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峪镇60年来发展成就综述
村集体经济 案例 成效

村集体经济案例成效
以下是一个关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案例成效的介绍:
津南区北闸口镇正营村在2019年时,经济发展水平还处在全镇中下游,村民对村容村貌也颇有微词。
然而,该村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成功实现华丽转身。
正营村是“小站十四营”之一,位于小站稻核心原产区,具有适合水稻生长的水土条件。
2019年,村干部们外出考察学习归来后,确定了发展方向,即发展集体经济。
于是,正营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将村里的耕地都流转到村集体手中,全部用于种植小站稻。
一年之后,正营村村集体收入达到345.7万元,是2019年的2.5倍。
2021年,正营村与天津市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开展党建共建,成立精品小站稻种植基地。
正营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资源,与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签署服务合作协议,建立占地330亩的示范农场,进一步擦亮了正营村小站稻的金字招牌。
这一年,村集体的收入达到570万元,村民每人仅分红的稻谷折合人民币就有近600元,成立合作社之前,村里年人均分红仅有180多元。
在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下,正营村设立了子女升学奖励、为高龄老人祝寿等村民福利,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为村民修建了健身活动广场,硬化了路面,安装了路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此外,乡村治理效能得到了很大提高,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显著增强,全村实现零上访,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风雨沧桑六十年

风雨沧桑六十年作者: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6年第11期为适应黄河综合治理开发的要求,1956年,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前身)成立。
过去60年的创业历程,就是黄河人寻梦、追梦的过程。
这过程充满了忧虑、困惑、迷茫,也彰显了黄河人的执着和担当、努力和奋进。
作为一个黄河人,半个多世纪来与黄河朝夕相处,魂牵梦绕,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1955年,《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经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开启了黄河全面综合治理的崭新篇章。
按照治理规划,黄河上将兴建46个梯级。
这宏伟的治理规划激励了我,我选择了水利专业。
1963年2月,我大学毕业又幸运地被分配到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与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参与了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成长发展,而且见证了黄河的沧桑变化。
刚参加工作那年,我被分配至金堤河工程管理局参与金堤河的治理。
“63·8”华北大水造成金堤河溃决,金堤河两岸汪洋一片,灾民扶老携幼,被困在金堤上,金堤河上的樱桃园坝前水位急剧上涨,无奈,我们强行扒开了坝体泄洪。
人在肆虐的洪水面前是那么渺小。
由此可以想象到1938年蒋介石扒开花园口造成10多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是什么情景。
那是黄河给我的第一个“洗礼”。
几千年来“黄河百害”的恶名能洗刷掉吗?我内心充满了困惑。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问王化云主任:“黄河涨上天怎么办?”王化云主任回答:“光靠埽坝难以抵抗,不修大水库不行。
”1957年4月,三门峡水利工程开工修建,“圣人出,黄河清”,给了黄河人巨大的期盼。
1961年,我在三门峡工地实习,当时想着三门峡工程建成后黄河下游的洪水将得到控制,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三门峡工程未能发挥预期的作用。
黄河洪水的症结在于泥沙。
王化云主任曾提出“两坝一堤”的治黄方略,即在黄河中游大力兴建拦泥坝和淤地坝,在下游加固堤防,并提出“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洪水处理方案。
名人对乡村里的中国评价语

名人对乡村里的中国评价语“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土中国》开篇,费孝通先生即作出这一论断。
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奠定了传统中国社会的乡土底色,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所在。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程之中,乡村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环境、物质财富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中国的城市化脱胎于乡村。
然而,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乡村却开始被城镇抛在身后,成为落后、衰颓的文化空间和意义指向。
眼看着作为精神家园的乡村逐渐衰落成为中国人普遍意义上乡愁的来源。
学者赵月枝曾指出,中国的大众传播存在一种认为农民农村是落后、衰败、失序的“城市中心主义”思路,“现在的传播,尤其是基于大众媒体的传播,是城市中心主义的”。
事实上,不论是乡土荒芜还是乡村振兴,许多远离乡村的城里人对于乡村故土的认知,往往来自于某种居高临下的悲剧性的自发想象,对于当下中国乡村的真实状况缺乏应有的认知。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在大众传播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的正是这样一个补足缺位认知、慰藉失落乡愁的角色。
《乡村里的中国》是焦波导演继《俺爹俺娘》和汶川地震系列纪录作品后的又一部重要作品,获得了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片大奖等诸多奖项。
该片2013年由中央新影集团出品,并成功在院线上映,本文即以院线98分钟版《乡村里的中国》以24节气为时间线索,本为蓝本进行评述。
讲述了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一年里的乡村生活,呈现了焦波导演眼中乡土中国的生存百态。
