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检验题精选汇编:考点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过关检测:(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过关检测(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A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 .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解析:选A 先秦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命题与“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而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故A 项正确;B 项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当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涉及的对象是皇帝,与“人类与自然关系”不符,B 项错误;C 项出现于两宋时期,当时出现了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侧重于对人性的思考,明显与“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不符,C 项错误;D 项出现于明清时期,强调限制君权,具有启蒙性质,D 项错误。
2.下面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 )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 解析:选A 本题中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评价材料都是从儒家“礼”的思想标准出发的,它的主旨是维护等级制度和区分君臣尊卑。
3.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韩非子解析:选D 由“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可以看出主张严刑峻法,“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可以判断出以法治国,结合所学这位思想家是法家代表,故选D 项。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上述中国古代著名诗句反映了崇尚自然的( )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解析:选B题干的诗歌反映了陶渊明厌倦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一、选择题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 ,意义各有不同。
这说明孔子的“仁”()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2.“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材料反映的董仲舒的主张是()A.阴阳相生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德治国3.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
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4.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5.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6.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
”该思想家应该是()A.王阳明 B.李贽 C.顾炎武 D.王夫之7.《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A.以民为本B.关注民生 C.人性向善 D.关注现实8.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中,我们能够看到()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从分到合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政治上的统一需要思想上的统一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9.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近代学者陈寅恪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A.建构起天人一体的系统图式 B.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潮C.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D.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2.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有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理学又称为“道学”、“新儒学”。
这反映了理学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儒学的A.研究方法 B.行为准则和是非标准C.“仁”的思想D.性善论4.董仲舒主张“限民名田,以澹(赡)不足”,“塞兼并之路”。
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B.反对土地私有制C.初步提出了社会保障思想D.主张建立平均主义社会5.顾炎武倡导分权众治的思想,“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这一思想在清朝社会中的实际作用是A.纠正了君主专制弊端B.废除了君主制C.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D.强化了君权6.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7.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
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
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C.反对实行分封制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8.史学家认为构成史学的三要素是“史实”、“史论”、“史识”。
历史必修三检测题精选汇编:考点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0·海口高二检测)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君民和谐、身心和谐。
其中体现“人我和谐”思想的是()A.天人合一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民贵君轻 D.修、齐、治、平【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人我和谐”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A、C、D三项分别是天人和谐、君民和谐、身心和谐,B项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2. 史载汉初曹参为相时,任官选用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而对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一概不用;省事节用,量刑从宽;对下属不苛察细过,虚怀自持。
这种施政思想符合()A.儒家学说 B.墨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道家学说【解析】选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采用黄老思想治理国家。
材料体现了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简化事情,不用权谋。
3.(2010·泰安模拟)18世纪的启蒙学者,从中国的文化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政府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
下列思想不能体现这一道理的是()A.民贵君轻 B.君舟民水 C.为政以德 D.君权神授【解析】选D。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
材料中所悟出的“道理”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A、B、C都是体现了民本思想, D项则为君主专制辩护。
4.“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思想主张相吻合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解析】选B。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材料中“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是指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为各代人民所接受,也被统治者所采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检测: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学派有三个特点:第一,反对分封等级制度;第二,主张抑商;第三,反对学者——儒家代表。
由此,可以判断该学派是法家。
答案:D2.(2018·广东中山模拟)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此人可能是( )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解析:由直与屈、巧与拙、辩与讷可判断,此思想家主张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由“清静”可判断,此思想家主张无为而治,这显然是道家的思想主张。
四个选项中,只有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故B项入选。
答案:B3.温家宝在指挥青海玉树抗灾工作时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导人的心才能安。
”此语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在我国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人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A.孔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解析: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第一次将人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
答案:B4.《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
此其所长也。
