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前后国民政府对日处置的基本思考述论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和平中国对日本的和平态度与谈判

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和平中国对日本的和平态度与谈判

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和平中国对日本的和平态度与谈判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并展现了和平建设、友好合作的态度与日本进行谈判。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的一场全面抗争。

自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以来,中国人民以伟大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战斗意志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经过艰苦的斗争,中国与盟国最终取得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胜利。

抗战期间,中国不仅为亚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展现了和平中国对日本的和平态度与谈判。

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对日本的复仇心态,而是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和平国家的立场。

中国一直强调和平与合作,致力于保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在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及时向日本伸出友好合作的手。

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和平稳定的亚洲秩序,并愿意与日本展开谈判,解决战争和侵略所带来的问题。

对日本的和平态度也体现在中国政府的谈判姿态上。

中国采取了以理服人的策略,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与纠纷。

中国强调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希望通过平等、互利的谈判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

中国以和平的方式对待日本,表明了中国对亚洲地区和全球和平的贡献与担当。

在和平谈判中,中国强调了历史正义和对侵略所造成的伤害的记忆。

中国要求日本承认侵略历史并为战争所造成的损失负责。

同时,中国也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战争赔款等问题,为两国和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做出贡献。

中国对日本的和平态度与谈判不仅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为亚洲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和平发展机遇。

中国与日本的和平合作有助于加强亚洲地区的安全合作与经济繁荣,为实现地区共同发展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抗日战争的胜利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和平国家的立场与态度。

中国对日本的和平态度与谈判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且为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和平合作,中国向全世界宣示了维护亚洲和全球和平的决心,为建设更加和平繁荣的中国与世界作出了努力。

抗日胜利后的战后处置

抗日胜利后的战后处置

抗日胜利后的战后处置二战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然而,抗日胜利后的战后处置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庞大的战争遗留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成为了当时政府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战后经济重建抗日战争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许多城市成为废墟,农田荒芜。

因此,战后经济重建成为了当务之急。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发展重工业、加强农业生产、推动城市建设等。

此外,政府还积极引进外资,吸引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

二、战后政治整顿战后,中国政府对国内政治进行了整顿。

首先,政府成立了一个新的政治体制,建立了人民政府,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其次,政府进行了反腐败运动,清除了一大批贪官污吏。

此外,政府还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战后社会调整战后社会调整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任务。

首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恢复和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政府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加强了工人阶级的组织和权益保护。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四、战后对战犯的处理在战后处置中,对战犯的处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成立了战犯审判机构,对日本战犯进行了审判。

这些审判不仅是对战犯的惩罚,更是对历史的正义追求。

通过这些审判,中国政府向国内外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坚决抵抗和对和平正义的追求。

五、战后国际关系调整战后,中国政府积极调整了国际关系,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首先,政府加强了与苏联的合作,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

其次,政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争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声音和地位。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扩大了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抗日胜利后的战后处置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任务。

论抗战前后蒋介石的对日态度

论抗战前后蒋介石的对日态度

作者: 程方圆
作者机构: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出版物刊名: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52-5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抗战前后 蒋介石 对日态度
摘要:在蒋介石的青年时期,他目睹了中国备受欺凌和侵略,萌发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立志为革命献身。

