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纳兰性德
5.长相思纳兰性德

写 选景平凡,选取的都是平凡的景物。如:山,水,风,
作 雪,灯,火,声音等。 通俗易懂:承受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松排列
特 ,对立整齐,信手捏来不显雕琢。 融细腻情感于雄壮风光之中,作者用山,水,千帐,灯,
点 风,雪等景物象来寄予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 柔情之中尽显男儿镇守边塞的大方报国之志。
纳兰性德,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假设,号楞伽 〔léngqié〕山人。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中举,22岁赐 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 身边。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 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清代最有才气也是最有特色的词人。大学士明珠 之子。善骑射,好读书。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 ,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 《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 诸书为《通志堂经解》。陈维崧评他的词“哀感顽艳 ”,类似南唐二主的词。惋惜他只活了31岁,使他未 能充分呈现才华。
赏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伴随皇帝出行时一路上的风景, 析 也有上山回路转的意思。“一程”又“一程”,走了一山又一
山,过了一水又一水,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骑在立刻,回头看 看身后的路的感慨。假设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的路, 那么“身向榆关”写的就应当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榆 关”就是山海关,作者是在伴随皇帝去山海关以外还有很远的 长白山,“那畔行”正是说明此行的最终目的地不是“榆关”, 而是在“榆关”的“那畔”。“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 犹如“那厮”,“那边”,作者会脱口而出此俗语,很明显有 一种放松,也有一种不情愿。
纳兰性德·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pà n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ɡuō碎 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 山长水远也。榆关:山海关的别称。那畔: pà n那边;指关外。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 帐,千帐言军营之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 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 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聒ɡuō 碎:搅碎。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故园: 故乡。此声:指风雪交加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 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 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满族词人。原 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先祖原为蒙古吐 默特氏,因攻占纳兰部,以地为氏,改姓纳兰—— 即纳兰。17世纪初为清太祖努尔哈赤降伏,后属 满洲正黄旗。其父明珠为清康熙时大学士。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中举,22 岁赐进士出身。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 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 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 情况。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风 一 更
对仗
山 一 程
俗 语 如 那 厮 那 处
水 一 程
一 路 既走 感过 慨的 又风 峰景 回 路 转
长 相 思
词 牌 名
【思想感情】
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词人通 过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与细致描写,表达了对故 乡的思念之情。
阅读《长相思》,回答:
• (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2)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 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 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作 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 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 厌恶。
《长相思》纳兰性德(杨文仪)

长相思读完你看到了那些画面
——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 山一程,水一程。 • 起句突兀,既显空间之广袤,又寓时间之 流逝,气象阔大。千里行程中目睹的万事 万物,凝缩为“山”“水” 二字,“一程 ”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词人与家园 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大 ,空间感和思乡情构成了词人心中尖锐的 矛盾冲突。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的 背离中驻营夜宿,词人的思绪早就超越了 他自己。
榆
纳兰性德(1564--1685)清代词人,字容 若,号楞枷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权贵纳兰明 珠之子,授乾清门一等侍卫,一直跟随康熙左 右,31岁病故。他善射骑,好读书,生平淡泊 名利,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尤以小令见长,颇 得南唐二主遗韵。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著有《通志堂经解》、词集《饮水词》(《纳 兰词》)《长相思》写于随康熙赴盛京(今沈 阳)途中。
答案解析
(1)上阕描写了画角、牧马、西风、红叶 等景物。(2分)营造了壮阔、悠远、荒凉 的意境。(3分)(意思对即可) (2)末句用景物描写终结全词,寓情于景。 用“深山夕照”“深秋雨”两个意象拓展凄 清悲凉的意境,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隽永, 耐人寻味。(3分)这首词包含了山河无定 的兴亡之感,对“青冢黄昏”怜惜、悲悯之 情,由“夕照”“秋雨”而生的萧索之感等。 (3分)(意思对即可)
纳兰容若18岁中举,22岁考上进士,名闻天 下。作为相国的爱子、康熙皇帝宠信的一等侍卫 、文人名士爱重的大才子,纳兰一生极尽富贵荣 华。他的家世、他的地位、他的才情、他的品德 、他的风度,无疑是当时窈窕淑女心中的偶像。 可是纳兰一生并不快乐,翻开《饮水词》泪、恨 、愁、伤心、断肠、惆怅……触目皆是。他有过 如花美眷,可是诗意的生活只有3年,妻子便香销 玉殒。他有过红颜知己,可他的这位绝色的表妹 成了康熙帝的妃子。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赏析: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赏析: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
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作品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及注释一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在那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注释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及注释二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注释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纳兰性德·长相思