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
这一学派应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俭”“不知别亲疏”。
“不知别亲疏”意指不知道区别亲疏,平等相待,即兼爱,因此答案选D项。
答案:D5.孟子与荀子在对人性问题上都有各自的看法,他们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 )A.观点相同,说法有异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C.观点不同,目的不同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解析: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可以使小人成为君子,所以二者的目的是相同的。
历史人民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附答案)

历史人民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其中“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是指()。
A.儒家思想的产生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三教合一2.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对下图《孔子讲学图》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讲学的教本是四书B.孔子讲学注意因材施教C.孔子讲学主张“有教无类”D.孔子教育学生“学而时习之”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唯物论思想B.辩证法思想C.无为而治思想D.民本思想4.“中国法家将‘法’视为治国的良方,‘法’便具有特殊的价值与特性;明分止争的标准,齐众使民的标准,成文客观的标准,因时制宜的标准。
”这说明法家思想()。
A.可以制止各国之间的战争B.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精神C.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D.在战国时期深入人心5.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6.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生命7.太学的建立有利于儒学的发扬光大,关键因素是()。
A.太学是官办学校B.太学教授的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C.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D.一般地主子弟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8.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家渊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时说:“汉武帝在推行儒术的时候,通过垄断教育,进而控制仕途,树立儒学的主导地位。
”汉武帝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开创私人讲学之风B.创设太学C.建立地方教育系统D.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9.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
高考历史必修三考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
"由此能够推断( )A。
程朱理学不受重视ﻩ B、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C、妇女教育受到重视ﻩD、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解析:选B“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说明作者对理学持批评态度,故B项正确。
2、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
这表明(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B、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C、“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解析:选B题干中“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体现出了统治者对孝道的重视,从而说明了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
3、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
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特别严格,假如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
这一现象表明()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解析:选B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儒家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官员“丁忧"符合儒家伦理纲常,古代法制也深受其影响,故B项正确、4。
顾炎武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因此不能免矣。
……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因此为王政也、”这段言论体现了( )A。
儒家传统“天下为公"的思想B、对君主专制的批判C、对理学“灭人欲"思想的批判D、经世致用的新思想解析:选C 材料中的“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此因此为王政也”表明,这是把人之有私看作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现象,显然是对“理学"思想的批判,故C项正确。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查(含解析)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查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下列可支持此观点的有( )①儒家思想孕育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墨家学说开启“重农抑商”的先河③道家学说构成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础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儒家思想强调“仁”“礼”,主张以德治国,孕育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①正确;法家学说开启了“重农抑商”的先河,②错误;道家学说中关于世界的本原及辩证法思想构成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础,③正确;法家思想倡导变革,成为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④正确。
故选C项。
答案 C2、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写道:“中国最伟大、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在兵连祸接的时代,即完成政治统一之前。
”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解析:材料中所提的时代为春秋战国时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春秋时孔子思想,故A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代董仲舒的主张,故B项错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为明代王守仁的主张,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工商皆本”为明清三大家的经济主张,故D项错误。
答案:A3、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
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诸子百家的宗旨是“以其学易天下”,即其学说服务于政治,故D项正确;“学术气氛空前浓厚”“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养士之风极为盛行”都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A、B、C项错误。
答案:D。
4、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0·海口高二检测)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君民和谐、身心和谐。
其中体现“人我和谐”思想的是 < )uZ5gSMxKPJA.天人合一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民贵君轻 D.修、齐、治、平【解读】选B。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人我和谐”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A、C、D三项分别是天人和谐、君民和谐、身心和谐,B项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uZ5gSMxKPJ2. 史载汉初曹参为相时,任官选用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而对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一概不用;省事节用,量刑从宽;对下属不苛察细过,虚怀自持。
这种施政思想符合< )uZ5gSMxKPJA.儒家学说 B.墨家学说 C.法家学说D.道家学说uZ5gSMxKPJ【解读】选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采用黄老思想治理国家。
材料体现了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简化事情,不用权谋。
uZ5gSMxKPJ3.(2010·泰安模拟>18世纪的启蒙学者,从中国的文化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政府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
下列思想不能体现这一道理的是< )uZ5gSMxKPJA.民贵君轻 B.君舟民水 C.为政以德D.君权神授uZ5gSMxKPJ【解读】选D。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
材料中所悟出的“道理”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A、B、C都是体现了民本思想, D 项则为君主专制辩护。