本文试图从该片的背景与初衷、主题及内容呈现、叙事结构、拍摄风格和视听语言出发对《乡村里的中国》作几个侧面的剖析。
一、背景与初衷:与农村的平等对话“纪录片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之一是,摄影机、同时也是‘赤膊上阵’的拍摄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乡村里的中国》这部片子中,拍摄者是一个从农村走出去的人,而被摄对象是仍在农村生活、问黄土要饭吃的农民,他们的情感链接在“并不热爱土地”这种真心话面前相互融通。
焦波说,他并没有学过电影和纪录片,他拍摄这部作品的底气来自于对乡土题材作品的喜爱和骨子里流淌着的农民的血液。
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 全力打造三优三宜000

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全力打造“三优三宜***”-------以领导方式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纪实***镇位于***省***县西部,属浅山丘陵地区,是***县“十二五”规划的县域发展次中心。
全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3.9万亩,2.7万人,辖13个行政村。
近年来,***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在加快转变、加速转型上下功夫,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了一些工作,也使***镇发生了一些变化,取得了一些成绩。
***镇分别被命名为***省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一个具有独特魅力、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旅游产业正在日渐丰满;一个宜游、宜业、宜居的特色小镇呼之欲出;一个干群一心、共谋发展、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生动局面正在迅速形成。
一、看差距,找优势,明确发展新方向“***”,曾是一个响彻全国的名字,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影响一个时期历史进程的我国第一个***—***+++***就诞生在这里,并独领风骚数十年。
***也是一个山区乡镇,这里山多地少,石厚土薄,林子多,庄稼少,常年种地的老把式多,知识技能型的人少。
作为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乡镇,***镇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生活观念决定了其处于全县经济发展的下游水平。
因为山,限制了***镇的经济发展,因为山,阻挡了***镇群众的发展观念。
今天同样因为山,***人看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
因为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用转型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要求来重新审视***,***劣势中孕育着优势,困难中蕴藏着潜力:从立镇条件来看。
***虽然山多地少、石厚土薄,但却山清水秀、景色优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星罗棋布,空气好、污染少,是天然的“氧吧”。
从经济基础来看。
***虽然目前还比较穷,但山上植被特别好,山中矿产资源很丰富,山下农副特产品种多、品质优。
只要能大力改善路、水、电等基础条件,就能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转化为后发优势。
从发展现状来看。
三项培养发展党员工作规划

三项培养发展党员工作规划三项培养发展党员工作规划采取三项措施确保发展党员工作质量作者:赵东全来源:作者赐稿发布时间:2016年5月14日一年来,向阳峪镇党委认真贯彻发展党员工作的“十六字”方针,结合本镇实际,从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严格入党手续和程序、强化制度建设入手,采取有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质量,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2016年,全镇共接收新党员30名,其中妇女党员6名,占新党员总数的20%;35岁以下青年18名,占新党员总数的6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6名,占新党员总数的20%。
新党员合格率达100%。
从发展党员的基本比例和构成看,新党员文化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男女比例均衡,实现了发展党员计划划的目标。
1、抓领导,认真制定和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计划。
镇党委高度重视发展党员工作,始终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来抓,把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职责来强化。
工作中坚持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在制定计划时,坚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注重科学性。
二是在执行计划时,坚持总体稳定与个别微调相结合,把握灵活性。
强调计划服从实际,数量服从质量,做到“三个不能”:即不能抛开计划,随意发展;不能机械执行计划,死卡比例;不能盲目追求数量,降格以求。
三是在工作落实时,坚持发展党员工作与党内“争先创优”想结合,强化领导责任。
2、抓源头,全面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
主要采取五项措施:一是落实责任制。
二是高标准选拔。
在吸收入党积极分子时,特别注重在入党申请人中选拔有强烈入党愿望,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一定技能,群众拥护,表现突出的青年农民列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
三是加强党性教育。
适当吸收优秀分子参加党内活动,在举办党内座谈会和优秀党员事迹报告会时,坚持吸收积极分子参加,让他们感受党的先进性和光荣感,增强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
内蒙古向阳峪水库

内蒙古向阳峪水库
刘冰
【期刊名称】《中国水利》
【年(卷),期】2006(000)022
【摘要】@@ 工程概况rn向阳峪水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三道沟镇境内,嫩江流域音河支流三道沟河下游,距阿荣旗所在地那吉镇25m,控制流域面积244km2,始建于1958年,完建于1973年,由拦河土坝、输水建筑物、溢洪道等建筑物组成.
