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子路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子路篇》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子路篇先秦-论语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为父隐_子为父隐的意思_成语词典

子为父隐
拼
音
zǐ wéi fù yǐn简拼zwfy 近
义
词
反义词
感
情
色
彩
褒义词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
语
解
释
儿子帮父亲隐瞒恶迹。
这是封建纲常礼教所提倡的。
成语出处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闻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未闻父子之相坐也。
汉·桓宽《盐铁论·周秦》
成
语
用
法
作谓语、宾语;指父子间的人情
例子以前,中国人讲究‘子为父隐,父为子隐’,于是隐来隐去,就把真理正义全隐得没有影儿了。
★老舍《老舍自传》第六章第三节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叶邑停留时,叶公府中的一只羊跑进孔子的住地,被弟子曾点烧了吃。
曾点的儿子曾参把这事报告给孔子,孔子知道曾参处于忠孝两难的地步,于是答应同叶公说,孔子感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
"是什么意思?2017-11-1513.18.[原文]叶公语①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②,其父攘羊而子证之③。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④:父为子隐⑤,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原文通释]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证实了这件事。
”孔子说:“我们家乡正直的人和你那个正直的人不同:父亲为儿子遮掩,儿子为父亲遮掩——正直就在其中了。
”[注释]①语:音yù,告诉。
②吾党有直躬者: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
吾党,我的家乡。
直躬者,正直的人。
躬,身,身体。
③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儿子证实了这件事。
攘羊,偷羊。
证,证实。
④吾党之直者异于是:我们家乡正直的人同你说的正直不同。
异于是,同你说的正直不同。
是,代词,此,这,就是“你说的正直”。
⑤父为子隐:父亲替儿子遮掩。
为,替。
隐,遮掩。
[解读与点评]孔子把“正直”的道德纳入“孝”与“慈”的范畴,他曾说过“直而无礼则绞”(《泰伯》第2章),他强调“直”要服从“礼”的规定。
孔子还曾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第1章)儿子证实父亲做了坏事显然是“非礼”的事。
他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具有了“直”的品格。
在他看来,父亲有什么问题,从孝的角度出发,做儿子的就应该替父亲遮掩,而不应当告发父亲;儿子犯下了什么过错,从慈的角度出发,做父亲的也应该替儿子遮掩,而不应当告发儿子。
孔子不仅认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还认同并做到了“臣为君隐”,《述而》第31章足以说明:“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实际上,这里孔子承认了昭公的违礼表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在孔子回答巫马期的话中加进了“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表述的更为明确。
_父为子隐子为父隐_新解

裴 植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八个字见于 !论语 ∀ 子路 #篇 叶公语孔子 章。为便于讨论, 现将该章全文, 依据杨伯峻 !论语译注 #引述如下: 叶公语孔子曰: 吾党有直躬者, 其父攘羊, 而子证之。 孔子曰: 吾党之直 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 ∃ 显然,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是孔子针对叶公 吾党有直躬者, 其父攘羊 , 而子证之 这 番告白 , 在表示了 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的明确态度后 , 就自己所认同的 直 所作的具体 解释。我们查阅了现当代众多的 !论语 #文本, 发现各本的断句 , 无一例外都是在前一个 隐 字后面着一逗号 , 把 父为子隐 和 子为父隐 作为两个四字句连读 ; 而在各注译本 中 , 前后两个 为 字都被定性为介词 , 作 替 、 给 加以理解和解释。比如朱熹 !论语集 注 #: 为 , 去声。父子相隐 , 天理人情之至也。 %%谢氏曰: &顺理为直。父不为子隐, 子 不为父隐, 于理顺耶? ∋ 杨伯峻 !论语译注 #: 父亲替儿子隐瞒 , 儿子替父亲隐瞒。 ( 其 实 , 仔细审视全章文字 , 通行的断句并不正确, 正确的断句应当是 : 父为, 子隐; 子为, 父 隐 。