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然生态资源评价分析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_以广州城市为例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中心区为例

状 扩 散 布 局
以 1 5国道 和朝 阳路作 为南 北 向和 东 0
新中国成立后,大石村落不断壮 西向的主轴发展。此外,在广州中心 如兴建了大量的厂房、河涌加盖 、砍 大,居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水上人 城区的辐射和带动下,尤其受富丽花 伐大树、大规模填埋鱼塘等,这对有
Dsg .18 e in 9 8, () 4.
Sm Qe t s o e e r hJ . o e u s 1n fr R s ac [] o
Ub n o poo y 19 r a M r h ] g , 9 9, (): 7 — 2 9
8 5.
[] 4 姚志林.村落透 -一 江南村落空间形态
例[] J .华中建筑,20 ,4:9— 2 07 () 0 9 . [1张 1] 松.历史城市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
[] A .理想空间[] C .上海 (5 .
理念,推进低碳宜居社区的试点建设。
态和 环境 品 质, 实现经 济快速 发展 与
顺坡 而建 的散点状布局的典型空 间
形态。
轴向生长与轴间填充的双重作用下,大
石街 中心 区的村落逐渐 向外 扩展蔓延。
北联村向东、南扩民 大兴村向西、南 寸 『 民 向 2. 2明 清 时 期 至 1 4 9 9年 前— — 扩展,东固 向东、j _ 山 寸 点 状 集 中布 局 西扩展,大石街 中心 区逐渐由树枝状
石村落 基本 上处于 自然发 展状 态, 总
片 区布 局
在该阶段,大石街中心区以挖掘 城市 内涵、优化组团功能为主,外延
体布局讲究因地制宜,村镇建设规模 拓展 的速度大为放 l,而轴线功能则 曼 小,处于集中、紧凑的点状布局发展 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大石街中心区内 阶段 。 呈现出了明显的功能分区,包括居住、 文化、休 闲、娱乐和工业几大组团, 2. 9 9年 ~1 7 31 4 9 8年——树 枝 城镇功能开始多样化,空间结构分别
生产性景观在城市核心区域的选地策略研究——以广州城市空间为例

3 .生产 性景 观置入城市 核心 区域 的理想 用地的基本 特 征及选地所 面临的困境 3 . ] 理 想用地 的基本特征
生产性景 观与城市 的结 合并非 局限于某一特 定的既 有空 间 .而是 与现 存的城 市 空间体 系如 城市 的道路 系 统 景观 系统 、基 础设 施系 统、食 物 系统等 进行 多层 次 多维 度的耦合 。因此 整合生产性景观 的用地类型 也具有 多样的可能性 。但基 于生产性景观 自身所具备~ 致的功能特 征和发展诉 求,其置入城市 的理 想选地在一 定程度上存在共同的基本特征。 首先 .生产性景观选 地的地理 位置必须 处于城市的 内部 。这 不仅区别于 常规的城市农业和保 守的非城市核 心 区域 实践 .也是生 产性景观融入城市 主流生活 发挥 其生 态.社会和经济 效益的必要条件 简而言之 .缺 乏 物 理空 间的 整合 .非物 质层 面 的结合 则无从 谈起 。其 次 .生产性景观 的选 地应具备建立 生产 性空闻的条件 。 这 一方面反映干选 地具备农作物 赖以生长的物质条件 .