【总页数】2页(P65-66)
【作者】刘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697.11
【相关文献】
1.桃花峪水库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水调沙运用研究
2.内蒙古向阳屯地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评述及找矿方向
3.向阳峪水库除险加固设计与施工
4.新建柏叶口水库对文峪河水库除险的作用
5.小型病险水库坝体防渗加固的应用-以迁西县郝桲椤峪水库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荣旗

阿荣旗因境内阿伦河而得名。
阿伦与阿荣为同词异译,系满语,意为“干净”、“清洁”,因此河水洁净,故名。
阿荣旗位于大兴安岭东麓,东经122°2†—124°5†、北纬47°56†—49°19†。
西部与扎兰屯市隔河相望,东部与扎格敦山岭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邻,北部和鄂伦春旗相连,西北部与牙克石市接壤,南以金界壕为界与黑龙江省甘南县毗邻。
阿荣旗辖5个镇、4个民族乡:那吉镇、六合镇、亚东镇、霍尔奇镇、向阳峪镇、得力其尔鄂温克族乡、查巴奇鄂温克族乡、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族乡、新发朝鲜族乡。
县境内有:那吉屯农场、格尼河农场。
概况阿荣旗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地处呼伦贝尔市东南部,背倚大兴安岭,面眺松嫩平原,西与扎兰屯市隔音河相望,东以扎格敦山为界与莫力达瓦旗为邻,南以金界壕为界与黑龙江省甘南县毗邻,北部以毕拉河为界和鄂伦春旗相连,西北与牙克石市接壤。
总面积13600平方千米,总阿荣旗地图人口32万人(2004年)。
旗人民政府驻那吉镇。
旗政府所在地那吉镇是广西北海至内蒙古省际大通道的北起点,绥满高速公路和阿扎地方铁路也计划于今年开工建设。
全旗耕地面积43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大豆、玉米、马铃薯、葵花、水稻、白瓜、甜菜、小杂粮等,全旗平年粮食产量在20亿斤左右。
2007年再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境内有天然优质草牧场300多万亩,林地面积843万亩。
牲畜总量超过320万头只,居呼伦贝尔市第一位。
水利资源丰富,有阿伦河、格尼河、音河等主要河流。
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石灰石远景储量为50亿吨,氧化钙含量高达54%,品位高、储量大,全国罕见,目前正组织力量勘探,进行合理开发。
自然资源阿荣旗矿产资源丰饶,物种繁多。
现已探明的有金、铜、铁、铝、锌、石灰石、玛瑙、硅石、沸石、煤、石油等20多种,其中石灰石探明储量为1.14亿吨,远景储量为50亿吨,品位之高,全国罕见,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三篇文章”促发展 昔日后进变先进——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汤营村发展纪实

2 ” 受 灾大 村 、 4的 市级 后 进 村 发 展 到 今 天 的繁 荣 村 、 态旅 游 村 , 人 生 人
有活干 , 户户有收入 , 老百姓足 不 出村每 月可收入千元 以上 。汤营村
的 快速 发展 也佐证 了“ 三篇 文章” 一起做战略 的科 学性和 可持 续性 , 也 为决策者和农村 实际工作经验的有效结合提 供 了范例 。
潭头镇原党委书记张啸林 ( )实地查看防洪准备情况 左三
巍巍伏 牛山 , 绵延 千里 : 滔滔伊河水 ,
奔腾 不 息。
没、 道路冲毁 , 使该村 的和谐生活瞬间变得 骨肉分离 , 良田变成砂滩 , 农房变成 废墟 ,
作 , 惊 、 望 的人 心 渐 渐平 复 了 。 受 绝
然而 , 民心的平复 是短暂的 , 但前所 未 元,百废待兴。如何让该村群众重新振作
村民们 的希望。
关 注民情 促 民生
作 为安 抚 一 方 的潭 头 镇 党 委 和 政 府 . 同时 面 临 着 党 和人 民 的考 验 ,巨 大压 力
灾难 无情党 有情
21 0 0年 7月 2 4日, 洛阳市栾川县 潭 头镇汤营村。历史 将永远记住 这个令 省 、
市、 县各 级 领 导和 当地 村 民揪 心 的 日子 。
平 静 而 悠 闲 的 生 活。
省、 、 市 县各级领导干部都 在第一时 间 镇 党 委 和 政 府 的领 导班 子 。
亲临汤营村 , 指导开展救灾和灾后重建。
由 于 汤 营 村 与 外 界 通 联 的 唯 一 通