在抗战期间,由于中日实力相差悬殊,他未直接向日宣战,但他亦未有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日军妥协的行为。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军队进行了英勇抗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表示了蒋的抗战决心;在抗战相持阶段,虽有对日和谈行动,但是亦有自己的底线,即不拿国家主权进行交换,要恢复到九一八事变前的中日平等局面。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肃清日伪奴化教育述论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肃清日伪奴化教育述论
抗战期间汉口市沦陷时间长达七载,教育文化倍 受摧残。1945 年 9 月 13 日国民政府接收伪汉口市府之 时,因各校业已开学,于是指示伪教育局将各校馆财产 器物造具详细清册整体移交,在三日内派员分赴各校 馆点收。随后规定汉口市府对伪立中小学的原有教员 从资格审查、思想考核及教学成绩等三方面进行审查, 初步审查合格人员暂派为代用教员,再填缴思想保证 书并通过“湖北省收复区教育工作人员甄审委员会”评 判合格后,方可作为教员正式派用。为彻底肃清日伪 奴化教育遗毒,汉口市政府特定于 10 月 8 日至 14 日举 行教育清毒运动周:1. 自行清除过去学校及街衢墙壁 上所有奴化标语,或协同警局、劝导民众加以铲灭。2. 一律废止有关奴化教育的各项特殊设施。3. 指示学生 及宣导民众改正日伪时代奴化之礼节。4. 查封日伪出 版的教科书及沦陷期间新闻日报、宣传刊物等,呈报市 府集中焚毁。5. 指示各校停授奴化科目、删除奴性课 文,指令广益书局速从湖南购运大批国定课本,督促各 中小学校于 10 月 10 日前将教科书全部更换;召集武汉 文化教育界人士座谈,研究廓清奴化教育方法及扩大 社会教育政策。[8]
教育复员计划大纲》一份。[1]1945 年 6 月抗战胜利在望 关,针对其可利用物质加以利用。与此同时,教育部六
之际,位处收复工作前沿的浙江省教育厅为配合各县 大区特派员办公处根据行政院部署宣告成立,与各区
政权向收复地区推进,乃自行订定《浙江省肃清收复地 “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合署办公,全国教育接收工作
图书、仪器等,不得有丝毫损坏”,暂维现状,听候接 县属各级教育文化机关,各县应依法究办避不移交、隐
收。[3]教育部同日电文颁布《战区各省市教育复员紧急 匿、侵占、破坏教育财产等案例;各级学校及社教机关
办理事项》[4],进而将全国划为宁沪、平津等六个区,分 一律暂维现状,听候整专科以上学校仍有办 所,中心民众学校 2 所。南京市教育局除接收原伪市

抗战胜利日对于战争遗留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抗战胜利日对于战争遗留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抗战胜利日对于战争遗留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在每年的9月3日,中国人民都会庆祝抗战胜利日,纪念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胜利。

然而,抗战胜利并不仅仅是一个纪念日,它也提醒着我们战争留下的伤痛和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教育、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抗战胜利日对于战争遗留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首先,抗战胜利日的意义在于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抗战期间,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无数的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为了家园的安宁,不惜一切代价。

然而,这个胜利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战争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因此,抗战胜利日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提醒我们,保持警惕,珍惜和平,不忘历史,以免再次陷入战争的深渊。

其次,教育是解决战争遗留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向年轻一代传递抗战的历史和精神,让他们了解战争的残酷和无谓,培养他们珍惜和平的意识。

同时,教育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避免因误解和偏见而引发冲突。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抗战历史的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此外,文化交流和和解也是解决战争遗留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文化交流,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可以增进了解和友谊,减少误解和偏见。

例如,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帮助两国人民更好地理解彼此,减少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

同时,文化交流也可以促进和解,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过去的道歉,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可以建立起更加和谐的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文化交流和和解的努力,为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做出贡献。

最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是解决战争遗留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经济的发展,国家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减少战争的可能性。

同时,社会进步也可以改善人民的素质和价值观,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因此,我们应该致力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解决战争遗留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抗战胜利日对于战争遗留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以抗战为视点透视与反思中日国家大战略对抗

以抗战为视点透视与反思中日国家大战略对抗

以抗战为视点透视与反思近现代中日国家大战略对抗姜赞东(徐州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副教授)引言,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回顾过去,中华民族历经血泪和磨难,战胜日本军国主义并由此走上世界舞台,在我们庆祝70周年胜利之时,我们更需要的是清醒、冷静地反省抗日战争中双方战略得失、成败之所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为今后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和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奠定科学、理性的国家大战略的基础。

一、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前奏与预备:日本大战略的“四位一体”与中国的“大战略缺位”抗日战争实际上是继第一次中日战争暨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次中日战争,两次中日战争前后密切关联。

