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3-02磁粉探伤机自校准规程1

合集下载

磁粉探伤检验操作规程[1]

磁粉探伤检验操作规程[1]

磁粉探伤检验操作规程1适用范围本检验规程叙述的是使用湿黑磁粉对铁磁性材料表面或近表面裂缝以及其它不连续的一种无损检测。

2引用标准、规范ASME E 709-95 磁粉检验的标准推荐操作方法、API规范4F,6A,7K,8C,16A,16C。

GB 11522-1989 标准对数视力表、JB/T 4730.1-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JB/T 4730.4-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JB/T 6063-1992 磁粉探伤用磁粉技术条件、JB/T 6065-2004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JB/T 8209-1998 磁粉探伤机、ASNT-TC-1A 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鉴定3磁粉检测人员3.1从事承压设备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等无损检测的人员,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查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定》和ASNT-TC-1A的要求取得相应无损检测资格。

3.2无损检测人员资格级别分为:Ⅲ(高)级、Ⅱ(中)级、Ⅰ(初)级。

取得不同无损检测方法各资格级别的人员,只能从事与该方法和该资格级别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3.3磁粉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或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

3.4无损检测人员应根据ASNT-TC-1A的规定每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不得有色盲。

4检验设备、器材和材料4.1磁轭式磁粉探伤机磁粉探伤机设备在有效适用期内应良好的保养。

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检验周期为6个月一次。

4.2磁悬液磁悬液浓度应根据磁粉种类、粒度、施加方法和被检工件表面状态等因素来确定。

用于完全润湿工件表面的油机介质,如出现不完全润湿,要重新进行清洗,或添加更多的磁粉,或添加更多的润湿剂。

4.3退磁装置退磁装置应能保证工件退磁后表面剩磁小于或等于0.3mT(240A/m)4.4辅助设备磁场强度计标准试片A1型和磁场指示器磁悬液浓度沉淀管2~10倍放大镜5被检工件表面的准备清洁被检工件的表面,不得有油脂、铁锈、氧化皮或其他粘附磁粉的物质。

[VIP专享]###--磁轭式磁粉探伤机校验规程

[VIP专享]###--磁轭式磁粉探伤机校验规程

磁粉检测(Magnetic Powder Tesing简称MT)铁磁性材料在磁场中被磁化时,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的缺陷或组织状态变化会使局部导磁率发生变化,亦即磁阻增大,从而使磁路中的磁通相应发生畸变:一部分磁通直接穿越缺陷,一部分磁通在材料内部绕过缺陷,还有一部分磁通会离开材料表面,通过空气绕过缺陷再重新进入材料,因此在材料表面形成了漏磁场。

一般来说,表面裂纹越深,漏磁通越出材料表面的幅度越高,它们之间基本上呈线性关系。

在漏磁场处,由于磁力线出入材料表面而在缺陷两侧形成两极(S、N极),若在此表面上喷洒细小的铁磁性粉末时,表面漏磁场处能吸附磁粉形成磁痕,显示出缺陷形状,此即磁粉检测的基本原理。

漏磁场的形成:应当明确的是:由于有趋肤效应的存在,铁磁性材料中的磁通基本上集中在材料表面和近表面,因此磁粉检测技术只适用于检查铁磁性材料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

就一般情况而言,用交变磁场磁化的磁通有效透入深度(即检验深度)为1~2mm左右,而直流磁化时则约为3~4mm。

磁轭式磁粉探伤机校验规程1 目的:确保磁粉检测的质量活动所使用的磁轭式探伤仪性能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2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新购置和使用中的磁轭式探伤仪的校准和检定工作。

3 引用标准3.1 《磁粉探伤机》(GB3721-83)3.2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JB4730-94)3.3 《旋转磁场磁粉探伤方法》(ZBH24001-87)3.4 《钢铁材料的磁粉探伤方法》(ZBJ04006-87)4 职责4.1 应由分管副总师负责组织,并负责对校验报告的审批。