句中的两个 为 字都不应是读为去声 , 作 替 、 给 讲的介词, 而应是读为平声 ( 阳平 ) , 作 做 、 干 讲的动词。所谓 父为 , 子隐; 子为, 父隐 , 意思就是: 父亲做了 , 做 儿子的 隐 ; 儿子做了 , 做父亲的 隐 ( 隐 字的含义后面具体讨论 ) 。 为什么说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断句为 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错误 , 而断为 父为, 子 隐 ; 子为, 父隐 才是正确的呢? 道理就在于, 从语言逻辑上看 , 孔子的这八个字是承接着 叶公所说 其父攘羊, 而子证之 的事例而作的正面回答。叶公之语, 值得关注的是以 父 攘 与 子证 对举 , 假如孔子所作回答中的 为 字作介词理解 , 那么我们请问: 父为子 隐 这句话, 究竟是针对叶公之语的哪个语言成分 , 界定儿子的什么行为需要做父亲的替 他 隐 呢? 显然 , 叶公之语并未提供相应的 由头 , 所以如此断句和理解完全是师出无 名 , 令人不知所云。而把孔子的话断为 父为 , 子隐; 子为 , 父隐 , 就显得非常符合语言逻 辑 : 你赞赏 父攘
含隐的成语20个,带解释例句

含隐的成语20个,带解释例句父为子隐fù wéi zǐ yǐn成语解释: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成语出处:《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例句:彼各都忍了也波哥,因此上父为子隐,上下家和顺。
(元·无名氏《九世同堂》)钩深索隐gōu shēn suǒ yǐn成语解释:钩:钩取;索:探索。
色取深处的,探索隐秘的。
指钻研深奥的学问,探索隐秘的事情。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例句:明眼人取而阅之,钩深索隐,煞费苦心,尚未能洞烛靡遗。
(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自序)花遮柳隐huā zhē liǔ yǐn成语解释:形容不让人看见,悄悄地走。
例句:五儿听罢,便心下要分些赠芳官,遂用纸另包了一半,趁黄昏人稀之时,自己花遮柳隐的来找芳官。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一回)隐恶扬善yǐn è yáng shàn成语解释:隐:隐匿;扬:宣扬。
不谈人的坏处,光宣扬人的好处。
成语出处:《礼记·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例句:他和你是同僚官,虽有些过失,你可隐恶而扬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三回)若隐若现ruò yǐn ruò xiàn成语解释: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珠儿》:“李惊,方将诘问,则见其若隐若现,恍惚如烟雾,宛转间已登榻。
”隐鳞藏彩yǐn lín cáng cǎi成语解释:比喻潜藏起来,等待时机。
成语出处:《后汉书·逸民传·陈留老父》:“夫龙不隐鳞,凤不藏羽,网罗高悬,去将安所。
”隐若敌国yǐn ruò dí guó成语解释:隐:威严庄重的样子;若:象;敌:匹敌,同等;敌国:相当于一国。
朱熹对《论语》“父子相隐”的解读——兼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并非要隐瞒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资助项目:12JZD007 [作者简介]乐爱国(#())% ),男,浙江宁波人,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
导师,主要从事儒学、朱子学研究。
第!期
乐爱国:朱熹对《论语》“父子相隐”的解读
"!$ ('%,"+$ (,%
穆《论语新解》和李泽厚《论语今读》也把“父子相隐”解为“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
。
对于儿子面对“其父攘羊”这样的道德过失,孔子反对向外告发,而提出“父子相隐”。正如今人所谓“家丑
不可外扬”之“隐”,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内涵,不可仅仅被解读为对“其父攘羊”这一事实的隐瞒,而更大的
一、“父子相隐”与“事父母几谏” 《论语》中多次讲到“隐”。除了“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论语·泰伯》载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 则隐。”《论语·季氏》载孔子曰:“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应当说,这里的“隐”是指藏匿而不让人知道。若 是把这里的“隐”解读为“隐瞒”,恐有不妥,因为“隐瞒”之“瞒”亦可被解作“欺瞒”。同样,把“父子相隐”的 “隐”解读为“隐瞒”,也容易引起误解。《说文解字》说:“隐,蔽也。”可见,“隐”字的本意在于不让人知道, 是“隐蔽”、“隐匿”,不是“隐瞒”。 《论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所“隐”之事是“其父攘羊”。所谓“攘”,南北朝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作
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什么意思?