]
、
一
—
w
n ∞ m
器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_ §
:
客 黑篙 熊
掳 姒
星 备 舯 碰性 釉舳
价值 生态效益 以及有当地特 色的城市景观都有显著 的 积极 作用 。生产 性景观以可持续 基础设旎的形式置入 已 有 和新兴城市 .为替代 以 城市化 妆运动 ” ” ’ 为主要特 征 ,离成本 高维 护费用 ,低产 出的城市绿化形式提 供 可选项 是 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
照等 另一方面体现 在确定选地 时不以牺牲现存 的社会 经济 利益和居 民的生活便利为代价 .且不与城市 总体规 划的原则背道而驰 。再者 .生产 性景观的理想用地应 有 助干 把人和粮食 的关系联系起来 。这直接关系到生产 性 景观能 否融人城市 居民的生活并作 为城市基础设施 的一 部分持 续发展。 为此 选地应邻近居 住人 口的集 中点 且 具备 搭建连 接 公共 交通 的接驳 路径 的客 观条 件。 另 外 .生产 性景观的选地 应有利于促进 社区交往。生产性 景观通 过鼓励公众参 与解决如邻里 交往缺 失等的社会 问 题 的能 力 是 其 它 城 市 公 共 活 动 空 间 无 法企 及 的 在 选 地 的决策 过程 中应体现 这一优势 选地 可毗邻公共人流节 点和具 有更高活力 的区域 。最后 .生产性 景观的选地应 能 为改善 城市环境创造 条件。考虑到 建设 生产性景观 的 开放 空间网络并作 为现 有城市绿色空 间的补充和扩展 的 曰标 .选 地应该处于对城 市现存的绿色空 间的扩展具有 更高机遇 率的区域 如现 状缺少城市绿色 空间的区块 此外 .选地 应与城市 的未来规划方 向相辅相成 .优先选 择在未来 重点发展或有重 建计 划的地 区.这 不但更利于 支持和促进 社会的能进一 步发展 .也增强 了生产性景观 的影响力,客观上降低 生产 性景观置入的难度
城市空间发展对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研究_以广州为例

同时还伴随着城市空间格局的演替。以广州为例,20 年 等生活目的出行频率的大幅度增加;相反,上班目的的
来广州市经历了由集中式布局—带状组团式布局—多组 通勤出行、探亲出行的频率却有了一定幅度的减少。
团网络式城市布局的演变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和格局逐
居民生活出行频率的增加是由于生活出行受空间约
渐优化。20 世纪 80 年代前期,广州市中心区主要集中 束不强,居民可以在出行起点周围一定范围内选择购物、
万增长至 661 万。
到工作对出行时间的限制,居民如果在限制的时间内无
2 城市居民出行特征要素
法完成出行就会放弃该出行,如大城市中多数人中午不 会选择回家吃饭和休息。
城市居民出行的定义:城市居民为了完成某种活动
表 1 广州市 1984 年和 2005 年人均出行次数表 次 /d
目的,在道路设施上步行超过一定时间或者使用交通工
LUO Dian1, GAN Yong-hua2 (1. Guangzhou Zhixin Transportation Consultant Co.,Ltd, Guangzhou 510030, China;
2. Guagnzhou Transport Planning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zhou 510030, China)
空间发展对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
区的交通设施发展,会促进旧城区部分人口的疏散和转
3.1 对出行频率的影响
移。因此,城市出行空间分布会出现由旧城中心集中向
城市空间的发展对于居民的出行频率的影响是多方 周边均匀分散的态势,即表现为出行绝对集中于旧城区
12 2010.7
RAFFIC 交通规划
& TRANSPORTATION
211155235_多源空间数据下地理实体数据库的构建——以广州市为例

论点 ARGUMENT 科技论坛114多源空间数据下地理实体数据库的构建——以广州市为例文/欧阳任彬地理实体作为描述、表达和管理城市空间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应急管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地理实体数据多采用地图档案的形式进行记录,具有空间位置不对应、格式不统一等问题。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数字地图来查询城市空间信息。
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对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变化,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数字地图必须以地理实体为基础构建地理实体数据库。
本文以广州市为例,针对多源空间数据下的地理实体数据库构建路径展开探讨,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当前,加快城市信息化测绘建设,构建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实现从测绘产品生产到面向地理实体的数据库建设的战略转型,进而更好地践行“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理念,已经成为新时期城市测绘领域的主流趋势。
