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精)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课件 鲁教必修1

活动点拨•教材透析
一、教材P69问题 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大量的石灰岩,属可溶性 岩石。石灰岩在水和CO2等共同作用下,发生化 学溶蚀、淀积作用,从而形成峰林、溶洞、地 下河、钟乳石、石笋等千姿百态的岩溶地形。
由于我国西南地区降水丰富,气候温暖,植被 茂盛,加之可溶性岩石纯度高,因此岩溶地貌 发育十分典型。
栏目 导引
(1)岩石种特类性::碳可酸溶盐性类、岩透石水,性如 _石__灰___岩____、白云岩
(2)水
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的 _二__氧__化__碳___、有机酸和
无机酸的数量及水 的_流__动___性强弱 流动性:取决于 _大__气___降__水____、 _地__面___坡__度_____以 及 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
B阶段:随着河流进一步下切,绝大部分地表 水下渗成为地下水,逐渐形成地下水系。
这时漏斗、落水洞、地下溶洞等地貌开始发
育。
C阶段:地下水系发育,溶蚀作用继续进行, 地面溶沟加深加宽,漏斗、落水洞扩大,地势 起伏加大,地表崎岖不平。地下溶洞扩大,且 互相沟通发育成洞穴系统。此后,地表漏斗扩 大归并,形成溶蚀洼地、峰林等地形。溶洞进 一步扩大,洞顶或地下河顶板坍塌,许多地下 河又转化为地面河。
(5)生物条件:生物生长旺盛和土壤中有机质 的 积 累 , 导 致 土 壤 和 流 水 中 _有__机__酸_____ 的 含 量较高。
要点串讲•知能突破
要点 桂林“山水”的成因
桂林山水是十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 和发育与该地区的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 条件等密切相关,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的产物,也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成因如下表所示: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学案(刘崇敬)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学案)——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基础梳理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概念:指________地区的地貌、________和________。
2、喀期斯特作用(1)本质:含________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________和________作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蚀过程淀积过程过程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1)岩石条件①可溶性:最基本条件:主要的要溶性岩石是________类岩石,如石灰岩、______。
②透水性:岩石________和________的发育程度高,透水性越好、地貌发育越典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有机酸和的数量以及淀积过程水条件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________、峰从、________溶蚀洼地、________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抱括________、地下河、________、石笋、________等。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探究讨论:桂林“山水”的形成与四大圈层有何关系答:桂林“山水”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的_______条件、_______条件、_______条件等密切相关,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2、形成和发育条件(1)岩石条件:_______厚度大,岩性纯,______________发育广泛,岩石的_______、透水性都很好。
(2)气候条件:位于我国___________地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_______月降水较多。
(3)水文条件:地表水和地下水富集,流水_______作用强。
(4)地形条件:______________地势较高,______________地势较低,___________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第三单元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山东教育出版社必修地理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前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及喀斯特地貌特点。
2.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例来理解陆地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3.通过本节的学习,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预习内容】一、喀斯特地貌1.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条件①岩石种类:类岩石,如:岩、岩等。
特性:性、性。
②水: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的、__________和的数量,以及__________的强弱。
流动性:取决于、以及的类型与连通性。
3.化学过程:溶蚀过程:淀积过程:4.类型:地面喀斯特地貌:如地下喀斯特地貌:如二、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例来理解陆地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作用条件圈层自然因素桂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岩石的可溶性岩石圈岩石条件原为海洋,大量沉积,后抬升为陆地,广布。
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和广泛发育,性和性好。
水的溶蚀力大气圈气候条件位于区,气候温暖,降水丰沛水圈水文条件地势、、部高,部低,利于地表水、地下水的形成汇集,漓江南北纵贯,水量大,水的性强。
生物圈生物条件亚热带气候利于和的积累,土壤和流水中的有机酸含量高,水的大。
山东教育出版社必修地理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作为案例,旨在以实例对上一节所揭示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地理原理进行验证,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要求。
本节教材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喀斯特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和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
第二部分剖析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淀积
石钟乳等堆积体
峰林
1
溶蚀洼地 2
孤峰
3
落水洞
峰丛
4
石钟乳
石柱
地下河
石笋
峰林
峰丛
峰丛
孤峰
落 水 洞
溶蚀漏斗
定向自学二
阅读教材P71,思考以下问题: 回顾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原理,讨论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桂林“山水”发育典型的条件有哪些
精讲精练二
原理:自然地 理环境由地貌、 土壤、生物、 水文、气候等 要素构成。
这些要素相 互联系、相互 影响构成了一 个有机整体
精讲精练二 桂林山水的形成条件
岩石:
可溶性 透水性
气候:
亚热带湿润区 , 气候温暖 , 降水充沛,植被丰
水文: 富,水的流动性
降水集中,流水侵蚀力强
地貌:
生物:
生东物部活、动西增部加、土北壤部和地流势水高的,二流氧水化侵碳蚀和力有强 机酸含量