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
"什么意思?这是历史上让儒家弟子非常纠结的一段话,让孔子背上了“人治而非法治”的骂名。
有很多很多的解释,来说明孔子说的都是对的。
很多是训诂学上的东西,比如说什么是隐,什么是直,等等,都是试图解释,孔子考虑的,现在依旧是符合法律的。
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
一,让我们看看原句,这个很有必要原句是孔子与叶公说话: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里,有几个词,我们确认一下•攘羊,是顺手牵羊,与盗窃不同;•证:是说儿子向羊的主人证明这羊是他爸爸牵的•隐:与可以是隐瞒,也可以是“不言”。
•直:正直这么一来,上述的表达,是蛮有故事性的,就这个案例看,“老爸牵了别人的家的羊,在别人发现以后,儿子应该如何”,叶公的意思,是应该“去作证”,孔子却说,不应该,而要隐,隐才是真正的“正直”。
二,我的理解:亲亲为大儒家很重要的是家国一体,把家同构到了国,把血缘关系“泛化”。
这一点,是儒家的根基,而孝悌是基本关系,这个基本关系,一直一轮一轮的扩大,就变成了“王道----仁政”。
这个不去说对错,孔子当时就是那么认为的,当时也不为大家去认可,现在也不会。
但是这儒家思想,恰恰就是在这样的“不认可”的状态下,一直的渗入到中国数千年的延续血脉中,你看看我们的所有思维和语言:父母官,爱民如子兄弟城市,姐妹城市,兄弟院校称兄道弟,哥们,姐们血浓于水当时的春秋战国,公德就是周礼,所以法律和家规是一体化的,所以守住家规就是法律。
在法律和家规冲突的时候,有两个情况,1)犯罪清晰,法律办2)可上可下,家规办站在中间的是“正直”。
个人观点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当下的环境下,法律的刚性线,有一个细的模糊地带,这个地带,用陪审团的综合投票是一个模式,用亲亲为大的孝悌,也是一个模式。
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对错。
直,很难。
尤其是直于“中庸”,恰恰正好的中间点。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
攘羊
【原文】
13.18 叶公语孔子曰①:“吾党有直躬者②,其父攘羊,而子证之③。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注释】
①语(yù):告诉。
②党:指家乡。
古代五百家为党。
③攘:即偷窃。
证:告发。
【翻译】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便出来告发。
”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与这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里面了。
”
【解读】
本章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高于法制。
从这里可以推断出中国社会历史上古代社会的情况以及法、情、礼的关系。
孔子认为孝是美德的基础,儿子告发父亲是不孝。
那些对父亲不孝的人很难忠于君主,所以孔子不赞成儿子告发父亲偷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孔子
【智海踏浪】
出自《论语•子路》。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此案发生于春秋时期楚国。
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其父偷了别人的羊,他便亲自到官府告发。
官府抓其父并要处以死刑,
直躬请求代父受刑。
楚王后来免去了直躬父亲的死罪。
“告密”,尤其是亲属之间的相互“告讦”,其恶果是整个社会伦理尽丧,人性受到严重的腐蚀,社会的长治久安终成泡影。
“直躬证父”这一著名案件便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
争议和有识之士的忧郁。
孔子怀“博爱”之心,以风俗不同来间接谴责直躬的行为。
连身为
法家的韩非也提议干脆把直躬杀掉了事:“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令尹曰:‘杀之。
’以为直
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韩非子•五蠹》)吕不韦以秦国公子异人(秦庄襄王)为
奇货,赢得了一场政治豪赌,“直躬证羊”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便成了“下智上愚”的游戏:
“其父窃羊而谒之上。
上执而将诛之。
直躬者请代之。
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
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
也。
”所谓“直躬”者竟强词夺理,方圆任情,把个楚王侃得头晕脑涨,只好将他放掉。
吕
不韦借孔子之口对此行为表示不屑:“孔子闻之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
一父而载取名
焉。
’故直躬之信不若无信。
”(《吕氏春秋•当务》)
【知心小语】汉律对中国历代法律体制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表现在汉代儒家思想对中国历代法律体制的影响,儒家在政治上标榜以仁孝治天下,宁可为孝而屈法。
正因如此,从汉朝起,代表“孝”的“亲亲相隐”原则开始了其长达两千多年的司法实践。
到唐宋,“亲亲相隐”进一步扩展,推及同居亦可相隐,相应地在《唐律疏议•名例》卷六、《唐律疏议•断狱》卷二十九和《宋刑统•名例》卷六中做出了规定。
《大明律》虽然比唐律严苛,但是也有“同居亲属有罪得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的法律原则。
事实上,中国历代法律不但默许相隐而且鼓励相隐。
从汉律起,儿子若向官府告发父亲的罪行,官府将以“不孝”罪,对儿子处以重刑。
事实上,历朝历代法律规定血亲相证犯罪也是犯罪。
以《大清律例》为例,子告父,若所告不实,即父无子所告之罪行,子当处绞刑;若所告属实,即父确有子所告之罪行,子亦须受杖一百、徒三年之罚。
妻告夫,或告翁姑(夫之双亲),同子告父之情况处理。
举告属实仍处罚举告者,这种刑事政策,在世界范围内是非常罕见的,为中国独有。
以告发者与被告发者之亲属关系远近来衡量处罚,即关系越远处罚越轻,关系越近处罚越重,这也是儒家“亲亲相隐”司法化的体现。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正确性:-)
这句话在孔子时代是非常正确的,在现在的中国,也是非常正确的。
首先我们要先理解儒家文化对父子的要求,要求是父慈子孝,没有了这个前提,去谈父为子隐是不对的。
因为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亲情,是以提倡自己真实情感为其行为的基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一切社会公义都来自于此,没有了基本的亲情的人,就是禽兽,社会公义从何谈起?