以广州市为例,相关测绘部门已经初步构建了基本地形图的动态更新体系,旨在从数据来源层面保障基础数据的现势性。
一、多源空间数据下地理实体数据库的构建原则当前,城市空间数据在应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包括数据采集、存储以及处理等环节的技术手段不统一,相关部门或单位的内部数据无法共享。
为此,有学者提出相关测绘部门可以通过构建统一的地理数据库来实现信息共享和内部数据的最大化利用。
截至目前,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已经通过此方法实现了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有效提升了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效率。
以广州市为例,其在多源空间地理实体数据库的构建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几点原则:(1)数据来源多样且包含丰富的地理实体;(2)数据采集范围覆盖全市域,采集点具有代表性;(3)不同类型地理实体的各项属性均满足数据采集标准的要求;(4)确保该地理实体数据库的检索功能完善,且具有良好的语义表达能力。
此外,在广州市地理实体数据库的构建过程中,技术人员还科技论坛论点ARGUMENT115充分考虑了数据来源的多样性以及数据库内容的丰富性。
大都市圈副中心的新型城市化路径选择——以广州从化市为例

府 向协同善治转变 。“ 六个 新” : 树立低碳 经济 、 智慧城市 、 幸福
生活三位 一体发展新 理念 , 强化人 才 、 知识 、 创新 发展新动 力 ,
业化时期 。与之 相适应 , 城市化 发展由“ 谋生” 导向型向 “ 乐生 ” 导向型转变 , 城市经济由传统工业向新 型工业和服务经济转变 。
就, 而在建设 城市副 中心的过程 中 , 同样需要 探讨 一条符 合区
域特 色的发展路径 。
一
通过 工业反哺 农业 、 城市 支持农村 , 突破传统 城市化 生产
要素约束 , 加快城 乡资金 、 技术、 信息、 人才 、 劳动 力等要素 良性
互动 , 促进 农业 、 农村和 农民的发展 , 打 破城 乡二 元结构 , 缩小 城 乡差距 , 最终实现城 乡一体化的 目标 。
市化就是对传统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扬弃 。
2 、 新 型 城 市 化是 以新 型 工 业 、 现 代 服 务 业 为基 础 的 城 市 化
消耗向创新 驱动转 变 , 从 城 乡二元 向城 乡一 体转变 , 从外延扩
张向网络 组团转变 , 从“ 干城 一面 ” 向岭 南特 色转变 , 从全能政
我 国已进入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 , 一些 发达 地区 已进入后 工
● : _ O _ N _ I T - E ● M _ _ PO _ _ _ R _ A _ _ RY _ _ _ ECO _ _ _ _ N d " 《 c S ● ■ ■ ● ■ ■ ● _ ■ ■ ■ ■ ■ _ _ _
立
—
.
【 摘 要 】本文在理 清新型城 市化 内涵的基础 上 , 以广 州从
【 关键词 】新型城 市化 副 中心 路径 从化 市
广州的城市生态环境如何

广州的城市生态环境如何广州,这座繁华的南方都市,不仅以其独特的岭南文化、丰富的美食和繁荣的经济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其城市生态环境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广州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为多样的生态系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这里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多方面的特点和表现。
首先,从空气质量来看,近年来广州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
加大了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废气排放。
许多传统的高污染企业进行了升级改造,采用了更加环保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同时,加强了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监管,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交通管理,减少交通拥堵带来的尾气污染。
通过这些努力,广州的空气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
以往常见的雾霾天气逐渐减少,蓝天白云的日子越来越多,市民们能够享受到更加清新的空气。
在水资源方面,广州拥有珠江这一重要的水系。
为了保护珠江水质,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污水治理,建设了多个污水处理厂,提高了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严禁非法采砂和倾倒垃圾等行为。