第一次中日战争肇始于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形成的“大陆政策”,它打着保障日本本土安全的幌子、以武力侵略的扩张主义,南下吞并琉球、台湾,北上侵略朝鲜、控制满蒙进而入主大陆,以此实现独霸东亚的帝国野心,并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相竞争。

为此,日本以“赌国运”的方式,先后在1894年甲午战争与1904年日俄战争中取胜,不仅变朝鲜为自己的殖民地,还进而满铁经济和移民等方式渗透和基本控制了中国满洲地区,并按《辛丑条约》规定在京津地区驻军、为其进一步实施侵略埋下伏笔。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震动了西方世界,面对一个将由日本独霸亚太地区并排斥西方的战略前景,西方国家联手干预,出现了俄、德、法强迫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的“三国还辽”事件。

同样的情形还表现在日俄战争的议和上,日俄战争结束后由美国主持下签订的《朴次茅斯和约》,为了制衡日本,虽使日本获得了世界大国地位并承认其在满洲地区的主导性权益和对朝鲜的完全控制,但并未使其获得对俄国更多的战略收益,俄国在满洲地区的部分权益依然受到承认,门户放开原则依然再次被强调,日本企图通过击败俄国独霸满蒙的战略规划并未完全实现。

这两次事件虽然使日本举国激愤,但明治维新精英领导的日本政府极其理性,在日本国力不足以与西方强国抗衡的情况下,日本一方面对外实行“协调外交”,同时“韬光养晦”,并处心积虑地等待“良机”击败其战略对手。

抗战的理念:淞沪抗战中中国军民在胜利和挫败中反思,总结出了对未来抗战的思路和策略

抗战的理念:淞沪抗战中中国军民在胜利和挫败中反思,总结出了对未来抗战的思路和策略

抗战的理念:淞沪抗战中中国军民在胜利和挫败中反思,总结出了对未来抗战的思路和策略淞沪抗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特殊的战争。

它告诉我们,在特殊时期,我们不仅需要勇气和智慧,更需要一种坚定的理念和战略。

在两年的抗战中,中国军民通过胜利和挫败的经验,总结出了对未来抗战的思路和策略。

第一,坚定国家尊严和民族自尊。

1937年7月7日,淞沪抗战爆发时,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实行了极度侵犯。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不仅是对领土和主权的侵犯,更是对中国的尊严和自尊的侵犯。

因此,我们需要坚定国家尊严和民族自尊,把保护祖国的领土主权视作民族的荣誉和责任。

第二,坚持人民战争。

淞沪抗战中,中国军民几乎在家门口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这种抗战方式被称为人民战争。

它不仅意味着战争是全民事业,而且意味着人民的力量和精神可以战胜任何敌人。

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让人民参与到抗战中来,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捍卫国家利益,强化国家建设的力量。

第三,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

淞沪抗战中,中国军民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和反击精神。

这种精神源于中国民族历经多年侵略的经历,坚定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

因此,我们需要坚持抵御外来侵略,展现出强大的独立自主的决心。

第四,依靠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淞沪抗战中,中国军民团结一致,抵御了日军的进攻。

这得益于中国人民对军队的支持和信任。

因此,我们需要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战斗精神,不断加强军民团结,提高民众对政府和军队的信任和支持。

第五,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

淞沪抗战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了一个重要议题。

中国的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给予了日本侵略之战多方面的打击。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高技术水平,推动工业、教育、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提高国家的自主可控能力。