大气圈
气候
水的溶蚀力强、 流动性强
水圈 水文
整体性
植被 生物圈
岩石
地貌
碳酸岩可溶性、 岩石圈 桂林山水,是四大圈
透水性强
层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堂检测
1.下图中表示喀斯特地貌的是( B ) A.a B.b C.c D.D
2.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D )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中含有化石 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岩石具有可溶性
桂林山水的形成条件
环境 要素 岩石
所属 圈层
岩石圈
环境特征表现
石灰岩广布,且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发育好
地貌 岩石圈 东、西、北地势高,西南部地势低,漓江纵贯全境
必修一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例子分析(吴静)

①阅读课本,注意理解相 关导学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提 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
培养自主学习、分析归 纳的能力。
3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概念 和形 成条 件
用的方程式,归纳其作用的基 本原理;尝试归纳喀斯特地貌 的形成条件,将所给材料中词 组代表的序号填入图 2 中;读 课本“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 意图”,A、B、C 分别对应喀 斯特地貌发育的早、中、晚三 个阶段,说一说三个阶段喀斯 特地貌的演变过程,将图例 1~8 代表的地貌形态正确填入 表 2 中的空档中。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 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 判。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
造化出我国西南地区如此
神奇的山山水水的?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 ①朗读学习目标;
键词。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设计意图
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的 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和探 究欲望。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 意注意。
[内容解析]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大量的石灰岩,属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在水和
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化学溶蚀、淀积作用,从而形成峰林、溶洞、地下
图3
课本图 3-3-2“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中,A 图表示大面积的可溶性岩 石,地表裂隙沟谷发育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具有喀斯特作用的条件。B 图表示在 喀斯特作用下,岩石出现垂直裂隙、落水洞、地下溶洞,地表侵蚀严重,出现了 “坝子”。C 图表示地表和地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全,形成的典型的喀斯特景 观。将图例 1~8 代表的地貌形态填入表 2 中的空档中,从上行始依次为:1、3; 2;5;6、7、8。
2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 4-6 人为宜,每个 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 1 名小组长,1 名记录员,1 名发言人,1 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 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 2 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 况。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苏桂成沂南第一中学一、教学目标: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1.实验观察组织学生完成下列实验,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反应现象,并用该实验揭示说明地理问题。
(1)两个玻璃水槽,装半槽水,水中放置石灰岩碎块。
①利用导管向一水槽中通入CO2气体,使水中CO2浓度不断升高;另一水槽保持原样。
观察两水槽中石灰岩碎块的变化情况。
②将两水槽放在支架上,在两水槽中都通入CO2,在一水槽下方放酒精灯给水槽加热,另一水槽下不放酒精灯。
观察两水槽中石灰岩碎块的变化情况。
(2)坩埚内放石钟乳碎块,用酒精灯加热坩埚,观察石钟乳碎块发生的变化(为了更名显的显示反应结果可将石钟乳碎块换成碳酸氢钙碎块)。
2.实地考察利用周日组织学生到沂水“地下大峡谷”、“地下画廊”参观考察。
观察主要景观的特征,分析景观的形成以及开发利用状况。
3.搜集资料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报刊等收集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说明,并指导学生制成课件以便在课堂上利用。
三、课堂探究(一)课堂引入让学生利用课件展示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
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称,它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是如此之美可以号称天下第一。
让学生在感受和赞叹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同时,激发他们探究其成因的兴趣。
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造化出我国西南地区神奇的山山水水的?在指出桂林山水实际上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后,让学生自学教材第一段明确“喀斯特”是这类地貌的名称。
下面我们来来认识一下喀斯特地貌。
(二)互动探究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搜集的资料直接回答下列问题:(1)喀斯特名称的来源和发展。
第3单元第3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 5、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 为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探究一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条件有那些?
• 1、岩石的可溶性强
– 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 白云岩。
• 2、岩石的透水性强
– 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 。
• 1、喀斯特是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石灰岩高 原的名称,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地貌。
• 2、喀斯特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 貌类型
• 3、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 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溶蚀 CaCO3+H2O+CO2=Ca(HCO3)2
淀积 Ca(HCO3)2=CaCO3↓+CO2↑+H2O
`
5、桂林地区的生物条件如何促进了喀斯特地貌的 形成?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桂林山水的形成和发育与哪些自然因素有
关?