此外,还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鼓励市民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如今,珠江水变得更加清澈,江边的生态景观也越来越美,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城市绿化是广州生态环境的一大亮点。
市内遍布着众多公园和绿地,如越秀公园、白云山等。
这些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场所,还起到了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
街道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形成了绿色的长廊。
同时,广州还大力推广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
绿化覆盖率的不断提高,让城市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大花园中,为居民创造了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广州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
例如,南沙湿地公园吸引了大量候鸟栖息,成为观鸟爱好者的胜地。
在城市公园和绿地中,也能看到各种鸟类、昆虫和小动物的身影。
这不仅丰富了城市的生态景观,也体现了广州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广州城市环境问题与解决措施

广州城市环境问题与解决措施摘要:本文分析广州市城市生态环境的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园林绿化等问题,提出了做好城市生态规划、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扩大城市园林绿化、以森林包围城市、运用政策法令调控城市生态环境等解决措施,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 ,解决措施, 广州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引言: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简称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缘。
广州是我国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城市第三位。
2009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113亿元,增长11.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8834元,增长10%。
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656亿元,增长7.2%。
2008年底,国务院批准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把广州的发展目标定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求广州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
广州作为经济重市,经过长期的工业发展,环境受到很大的污染,在城市布局、经济模式、产业结构、城市建设、人口压力和环境管理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广州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广州城市生态环境问题1. 空气环境污染对于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与汽车尾气以及工厂的排放。
大气污染物种的CO、NOx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并且环境浓度与排放源强大小成正比关系。
2010年机动车增加至173.34万辆,平均22.2km/h 车速情况下,计算出排放CO、NOx总量分别为:45.0t/h和289t/h。
并且不考虑固定源对市区大气的影响,估计2010年市区大气环境质量CO、NOx如下图:广州虽然加大了对工厂气体排放的力度,但是仍有许多工厂还是会偷排,无视人们生命安全。
尾气能引发人类心血管系统疾病,并影响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及神经系统等问题,在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同时,还会对人类生活的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从生态环境历史变迁看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

