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狼和鹿6.
《狼和鹿》教学教案设计

《狼和鹿》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狼和鹿》的故事背景和主要角色。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生态平衡问题。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狼和鹿》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态环境。
2. 让学生阅读故事开头,了解主人公狼和鹿的生活习性。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开头,感知故事氛围。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生态平衡问题。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展开课堂讨论。
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故事中狼和鹿的生活习性。
2. 思考生态平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故事情节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狼和鹿之间的矛盾冲突。
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内容: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故事中狼和鹿的矛盾冲突。
2. 让学生通过讨论,体会作者通过故事传达的生态平衡观念。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关注狼和鹿之间的矛盾。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作业布置:2. 思考自己生活中如何践行生态平衡观念。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了解狼和鹿的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狼和鹿的人物形象特点。
2. 让学生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评价狼和鹿的形象。
教学活动: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关注狼和鹿的人物形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展开课堂讨论。
3. 教师点评,总结狼和鹿形象的特点及生态平衡意义。
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狼和鹿的人物形象特点。
2. 结合生态平衡,评价狼和鹿的形象。
第四章:故事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平衡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教师带领学生探讨故事的主题思想。
2. 让学生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思考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感悟故事主题。
小学课程《狼和鹿》教案

小学课程《狼和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狼和鹿》的故事内容,把握狼和鹿的形象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狼和鹿形象特点的分析。
2. 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1. 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把握。
2. 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狼和鹿》。
2. 相关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3. 课堂讨论卡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故事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3. 分析狼和鹿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4. 小组讨论,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观点。
七、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 写一篇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短文。
八、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参与度、回答问题、团队协作等。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内容质量等。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观点。
3.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得当,是否需要调整。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内容:1. 通过分析《狼和鹿》中的生态平衡观念,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
2. 借助课文中的描写,培养学生对动物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同情心。
3.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狼和鹿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2. 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分析狼和鹿的生存状况,探讨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八、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狼和鹿》教案设计范文

《狼和鹿》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狼和鹿》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特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3. 角色形象和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狼和鹿》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课堂讨论所需的小组合作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课文《狼和鹿》的主题。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课文的细节描写,分析狼和鹿的角色形象和特点。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狼和鹿角色形象和特点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
4. 生字词学习:(1)教师呈现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和书写。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运用生字词。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狼和鹿角色形象和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态,培养保护意识。
6. 课后作业:(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狼和鹿的故事续写。
(2)选择一个生字词,进行书写和造句练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狼和鹿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狼和鹿的角色形象和特点。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狼和鹿》教学设计

《狼和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狼和鹿》这个寓言故事,使学生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理解寓言中所包含的道德教育。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推理和判断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并珍惜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存在,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可在黑板上提前写下以下问题:你们知道狼和鹿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导他们思考。
第二步:阅读教师向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并一同阅读寓言《狼和鹿》。
教师可以适当解释一些生字和难词,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寓意。
第三步: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故事中狼和鹿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有一种解决方法吗?有没有可能让它们和平共处?2. 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他们思考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帮助他们理解寓言中的道德教育。
第四步:思考和推理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和推理:1.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狼,你会怎么做?2.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鹿,你会怎么做?3. 除了狼和鹿之间的解决方案,你还可以想到其他和谐共处的方法吗?第五步: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寓言或故事,描述其他动物之间的矛盾和解决方法。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创作。
第六步:展示和分享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学生可以互相欣赏和分享彼此的创作。
第七步:总结和反思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你会怎样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教学拓展: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或野生动物保护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接触各种动物,更加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评估方式: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寓言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估,包括语言表达、情节连贯和道德教育的质量。
第八步:拓展活动1. 观察动物: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或野生动物保护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接触各种动物。
《狼和鹿》教案

《狼和鹿》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狼和鹿》的主要内容,了解狼和鹿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能够分析课文中狼和鹿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狼和鹿的态度。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狼和鹿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课文《狼和鹿》的主要内容。
3. 作者对狼和鹿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1. 狼和鹿的特点。
2. 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狼和鹿》的文本。
2. 与狼和鹿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狼和鹿。
(2)提问:你们对狼和鹿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狼和鹿》。
(2)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狼和鹿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全班交流:各小组的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狼和鹿的特点。
(2)分析作者对狼和鹿的态度。
5. 小组合作:(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全班交流:各小组的合作成果。
6. 实践活动:(1)观察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2)实践操作:尝试解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7. 总结与反思:(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进行课堂评价。
8. 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狼和鹿》。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案例分析:以课文《狼和鹿》为例,分析狼和鹿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3最新-《狼和鹿》教学设计(优秀4篇)

《狼和鹿》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4篇《狼和鹿》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狼和鹿》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0个生字、3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狼是功臣、鹿是祸首”的道理。
感知生态平衡。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感知生态平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18课《狼和鹿》,请大家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问:在你的印象中,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一般来说,狼和鹿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课文说的也是狼吃了鹿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读生字情况2、指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有那些不理解的地方?三、精读感悟课文交流问题,抓住“为什么把狼称为功臣?”(一)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写狼是功臣的原因的句子。
a) 指读画出的句子。
想一想狼是那几方面的功臣?b) 狼是森林的功臣。
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
课文中哪些地方说鹿群发展得太快?哪些句段写了森林被糟蹋得这么惨?认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段,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交流: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
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从“鹿的王国”、“很快”、“十万只”等词语看出鹿发展得太快、数量多。
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
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从“一切”、“饥饿”、“吃光”等词语中看出鹿太饿了。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从“着了火”、“消退”、“枯黄在蔓延”等看出森林很惨。
《狼和鹿》语文教案精品3篇

