状滨水空间打造游憩步行廊道,结合带状滨水空间打造健身步行绿道,等等设计方式在襄阳华侨城新城区规划中十分常见,见图1慢行绿道示意图。
图1慢行绿道示意图2慢行过街设施规划2.1慢行过街设施选型概述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都是重要的城市人行过街设施,天桥和地道各具优缺点:天桥具有建筑结构简单、工期短、投资较少、施工较易、施工期基本不影响交通和附近建筑安全、与地下管线的矛盾教易解决、维护方便等优点,但是在与周围环境协调问题上要求较高,特别是附近有文物、重要建筑时更不易处理;其次是过街者一般不愿走天桥,建天桥也常给道路改造带来困难。
地道的优点是与附近景观没有矛盾,净高比天桥要少些,一般与道路改造矛盾较少。
但地道一般须设泵站排水,结构比较复杂,施工较难,影响交通,工期长,造价高,与地下管线矛盾较难处理,建成后还要专人管理,管理和维护费用大。
2.2慢行过街设施选型规范、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1.快速路和主干路上人行过街设施的间距宜为300-500m,次干路上人行过街设施间距宜为150-300m;2.城市快速路过街设施应采用立体过街方式;3.在商业区、交通枢纽等人车密集地点,宜结合建筑物内部人行通道设置连续的立体过街设施,行车地下或空中人行连廊。
《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95):1.行人横过市区封闭式道路或快速干道或机动车道宽度大于25m时,可每隔300-400m应设一处立体过街设施;2.天桥或地道的选择应根据城市道路规划,结合地上地下管线、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周围环境、工程投资以及建成后的维护条件等因素做方案比较,地震多发地区宜考虑地道方案。
慢行系统建设案例研究及发展策略初探

慢行交通相对于其他 交通方式而言 , 虽然 出行速度慢 、 距
离短 , 具 有 节 能环 保 、 约 用地 的优 点 。 在 “ 汽车 时代 ”慢 但 集 后 ,
纽约政府推出“ 扩充 自行车 道计划” 在市区增加 自行车 ,
道 , 设 自行车 停 车 架 , 造 主要 道路 交叉 口 , 新 设置 交 通信 建 改 重 号 灯 , 立便 捷 的 自行车 一公 交 接 驳 系统 。 建
行 交通被赋予新的含义 : 一是 出行组合化 , 随城市规模扩大 , 伴
人 们 出 行 距离 增 加 , 行 交通 通 常要 求与 发 达 的公 共 交 通 系统 慢 相 衔 接 , 成 “ 行 +公 交 ” “ 形 步 、 自行 车 +公 交 ” 组 合 出 行 方 等
总结 以上国家、 城市慢行系统建设 的成功经验 。 可概括为 政府倡导下 , 经济杠杆“ 一拉 ” 推 策略 的成功运用。政府大力倡 导使用慢行交通 , 方面 制定 专门的公共政策 , 一 通过 收取拥堵 费 、 车费以及增加小汽车和燃油价格税费 、 停 划定小汽车禁行 区等“ 推力”调剂人们的用车习惯 ; , 另一方面 , 划拨专门的建设
通过税收提高汽车和燃油的价格 ,从而控制小汽车的使用 ; 在 硬件设施上 , 建设 自行车专行道和伴行道 , 以及大量 的自行车
停车点, 为慢 行 交通 提供 专 属 空 间。 伦敦 政 府 在 政策 上 实 施 征 收 交 通拥 挤 费 ,以调 节 中心 区 交 通 量 的 时 空分 布 , 出 “ 长 骑 车 日” 品 牌活 动 。 大 慢 行 推 市 的 扩 交 通 的宣 传 力 度 和 影 响 范 围 : 在硬 件设 施 方 面 , 资 专款 提 高 投 慢行交通环境 , 由地 方政 府税 支 出 , 市 中心 推广 自行 车 使 用 在
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与优化

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与优化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交通需求的增长,城市交通拥堵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为了改善交通状况,慢行系统逐渐被引入到城市交通设计中。
本文将探讨慢行系统的应用与优化。
一、什么是慢行系统慢行系统是指为行人、自行车和公共交通提供便利和安全的交通设施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慢行系统强调的是以人为本,鼓励和保护可持续交通方式的发展。
慢行系统的设计应该考虑行人、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三者之间的协调,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安全,并且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
二、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在城市规划中,慢行系统可以被纳入道路网络规划中。
例如,在城市地标建筑周围设置步行街,优先规划自行车道,以及对公共交通站点进行布局,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便利出行的需求。
其次,慢行系统需要与其他交通方式协调发展。
例如,对于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的交叉口设计,需要设立相应的交通信号系统,确保自行车和行人的安全通行。
同时,公共交通与步行者之间的衔接也需要考虑,合理设置公交站点和步行路径。
另外,慢行系统的应用还可以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
例如,在城市广场和公园的规划中,应留出足够的空间供人们休闲和娱乐。
同时,还可以将绿化带和景观设计纳入慢行系统的范畴,提供美观的环境和舒适的行走体验。
三、慢行系统的优化慢行系统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慢行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了解慢行系统的运行状况。
通过实时监测人流、自行车流和公交车流的数据,可以对慢行系统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次,在慢行系统的建设中,要注重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根据城市的规模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慢行系统发展策略。
对于已建成的城市,可以通过改造和更新既有的交通设施,来逐步实现慢行系统。
另外,需要注重宣传与教育。
慢行系统的成功实施需要得到公众的支持和理解。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慢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促使更多的人选择慢行方式出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的探究
摘要:慢行交通系统作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方式,越来越受到建设者的
广泛关注,目前国内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尚处于摸索前进阶段。
本文介绍了慢行
交通的概念和发展现状,并结合某些工程做法经验介绍了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慢行交通;绿色出行;建设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负荷压力骤增,
使现代交通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城市人居环境日趋恶化。
以步行、自行车、
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等为代表的慢行交通则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实现绿色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基于慢行交通体系的城市低碳交通具有着重
要意义。
1、慢行交通的介绍
