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郭韵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扫路人的工作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天游峰的兴趣。
(2)运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扫路人的工作意义。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3)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扫路人的工作内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细节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天游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天游峰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扫路人的工作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扫路人的工作意义。
5. 小组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尊重劳动、关爱他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眼中的天游峰”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2. 拓展作业:(1)调查身边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感受劳动的辛苦与伟大。
(2)结合课文内容,与家人分享扫路人的故事,传递关爱他人的理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1一、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感悟作者对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2、读写结合,迁移训练,指导学生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课文第3节至第12节的内容,如何指导学生很好地朗读,并体会作者内心的敬佩之情。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完成“写”的迁移训练。
四、教学过程:(一)从“天游峰”入手,抓住一个“险”字指导学生朗读。
(二)由“峰”到“人”,在朗读训练中完成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清晰认识,体会作者内心的敬佩之情。
1、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这个扫路人是个什么样的人?2、抓住作者对人物外貌的两次描写,在比较中,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⑴学生读两次外貌描写。
⑵启发提问:从这两次外貌描写上,你觉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⑶思考:两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⑷是什么原因让作者“仔细”打量这个扫路人的?⑸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①读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
②抓住“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在朗读中感悟作者对扫路人的佩服。
3、指导读好第10节,深化对扫路人的认识。
通过反复读书,感悟“悠然”的含义。
并在读、悟后,认识到作者对扫路人的敬佩。
4、齐读11、12节。
(三)读写结合,迁移训练回到住地的作者,对偶然相遇的扫路老人念念不忘,他会在心里叨念些什么呢?1、相互议一议。
2、个别发言、交流。
3、写写。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2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词义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天游峰的景色及扫路人的工作情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天游峰的美景。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的能力。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方式,了解和探究事物的背后故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天游峰的景色及扫路人的工作情况。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色的想象与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
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天游峰的美景。
2. 提问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回答相关问题。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四、课时安排:本节课时为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和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用于深入分析和讨论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1)导入:展示天游峰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其美景。
(2)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气。
(3)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教师辅导。
(4)理解课文大意: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教师补充和讲解。
2. 第二课时:(1)深入分析课文: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讨论,分析课文内容。
(2)推理和想象: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回答相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如绘制天游峰的景色、编写扫路人的工作情况等。
(4)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教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品质。
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不同段落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其内涵。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不同段落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学生分享对天游峰的了解。
2.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解答学生的疑问。
3.精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品质。
4.比较阅读学生自选课文中的两个段落进行比较阅读。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不同段落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课堂讨论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
7.作业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天游峰的扫路人的作文。
教师批改作文,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参与,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作业布置环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提高了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天游峰,亲身体验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象。
2.邀请当地的扫路人到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感受。
3.开展关爱劳动者活动,让学生从实际行动中感受劳动者的伟大。
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3.学生作文的质量和创意。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品质。
2024年教师资格小学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2024年教师资格小学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扫路人的工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地图查询等方式,使学生对天游峰有直观的认识。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分析扫路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态度。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勤奋工作、热爱生活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扫路人的工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对扫路人工作态度和精神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天游峰图片或地图。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查阅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对天游峰有直观的认识。