4.2 由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或MTⅢ级人员负责并指导校验人员实施校验,并负责校验报告的审核。

4.3 校验人员应由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或MTⅢ级人员提出,并由分管副总工程师批准。

校验人员应熟悉磁轭式探伤仪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熟悉本规程指定的引用标准,能正确按本规程方法进行校验工作,编制校验报告。

5 校验用标准器具(应是计量部门校验检定合格的)5. 1兆欧表5.2 标准重力块:4.5kg和18kg碳钢试块各一块,规格为300×300×厚mm(厚度按重量进行计算后确定)5.3 标准砝码:500g6个,200g4个,100g2个。

磁粉探伤机操作规程

磁粉探伤机操作规程

YL/SJ-053磁粉探伤机操作规程一、基本要求操作者必须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熟悉设备结构、性能、试验原理,严禁违规操作。

二、工作前的准备1、荧光磁化液的配制:用荧光磁粉与无味煤油或特种煤油按2-3g/L配制。

2、将调配好的约15升磁化液倒入槽内,用离心泵搅拌吸引将磁化液搅拌均匀。

三、试验程序1、开机:合上前下方总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亮红等,机器带电,接通气泵开关,气压设定在0.4MPa左右(本设备间隙喷油、加紧探伤零件都需要气开关、压力不能小于0.35MPa)2、调整夹头位置,放入产品后间隙应该在10~15mm,开水泵吸介质液。

3、周向磁化电流调节:将周向磁化电流开关置开状态,将程序开关置手动,启动脚踏开关,气缸工作,旋转周向磁化电流旋钮调节电流,电流大小按下确定。

电流与直径的关系应符合:D<20mm时I≈200+(8~16)D ,D≥20mm时I≈(8~16)D 要求。

具体为:M6 250~300A M8 270~330A M10 280~350AM12 300~400A M14 320~430A M16 330~450AM18 350~490A M20 360~520A非圆棒状零件采用等同有效直径的电流。

4、纵向电流开关开状态,启动脚踏开关,气缸工作,旋转纵向磁化电流旋钮调节电流。

纵向磁化电流,一般选用1~3A,零件尺寸越大电流也选大。

5、灵敏度试片使用:将适当的灵敏度试片用软纸或纱布擦干净,将有刻痕的一面用胶带纸贴在工件表面,与工件一起磁化,并在试片上喷磁化液,磁化后的试片在荧光灯下是否能清晰看到刻槽,以决定电流是否合适,磁粉性能是否合适。