岩石、气候、水文、生物
2、桂林地区的石灰岩是如何形成的? 有何特 点? 海相沉积形成大量石灰岩。
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裂隙发育广泛, 可溶性、透水性好。
3、桂林地区的气候有何特征?
【知识拓展】
材料分析:喀斯特地貌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 来哪些影响?
有利:有丰富的_旅__游___、_地__下_水__、__疗__养____、 __矿_产____等资源。
不利:
1、地形崎岖;水易漏入地下深处,地面容易出现干旱, 不利于农业生产;
2、交通不便;
3、建设工程和采矿时,易漏水或地基沉 陷。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幼年期,地表呈高原状态 青中年期,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同时发育,地表呈山地状态。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一、设计思路本节课设计的理念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未来人生有用,有利于培养热爱生活、态度积极,人格独立,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在课程实施上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提高“提问”质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式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注重对地理问题的质疑和探究。
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尤其要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积极探究,求异质疑,并在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该班学生学习基础扎实,思维活跃,能积极的进行讨论。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探究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桂林“山水”的成因。
四、教学难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五、教学准备收集大量的关于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视频并进行筛选,选出有代表性的材料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板书: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导入]图片(人民币20元背后的截图)师:这张图熟悉吗?生:辨认、回答。
师:这是哪的风景呢?生:回答(桂林山水)师:对,我们课前看的那是哪呢?生:回答(桂林山水)师:出示几张相关图片,道出桂林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迷人景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一、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学目标:
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
通过举例或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主探究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2、形成条件
岩石条件:岩石种类:()类岩石,如()岩、()岩等。
岩石特性:()性、()性。
水的条件: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的()()和()的数量以及()的强弱。
流动性:取决于()()以及()的类型和连通性。
3、化学过程
溶蚀过程:
淀积过程:
4、类型:地面喀斯特地貌:如()
地下喀斯特地貌:如()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岩石条件:()广布,()大,()纯,()和()发育广布,岩石的()性和()性都很好。
2、气候条件:位于()区,气候温暖,降水丰富,尤以()月降水较多。
3、地形条件:()部()部()部地势较高,()部()部地势较低,()谷底向南纵贯全境。
4、水文条件:()水()水丰富,流水的()作用()作用强烈,()的含量较高。
5、生物作用:生长旺盛,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导致土壤中()的含量较高。
探究精讲
探究一:
以桂林山水的成因来理解陆地各圈层的整体性。
思考1、从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和喀斯特地貌的空间分布来看,喀斯特作用发生在哪些圈
层上?
思考2、从喀斯特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来分析个大圈层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探究二:
我国喀斯特地貌广布,喀斯特地貌对生产有哪些影响,对喀斯特地貌应如何开发利用?
1、 不利于生产的因素
2、有利于生产的因素:
3、开发利用:
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图中表示喀斯特地貌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
( )
A .风力的搬运作用
B .风力的侵蚀作用
C .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
D .冰川的侵蚀作用
图3-3-1
.读图3--12“人民币版面图案”(部分),判断3~4题。
图3--12
3.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冰蚀作用B.流水侵蚀用
C.风力侵蚀作用D.海浪侵蚀作用
4.该景观地貌属于()
A.雅丹地貌B.丹霞地貌
C.冰蚀地貌D.喀斯特地貌
5.下列著名风景名胜区属于喀斯特地形的是()A.峨眉天下秀
B.白头山天池
C.桂林“碧莲玉笋世界”
D.东岳泰山
6.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A.岩石有风化裂隙B.岩石中含有化石
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D.岩石具有可溶性7.下列对喀斯特地貌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具有厚度较大的可溶性岩石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基础B.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越典型
C.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越大越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D.水的流动性强,可以提高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8.下列形态不属于喀斯特地貌的是()
A.峰林B.角峰
C.落水洞D.石笋
9.“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所描述的地貌类型是()A.喀斯特地貌B.风蚀地貌
C.冰川地貌D.火山地貌
二、综合题
10.读图3--13,回答有关问题。
图3--13
(1)这种地形称______,主要分布在_____岩地区,它是可溶性岩石受到含有______的水的______和______作用形成的。
(2)图中A是______,B是______。
(3)写出A和B形成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4)该类地形因在______高原较为典型而得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_____(省或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