总之,中国军民在淞沪抗战中总结出了对未来抗战的思路和策略,在国家发展的每个时期都需要弘扬这些思想和策略,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加出色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对日索赔始末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对日索赔始末
察后,向杜鲁门政府提出了一个方案,主张将日本工业限制在1926~1930年的水
准,而其余工厂尽速拆充赔偿,以“复兴东亚工业,监视日本之再起”。国民党政府则拟定
了“日本赔偿设备紧急拆迁项目”,主张日本工业应限制在从事侵略前的水平,拆充赔偿的
工厂设备中,中国不应少于50%。但由于各国争吵不休,至1946年底拆充赔偿工作仍
计,直接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5000亿美元。日本战败投降后,理应对中国赔
偿。而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无论是出于民族感情还是按一般的国际惯例,都有权向战败的日
本索取战争赔偿。
开罗会议后,同盟国各国都把战后对日索赔提上了议事日程。国民党政府成立了行政院
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加紧系统调查工作。1944年3月19日,参事室外交组代表黄正
4次抽签。在前3次抽签中,中国共抽得驱逐舰、护卫舰、运输舰24艘,每次8艘。
按照国际惯例和美国的要求,国民党政府将在华接收日本产业以作为赔偿中国损失之一
部。1946年6月13日,国民党政府行政院赔偿委员会通过了《接受国内日本产业赔偿
我国损失记帐原则及办法》,规定凡缴获日本方面的军舰、军械、飞机以及其他军事用品,
共7686部,重52034吨;第二批是试验设备类,1960具,重7350吨;第三
批是电气设备及剩余设备类,1639具,重19166吨。其中电气设备有1.5万千瓦
的蒸气发电机一套,450千瓦的汽动发电机三套。这三批器材设备从1947年4月底开
始分别运往青岛、上海和台湾基隆,至1949年5月全部运完。
方面的新的共产主义威胁的堡垒”。5月,美国政府放弃鲍莱计划,置远东委员会于不顾,
同意了陆军部代表克利福德·斯特耐克的方案,认为日本基本战争能力已被消除,其余工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论·抗战胜利前后国民政府对日处置的基本思考述论彭敦文[摘要]国民政府对日处置的基本内容包括收回失土,重新调整东亚、东南亚地缘政治结构,军事上从严管制日本,政治上使日本民主化,经济上使其不再具备侵略性,消除日本对外扩张的制度性、社会性、思想性的基础等。

抗战胜利前尤其是开罗会议前后,国民政府对日处置的思考和诉求与英、美、苏的互动频繁,不仅吸收了对德、意处置的一些基本原则,也把自己的思考和诉求传达给了国际社会;抗战胜利后,虽然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日处置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要求也更为强烈,但因冷战格局的逐渐形成和升级,其诉求中很多合理的设想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更没有反映在后来由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对日和约之中,直接损害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也使中国失去了对战后东亚政治格局构建的支配权。

[关键词]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对日处置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东亚政治格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战争向着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国方向发展,如何对德、意、日进行处置,根除其法西斯势力,捍卫世界和平,成为同盟国之间的重大议题。

日本是侵略中国的元凶,自甲午战争以来,其侵略扩张不仅带来了割占中国领土、分裂中国国家的极大危害,也改变了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

因此,处置日本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领土、国家统一与安全,以及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与持久和平,中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

大致从1942年到旧金山对日和约签署之前,有关处置日本的相关思考和实际事务方面的举措,不断地出现在国民政府高层的决策之中、相关机构的法令规章中,社会对此高度关注,一些具体的执行也多载史乘。

凡此一切,皆从根除日本法西斯势力、捍卫中国领土与国家安全以及亚太和平出发,囊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

诸如战后对日基本政策、战后日本领土划定与对日管制、改造日本的各项举措、彻底解除日军武装与受降遣返、日本在华财产处置,以及战后日本经济标准设定等等,无一不与对日处置有关。

这些问题很多都为学术界所重视,并有相关研究成果。

但专从总体思考的角度考察中国政府在对日处置方面的论著则较少见。

本文拟探讨抗战胜利前后国民政府对日处置方面基本思考的发展变化,以展示国民政府在对日处置中的出发点及其想达到的战略目标。

不足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抗战胜利前国民政府对日处置的基本思考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向大陆扩张,对中国藩属琉球、朝鲜进逼,经甲午一战,日本不仅切断了朝鲜、琉球与中国的藩属关系,完全将其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而且割占中国领土台湾。

后又经日俄战争,控制中国东北南满地区,吞并朝鲜。

至此,中国东部屏藩尽失,长城内外的国土皆受日军的武力威胁。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植成立伪满洲国,并推动或胁迫一些国家承认“满洲国”,在国际社会中径行肢解中国之举。