6、调整喷液球阀确定喷液大小,以全部喷到介质液。

7、调整喷液时间,使其在磁化电流消失以前停止喷液,防止磁化后的磁粉液迹被冲走。

8、调整完毕,即可工作,将工件放置在卡头上,启动脚踏开关,气缸工作夹紧,按下喷液开关喷液、同时通电磁化。

9、探头缩回,取下工件(尽量少接触外边面以防止磁化液迹面被破坏),在紫外线荧光灯下观看,有表面缺陷的地方会有明显的线状荧光线条。

磁粉探伤(无损检测)检验规范

磁粉探伤(无损检测)检验规范
每班作业前;
更换试件时。
2
磁悬液浓度及污染测定
磁悬液浓度0.5~2g/L;磁悬液无油污。
调整磁悬液浓度/去除油污/整槽更换。
每月一次(浓度测量);每三月一次(整槽更换)。
3
光照度(可见光、紫外幅、环境照度)
GB/T15822-1995;ZB J04 006-87。
环境变更
每年一次;环境变更时。
4
磁化电流表
更改
通知
书编号
编制
或更改
日期
校核
日期
审定
日期
批准
日期
编制方式
上海保捷汽车零部件锻压有限公司文件履历
4.3磁粉探伤操作守则及其质量控制
磁粉探伤最基本的操作步骤有:预处理——磁化试件——施加磁粉(或磁悬液)——磁痕分析和评定——退磁——后处理。磁粉探伤操作,按《Tiede磁粉探伤仪操作规程》[QG/SBF SF 04-02(7-22)-05]进行。操作要点:
试件经过先清洗工序,表面不能有油污。
2)磁粉探伤检验前,必须用灵敏度标准试片(十字试块)对仪器进行校准。
从事磁粉探伤的人员,应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并取得国家授权机关颁发的I级以上技术资格证书。I级人员应能正确使用设备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按验收标准分级并报告结果,记录检测结果。II级人员应能按磁粉探伤检测规程执行、指导检测,并签发检测报告,编制无损检测工艺规程。
4.2确定磁粉探伤检测工艺规程
委托单位或部门向实验室对试件进行报验,开始进入磁粉探伤检测流程。根据试件的材质、形状尺寸、表面状态以及热处理方式等制造工艺特性,由技术人员编制磁粉探伤检测规程,对检验方法、磁化方法和电流值等作出明确规定。对重要件或特殊件,应签发磁粉探伤检验工艺卡。检验结束,做好磁粉探伤检验原始记录,应开具磁粉探伤检验报告(委托单位如有要求)。

磁粉探伤检验要求规范

磁粉探伤检验要求规范

磁粉探伤检验规范1、适用范围本规范叙述的是湿磁粉对铁磁性材料表面及近表面裂纹及其它不连续的一种检测。

适用于钻井工具表面和连接螺纹的磁粉检测。

2、引用标准、规范ASME 709 磁粉检测的标准推荐操作方法GB11522 标准对数视力表JB/T4730.1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部分JB/T4730.4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JB/T6063 磁粉探伤用磁粉技术条件JB/T6065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JB/T8290 磁粉探伤机ASNT-TC-1A 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鉴定3、磁粉检测人员3.1 从业人员应按ASNT-TC-1A和《特种设备无损检查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定》的要求,取得相应无损检测资格。

3.2 无损检测人员资格的分级为:Ⅲ(高)级、Ⅱ(中)级、Ⅰ(初)级。

取得不同无损检测方法和资格级别人员,只能从事于该方法和资格级别相应的工作,并负责相应的叫声责任。

3.3 磁粉检测人员未经矫正会经矫正的近(距)视力或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

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

3.4 无损检测人员应根据ASNT-TC-1A的规定,每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不得有色盲。

4、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4.1 磁粉探伤机磁粉探伤机,在有效适用期内应良好的保养。

交流电磁轭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

检测周期为6个月一次。

4.2 磁悬液磁悬液浓度应根据磁粉种类、力度、施加方法和被检工件表面状况等因素来确定。

用于完全润湿工件表面的油机介质,如出现不完全润湿,要从新进行清洗或添加更多磁粉或添加更多润湿剂。

4.3 退磁装置退磁装置应能保证退磁后,表面剩磁不大于0.3mT(240A/m)。

4.4 辅助设备磁场强度计标准试片A1(或CX)磁场指示器磁悬液浓度测试仪(管)2~10倍放大镜。

5、被检工件表面清洁被检工件表面,不得有油脂、铁锈、氧化皮或其他粘附磁粉的物质。

磁粉探伤仪操作

磁粉探伤仪操作

1.目的为使磁粉探伤仪处于完好状态,为检验检测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保证检验检测工作的正常运行,特制订本规程。

2.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磁轭型(电磁轭和交叉磁轭)磁粉探伤装置的操作及维护。

3. 编制依据3.1《磁粉探伤装置使用说明书》3.2 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3.3《磁粉探伤》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Ⅱ、Ⅲ级培训教材4. 基本要求4.1使用磁粉探伤装置进行磁粉检测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和认定,取得锅炉压力容器磁粉检测技术等征书,熟悉设备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4.2仪器及试块应经相关计量部门鉴定合格。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仪器使用说明书、有关检测标准及本规程要求操作仪器。

4.3仪器使用及保管部门应做好仪器使用的日常维护与保养,使仪器处于完好的状态。

5. 操作规程5.1初次使用磁粉装置的人员应仔细阅读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本规程。