而历代以来,中国社会实际是外儒内法,儒家文化一直没有切实地进入统治层次,毛主席说过一句实话,是百代皆行秦政治。
不错,历代以来,其实都是法家的人在唱政治的主角,儒家只不过是他们用来骗人的幌子。
法家讲的是利益,孟子说过,这样的行为是很危险的。
因为人们会为了利益而卖友求荣,互相欺诈,没有廉耻。
卖友求荣,不是儒家文化的影响,而是因为法家制度的提倡啊。
因为,在反儒最热烈的时候,举国人都疯狂的时候,卖友,卖亲求荣最盛了。
那个年代稍微大的年纪的人都知道的。
其实,阻碍中国进步的不是儒家文化,而是法家文化以及法家文化为核心的封建官僚制度。
愚昧的人往往只看表面,所以就对着儒家文化狂吠了。
唉,没有办法,愚昧的人和疯狗一样,你跟他们讲道理,等于白说,那不如站高点,看他们对着空气吐口水。
呵呵
在这时,孔子提倡父为子隐,实在是一种很进步的思想,就是以个人的道义来抵抗社会的不公正,抵抗社会道义的缺失。
当然了,在一种体制下坚持道义的人常常吃亏,而不坚持道义的人却能得到好处,在这样的时候来支持孔子是需要勇气的,呵呵,幸亏蜗牛帮的人不缺乏这样的勇气阿。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如果把儒家文化视为中国人道德沦丧的原因,那么历史事实很奇怪地让人不解,自打到孔家店以来,中国人的道德水平可以说一泻千里,到了那个疯狂的年代,可以说对儒家文化进行了灭绝,结果呢?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是最差的。
而那个时候,坚持儒家文化的梁先生却敢说真话!毛主席说,事实胜于雄辩,历史证明了,把中国人道德败坏归咎于儒家文化,是可耻的,愚昧的。
同样,彻底打破父为子隐的年代也是最可耻最愚昧的时候,为什么猫眼反儒的人总是看不到历史现实,而凭空狂吠呢?
奇怪。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是《论语》里面,孔子的话,缘于有人问“一儿子犯了罪,父亲把儿子交出去,这是直吗?”孔子答:“这不是直,父子之间本来就应该是互相为对方着想,出了事互相帮对方隐盲才对,就算是犯罪这样的事也是如此,父亲把儿子交出去,跟本不是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是直
五、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论语·子路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隐:隐瞒)
叶公说:他家乡民风直,父亲偷羊,儿子出来作证。
孔子说:我老家不一样,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孔子说的这一套,无非是表达了对民风淳朴的向往。
孟子崇拜孔子,选词造句又颇极端,偷羊换成杀人、主角拔高为帝舜父子和司法官。
这岂不成了“政”、“法”命题!立马高深莫测起来,成就了后辈学者一大筐高深莫测的论文。
两汉民风忠厚,却也给为政者带来麻烦。
不仅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为了亲情、友情、师生情,百姓公然匿罪犯、抗法律。
汉武帝行《首匿相坐》法,杀人无算。
汉昭帝时,舆论以为:“自《首匿相坐》之法立,骨肉之恩废而刑罪多。
……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未闻父子之相坐也。
(《盐铁论》)
于是官方把“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划归法律。
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诏令:
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祖辈),皆勿坐。
(《汉书》卷
八)至此,“亲亲相隐”成为法律。
至唐
朝,得以发展完善。
至宋、至元、至明清、至如今欧美各国、再出口转内销,
译为“免证特权”,俨然成了西方法律中证人的一项基本人权。
《三国志》故事:兖州之乱,徐翕、毛晖二将叛曹操,后兖州定,二将亡奔臧霸,曹操令霸斩二叛将,得到的回答是:“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
我是您的部下,您又是我的恩公,但要我出卖朋友,坚决不干!
曹操一声长叹,
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
”
“亲亲相隐”合法,那么“朋友相隐”已不合法。
所以称作“古人之事”。
《魏书》故事:卢度世被朝廷追捕,逃到友人郑罴家,罴藏匿之。
警察抓走罴的儿子,罴训儿曰:“君子杀身以成仁,汝虽死勿言。
”子奉父命,严刑拷打致死,不发一言。
(《列传第三十五》)。
春秋、两汉此类故事一抓一大把,而鲜卑拓跋氏治下古风依旧可寻,嗟嗟一叹!
老百姓视父子相隐为当然,至于儿子无视王法,为父复仇杀人,老百姓的态度是赞许。
汉明帝时,史臣班固为司马叔持作诔,赞扬其杀人复仇之志也:
白日於都市手剑父仇,视死如归。
(《文选》卷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