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

合集下载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

天游峰的扫路人——(六年级上学期的课)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

我游兴未尽,便踏着暮色,沿着小溪散步。

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原来老人是游览区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您老有60岁了吧?”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

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笑声惊动了竹丛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

读了题目后,你 想知道些什么?
1.天游峰是什么样的? 2.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 或联系上下文来揣摩。 3、给课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并 分分段,想想每一段说什么。
考考你:
武夷山 气喘吁吁
● ● ● ●
飘飘悠悠 大汗淋漓 瘦削
比较句子:
1、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2、我不禁无比惊讶。 句中的“倒抽了一口气”不能换成 “惊讶”一词。虽然两者表达的意思一样, 但直接说出来,反而没有“倒抽一口气” 给人的印象深。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说 得很形象,具体可感;而“惊讶”则过于 模糊笼统,不能给人以形象的体会。
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算到过武夷山。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 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 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 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 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 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 返。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 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 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 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 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问题五:老人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 茶,为什么是三十年,而不是三年?老 人真能活到这么大岁数吗? 所以,这是一位(自信、豁达、开朗)的 老人。
问题四:老人为什么舍不得走?
我问,你答
老人说,我喝的是雪花岩的水,你们喝的水是? (矿泉水、纯净水、自来水……) 老人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你们吃的是? (买来的) 老人说,呼吸的是新鲜的空气,你们呼吸的是? (污浊的空气、汽车的尾气、工厂的废气……) 老人说,还有花鸟作伴,你们呢? (噪音、城市里的钢筋水泥、爸妈的唠叨……) 总之,我们接触的是现代化文明,而老人接触的是大自 然。 所以说,这是一个( 热爱大自然 )的老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六年级课文原文

《天游峰的扫路人》六年级课文原文

《天游峰的扫路人》六年级课文原文《天游峰的扫路人》六年级课文原文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

我游兴未尽,便踏着暮色,沿着小溪散步。

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原来老人是游览区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jiong第三声)有神。

您老有60岁了吧?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

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的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小学语文课件《天游峰的扫路人》

小学语文课件《天游峰的扫路人》
表演指导
教师需指导学生如何表演,包括语言、 动作、表情等方面,同时也要引导学 生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
课堂提问
提问设计
教师需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 回答。
VS
提问技巧
教师需注意提问的语气、方式、时机等, 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并及时给予评价 和反馈。
05
课后作业与拓展
06
教师总结与反思
本课总结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扫路人自强不息 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解析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扫路人的精神品质,难点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 感受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生表现评价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深入思考,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天游峰的特点和扫 路人的工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 达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扫路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
01
02
03
讲授法
教师简要介绍天游峰和扫 路人的情况,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讨论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 对扫路人的印象和感受。
写作练习
仿写练习
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或 段落,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学生
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技巧。
主题写作
布置一些主题写作任务,如“我 身边的扫路人”、“我的家乡” 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
活中的美。
读后感写作
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 阅读课文后的感受和思考,培养 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原文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原文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原文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

我游兴未尽,便踏着暮色,沿着小溪散步。

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原来老人是游览区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jiong第三声)有神。

“您老有60岁了吧?”1/ 2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

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的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2/ 2。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原文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原文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原文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看起来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内心好不中意。

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

我游兴未尽,便踏着暮色,沿着小溪散步。

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原先老人是游玩区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茶,专门热,专门香,看起来一股暖流,专门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现在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他说得轻轻松松,悠闲悠闲。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但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认真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油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jiong第三声)有神。

“您老有60岁了吧?”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

可我实在离不开那个地点: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新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笑声打搅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的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这充满自信、豁达爽朗的笑声,一直相伴我回到住地。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原文阅读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原文阅读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原文阅读[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课文]15天游峰的扫路人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

我游兴未尽,便踏着暮色,沿着小溪散步。

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原来老人是游览区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qī)了一杯浓茶。

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jiǒng)炯有神。

“您老有60岁了吧?”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

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古诗天游峰的扫路人翻译赏析

古诗天游峰的扫路人翻译赏析

古诗天游峰的扫路人翻译赏析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出自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课文】天游峰,号称“武夷第一胜地”,海拔410米,峭壁千寻、高拔群峰之上,常有云雾缭绕。

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

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云开雾散之后,凭栏四望,武夷山水尽收眼底。

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一览亭左,是上天游;下了崎岖丘,沿胡麻涧一带,是下天游。

上天游的一览亭,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仙掌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

临亭四顾,周围景物尽入眼帘,是一座绝好的观赏台。

从这里凭栏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

下天游的南端有明嘉靖五年重建的天游观。

有殿宇式的楼阁,名“遨游霄汉”,成为游客饮茶、赏景的场所。

观后的妙高台上,有一株罕见的红豆树。

每当成熟季节,山风轻拂,豆荚就纷纷撒落在地,滚出殷红的豆粒,晶莹闪亮,鲜艳可爱。

由山南蜿蜒来的胡麻涧,在妙高台西面奔泻而下,形成了著名的雪花泉景观,落差170多米,飘逸潇洒。

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三十余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古人云:“飞泉响落睛疑雨,古木浓荫夏亦寒”。