七七事变后,又侵占中国关内大片领土,扶植伪政权。

因此,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已是疆域破碎、大片领土沦丧的状况。

自日本侵占中国领土之后,中国政府和人民一直都以驱逐日寇、收复失土为职志。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行,尤其是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认识到,危害世界和平的法西斯势力必将被彻底清算,而中日问题也将迎来基本解决的机会。

为此,中国政府在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前提下①,开始思考处置日本的问题。

1942年1月,外交部拟定解决中日问题的基本原则,其内容主要如下:总体指导思想,“(一)对于既往之清算,以恢复甲午以前状态为标准,期我领土之真正完整,并维持太平洋之和平。

(二)对于未来之规定,在不使军阀政治复活之条件下,尊重日本固有领土主权之完整”。

这一指导思想具有三层涵义:中国收复失地的目标是恢复甲午战争前的中国版图;中国将在实现领土完整的前提下,维护亚太和平;打败日本后,仍需防止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除此之外,对于如何具体落实这一总体思想,外交部亦拟有细目。

收回失地的具体内容是,“东四省与其他沦陷区,应予收回”,“台湾与澎湖列岛,应同时收回”。

对于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外交部的原则考虑反映在拟定的政治、经济条款中:“为防止侵略国家之故态复萌,对于日本主权之某一部(如军权)有特定限制时,关于此点,在中日新约上,最低限度,应与英、美、苏对日新约同样办理”;“为防止侵略国家之故态复萌,对于日本之经济财政有特殊限制时,关于此点,在中日新约上,最低限度,应与英、美、苏对日新约同样办理”。

这就是说,在与苏、美、英协商一致的前提下,需对日本的军事权、经济权与财政权进行必要的限制,以保证日本没有能力再实施对外侵略扩张,从而维护亚太和平。

②为了进一步抑制日本再对东亚大陆和南洋扩张,对朝鲜半岛与琉球两地的处置方面,外交部从地缘要素方面予以特别考虑。

从历史上看,朝鲜半岛是日本向大陆扩张的跳板,而琉球则既是日本侵占台湾、封锁中国的战略要地,又是南下东南亚的战略中继站。

外交部认为,在战后处置日本时,“朝鲜应依甲午战前之版图,使之独立,其对日关系之清理及内政建设,有需外国援助时,由中、美、英、苏共同协议行之”。

③对于朝鲜完全独立的战略意义,顾维钧也曾解释道:“五十年来东亚发生之中日与日俄两次大战,均以朝鲜问题为导火线,我主张朝鲜自主,亦因去除危险。

”④让朝鲜独立自主和由中、美、英、苏共同援助朝鲜,其用意是必须将日本势力从朝鲜半岛彻底排除,以维护东亚大陆的稳定。

而对于琉球,外交部尽管首先主张可以划归日本,但须规定“不得设防,并由军缩委员会设置分会加以监督”,以免日本对台湾和菲律宾等地造成威胁,且“对于琉球人民,不得有差别待遇,一切应遵照少数民族问题原则处理”。

⑤上述内容,反映了中国政府对日处置的最初设想。

这一设想中,除了坚定要求收回甲午战争以来的中国失土之外,另一特点就是和苏、美、英等大国一起,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排除日本对朝鲜半岛和东南亚的威胁,维护战后亚太和平。

对日处置不仅是中国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密切关注的事情。

1942年7月20日到8月7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特使居里访问重庆期间,与蒋介石讨论了对日处置的问题。

居里在谈到有关中国领土收回的时候说:“对于中国东北问题,亦拟略述鄙见,华盛顿一部分人之感想,以为中国东北应作为战后日俄两国间之缓冲国,盖华盛顿之印象,已有不将中国东北认为中国一部分者。

”又说:“英文中满洲国、满洲已为普通名词,‘忘其为中国之东北矣’。

”⑥针对这一说法,蒋介石坚定表示,“中国东北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绝无讨论之余地,此实为中国抗战之①②③④⑤⑥参见《外交部赞同罗邱联合宣言声明》。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外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1997年,第87页。

《外交部修正拟定解决中日问题之基本原则》。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外交,第101-102页。