州市专职环境保护机构 , 开展有组 观察到最大热岛效应高达 7. 2°C ,
织的环保工作 。
故广州市区灾害性对流暴雨 、暴
改革开放以后 , 以广州为核心 雷 、水浸街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日趋严重 。 经济增长又导致广州水体污
染严重 。工业废水 、生活废水以及 第三产业废水 , 还有大量垃圾和粪 便都排入珠江 , 使广州市区和近郊 的 19 条河涌变成排污渠 。据观测 , 广州市区河段酚 、氰等有毒物质检 出率 , 1965 年为 12 % , 70 年代初为 100 % , 1978~1990 年连续 13 年有 24 种 有 毒 物 质 总 平 均 超 标 率 为 20. 4 % ~ 30. 1 % , 。其 中 1986 ~ 1990 年氨氮超标高达 71. 46 倍 , 亚 硝酸盐氮为 19. 24 倍 , 化学耗氧量 为 10. 3 倍 , 生 化 需 氧 量 为 4. 7 倍 。1994 年珠江广州河段平均每天 接纳废弃物和工业污水 87 万吨 , 生活污水 190 万吨 , 垃圾 130 吨 。 近年虽经整治 , 但仍不能改变水体 受污染状况 。如海珠区内最大的马 涌河 , 60 年代以前水清可以游泳 , 鱼虾繁衍 , 但近 30 年已变为一条 臭气熏天 、鱼虾绝迹 、蚊蝇乱舞的 臭水沟 。经测定在该河利济桥 一 带岸边 , 可溶性 6 价铬含量为国家 排放标准的 40~60 倍 , 深达 2 米 土质含量仍很高 。区内靠马涌河一 个乡肺癌死亡率为其毗邻乡的 5. 1 倍 , 为广州市区之冠 。近年当地政 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整治 , 才使马 涌河环境得到改善 。
康。
地 , 使用价值较低 , 作为城市发展
噪音污染也日趋严重 。早在 用地需较多投入 。广州城市用地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0~500 人/ km2
二级保护区 < 300 人/ km2
2001 年第 25 卷第 1 期 68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2 万亩
2~3 万亩
3~4 万亩
> 4 万亩
饮用水源保护区
0110 非保护区 (注 : 权值取 415)
现状土地利用开发度
> 10000 0112
人/ km2
1000~1000 人/ km2
注 : 随机一致性比率 CR < < 011 , 置信度良好 。
南部水源污染 准保护区
控制区
500~1000 人/ km2
态系统的敏感性与稳定性 , 了解 自然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对城市发 展可能产生制约的因素 , 从而引 导城市空间的合理发展 。
自然生态资源评价分析的应 用强调城市空间设计与自然条件 的和谐 , 坚持城市发展以保持自 然为基础 , 自然环境及其演化过 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 从而合 理开发利用被称之为生命支持系 统的一切自然资源 。认为任何城 市都是与自然生态环境不断进行 物质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 , 水 、 大气 、植被 、土壤 、生物多样性 等各种因素都应纳入到城市研究 的范畴之内 。城市发展的理念也 绝非 立 足 于 人 类 是 自 然 界 的 主 宰 , 而是与自然生态和谐的一分 子 , 这种人与自然相互礼让的恭 谦的东方哲学思想正是自然生态 资源评价的思想渊源 。
32197 % , 主要分布在广州市区
本项研究是针对广州市概念 性规划编制的专题 , 研究步骤如 图 1。
适宜性模式 , 得出总体较优的生 态发展模式 。本项研究则是针对 后者 , 首先在广州市域自然生态
东部 和 北 部 山 区 , 所 占 面 积 较 大 , 用地与山脉分布较一致 , 另 外 , 河湖水系 、水库 、湿地等也
图 1 研究步骤
67 2001 年第 25 卷第 1 期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城市生态规划 ECOLO GICAL PLANNING
光
宇
敏感性的分级标准分别代表
综合生态适宜度分析和生态
部地区 。用地面积占 26119 %。
生态因子的 5 个敏感程度 , 参照
敏感性分析 , 得出广州城市空间
用地特征 : 与优先发展区用
杨 培
生态适宜度的分级方式以及每一
发展的几点对策 :
地相混杂 , 即与优先发展区自然
峰
层次因子对生态敏感性的贡献确
砂砾岩等
(注 : 权值取 115)
景观多样性 水资源分析
0116 0114
居民点 、工矿用地等 (注 : 权 值取 415)
> 1400 亿 m3
1200~1400 亿 m3
耕地
1000~1200 亿 m3
园地
800~1000 亿 m3
林地和牧草地 < 800 亿 m3
自然景观价值分析
0117 < 1 万亩
态保育任务而列为次优发展区 ,
资 源
在小于 418 范围内变化 , 取 214
分类 , 用以引导城市发展与城市
该区不属于生态敏感性地区 。
评
~312 ~ 316 ~ 418 为分级标准 ,
建设的合理有序的进行 。广州市
控制导则 :
价 分
以此划分 4 类敏感区 :
生态分区划分共分 5 级 : 优先发
●入海河流西侧开发应与生
系 , 自然生态资源因子选取以下
适宜广州城市发展的用地模型 ,
生态敏感性分析是从另一个侧面
