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大全
《弟子规》读后感(15篇)

《弟子规》(15篇)《弟子规》(15篇)《弟子规》1 我读了《弟子规》最令我深入的局部是:“不离床丧三年居处变酒肉绝。
”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简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贵的东西出现。
但换回我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绝对不行!他们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到处去玩,喝酒吃肉类。
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这句训示教育我们外出时衣冠齐整。
例如上学,一个人衣冠齐整,让别人看上去就觉得这学校的校风一定很好,但假如一个人头发不整齐、校服的纽扣没扣好,让别人看了就误认为这学校的校风很差。
所以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
如今的社会,你的形象也可能决定你的前途。
假假设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学历一样,其他条件差不多,但一个衣冠整齐,讲求衣服的卫生;一个不注重自己的穿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
你说老板会选谁呢?当你找工作面试时,别人不但看你的学历、才能,还要看你的形象呀。
我们校园里也提倡过讲究穿着整齐,形象要做好。
所以我们从小讲求穿着整齐,穿着的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以后的开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弟子规》2 学习《弟子规》有一段时间了,对弟子规的内容我非常有感触,特别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他的意思是爸爸妈妈叫唤的时候,应当立即答复,不可以渐渐吞吞地爱理不理。
爸爸妈妈要求你做事的时候,应当立即行动,不可以借故推诿。
爸爸妈妈教训自己的时候,必须恭敬地仔细地听明白,假如做错了事情受到爸爸妈妈的责备,必须顺从地承受批评,不可以争辩,更不可以强词夺理。
在我没有学习弟子规的时候,妈妈叫我做事我总是爱理不理的,在我做错事情,妈妈教育我的时候,我也不放在心上,而且会争辩,而我学习了弟子规以后,知道我以前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如今我已经把这些缺点全部改正了,妈妈如今天天夸我是个懂事的孩子,我从心里感到开心呀!谢谢教师教我学习弟子规,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做个爸爸妈妈的好孩子,教师的好学生!《弟子规》3 大家好,我是来自某年某班的某某某,今天由我来为大家演讲,读弟子规有感300。
读《弟子规》的感悟(精选25篇)

读《弟子规》的感悟读《弟子规》的感悟(精选25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经历的人和事不同而产生新的感悟,这时,就可以把它们都记录在文章里。
那么,到底应该要怎样去写感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弟子规》的感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弟子规》的感悟篇1读《弟子规》,感悟人生记得小时候,老师天天要我们背《弟子规》。
一进我们的教室,就能听到孩子们在咿咿呀呀地背《弟子规》。
当初,我不知道它其中有什么意思,只是一味地背呀背。
因为如果背不下来的话,是要挨板子的,因此也不管是什么意思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翻开《弟子规》,已经能看懂个别句子,并且能接受到他传给人的信息,还知道了要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的道理了,有了《弟子规》给我的启迪,使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家人都说我是好孩子,《弟子规》使我受益不浅.。
又过了几年,我再次打开《弟子规》的时候,深思其中的问题,发现《弟子规》不光是儿童的启蒙读物,更是人在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人生十字路口的指南针。
它是做事之基,做人之本。
它在孩子小时候,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长大后教会他如何辨别是非对错,使他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人。
他教会人们尊重师长,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是它要传达给人们的信息,在人生路上更是如此。
要想在社会中立足,首先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就像《弟子规》中的谨信,亲仁,不能不安好心。
如果做不到这几点,就难被社会所接受。
然而,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首先要做到《弟子规》中的这几点,由此可见《弟子规》对人的影响极大。
读《弟子规》的感悟篇2如果有人问我,《弟子规》是什么?我会告诉他《弟子规》正如这春天里的一条路,沿途都是沁人心脾随手可采撷的花朵,而每次读《弟子规》,都将是一次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生命之旅。
曾几何时,我们都伫立路口,遥望千年的岁月,而心灵仿佛无所适从。
而今,踏上这条心灵的归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个字——“首孝悌”。
读《弟子规》有感(精选15篇)

读《弟子规》有感读《弟子规》有感(精选15篇)读《弟子规》有感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一阵琅琅的读书声传来,原来是小学的学弟学妹们在背通《弟子规》呢!真巧,我们的经典诵读也在温习《弟子规》。
《弟子规》是依据孔子的教诲而改编成的学生的生活规范。
它教会我们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在一切的日常生活中,要谨慎,言语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百善孝当先”只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
的确,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有的责任,如果不懂得孝敬,那么你就永远不会成为有品质的人。
《弟子规》的开篇第一章讲的就是孝。
我在家里就经常和父母发脾气。
有一次,我在家里玩电脑。
妈妈来叫我吃饭,大概是因为正入迷的缘故,我就特别想继续玩下去,我顺口就接到:“马上,马上,一会就来!”过了三四分钟,妈妈又叫我去吃饭,我因贪玩就又说:“马上就好了,再等一分钟。
”就这样我一直推了十几二十分钟,都没去吃饭。