由于 汤营村 群众 在 “ 2 ” 灾 中遭 7・4 洪 受了巨大 的人员和 财产损失 ,加之该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阳峪镇60年来发展成就综述赵丽媚赵东全向阳峪镇位于阿荣旗东南,东经125°07′——120°06′,北纬47°57′——48°51′,西邻音河乡,南以古文化遗址金界壕为界与黑龙江省甘南县接壤,东以阿伦河为界与新发乡毗邻,北与霍尔奇镇相接,是阿荣旗的南大门。
全镇总面积557.92平方公里,耕地36.9万亩,总人口30784人,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08个自然屯,116个村民小组,行政编制定编37个,现有32人,事业编制定编21个,现有21人,工勤编制定编7个,现有6人,绿色沟里小米、绿色无公害蔬菜、沟里小笨鸡、沟里大白鹅,沟里甜瓜、沟里粘玉米享誉旗内外。
2006年被旗委、旗政府评为“推动科技进步先进乡镇”和“科普示范先进镇”,是阿荣旗重要的豆薯粮基地。
回首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向阳峪镇历尽风雨沧桑。
30年代,这时曾是日本人盘踞的地方,该镇胜利村的六班组就是日本军队的第六班,现仍保留着组名;原名为刁家街的松树林村在建国后,因为三十年代日本军队在这里栽植了一片落叶松(约半垧地)而更名,建国前这里是一个仅有十五六户人家的偏僻小屯,名为常家街,建国时命名向阳屯,因为这里是个特别朝阳的山沟。
1956年,从原三道沟乡奴图科分过来一些小屯,命名向阳小乡,1958年大越近,这里又跟红花梁子乡合并,直到1961年9月这里又从红梁子乡分开,正式建乡,当时这里有人口2000余人,耕地近4000亩,当时,全乡工业为零,农业是人拉马梨的耕作,乡干部下乡靠步行,全乡只有几部手摇电话,人们联络方式主要是电报和书信。
人们的住房大部分是土坯房,有的还是马架子,只有极少的人家住的是土坯和石头混砌的房子。
当时的经济模式是完全的计划经济,吃的人民公社的“大锅饭”,商品极度匮乏,还要凭票供应。
1978年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逐渐转变,这里从82年开始包产到户,人们成了自己土地的主人,走上了“单干”的道路,农业开始向前发展。
农民的衣、食、住、行开始一天天变化。
与共和国同龄的迟大爷,从他家前前后后盖的八次房的经历,向我们证实了他家的变化,60年代,他家住的是马架子,70年代他家盖上了土坯房,80年代初他成家,盖了石头房,80年代末他家又盖上半石头半砖的房子,到了90年代初,儿女大了,他家盖了全砖的房子。
到了儿女取妻生子的时侯,迟大爷给三个孩子每人又盖了所砖瓦结构大房子,室内暖气、地砖、吊棚,冰箱、彩电俱全,和城里的楼房不差多少。
2001年,原向阳峪乡与原三道沟乡合并成立三道沟镇;2005年,三道沟镇与红花梁子镇合并成立向阳峪镇,镇政府设在向阳峪村;2006年完成政府迁址,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的政府办公楼和附属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
改革开放30年来,向阳峪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从贫穷到基本解决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生活的历史性跨越。
2007年,向阳峪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突破2.2亿元、人均纯收入达4485元。
到了2008年镇内人均纯收入则达到了6045元,达到了历史的新高。
农牧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农业生产一直是向阳峪镇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
近年来,向阳峪镇党委政府以农牧富镇为先导,大力实施“三条致富路”,积极引导农民建基地、创品牌、促发展,构建了南种粮、北放蚕、东瓜菜、西制种、省际通道养奶牛的种养业格局,形成了“三廊三园六个基地”的规模优势,农牧业产业化已初具雏形。
2007年,全镇粮食产量达到2.5亿斤,创历史之最。
三条致富路:一是走“公司+基地”路子。
引进九丰种业集团玉米制种,以胜利、松树林、向阳峪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每年玉米制种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
协调奈伦淀粉有限责任公司落实优质马铃薯基地2万亩。
以胜利村六班、太平山村兴隆专业屯为中心,大力发展奶牛业,每年向乳品企业销售大量鲜奶。
目前,农户与公司通过基地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农民挣钱、企业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走“协会+基地”路子。