1.1慢行交通的定义
“慢行交通”相对于快速交通而言的,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
一般情况下,慢
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的交通方式,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
步行出行速度分布于0.5m/s-2.0m/s,自行车出行速度一般在10km/h左右;慢行交通出行距离也比较短,一般不大于3km。
许多大中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
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
在常速时,小汽车的乘客人均占道空间最大,步行、自行车及公交车最小,
大量选择小汽车出行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而发展步行、自行车以及
公交车等出行方式的慢行交通则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
从资源耗费的
角度看,选择小汽车出行的费用最高,摩托车其次,步行、自行车及公交车最小,这也充分说明了选择步行、自行车以及公交车等方式出行将有效地节省资源,符
合城市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2慢行交通系统的组成
慢行交通系统组成表
1.3慢行交通系统的特点
1)存在于城市生活的每个角落,满足居民日常出行、购物、休憩、健身等生活需求,被
选择的概率较大;
2)具有短距离出行的优势,灵活便捷;
3)行进速度慢,出行成本较低;
4)绿色环保,无污染,兼有健身功效;
5)分布范围广,违规现象频发,管理较为困难;
6)在交通安全中处于弱势地位,易于发生交通事故。
2、慢行交通的现状及发展
2.1. 慢行交通的现状问题
以广州市区为例,我国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慢行交通设施不完善。
具体表现为城市道路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问题,主要是部
分道路缺失非机动车道,及各道路之间的非机动车道不成系统,没有衔接好。
(2)慢行交通的舒适性差。
主要为人行道的平整度不高,各种设施占用人行道的空间,
无障碍通道的不完善等问题。
(3)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之间无完善的接驳。
(4)慢行交通的安全性差。
主要是在机非混行和道路交叉口过街等路段,人车抢道,机
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冲突比较严重。
2.2慢行交通的发展
为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和改善城市环境,国内的一些城市也相继公共自行车租赁,方便市
民绿色出行。
国外如丹麦的哥本哈根,人们用修建自行车专用路网的办法,来平衡汽车和自
行车的关系。
市政府每建成一条新的自行车车道,这个路段的骑车人数就增加20%,而开车
者减少10%。
3、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做法经验
国内的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对于城市未来交通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快
慢交通发展失衡所产生的交通问题,已经对慢行交通的建设十分重视了,出台了一些相关的
政策和建设指引,在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
以下总结一些建设的经验。
3.1转变出行的思维理念
首先应对市民加大宣传“慢行交通”的理念,从交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活环境、增强人
民体质、提高城市整体魅力等方面倡导大家多骑自行车,让市民将遗忘已久的自行车重新回
到生活习惯中去。
再次政府部门应积极构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形成由系统控制中心、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区域调度中心、信息发布系统组成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构架。
提倡短距离出行向自行
车交通转换,有效衔接轨道交通、BRT、常规公交系统,大大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范围,并
实现无缝对接。
3.2规划上重视慢行系统
城市发展规划中应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与机动车发展相协调、与公共交通良好衔接、管理有序的安全、连续、便捷、高效的慢行交通系统。
慢行交通系统
的规划应基于人的活动习惯和需求。
道路规划必须考虑慢行交通,使城市各级道路形成慢行
系统网络,有效地连接。
城市主(次)干道快行为主,控制或弱化慢行,道路断面宜采用机
非分离形式,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共面,提高舒适性与安全度;生活或商业区的支路则慢行
为主,断面宽度一般较小,采用机非混行形式,采取措施限制机动车,确保交通安全。
机非混形式断面3.3慢行系统恢复与改造
道路改造建设中,对断面较宽的道路进行优化,设置专用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在公交
站场、地铁站口、生活区、办公区及广场、公园等休憩区配建自行车停放处,“鼓励自行车上下班”,为自行车出行提供保障。
对于较窄的道路,由于断面限制,无法将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完全隔离,在改造上把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合在一起,采取技术视觉诱导措施将自行车道
与人行道分离(人行道为红色透水砖,非机动车道为绿色透水混凝土)。
对于道路交叉口过街设施进行优化改造。
人流量和非机动车流量大的路段,应在过街系
统上设置人行和非机动车专用过街通道,过街通道宜采用独立分区布置,把人和非机动车独
立分离,大型交叉口采用天桥或地道的方式,提高慢行系统的过街效率。
3.4充分利用城市“微循环系统”
城市中心区满布各种内街内巷,有很大部分的街巷都能形成网络连接各级的城市道路,
这种内街巷是城市的“微循环系统”。
慢行系统应充分利用内街巷的功能,把一些断面较宽的
街巷划分一定区域改造为专业的非机动车道,设置独特的内街巷专用指路标志,可有效地提
高短距离的出行效率。
断面较窄的街巷也设置专用指路标志,引导行人通达。
4、结束语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活动节奏的加快,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
瓶颈。
积极推进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对建设和谐、宜居、高品质的绿色生态城市具有
重要意义。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综合考虑城市整体规划,制定完善的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策略,推动城市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军,丁文霞,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1,11.
[2] 李飞.城市优化发展中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4).
[3] 张昱,刘学敏,张红.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的困境与思路[J].城市发展研究,2014,
(06).
[4] 赵龙,张东旭.慢行交通系统实践与设施规划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