老妈终于发火了,冲过来就揪着我的耳朵把我拉了过去。
当初我还很反感妈妈。
可后来一想,妈妈也是为了我好嘛,何况是自己不对嘛。
《弟子规》中不是教导我们要“父母呼,应勿缓”嘛!自从读了《弟子规》后,便打算按照弟子规的规范来要求我自己。
希望以后可以成为一个孝顺父母的儿子。
我一直很困惑一个问题,《弟子规》上说:“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它的意思是要先做到孝顺父母,和其他人友爱相处,等做到这几点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时间,就要学习。
可是现在呢?两种规范倒了过来,子女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等学习完之后,如果有时间,再来尽孝道。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呢?我们现在做的和《弟子规》上的规范有了很大的出入。
这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在品德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多的不足。
但《弟子规》可以帮助我们改善我们的这些不足,大家一起去看吧!好好品味其中的内容,能让你越品味越有味道。
读《弟子规》有感2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典古籍倍出,就算是泛泛之辈也能列举一二。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读后感(通用68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弟子规》读后感篇1学校发给我们一本《弟子规》小书。
开始我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么意思。
今日,在教师的指导下又把《弟子规》拿出来认真地读了一遍,原先《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圣贤教育的书籍,它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
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节俭,宽容很多,什么是亲情,友情等等……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气。
有一次,妈妈把饭做好以后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饭,我被精彩的电视剧迷住了,没有答应。
妈妈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饭,我不耐烦的回答:“你们去吃嘛,我一会再来,喊我干什么嘛。
”妈妈说:“饭快凉了,快点来吃吧!”我还是等电视剧完了之后才到饭桌上去吃饭。
还有一次,妈妈正在厨房里干活,叫我帮她把地扫一扫。
我根本就没有理她,只是在电脑上尽情的打游戏。
妈妈过了一会又喊了:“你把地扫了没有啊?”我还是没有听见。
妈妈生气的说:“你这孩子,没有听见我叫你吗!”今日,我读了《弟子规》的入则孝,我很后悔。
尤其是有看见后面的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说“父母叫我们,应当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
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辞偷懒。
”反思我自我的行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
勇于承认错误是一种美德,此刻,我已经认识到了自我的缺点。
《弟子规》读后感篇2又到读书时间,我们拿出了《弟子规》大声地朗读了起来:“弟子规,圣人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当我读到这句时,妈妈的呼唤声犹在耳边。
每天妈妈都在我耳边叫“快点起床了,不然会迟到了”“快点吃吧,不要再说话了”“快出来吧,你已洗澡快半个小时了”……我一听妈妈这些话就觉得厌烦,经常爱理不理,也不回答她,叫我做事我老是慢吞吞的,搞得妈妈经常生气。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10篇)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10篇)《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读物。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10篇),欢迎大家阅读。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1暑假里,我读了《弟子规》。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因为这本书告诉了我许多道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平时说话时要谨慎,不要随意乱说,要讲信用,说到做到。
再次,和他人相处时要平等待人,有爱心,与品德好的人交朋友,并学习他的优点和长处。
最后,在做到了以上这些后,就可以认真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了。
以前我也明白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但没有把它们系统化。
原来“弟子”也有“规”啊!读《弟子规》,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两句话:一句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一句是“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它的意思是: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恭敬敬的将父母的话听到心里。
当我们犯了错,父母责备时,我们应当顺从的听父母的教诲并且承担自己所犯下的过失,不可以顶撞父母,使他们伤心。
以前我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虽然也知道这方面的道理,但就是做不到,经常顶撞父母,惹父母生气,我今后坚决要改正,做个听父母话的好孩子。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它的意思是:如果父母疼爱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那是极其自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讨厌子女,子女却还能用心尽孝,那才是难能可贵的,是有贤德的体现呀!这方面在以前我还真做不到。
以前只要父母一批评自己,哪怕是自己错了,心里也会想:父母现在对我不好,长大后我也不对父母好。
看来我是大错而特错了,今后我一定改正,做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好孩子。
