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12.14群英会蒋干中计

合集下载

群英会蒋干中计课文背景

群英会蒋干中计课文背景

群英会蒋干中计课文背景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一篇故事。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故事背景设定在东汉末年,中国分裂成三个国家:魏、蜀、吴。

蜀国的刘备、魏国的曹操和吴国的孙权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斗争。

蒋干是刘备的臣子,他受刘备之命前往曹操的营地担任内应,帮助刘备实施计策。

刘备计划借曹操之手消灭吴国,但他需要有人内应,破坏曹操和孙权的联盟。

蒋干到达曹营后,他表现得忠诚可信,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与蒋干商议对付孙权的计策,蒋干在曹操的建议下提出了一项名为“连环计”的计策。

蒋干建议曹操连续派遣数个部队进攻吴国,并暗中安排间谍混入其中,制造内部混乱。

这样一来,曹操可以分散孙权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观察到孙权军队的弱点。

蒋干的计策被曹操采纳并实施。

然而,这一计策最终导致了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受重大失败。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军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使曹操陷入困境。

蒋干中计的故事表现了他在曹操营中的隐忍和机智,以及他为了刘备和蜀国利益而愿意冒险的精神。

这个故事也揭示了《三国演义》中各个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争斗。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设想:课文教学的重点在情节分析、人物分析和语言学习三个方面。

教学安排为3课时。

第一课时,以读为主,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后,由学生通读课文,讲解一些妨碍理解课文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以议为主,用讨论的方式,理解情节安排的周密、巧妙,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1、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诸葛亮《出师表》司马光《赤壁之战》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罗贯中《杨修之死》2、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

(学生略述《赤壁之战》)二、指导预习课文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

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

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群英会蒋干中计课文背景

群英会蒋干中计课文背景

群英会蒋干中计课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的第八十七回。

故事背景设定在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起义军正势如破竹地攻占各地县城,威势日盛。

然而,梁山泊内部的矛盾和尔虞我诈也渐渐浮出水面。

蒋干是一位投降梁山的官员,有着极其狡诈的智慧和谋略。

这一回的故事,就围绕蒋干的诡计与梁山好汉之间的斗智斗勇展开。

为了进一步了解《群英会蒋干中计》的背景,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水浒传》的整体情节。

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历史被后世赞颂为“治世之光辉”。

然而,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剥削,导致了农民的苦难和民变的频繁发生。

《水浒传》以宋朝末年北方地区的民变为背景,详细描绘了一群豪杰聚义梁山泊,起来反抗官府的故事。

梁山泊是水泊梁山地区的一个山寨,这里聚集了众多江湖豪杰和农民起义军。

他们个个身怀绝技,意图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

梁山泊首领宋江,因为在原本是富贵人家的权贵之家遭受陷害,逼不得已,投身农民起义。

通过多方联合,他成功地领导起义军从各地夺取兵器和物资,并征服了一座座县城。

他的统一战线逐渐形成,梁山泊的势力日渐壮大。

然而,正因为势力的壮大,梁山泊内部也暗流涌动。

群雄聚在了一起,单纯的反抗统治阶级的目标不再足够,个人利益和野心的冲突逐渐浮现。

这一回的故事,就是展现了蒋干与梁山好汉之间、梁山泊内部产生的矛盾和斗争。

作为一个官员,蒋干迅速看清了梁山泊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自己的智慧来操控和煽动这些矛盾。

他设下了一个陷阱,诱使梁山好汉杀死了第二号好汉李信,削弱了梁山泊的实力和士气。

同时,他还以救助郓城被困孤儿的名义,进一步煽动了好汉之间的矛盾,并且诓骗梁山好汉出兵救援。

这一回的故事通过蒋干的聪明才智和狡诈手段,揭示了梁山泊内部的阴谋与尔虞我诈。

同时,也暗示了群雄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暗示了随着梁山泊力量的壮大,内部团结的重要性。

这一回的故事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了解《群英会蒋干中计》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角色的行为和心理,还能深入思考现实社会中权谋之间的斗争和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

群英会蒋干中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一部以明末清初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古龙。

小说中蒋承太和干霄云是两位状元才子,他们相信自己的才华可以挽救国家危难,但最终却被权力和利益所迷惑,陷入了祸国殃民的深渊。

小说以明朝灭亡前夕的南明时期为背景,主人公蒋承太和干霄云都是明代的状元才子,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是要用自己的才华拯救民族。

但是在乱世中,他们却面临着许多的阻碍和危险。

在朝野内外,官僚豪强、家族势力、清朝侵略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犹如暴风骤雨,各种势力争斗不断,争夺皇位的鼎炉触手可及,时局非常动荡不安,让人们处在望眼欲穿的绝境之中。