uZ5gSMxKPJ4.“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思想主张相吻合的是 < )uZ5gSMxKPJ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解读】选B。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材料中“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是指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为各代人民所接受,也被统治者所采用。
uZ5gSMxKPJ5.<2010·莆田高二检测)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uZ5gSMxKPJ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依靠礼仪法制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解读】选A。
本题考查辨析能力。
孔子主张的“仁”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孟子主张“仁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荀子主张“仁义”,希望统治者施政时以德服人,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礼乐文明社会。
uZ5gSMxKPJ 6.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uZ5gSMxKPJ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人法,以法护法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解读】选D。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认为“民性”有“善质”,可见是主张民性本善的,而“立王以善之”是“天意”,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uZ5gSMxKPJ7.<2010·汕头高二检测)中国古代君主有颁布《罪己诏》的传统。
其内容一般是君主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
唐德宗曾颁《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悟, 人怨于下而朕不知”。
与上述思想有关的派别是< )uZ5gSMxKPJ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解读】选A。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
汉代儒家的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认为,君主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uZ5gSMxKPJ8.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的目的是< )uZ5gSMxKPJA.以法治国B.禁止各家思想传播C.独尊儒术D.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解读】选D。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和把握本质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是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
uZ5gSMxKPJ 9.(2010·沈阳高二检测> 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 )uZ5gSMxKPJ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uZ5gSMxKPJ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uZ5gSMxKPJ【解读】选C。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而采取措施有提倡兴办儒学、重用儒者,②③④都促进了儒学正统地位。
uZ5gSMxKPJ10.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十百年绝侍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 < )uZ5gSMxKPJ【解读】选C。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
元朝时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明朝时继承了这一趋势,确立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uZ5gSMxKPJ11.<2010·长春高二检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其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 )uZ5gSMxKPJA.强调获得精神方面的自足 B.宣扬追求来世的幸福C.强调要有强烈社会责任心D.官扬追求自由的生活【解读】选C。
本题考查辨析问题的能力。
朱熹是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儒家倡导积极入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而佛教倡导因果轮回,道教主张无为而治。
这是其最大不同之处。
uZ5gSMxKPJ12.从成语典故“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中可以看出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的教派有< )uZ5gSMxKPJ①佛教②道教③墨家④儒家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读】选D。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分别是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内容。
uZ5gSMxKPJ13.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对妇女有“三从”“四德”的要求,“三从”是指“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四德”指“妇德<品德)、妇言<辞令)、妇容<仪态)、妇功<手艺)”。
且中国古代对妇女也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块木头抱着走”之说,这些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 uZ5gSMxKPJA.妇女一定要德才兼备 B.妇女地位低下C.封建思想对人的束缚 D.妇女没有人身自由【解读】选C。
本题考查对事件本质的理解。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这些封建思想的“本质”,本题的四个选项都能反映题干的意思,但最能体现题干本质的是封建思想对妇女的束缚。
uZ5gSMxKPJ14.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徙。
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 )uZ5gSMxKPJ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有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解读】选C。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
材料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这与心学观点相吻合。
15.<2010·大连模拟)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附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uZ5gSMxKPJA. 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D.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解读】选A。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宋明理学作为封建社会的精神统治工具,其根本出发点就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秩序。
uZ5gSMxKPJ16.下列提到的历史现象或文学故事中,李贽应该持反对意见的是< )A.木兰从军B.梁祝化蝶C.“至圣”孔子D.商鞅变法【解读】选C。
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李贽是明朝进步思想家,他指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因此明显选择反对“至圣”孔子。
uZ5gSMxKPJ17.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他所反对的是 <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解读】选C。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
由材料“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可知反对专制独裁。
18.清初学者唐甄曾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
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这一言论反映的经济思想是< )uZ5gSMxKPJA.重视农业 B.重农抑商 C.农商并重D.工商皆本uZ5gSMxKPJ【解读】选C。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内容看,唐甄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和商业,所以本题应该选择C项。
uZ5gSMxKPJ19.<2010·潍坊高二检测)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反映了< )uZ5gSMxKPJ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解读】选A。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心学“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只注重内心修养,不关注社会实际,“已非儒学之正宗”,说明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出现了危机。
王阳明不倡导“经世致用”,也没有受西方影响,顾炎武也没有主张摈弃孔孟儒学。
uZ5gSMxKPJ20.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
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uZ5gSMxKPJ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解读】选C。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西周时期的“封建”-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的郡国并行制等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是为“一家”服务,并非为天下苍生考虑。
故C项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