以三道沟村头道沟组为中心,每年种谷子3000亩以上,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沟里”米业加工厂,填补了小米精深加工业的空白;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沟里牌”商标,为沟里小米申办了绿标,精包装沟里牌产品达到10种以上,向阳峪成为全旗唯一的绿色无公害小米基地。
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带动基地稳定生产,出现了关家沟生猪村、松塔沟、太平沟大茧村等一批“明星村”。
三是走“市场+基地”路子。
解放村无公害蔬菜基地达到5000平方米,太平山粘玉米、乐昌大蒜、七一甜瓜成为那吉镇早市上的“抢手货”;玉米基地达到15万亩以上,年产玉米2亿斤;葵花面积达到7万亩,成为葵花籽的重要集散地。
三廊三园六个基地:“三廊”,即沿301国道线的乐昌、太平山的甜瓜、粘玉米等特色经济品种长廊;沿省际通道的解放、羊草沟、向阳峪的阳光蔬菜、油豆角、大蒜、早熟土豆等绿色无公害蔬菜长廊;沿111国道沿线的解放、红荣、两方六及覆盖红花梁子的种养业长廊。
“三园”,即以七一屯为中心、以甜瓜种植为代表的特色园区;以乐昌和松树林节水喷灌区、向阳峪灌渠工程为代表的高效示范园区;以“沟里牌”绿色蔬菜、瓜果为代表的绿色园区。
“六个基地”,即小杂粮基地、玉米基地、葵花基地、马铃薯基地、柞蚕基地和水稻基地。
农区畜牧业迅猛发展。
近年来,向阳峪镇大力实施“牧业富镇”的发展理念,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按照“以农养牧、以牧促农,草当粮种、羊当猪养,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思路,出台推动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服务体系,组建防疫服务队伍,建立优质良种牲畜繁改站,落实包片、包村、包户责任制,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保证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4年,做出百名干部包百屯发展畜牧业决定,倡导全镇村干部带头发展养殖业,举全镇之力发展农区畜牧业。
2006年初,镇党委在“牛羊当猪养、饲草当粮种”的基础上,提出了“牛羊起步,奶牛致富”的思路,推动畜牧业向质量型、效益型方向发展。
目前,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2007年,全镇牲畜存栏达到35.7万头(只),奶牛总头数达8400头,年产奶9800吨,其中商品奶6400吨;白鹅32万羽;全镇农牧结合户达到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2000元来自畜牧业收入。
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农田水利设施得到长足发展,现有乐昌万亩喷灌区,松树林节水灌溉区。
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积极性明显增强,2006年、2007年两年购入喷灌设备780台(套),抗旱水箱987个。
向阳峪水库灌渠衬砌工程衬砌24公里,修田间路12公里,植树12万株,改造中低产田6000亩,受益农户达130户。
向阳峪群英水库除险加固、兴发水库维护工程全部竣工。
2008年争取了两条村村通公路工程,新建水泥路46公里,借助“村村通”公路建设的机遇,对政府所在地1400米中央街,原红花梁子政府所在地2600米中央街和原三道沟政府所在地600米中央街进行升级改造,将水泥路面加宽至6米—8米,政府所在地中央街安装路灯62盏,实施了亮化工程。
利用春秋两季农闲季节,大搞修路会战,对两条县乡公路和各村的公路进行集中整修,共修理水毁和翻浆路段3000延长米,修过水路面1处,涵洞11处。
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镇内有信用社1个、电信所1个,通信金融设施齐全。
自治区民政厅重点支持援建原红花梁子政府办公楼改造成敬老院项目已完工。
松塔沟村和向阳峪村自来水工程已完工,老百姓已吃上了放心水。
全镇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户均一部手机或电话,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20平方米,百户农民拥有彩色电视机82台、电冰箱12台、电风扇17台、洗衣机36台,广播电视入户率100%。