而蒋承太和干霄云也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都加入了各自不同的势力和阵营。

蒋承太成为了南明靖难王朝的尚书,而干霄云则加入了清军,并成为了清朝的一位重要文官。

当蒋承太和干霄云在南明朝廷和清朝中拥有越来越高的地位和权力时,他们的初衷和理想也逐渐被权力和利益所淹没,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使得小说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

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他们一直保持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但却在乱世中逐渐被权力和利益所迷惑,成为了终极的失败者。

蒋承太为了官位而背叛朋友,干霄云为了能够得到官职而追随大清,两人都遭到了最终的失败和被人所利用,成为了乱世中的牺牲品。

小说中还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如隆武帝朱由榔、杜聿明等人,他们的心态和行动也是多样化的,充满人性的复杂性,让人在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看法上不再那么一面倒。

总之,《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一部既具有历史基础又富有想象力的小说,它通过细腻入微的情节和描写,展现出了一个充满危险和阴谋的时代,同时也体现了权力和利益对人性的破坏,让人们反思人生中的价值观与生活追求,从而更好地面对困境和挑战。

高一语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群英会蒋干中计》节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探讨周瑜如何用计。

2、分析在矛盾冲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探讨周瑜如何用计。

教学难点1、分析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

教学方式讨论、点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理念语文究竟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如何读书。

教师不能就文本讲文本,而应该做思维的导向,让学生去“悟”。

“悟”字由“心”和“吾”组成,也就是说要用“我自己的心来领悟”,这样,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三国演义》的特点,那就是计谋。

比如在前不久学习的《失街亭》一文中,我们就了解了(攻心计、离间计、空城计),今天,再给大家介绍另一个计谋——反间计,《群英会蒋干中计》。

二、解题1、群英会,英雄豪杰们的聚会。

在文中指的是东吴的英雄豪杰。

2、中计,中反间计。

什么叫反间计?它和离间计不同,离间计是指离间敌方的将领,使他们有间隙。

而反间计是指利用对方的间谍,给敌方制造假情报,从而使其上当。

三、利用提示语读文本师:《群英会蒋干中计》是读本上的文章,属于自读课文。

读本和课本不一样,课本一篇文章完了,后面就是练习题。

而读本呢,后面则是一些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小字。

在这个时候,这些提示语的内容就是帮助你读懂文章的老师,小吴这个时候就退居二线了,只能做做引导作用。

所以请同学们先看到读本87页的小字部分。

(师读,生勾画重点语句)四、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探讨周瑜如何用计好了,我们再来看一下下一段。

(师读)这么看来,这一段就是在指导我们如何把握文章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师: 全文的主线是什么?明确:定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群英会蒋干中计原文翻译

群英会蒋干中计原文翻译

群英会蒋干中计原文翻译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一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是指周瑜假装泄露机密,让奸细蒋干中计,以达到自己的军事目的。

下面小编收集了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原文却说周瑜送了玄德,回至寨中,鲁肃入问曰:“公既诱玄德至此,为何又不下手?”瑜曰:“关云长,世之虎将也,与玄德行坐相随,吾若下手,他必来害我。

”肃愕然。

忽报曹操遣使送书至。

瑜唤入。

使者呈上书看时,封面上判云:“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

”瑜大怒,更不开看,将书扯碎,掷于地下,喝斩来使。

肃曰:“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瑜曰:“斩使以示吾威!”遂斩使者,将首级付从人持回。

随令甘宁为先锋,韩当为左翼,蒋钦为右翼。

瑜自部领诸将接应。

来日四更造饭,五更开船,鸣鼓呐喊而进。

却说曹操知周瑜毁书斩使,大怒,便唤蔡瑁、张允等一班荆州降将为前部,操自为后军,催督战船,到三江口。

早见东吴船只,蔽江而来。

为首一员大将,坐在船头上大呼曰:“吾乃甘宁也!谁敢来与我决战?”蔡瑁令弟蔡壎前进。

两船将近,甘宁拈弓搭箭,望蔡壎射来,应弦而倒。

宁驱船大进,万弩齐发。

曹军不能抵当。

右边蒋钦,左边韩当,直冲入曹军队中。

曹军大半是青、徐之兵,素不习水战,大江面上,战船一摆,早立脚不住。

甘宁等三路战船,纵横水面。

周瑜又催船助战。

曹军中箭着炮者,不计其数,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周瑜虽得利,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

曹军败回。

操登旱寨,再整军士,唤蔡瑁、张允责之曰:“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蔡瑁曰:“荆州水军,久不操练;青、徐之军,又素不习水战。

故尔致败。

今当先立水寨,令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每日教习精熟,方可用之。

”操曰:“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于是张、蔡二人,自去训练水军。

沿江一带分二十四座水门,以大船居于外为城郭,小船居于内,可通往来,至晚点上灯火,照得天心水面通红。

旱寨三百余里,烟火不绝。

却说周瑜得胜回寨,犒赏三军,一面差人到吴侯处报捷。

129—1214群英会蒋干中计

129—1214群英会蒋干中计

---------------------------------------------------------------最新资料推荐------------------------------------------------------129—1214群英会蒋干中计高一语文日日清作业出题人:黄丹于智红塔娜 2019. 12. 9 星期一作业:《群英会蒋干中计》 _____________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其中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