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自然转换。
• 上片写行程之劳。起句突兀,既显空间之广袤,又寓 时间之流逝,气象阔大。‚山一程,水一程‛六字, 直写戍路途之曲折迢遥,侧写跋山涉水之艰险辛苦。 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的修远和行程的艰辛。 第三句‚身向榆关那畔行‛,交代行旅去向。此处说 ‚身‛向榆关,而非‚心‛向。其实就是说,躯体越 来越远离了故乡,而心灵却越来越趋向京师,越来越 拴紧了故园。‚榆关‛是指山海关,‚那畔‛即‚那 边‛。当我们读到这里,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 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 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而词人因为留恋 家园,却是频频回首,步履蹒跚,望断白山黑水而不 见故园影踪。‚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 于旷野的情景: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 座营房,灯火熠熠,映照着永夜无眠的人。‚千帐灯‛ 是虚写,写词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为什么夜深了, 而仍然营火闪烁呢?这就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
• 夜深千帐灯 •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灯”常常与“孤”字相 连,抒发幽怨之情。纳兰词中——“夜寒惊被薄,泪 与灯花落。” “与谁更拥灯前髻,乍横斜、疏影疑 飞坠“驻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 “最 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 “谁翻乐 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 宵。”“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 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 无形的思念,通过有形的灯光倾诉着或幽独、 或念远、或伤逝、或期盼的感情。现实的灯是明亮 的,相思的灯是凄凉的,而回忆的灯却是遥远而清 晰的。“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阕感情酝酿的高潮,
• 下片词人转入了相思恋中。侧重游子思乡之 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换头写景, “风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风狂雪骤 的荒寒景象。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 行者乡思更烈。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 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 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 之辗转难眠的状态。“风”、“雪”这两个 意象孕育着一种依稀飘忽的情怀,凄清哀婉 的情韵和色调,成为纳兰性德表达悲凄伤感、 幽怨多苦感情的一个载体。“一更”又“一 更”重叠复沓,在对风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 间的进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之中, 让人心烦意乱,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埋怨夜
【长相思】纳兰性德

精品课件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 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以词 闻名,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 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 卒读,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 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 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 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 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纳兰词初名 《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
【诗歌赏析】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
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 怀。
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 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 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精品课件
【思想感情】
【作品注释】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 长水远也。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擅书法,精于 书画鉴赏。
长相思纳兰性德诗意思是什么

长相思纳兰性德诗意思是什么
《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其原文如下:
这首词写男女之情。
上片开头两句“山一程,水一程”,实写眼前景色,表现了旅途的漫长和艰辛,“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抒写了诗人出关后孤独寂寞的心境;下片起首两句点明这次出关的时间与心绪,结尾三句进一步表达自己渴望得到关内家人消息的急切心情。
全词把离愁别恨的种种感受生动地表现出来,缠绵婉转,哀感顽艳,颇具艺术感染力。
此外,本篇还有另一个版本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山路又远又长,我们走啊走啊,走过了一道山岭又一道山岭,可总也走不完,看着身边潺潺流淌的小溪,听着耳旁呼啸而过的寒风,想要回去却怎么都睡不着觉,只能在梦中才能见到你呀!夜里大雪纷飞,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只好坐起来,披衣起床,推窗观赏雪花飘落的美丽姿态。
就算天气再冷,也阻挡不住我对亲人的思念。
每当这样的日子,我就会吟诵这首词,希望它能带给我温暖、慰藉和快乐。
- 1 -。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赏析: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
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
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帐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
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
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
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
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
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
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
10.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1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12. 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13.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14.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徐淑
15. 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萧子显
于是不由人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
填下这首《长相思》。
整理ppt
4
长相思
yú pàn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
zhàng
gu
千账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ō 碎乡心梦
不成,故园无此声。
整理ppt
5
• 程:道路பைடு நூலகம்路途。“山一程,水一程”即 山长水远。
• 榆关:即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 千帐:极言跟随康熙出巡卫军的营帐之多。 • 风一更,雪一更:意为风雪一夜未停。 •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 故园:家乡,这里指北京。
整理ppt
1
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 号楞伽山人。其先祖原为蒙古吐默特 氏,因攻占纳兰部,以地为氏,改姓纳 兰——即纳兰。17世纪初为清太祖 努尔哈赤降伏,后属满洲正黄旗。其 父明珠为清康熙时大学士。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 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 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
03. 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04.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05.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06.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0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0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整理ppt
11
【拓展延伸】
整理ppt
8
【思想感情】
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 侧,卧不成眠。词人通过对风 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与细 致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之情。
整理ppt
9
《菩萨蛮》
•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整理ppt
10
【拓展延伸】
关于思乡的诗词:
01.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
0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边。康熙非常赏识他的才干,曾委派
他到黑龙江呼伦,查勘沙俄侵扰情况,
并安抚达斡尔边民。辑有《全唐诗选》
和《词韵正略》。擅书法,精于书画 鉴赏。
整理ppt
2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 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以词闻名,现存349首,哀 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 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 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 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 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 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 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 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 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 田”。
纳兰整词理pp初t 名《侧帽》,后名《饮水》3 , 现统称纳兰词。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
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
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及《如梦
令》(万帐穹庐人醉)作于出关前后之途
中。作者出关时冰雪未消,又离开了京城
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
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
16.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
17.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
整理ppt
12
整理ppt
13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整理ppt
6
一路上登山涉水,山山水水,往榆关那
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
着灯火。 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一夜未
停,在耳边呼啸,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
难圆,在我的家乡,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整理ppt
7
• 作者身在哪里?从哪里知道? • 相思谁?从哪里知道? • 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