5.2使用前应仔细检查设备是否完好,各附件如磁化电源装置、电磁轭(交叉磁轭)、电源电缆、照明、磁悬液喷罐、灵敏度试片或校验用参考试块等是否配套齐全和完好。

5.3接通设备电源之前,应检查所接电源电压是否与设备电源电压相符。

当电源电压波动超过额定电源电压的±10%而影响探伤设备正常工作时需装稳压电源。

5.4接上电源电缆,打开电源开关,磁化电源装置面板上电源指示红灯亮,说明控制回路已接通外电源。

5.5将磁头电缆上的五芯插头插入磁化电源装置面板上的"输入"五芯插座内,此时磁头手把上的开关应置于"关"的位置(绝不允许空载通电),否则磁头线圈中电流过大,易烧坏设备器件。

5.6当磁头合被探工件接触时,磁头开关(充磁开关)才可打开,这时面板上的充磁指示灯亮,表明被检件已被磁化。

5.7磁粉检测操作程序及要求执行AHX403-2001及AH408-2001。

5.8交流电磁轭磁极与检测面应紧贴且移动间隔应适当,保证不漏检,交叉磁轭在检测面上行走速度应适当(50mm/s)不可过快,且磁极端面与检测面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间隙,该间隙一般不应超过1.5 mm。

###--磁轭式磁粉探伤机校验规程

###--磁轭式磁粉探伤机校验规程

磁粉检测(Magnetic Powder Tesing简称MT)铁磁性材料在磁场中被磁化时,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的缺陷或组织状态变化会使局部导磁率发生变化,亦即磁阻增大,从而使磁路中的磁通相应发生畸变:一部分磁通直接穿越缺陷,一部分磁通在材料内部绕过缺陷,还有一部分磁通会离开材料表面,通过空气绕过缺陷再重新进入材料,因此在材料表面形成了漏磁场。

一般来说,表面裂纹越深,漏磁通越出材料表面的幅度越高,它们之间基本上呈线性关系。

在漏磁场处,由于磁力线出入材料表面而在缺陷两侧形成两极(S、N极),若在此表面上喷洒细小的铁磁性粉末时,表面漏磁场处能吸附磁粉形成磁痕,显示出缺陷形状,此即磁粉检测的基本原理。

漏磁场的形成:应当明确的是:由于有趋肤效应的存在,铁磁性材料中的磁通基本上集中在材料表面和近表面,因此磁粉检测技术只适用于检查铁磁性材料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

就一般情况而言,用交变磁场磁化的磁通有效透入深度(即检验深度)为1~2mm 左右,而直流磁化时则约为3~4mm。

磁轭式磁粉探伤机校验规程1 目的:确保磁粉检测的质量活动所使用的磁轭式探伤仪性能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2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新购置和使用中的磁轭式探伤仪的校准和检定工作。

3 引用标准3.1 《磁粉探伤机》(GB3721-83)3.2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JB4730-94)3.3 《旋转磁场磁粉探伤方法》(ZBH24001-87)3.4 《钢铁材料的磁粉探伤方法》(ZBJ04006-87)4 职责4.1 应由分管副总师负责组织,并负责对校验报告的审批。

4.2 由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或MTⅢ级人员负责并指导校验人员实施校验,并负责校验报告的审核。

4.3 校验人员应由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或MT Ⅲ级人员提出,并由分管副总工程师批准。

校验人员应熟悉磁轭式探伤仪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熟悉本规程指定的引用标准,能正确按本规程方法进行校验工作,编制校验报告。

Z3-02磁粉探伤机自校准规程1

Z3-02磁粉探伤机自校准规程1

作业指导书压力容器监测站磁粉探伤机自校准规程1目的:为保证我站磁粉探伤机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满足检测的需要。