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

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1 / 5本书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2]》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汉)、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 2019.12. 10 星期一作业:《群英会蒋干中计》 _______(约 1330 年-约 1400 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

群英会蒋干中计划的主要内容

群英会蒋干中计划的主要内容

曹操率领一百万军队,驻扎在长江北岸,打算渡江直奔东吴。

东吴都城周瑜也率领军队渡江与曹军对峙,双方拔剑相向。

曹操的谋士蒋干从小就和周瑜一起学习,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

结果,周瑜制定了一个计划,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

蒋干献书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

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准备大战一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日日清作业
出题人:黄丹于智红塔娜
2013.12.9星期一作业:《群英会蒋干中计》
_____________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2]》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汉)、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其中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

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

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本书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2013.12.10星期一作业:《群英会蒋干中计》
_______(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__________。

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参与其中。

“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在苏州结识施耐庵,以师徒相称,两人一同参加位于平江(即苏州)的张士诚反元起义政权,做过一段时间幕僚后离开。

由于曾与另一位吴王朱元璋为敌,在明朝成立之后,罗贯中放弃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创作《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著作。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特殊贡献的作家。

他所写的小说很多,都是以乱世为
题材,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罗贯中就写了其中三个,除《三国演义》外,相传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逐平妖传》等著作,也曾参与了《水浒传》的编纂、创作。

他亦能词曲,所作的杂剧,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种,后二种已佚去。

罗贯中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目睹现实的纷争,对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处境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认识。

他从事小说创作的动机,一方面“无过于泄愤一时,取快四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变当时话本艺术中存在的弊端,为民众,为说话艺人提供一个好的、方便的说话底本。

他从社会的、文学的需要出发,对几种在民间影响较大的话本小说材,进行了搜集、整理、充实等扎实的新创工作。

罗贯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中国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页。

2013.12.11星期一作业:《群英会蒋干中计》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相同的一项是()
A.万马齐喑黯淡谙习
B.巾帻沙碛油渍
C.偏裨将校稗官野史睥睨
D.交契提纲挈领锲而不舍
3、对全文的理解,下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节选自清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情节却相对完整。

故事以“定计” “用计” “中计”为线索,叙述十分清楚,但情节的展开曲折跌宕,富于戏剧性,引人入胜。

B.小说着重描写各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和音容笑貌,突出地刻画了周瑜、蒋干和曹操这三个人物。

C.《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和蒋干共寝一室一节,写得极为精彩。

周瑜假呼,是明知其诈睡;“蒋干只妆睡着”,是不知其诈呼。

周瑜之醉,醉却是醒;蒋干之醒,醒却是梦。

一“醉”一“醒”,一智一愚,可见一斑。

D.本文历来为人所称道,是《三国演义》中极为精彩的一节,堪称“妙文”。

它妙在周瑜三次笑和三次大笑,妙在一封天衣无缝的书信,妙在周瑜梦中呼子翼,醒来忘却呼子翼,妙在“听不真实”,可谓妙不可言。

2013.12.12星期一作业:《群英会蒋干中计》
故事梗概:
曹操率兵东指。

东吴都督周瑜在接到曹操的挑战信后,即毁书斩使,以表白抵抗的决心。

于是引发了曹操与东吴在三江口的一番交战。

周瑜打了胜伏,但他仍能谨慎从事,进行调查研究,连夜暗窥曹营。

周瑜发现曹操水军的指挥官是从刘表手下归降曹操的蔡瑁、张允,这两人“深得水军之妙”,是东吴破曹的主要障碍,周瑜就产生了“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的打算。

曹操正在为破东吴无策发愁时,忽有曹营中的幕僚蒋干出来自荐,
说愿意去东吴说服周瑜前来归降,而且表示保证能完成任务。

周瑜听说老同学蒋干来访,就决定利用施行反间之计。

周瑜先在大会群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叙朋友交情”,不提“军旅之事”的规矩,封住蒋干的口。

进而周瑜又向蒋干显示江东英杰云集,“兵精粮足”的实力,炫耀自己“遇知己之主”,受到信任重用的地位。

断绝蒋干说降的念头。

在夜间,周瑜与蒋干“抵足而眠”,佯装酒醉酣睡,诱使蒋干偷走一封伪造蔡瑁、张允投降东吴的书信,还安排了“江北有人到此”来暗联络的情节给蒋干看,让蒋干对书信确信无疑。

蒋干原为没有完成说降周瑜的使命发愁,幸亏得了这份重要“情报”,就连夜溜回曹营去报功。

曹操看了这封信大怒,喝令杀了蔡、张二将。

周瑜的反间计终于获得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