10 类 : 地质 , 气 候 和 气 象 , 地
可以得知 :
分析城市用地选择的稳定性 , 从
黄
貌 , 环境质量 , 土壤 , 交通 , 水
很适 宜 城 市 发 展 的 用 地 占
否定与批判的角度实现对城市生
光 宇
饮用水源 保护
013
城 市 安 全 运 行 , 生 活 质 二级保护区 准保护区 量 , 污染敏感性
高程分析
水土流失 , 城市建设经济 0135 性 , 景观价值
> 300m
100~300m
用地使用
生物 多 样 性 、环 境 改 善 、
现状
0125 发展便利性
林地及牧草地
3 敏感
2 不敏感
1 很不敏感
16183 % , 主要分布在番禺城区 ,
容 , 如土地管理部门对基本农田
资 源
求) , 分析城市土地质量 ( 包括
广州西部城区 , 花都市赤坭镇 、
保护区的划定就是对达到一定社
评
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
从化市周边地带和太平镇以及珠
会发展目标的人类生存的社会敏
价 分
作用) 的供给能否满足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Vol125 No11 J an12001
表 2 广州市城市用地生态敏感性分析
评价分级 生态因子及权数 评价标准
5 很敏感
4 较敏感
自然景观
生态保育 、美学价值 、娱
价值
011 乐价值
> 4 万亩
3~4 万亩
分析得出的结果相互参照 , 从而 综合全面地指导城市空间发展 。 2 实证 : 自然资源评价与广州
发展用地自身要求制定该用地适 宜性评价体系标准 , 从而分析对 该类用地适宜的用地模式 ; 也可
团聚状分布的上两类用地的周边 延伸 。
很不适宜城市发展的用地占
市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针对城市整体发展 , 研究其生态
21411 对策一 : 城市空间发展
生态条件基本一致 , 但由于位于
自
定分级标准 。
生态分区指引
水系附近 , 或接近景观条件较好
然 生
经单 因 素 图 加 权 叠 加 、聚
生态分区是依照生态条件对
的山体或林地等 , 具有一定的生
态
类 、数据处理 , 得出综合评价值
城市发展的影响 , 对用地进行的
THE EVALUATION OF THE NATU2 RAL ECOLO GICAL RESOURCES AND THE URBAN SPATIAL DE2 VELOPMENT WITH GUANGZHOU AS EXAMPLE HUAN G Guangyu , YAN G Peifeng ABSTRACT: This paper emp ha2 sized on t he action and status of t he natural and ecological resources in t he research of urban space and probed into its individual technique wit h demonstration and analysis of Guangzhou. KEYWORDS : urban space ; natu2 ral and ecological resources ; ecolo2 gy
自然生态资源评价分析所做 的对策研究可视作生态规划的有 机组成部分 , 是从自然生态资源 专业角度对城市空间发展提出的 指导 。该结论从社会 、经济角度
【中图分类号】X3211013 : TU984
【文献标识码】A
1 自然生态资源评价与城市空 间
与传统城市空间发展研究不 太重视城镇空间的 “绿色”效应 不同 , 自然生态资源评价分析的 主要目的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 方法 , 分析城市发展所涉及的生
自然生态资源评价分析从自 然因子分析入手 , 研究城市和区
域的自然环境优势 , 使之真正成 为城市持续发展的平衡机制和动 力机制 ; 剖析城市发展对自然环 境的影响 , 对于破坏性影响 , 提 出生态补偿措施的建议 , 从而提 出有指导意义的城市空间发展策 略方向 、形态结构等对策 。
自然生态资源评价分析侧重 自然生态过程 (如土地承载力 、 水平衡 、景观空间格局等与城镇 发展 与 环 境 保 护 之 间 的 关 系) 、 生态潜力 (单位土地面积上达到 第一性生产力的水平) 、自然生 态格局 ( 区域中交错的天然河 道 、山脉 、残存的自然镶嵌体 、 廊道等) 和自然生态敏感分析 (不同自然系统对人类干扰的反 应程度等) 。
都 、从化市 、鳌头镇以西少量用
外界干扰适应的能力 。生态敏感
自
就是从生态学角度 , 根据城市各
地。
性是各学科 、各政府职能部门用
然 生
项建设的生态需求 (生态平衡 、
适宜 城 市 发 展 的 用 地 占
于管 理 措 施 制 定 的 主 要 考 虑 内
态
建立 良 好 协 调 的 生 态 关 系 的 要
价 ; 最后 对 单 因 子 分 析 结 果 加 权 、叠加 , 得出综合性的生态适 宜性成果 , 再给予综合评价 (表 1) 。
主要分布在广州以南和西北部地 区 , 而广州东部大部分地区不适 宜城市发展 。 213 生态敏感性分析
划尺度范围与生态因子处理的关
从生态资源评价角度来分析
相对生态适宜度分析而言 ,
2~3 万亩 1~2 万亩 < 1 万亩
南部水源污 染控制区
非保护区
50~100m 25~50m
0~25m
园林
耕地
居民点及工 矿用地
与最敏感的因子采用同一表达方
不敏 感 区 占 2714 % , 分 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