《外交部修正拟定解决中日问题之基本原则》。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外交,第101页。

叶惠芬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58,(台北)“国史馆”2011年版,第710-711页。

《外交部修正拟定解决中日问题之基本原则》。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外交,第101页。

周美华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50,(台北)“国史馆”2011年版,第527-528,536页。

基本意义,盖我抗战,若非为收复东北失地早可结束矣。

”后又指出,“中国人民对东北之感想可以三点尽之:(一)我等已作一切牺牲,抵抗日本侵略,唯一目的在收复东北;(二)我等之所以尚须继续抗战,因尚未收复东北;(三)东北四省就历史、法律、人种事实各方面言,五百年来皆为中国不可分之一部。

”并强调,任何在东北制造所谓缓冲国的做法,都将使亚太地区“永无宁日”,威胁世界和平。

①在另一次会谈中,蒋介石再次对居里说,“余愿郑重声明,倘和平会议席间,不能返我东北失地,仍为不可分割领土之一部分,我人仍将继续抗战,即招致国家之毁灭,亦所不惜,凡不承认东北为我领土之一部分者,皆为我仇,即我实力不充,亦必誓死争取。

”②在此,蒋表达了中国政府对战后伪满洲国处理的坚定态度。

这也使得美国政府在1942年9月的政策声明中支持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确认东三省为中国领土。

在确认东北归还给中国的基础上,蒋介石进一步思考了如何具体防止日本再度侵略扩张的问题。

他在1942年10月7日与罗斯福总统特使威尔基的谈话中指出:“予意美国之视太平洋应就整个全洋面东西两岸同样重视,只注意于东太平洋实有未足。

我沿海要塞,如旅顺、大连,以及台湾,必返还中国。

予欢迎美国参加在该各要塞建筑海军根据地,我两国共同维持而应用之。

倘不及早计及此举,则日本准备再度侵略之时,中国将又受其威胁,华北与日本间所隔洋面并不辽阔,予日本之诱惑甚大,然旅顺、大连与台湾如有中美共同维持之海军根据地,则日本具有戒心,不敢轻于尝试矣!况此一系统之海军根据地,可与菲律宾海军根据地联络结成一环,对日本三岛成包围之势。

日本战败之后,以其岛国孤立之形势,必用种种方法秘密重建其海军,我若不早作警戒,后患仍难设想。

”③这是蒋介石第一次比较具体的谈到防止日本战后东山再起的军事战略计划。

这一计划着眼于与美国的合作,借助美国的海军优势,以及中国沿海、台湾和菲律宾群岛在防御日本中相互支撑的战略态势,从军事上抑制日本的重新崛起和扩张,避免东亚大陆、东南亚等地再遭日本蹂躏。

战后对日处置是同盟国的重要议题,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知道必须与苏、美、英加强沟通,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具体要求。

除了专门叮嘱威尔基将自己的想法转告罗斯福之外,蒋介石还与他的美籍私人顾问拉铁摩尔讨论西太平洋领土事务与各国政治关系问题,并在1943年1月指示有关部门,将“对日本处分之方案与要求条件及其方针,制定方案,与英、美、俄分别接洽”。

④与此同时,美国罗斯福总统也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日战后处置的一些想法。

居里、威尔基访华时都向蒋介石转达过罗斯福战后处置的基本原则,又据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电告,罗斯福亲自告知,在北非会议时,他与丘吉尔谈到战后问题时认为,“日寇所有岛屿,除其本国外,均应就同盟国警备立场支配之,台湾当然归还中国。

将来太平洋警备权自应以中美为主体,在南太平洋由澳洲纽西兰辅助”。

⑤表达了与中国政府基调相同的战略思考。

有了这一基础,宋美龄在访美期间,于1943年3月与罗斯福当面谈到战后对日处置的问题。

⑥与此前不同的是,在这次会谈中,罗斯福首次完整而明确地表示,战后“琉球群岛、满洲及台湾将来应归中国”,并同意战后使朝鲜独立。

至此,中美之间在战后对日处置中有关重要领土①②③④⑤⑥周美华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50,第528、536-53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