这就是我初读《弟子规》后学到的道理和感想,写出来与大家共同交流。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2我认为,《弟子规》是一部十分科学的书,它把全书分成几部分,在《总叙》里提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古人云:“百善孝当先”所以自然将“孝”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对父母的分析透彻,可以说把孝说道了方方面面,且并不像众所认为的“封建孝道”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指明虽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
《弟子规》读后感(15篇)

《弟子规》读后感(1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弟子规》读后感1《弟子规》,全文不过360句,计1080字,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
这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
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而《弟子规》就是教导我们要重视生活行为的各个细节,用简明通俗的语言,教导大家如何修养品德、孝亲友爱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应有的礼节。
从《弟子规》中我们更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就是教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是,一切言行谨慎、讲信用。
对待大众平等仁和,亲近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只有在能够做好这些之后,才“有余力,则学文”,如果做不好这些,学习知识是没有用的。
古人的这个教育原则,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文”上,却忽略了做人教育。
所设的品德课、政治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北国之后之后就是水过鸭背,什么也没留下,更别提深入骨髓的东西了。
不得不说,这是我们现代教育最大的失误。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家长,我们担负着教育子女、教育学生的重任。
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能重来一次。
首先做人父母者,就要为孩子的生活起居、家庭教育等负责,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因此,我们做父母的不仅仅要教给他知识,也应该教给他生活的道理、做人的修养。
当然,这要求我们自己就应该有一份积极的人生态度。
另外作为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外,更重要是深入挖掘教材,对学生应更多一些情感抚育、人文教育,继而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因此,不论是教师、家长哪种身份,我们既要教会孩子懂得“长者立,幼勿坐。
《弟子规》读后感 (15篇)

《弟子规》读后感 (15篇)《弟子规》读后感 1《弟子规》这本书想必大家一点也不生疏吧。
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标准,他是依据至圣先生孔子的教诲编成的一部学问丰富的书。
这本书教育同学为人处事的标准,礼貌待人,孝顺父母等,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那么学之……”在学习这弟子规的同时,我们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别小瞧这三个字,其实这每三个字到含有一个深刻的道理,与《三字经》差不多。
假设明白了这两本书其中的道理,便能知天下。
“弟子规”中的“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的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
所以是每个人都应当学习了。
《弟子规》中的道理不懂得,要想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才智。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慎重,要讲信誉。
和群众交往时要公平仁和,要想交伴侣,千万不要交没有道德的伴侣,要交有道德的伴侣。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行,假设做不了还有余暇,那就应当读读《弟子规》与《三字经》啦。
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弟子规》,还有家喻户晓的《三字经》,可同样是三个字,有什么不同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课本,古人说:“熟读三字经,方能知天下。
”你说这三字经厉害吧。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不行能十全十美的,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确实实确是一本十全十美的书,当然,读过他,并会背,而且要懂得其中的道理的人,那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读过它的人,当然是受益匪浅了,但令人可悲的是,现代人都很少读它了,甚至连看一眼都不情愿。
大家可千万不要这样啊,你莫非不想做一位十全十美的人吗?你确定答复,想。
那你为何不去读《三字经》和《弟子规》呢?是太难了吧,没关系的,不经受风雨,哪能见彩虹啊。
《三字经》、《弟子规》这两本书都是差不多的,三个字一句话,三个字一句话,但在这“三个字“里面,却蕴含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它们可以让你变的十全十美,快来读吧,它们正等着你呢!《弟子规》读后感 2我们的祖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弟子规》读后感10篇

《弟子规》读后感10篇《弟子规》读后感10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确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弟子规》读后感,欢迎大家共享。
《弟子规》读后感1弟子规这本书是之一,少儿诵读经典是古代圣贤才智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的含义,他会使你受益匪浅。
《弟子规》是依据《三字经》编写的。
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
就像大树,只有根扎的牢,树才会长得茂密。