《狼和鹿》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若干个。
理解:1、理解本课“凶残”等6个词语。
2、能辨别3个近义词的用法。
3、默读课文,认识必须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接受初步的辨证法教育。
运用:1、进一步感受比喻对提高表达生动性的作用,能仿写比喻句。
2、通过续写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能辨别3个近义词的用法。
2、默读课文,认识必须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接受初步的辨证法教育。
3、进一步感受比喻对提高表达生动性的作用,能仿写比通过续写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能辨别3个近义词的用法。
2、默读课文,认识必须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接受初步的辨证法教育。
3、通过续写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53狼和鹿)说说()的狼()的鹿2、假如你在森林里看到狼在追赶小鹿,你会怎样?3、根据同学回答出示句子:师:是呀,人们做梦也想不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提问“居然”的含义,追问文中为什么要用上“居然”?)4、读了这句句子你有什么想法?二、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那片宁静的大森林里发生什么?(出示课件)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着。
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
它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
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
问:狼在哀嚎什么?(请学生想像并模仿狼会说些什么)师:鹿的数量成急剧的增长,森林里一定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啰?生从课文中找出示:凯巴伯森林中原来生活着只鹿。
狼被人们杀了以后,鹿的总数超过了只,师:后来呢,森林该是一片繁荣了吧?生根据课文回答(课件)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狼和鹿》 教案三篇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狼和鹿》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⑴能在浏览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络课文内容,理解“功臣”“祸首”“糟蹋”等在文中的意思。
⑵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简要概括在凯巴伯森林里发生的事。
⑶理解“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安详”的真正含义,说分明狼对保护森林和狼做出的奉献。
⑷初步懂得自然界中的“食物链”维系着自然界的生态均衡;人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毁坏自然界的生态均衡。
教学过程:一、提醒课习题1.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齐读课习题。
板书:39狼和鹿2.狼和鹿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吃天敌)3.鹿这种动物大家都很喜爱,(出示)看,这就是鹿。
你看到它,脑海中会出现哪些形容鹿的词语?(出示:活跃而美丽)读4.那么狼又给了你怎样的印象呢,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出示:贪心而凶残)读。
5.狼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就是贪心而凶残的形象。
在小说、故事、童话中,它更是一种罪过的化身。
人们非把它赶尽杀绝不可,可是你们知道吗,真的有一天,当人们把狼赶尽杀绝之后,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出示:①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边读边找出课文中描写一百多年前狼和鹿共同生活的这片森林景象的句子。
2.学生读课文。
3.交流出示: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小鸟在枝头歌唱,活跃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①这片森林给了你怎样的印象?(“生机勃勃”变红)②(引读)确实,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那里的树木——,小鸟——,活跃而美丽的鹿——。
这样的景象,如许令人向往呀。
③指导朗诵。
4.可是,过了二十多年,这片森林又是怎样了呢?出示: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
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①指名引读:原来一片葱绿的森林——,仅仅两个冬天,原本在林间嬉戏的鹿——②凯巴伯森林里的鹿最多的时候曾超过了——十万只,现在一下子就死去了——六万只,再到1942年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和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从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狼何鹿》。
(板书课题)
2.看了课题,说说狼和鹿之间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3.过度:课文中的狼和鹿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消灭了人人讨厌的狼会怎么样?请自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自读要求: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
贪婪哀嚎提防狩猎青烟袅袅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语。
葱绿捕杀灾难下毒手生机勃勃
枯黄功臣威胁传染病生儿育女
(2)出示句子,读准多音字。
狼一个跟着一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
人们特意保护的鹿,倒成了“大坏蛋”。
(3)理解词语:
贪婪哀嚎提防狩猎青烟袅袅
(4)指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说说每个自然段将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狼和鹿》。
2.听写词语:葱绿灾难功臣枯黄生机勃勃
二、学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一、三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2.交流。
3.出示插图。
(1)第一幅:请你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到课文中找一找哪些语句是描写这个画面的?交流。
(2)第二幅:课文中哪些语句又是描写这个画面的呢?
(3)同样的森林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请你结合课本上的文字来谈谈凯巴伯森林前后的变化。
交流:森林、鹿、狼。
4.啊,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小鹿嬉戏,一幅多么美好和谐的画面啊;而如今的凯巴伯森林却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美丽可爱的鹿在一只只死去。
如此鲜明的变化,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请你找到刚才那两段话,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男女生分读。
5.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凯巴伯森林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请你仔细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第二幅插图该怎么画?
交流
6.现在你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吗?请你用几句话概括地说一下。
填空:在森林中,狼是鹿的天敌,于是人们()狼,()了鹿,使得鹿群(),造成了森林的和鹿群自身的()。
7.明白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老师这儿现在有三顶“帽子”要你戴“功臣”、“大坏蛋”、“自由王国”。
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一下这些“帽子”该戴在哪儿?为什么?
三、延伸明理。
1.课上到这儿,老师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编者叔叔把这样一个故事放到课本中来,目的是什么呢?
2.现在有人想在凯巴伯森林入口处竖一块警示牌,你认为该在上面写些什么?
3.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