(2)简要介绍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引入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生字词。
(3)分段朗读,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生字词的学习方法。
(2)教师通过生字词卡片,巩固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
4. 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扫路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态度。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勤奋工作、热爱生活的感悟。
5.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扫路人的勤奋精神和正确的工作态度。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使学生了解了扫路人的工作环境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以及扫路人的工作情况和精神风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景点和人物背景。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学习扫路人勤奋、乐观、自信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扫路人性格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细节的理解与分析。
2. 扫路人性格特点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天游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景观。
(2)简要介绍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注意抓住关键词。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扫路人的工作情况和精神风貌。
5. 分析扫路人的性格特点(1)学生讨论扫路人的性格特点,注意从课文细节中分析。
6. 欣赏自然景观(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自然景观,进行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7. 课堂小结(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8.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的短文,培养欣赏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其他类似的人物故事,如《愚公移山》、《庖丁解牛》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勤劳、智慧和坚持精神。
《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作者: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扫路人的工作状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途径,了解课文背景知识。
(3)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扫路人的工作状况。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理解。
(3)培养学生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3.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敬劳动者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天游峰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天游峰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特点。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扫路人的工作状况及其对大自然的保护作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了解了天游峰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扫路人的工作状况,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8篇)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8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天游峰扫路人喜爱大自然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3、学习老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
神态。
语言。
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品尝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回忆复习、进入文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答复板书)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本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学(1)、自读课文,用“-----”画出描写天游峰的语句,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画出描写扫路人的语句,反复品读,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2、全班沟通(天游峰)(1)、指名读第2自然段理解“一根银丝”(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这句话形象生动的说明白天游峰石梯的陡峭和攀登的困难)理解比方句、飘飘悠悠出示天游峰的图片课件,直观感受其险。
天游峰是如此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峻来吗?登上顶峰时又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表达吗?(2)、指名读第7自然段出示有关重点句子:“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经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抓住“顶天立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这些词句,体会天游峰很高。
这么高的天游峰一天要扫两次,应当是很累的。
谁能把天游峰的“高”读出来呢?(2)理解顶天立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从这些词语中体会游客们登山很累。
指导朗读3.全班沟通。
(扫路人)“我循声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1)抓住“精瘦”体会老人的勤劳,抓住“褪色”体会老人的节省。
(2)指导朗读。
“瘦削的脸,面色乌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城西小学郭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描写,通过朗读、质疑,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天游峰扫路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以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齐读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天游峰是武夷山著名的旅游胜地,号称武夷山第一胜景。
3、作者不看景,却把目光聚焦在了一位——扫路人的身上。
(扫路人下加点)。
这不得
不让人产生疑问,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题,(再次齐读课题15、天游峰的扫路人
...)
二读中感悟
(一)闻声寻人
1、过渡:为什么作者不写美景而写扫路人?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用“——”画出课文中描写扫路人外貌的句子。
(同学默读课文,画有关句子)(1)找到了吗?谁来读读看。
(出示)
A“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
B“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
(2)这样的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老人特别瘦,从精瘦这个词可以看出。
师追问:还有哪里可以看出老人的瘦?生:瘦削的脸。
师评价:真是——生:饱经风霜)
(老人节约、俭朴因为他身穿一条褪色的衣服。
师评价:看来这衣服是洗了又洗,穿了又穿。
多么勤俭的老人)
(他这么大的年纪还用一把扫帚清扫路面,真是太辛苦了!)
(他还特别黑,面色黝黑师评价:那一定是风吹日晒的结果)
(老人精神十足、十分善良,因为他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评价:真是慈眉善目的一位老人。
真有精神)
(3)谁能通过朗读清楚的将老人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请两个同学来读一读。
2、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样一位老人呢?(听到扫路声)课文是怎样描写扫路声的?
(出示)
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
(1)从这段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老人扫地十分有节奏师:而且这声音是——生:由远及近。
)是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曾经曹雪芹在描写凤姐时先是描写了她的笑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描写也让老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谁能读好这扫地声。
指名读“哗—哗”
师评价指导:谁能读出由远及近的感觉。
谁能让这声音更为分明。
可以声音延长些。
师范读
指2名读。
(3)谁能完整地读一读句子?