在妙高台背后,有一条往东延伸的山脊,名振衣冈。

这是仙游岩的绝顶。

冈上有仙游馆、三友堂、森天阁故址。

【前言】《天游峰的扫路人》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绿线中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韩城市新城区第三小学强夏芳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天游峰高而险的特点。

3、感悟老人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感悟老人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表现天游峰高而险的特点;通过老人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表现老人的精神;通过写天游峰的高而险,反衬出老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理念:严格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法设计:以读促悟引导点拨学法设计: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

(板书课题,并强调写字要一笔一划,把字写正确、写规范。

)(意在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写字教育。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天游峰、对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了初步的了解。

谁能说说,天游峰是什么样子?生:天游峰很高;天游峰很险……那位扫路人呢?生:他很朴实;他很善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做出激励性评价。

(意在自然地由第一课时过渡到第二课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与天游峰对话,体会天游峰的特点。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游览天游峰。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

咱们一会比一比,看谁能读出天游峰的特点。

1、学生自由读书。

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同学们刚才读书都很认真。

现在,咱们来比一比,看谁能读出天游峰的高而险。

预设:(1)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

它位于武夷山景区中心,海拔408.8米,登上山顶,可以将武夷山的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它是武夷山的主峰,是武夷山的代表。

你说,连代表都没上去过,怎么能算到过武夷山呢?(意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利用课外资料,体会天游峰的高而险。

)(2)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请两名同学读完以后,集体评议谁读得好,为什么。

(3)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请一名学生读完,师生评议。

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哪里没读好?师总结:作者就是这样,多角度地展现了天游峰的高而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意在比较、评议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字和侧面的烘托,表现天游峰的高而险。

)三、与扫路人对话,感悟老人的精神。

傍晚时分,作者下了山。

但是,他游兴未尽,沿着小溪去散步。

在一片静寂中,他听到了“哗——哗——”的声音。

循声迎上去,原来是一位扫路人。

1、出示课文插图大家看,就是这样一位老人。

说说你从课文的插图上,知道了什么?(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图画、认真思考的能力。

)2、自读自悟。

请你默读文中描写老人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学生汇报。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人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谁先来说说?(1)甲:他是一个热情好客的老人。

(动作描写)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2)乙:他是一位朴素、健康、慈善、有精气神的老人。

(两次外貌描写)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读了这两次外貌描写,谁有疑问?为什么要分两次来写?第一次,是粗看,是老人给作者的第一印象;第二次是细看,是作者与老人交谈之后,被老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自信乐观、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折服。

(意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质疑能力。

)(3)丙:他是一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老人。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

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4)丁:他是一位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我”给老人的自信和祝福。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意在通过默读、朗读、讨论、联系生活实际,突破教学重难点,体会老人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1、作者主要写的是扫路人,为什么要写天游峰的高而险呢?(反衬)2、作者游览了天游峰,为什么不把它全部的美景展示给我们呢?为什么不写其他人呢?他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意在体会作者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

)五、与自己对话,获得人生感悟。

今天,你最深的感悟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分享给大家。

预设:甲:享受生活,享受快乐。

乙:我要像老人一样,做一个自信、豁达、开朗、自强不息的人。

丙:我们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意在内化人生感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作业布置:1、课外阅读欧亨利的《最后一片树叶》。

他会告诉我们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活下去。

2、仿照课文的写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他(她)的外貌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

(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读写结合。

)七、板书设计:天游峰的扫路人天游峰:高而险扫路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自强不息(赞美敬佩)(意在简洁、明了,突显文章主要内容。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实录教学片断:(与天游峰的老人对话,体会老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师: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人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谁先来说说?生1:他是一个热情好客的老人。

我是从老人的动作描写中体会到的。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师:是呀,一“引”一“沏”,两个不经意的动作,却使作者感到无比的亲切。

生2:他是一位朴实、精瘦的老人。

我是从他的外貌描写感受到的。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生3:老人是一位朴实、精瘦、健康、有精气神的人。

我是从作者对老人的第二次外貌描写体会到的。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你读书更细心,能够发现作者把老人的外貌写了两次。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读了这两次外貌描写,谁有疑问?生:为什么要分两次来写?生:因为第一次是粗看,是老人给作者的第一印象;第二次是细看,是作者与老人交谈之后,被老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自信乐观、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折服。

师:孩子们,你们是真的把书读明白了。

咱们继续交流。

生:他是一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自信乐观的老人。

我是从老人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体会到的。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

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师:老人的话,富含哲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谁还从老人的语言里,读懂了什么?生:老师,我觉得老人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师:“自强不息”是什么意思?生:自己努力向上,永不停歇。

在我们常人看来,70岁了,早该退休,享受天伦之乐。

但是,老人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依然留在天游峰扫地,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

享受生活,享受快乐。

生:老人那么大年纪,生活不要别人照顾,自己扫地,自己种大米和青菜,苦中作乐!生:老人的身体很累,但心里很快乐。

累并快乐着。

师:同学们不仅会读书,而且会思考。

我们从老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人生启迪。

现在,请大家尽情地读一读老人富有哲理的语言。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

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请你默读文中描写老人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先自读自悟,再集体交流,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加上教师适时点拨与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与天游峰的老人对话,感悟老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尊重学生独特的读书感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不断地对话,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民主、和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