做人,就要将最好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虚心敬重慈祥博爱的人,才能在今后生活,工作中立不败之地。
就像画画:让一个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副优秀作品的。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
功夫到,滞色通。
心有疑,随札记。
就人问,求确意。
”这几句话,感受最深,是受益匪浅的。
由于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中做的不足的地方,不能做事拖拖拉拉。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当是很简洁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事必定有一些原则,而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受到了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要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了《弟子规》就要把圣人教会贯彻到生活中。
然而“朝起早,夜眠迟。
老易至,惜此时。
”告知我们早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
人的一生很短暂,转瞬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现在的奇妙时间,要想更多的方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
对比《弟子规》我每读一句话都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真是我的良师益友,和他相处,我受益匪浅。
《弟子规》读后感2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弟子规》我从中读到了无论说话,还是办事,都应实事求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读后感大全
弟子规读后感
品读《弟子规》,走进了一片灵气盈天的园地;携手《弟子规》来到一潭至纯至净的湖泊;感悟《弟子规》,学会了一种至真至诚的感情。
鉴古今,百行孝为先,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很好的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
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道德品质缺失了太多。
这段时间看到很多诸如在街上有老人摔倒没人敢去扶;碰到交通事故没人敢停车救助;大年初二,八旬老人睡在女儿家门口楼道里,其子女众多却无人问津……这些事件经过电视,络等媒体曝光之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沸沸扬扬的讨论。
我看了以后,结合这段时间学习的《弟子规》,也有很多的感想:古人尚且懂得“卧冰求鲤”“孔融让梨”,,崇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诚信待人。
而在当下,经济高度发达,物质生活丰厚,比起古人来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越来越冷漠了。
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诚信,没有了相互关爱才发生了这么多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和理解国学经典,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于是我又坐在书桌前,捧起一本《弟子规》大声的诵读起来:“弟子规,圣人训”嫩稚的声音回荡在空中,荡进了我的心里,荡进了人们的一言一行,我按捺不注的笑了。
弟子规读后感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精髓。
诵读国学经典能让我们品悟中华文化;能传承民族精神;能涵养自己的修为。
可以让我们承继民族智慧,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才皆备的人。
在众多诵读的国学经典中《弟子规》犹为让我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他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诵读《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孝顺、博爱、谨慎、讲信用。
有父母、爱亲人,继而才能关爱每一个人,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才会伸出援助之手。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就不会变成一个危害社会,让人唾弃的人。
社会上也再不会出现“大头奶粉”害人,假药毒人的事件。
诵读《弟子规》,让我明白了友善、礼让,生活上不要挑三拣四。
不要把长辈对自己的疼爱当成是理所当然,
养成骄横的坏习惯。
衣服不再于华丽,而应注重整洁;要看轻财物,少计较个人得失。
学会礼让,宽以待人,严与律己;多用赞美的眼光去看待别人。
这样我们的心胸会变得宽广,生活会变得快乐甘甜。
诵读《弟子规》,让我领悟了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还要实实在在的做到。
不要养成浮华的习性、马虎的习惯;在学习上要多下功夫,不要做一个半罐水响叮当,一个一知半解的人是攀不上了科学高峰的,从点点滴滴做起,滴水能穿石。
诵读《弟子规》让我在言简意赅的文字里,休味到它丰富的内涵和深遂的哲理;里面的不少至理名言深深印在我心里。
它让我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在诵听圣人的教诲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诵读这些宝典吧!
弟子规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
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
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
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
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
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
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
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
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
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