3、作者闻声寻人终于见到了这位质朴但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出示两处外貌描写)但是这两处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分开来写呢?(第一次是粗粗的看的,第二次是仔细打量。
)(二)心灵沟通
1、过渡:作者为什么会仔细打量这位老人呢?这还得从作者和老人的一番谈话讲起,一杯茶沟通了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找一找文中我与老人的对话,用波浪线画出来。
在旁边做上批注。
2、你们一共找到了几组对话?(三组)我们来交流一下。
A、(出示)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累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黄昏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1)从老人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很热爱自身的工作,很喜欢自身的工作,不觉得累)从哪儿体会到的?(生1:不累,不累,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评价:你是从老人的语言中体会出来的。
生2:老人说起来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评价:你是从他说话的语气中读出来的。
)
(2)同学们,你们觉得扫路的工作累不累?(累)是的,而且老师觉得天游峰的扫路人比一般的扫路人更累,你们同意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a、(出示)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经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前功尽弃。
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由倒抽了一口气。
(1)哪些词语让体会到扫路不容易?(顶天立地、九百多级、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前功尽弃)
顶天立地师评价:山高
九百多级、一千八百多级、层层叠叠师评价:平时一层楼大约十级台阶,也就是说等于爬了180层。
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前功尽弃师:是啊。
让我不由倒抽冷气。
(2)我们来竞赛读读看,看谁能让我们听了倒抽口气。
指名读。
齐读。
过渡:你还可以从哪儿感受到?
b、(出示)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1)说说为什么?(因为天游峰高、险)(板书:险)哪儿具体写出了它的险?(第一险峰、九百多级、像一根银丝、飘飘悠悠、风一吹就能断掉)
(2)(出示天游峰图片)同学们看,这就是天游峰,想说什么?
(3)把我们的感受一起读出来好吗?(齐读)
总结:面对如此险峻的天游峰,能爬上去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一边爬一边扫该有多累呀!可老人却觉得——(指读:不累不累)为什么呢?
引读:因为他可以――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是呀,老人把自身喜欢的感情融入其中,不觉得累。
(带着喜欢的感情读。
)
所以老人说得——?(板书: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能轻松悠闲地读一读老人的话吗?指名
读。
过渡:我和老人还说了什么话?
B、(出示)
“您老有60岁了吧?”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
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身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
(1)从这段话中你又读懂了些什么呢?(生1:老人已经70岁了,看不出来。
生2:老人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生活环境好。
)
(2)这样的生活老人当然会舍不得。
他爱这儿的山,爱这儿的水,爱这儿的空气,爱这儿的一切。
所以老人会说得那么——(点:悠然)。
谁能悠然地读一读吗?指名读
(3)这儿的大自然是多么令人神往啊!老人在这儿过的简直就是老神仙的生活呀!让我们一起把老神仙的悠然快活读出来好吗?(女生齐读)
(4)是的,老人已经与天游峰融为了一体,即使自身已是70岁的高龄,却依然对扫天游峰乐此不疲,悠然自在。
实在是令我们敬佩,让我们怀着敬意再一次读出老人的悠然与不舍。
齐读。
过渡:还有最后一组对话,来看看老人是怎么说的?
C、(出示)“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1)这话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说的?老人愿一辈子与大山为伴,我被老人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于是紧紧抓住他的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假如是你,你会怎样来说这句话呢
(出示)我紧紧握住他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2)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吗?
生1:不能。
师:但是这位老人会很长寿。
为什么?接下面
生2:老人天天这么扫,很勤劳,能活到150岁。
山上空气清新,能活到100岁。
自信,豁达。
(3)总结:是的,人的心情、意志也能使自身延短命命。
这是一位充溢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板书:充满自信豁达开朗)
(4)让我们读出老人的自信和豁达来!齐读“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三、体会主旨
1、引读最后一节剩下部分(出示):“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引读)笑声惊动了主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随同我回到住地。
”
(1)“笑声”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吗?“这充溢自信、豁达的笑声”回到住地就没有了吗?谁能把这句改得更好?(同学交流)
生1:笑声留在作者心里。
生2 笑声留在脑海,忘不掉。
生3:自信、爽朗的笑声刻在了我的心里。
……
师总结:这笑声也会珍藏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
(2)现在你能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了一位扫路人了吗?(这是一位……的扫路人)(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
(3)认识了这样的扫路人,现在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总结: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位扫路的老人身上得到启发,变得充满自信、变得豁达开朗。
四、布置作业
1、想想30年作者再次遇到这为扫路人时的情景。
2、学着本文的样子,试着描写一位身边的人。
板书设计:15、天游峰的扫路人
充溢自信豁达开朗
高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