市场繁荣,镇内有商店30余家。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启动“再造青山绿水”工程,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本着“谁承包、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对全镇柞林、小灌木资源承包到户,加强管理。
从2004年至今,全镇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补植15000亩,灭荒造林补植14430亩。
目前,镇区人均绿化面积已超过4平方米,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
2006年,镇党委又提出“治千条沟、造万亩林,还我青山绿水”的口号,对侵蚀沟实行个人承包治理,采取生态治理措施,共治理侵蚀沟186条,是数十年治理沟数的总和。
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大力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制定向阳峪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责任制,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2007年,全镇招商引资额达2500万元。
2006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困扰农民多年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07年参合人数达到21986人,参合率达到86%;2008年参合人数达到23434人,参合率为92.5%。
扶贫救灾工作稳步推进,2006年累计发放救灾面粉20万斤、救济金10万元、捐款7100余元、衣物100包;2007累计发放救灾面粉15万斤,发放救济金1万元,发放救灾款16万元,全年捐款13000余元,解除了贫困户后顾之忧。
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2007年全镇人口出生率为12.65‰,人口增长率为9.9‰。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志存高远、知难而进、真抓实干、团结创新”的向阳峪精神深入人心。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
普遍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坚持推行“公示制”、“承诺制”,树立了机关单位良好形象。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开展文明村镇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全镇十星级文明户达到6000户。
结合“北疆文明大通道”建设,大力开展了文明通道、绿色通道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主线,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为抓手,全力提高各村的经济发展能力;以开展党员电化教育为载体,提高党员素质,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镇党委先后被市委授予“六好乡镇党委”、“先进基层党委”荣誉称号。
目前,镇党委下设24个党支部,全镇党员801名,实现“五个好”村党支部14个,站所5个;45周岁以下的农民党员和村干部家庭达到“小康示范户”标准的有325户,占85.5%;党员致富带头人213名,占53.6%;全镇有远程教育接收点13个,家庭播放点112个。
多年的工作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走农牧结合之路。
只有依托镇党委、政府的领导,积极探索全镇经济发展思路,采取政策扶持、典型带动、服务保障等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农区养殖业,才能实现农民由单元收入向多元收入转变,走出一条农牧结合的农民致富路。
二是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只有始终致力于探索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全镇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乡镇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