2适用范围:该方法适用于我站交流、直流电磁轭磁粉探伤机。

3职责:校准人员应具有磁粉检测的相关知识,按照本方法进行校准。

4概述:磁粉探伤机是利用电磁轭磁化工件后产生的漏磁场吸附磁粉显示缺陷的探伤方法。

5技术要求:A 环境温度0℃--40℃,相对湿度不大于80%;B交流磁粉探伤机主机外壳和电源进线的绝缘电阻均要大于5MΩ;C 交流电磁轭的提升力要大于45N(约4.5kg);直流电磁轭的提升力要大于177N(约180.6kg);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间隙为0.5㎜)。

D 交流、直流电磁轭能够显示至少一个方向的缺陷(用A1-30/100灵敏度试片测试)。

6校准项目:A 磁粉探伤机的绝缘性能;B 提升力测定;C 缺陷显示能力;7校准条件:校准应在专用的实验室内进行,使用提升力专用试块和A型试片进行。

8校准方法:A 利用绝缘电阻表测量交流磁粉探伤机主机外壳和电源进线的电阻要大于5MΩ;B 将探伤机磁轭放在专用试块,接通探伤机电源,开启激磁开关,利用提升力专用试块测定提升力,测定时要使交流电磁轭的磁极间距最大不超过200mm。

C 在专用试块上画一个长方形,在长方形的中心和任意对角处各把A型试片贴上,并将试块倾斜15°,测定缺陷显示能力。

交流电磁轭能够显示至少一个方向的缺陷,交叉磁轭能够显示全方位的缺陷。

9校准结果的处理:校准结束后填写校准记录,评定校准结果。

10校准周期:每半年校准一次。

11支持性文件:JB/T 4730.1~4730.6—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 7411《电磁轭探伤仪技术条件》。

12 记录:AH.RJ/JJ0140-C/0 仪器设备自校准原始记录AH.RJ/JJ0142-C/0 磁粉探伤仪自校准记录AH.RJ/BG0140-C/0 仪器设备自校准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指导书
压力容器监测站磁粉探伤机自校准规程
1目的:为保证我站磁粉探伤机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满足检测的需要。

2适用范围:该方法适用于我站交流、直流电磁轭磁粉探伤机。

3职责:校准人员应具有磁粉检测的相关知识,按照本方法进行校准。

4概述:磁粉探伤机是利用电磁轭磁化工件后产生的漏磁场吸附磁粉显示缺陷的探伤方法。

5技术要求:
A 环境温度0℃--40℃,相对湿度不大于80%;
B交流磁粉探伤机主机外壳和电源进线的绝缘电阻均要大于5MΩ;
C 交流电磁轭的提升力要大于45N(约4.5kg);直流电磁轭的提升力要大于177N(约180.6kg);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间隙为0.5㎜)。

D 交流、直流电磁轭能够显示至少一个方向的缺陷(用A1-30/100灵敏度试片测试)。

6校准项目:
A 磁粉探伤机的绝缘性能;
B 提升力测定;
C 缺陷显示能力;
7校准条件:校准应在专用的实验室内进行,使用提升力专用试块和A型试片进行。

8校准方法:
A 利用绝缘电阻表测量交流磁粉探伤机主机外壳和电源进线的电阻要大于5MΩ;
B 将探伤机磁轭放在专用试块,接通探伤机电源,开启激磁开关,利用提升力专用
试块测定提升力,测定时要使交流电磁轭的磁极间距最大不超过200mm。

C 在专用试块上画一个长方形,在长方形的中心和任意对角处各把A型试片贴上,
并将试块倾斜15°,测定缺陷显示能力。

交流电磁轭能够显示至少一个方向的缺
陷,交叉磁轭能够显示全方位的缺陷。

9校准结果的处理:校准结束后填写校准记录,评定校准结果。

10校准周期:每半年校准一次。

11支持性文件:JB/T 4730.1~4730.6—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JB/T 7411《电磁轭探伤仪技术条件》。

12 记录:
AH.RJ/JJ0140-C/0 仪器设备自校准原始记录
AH.RJ/JJ0142-C/0 磁粉探伤仪自校准记录
AH.RJ/BG0140-C/0 仪器设备自校准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