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功功法讲座第十一讲太极拳_中
太极拳的知识

太极拳的知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一种自然规律形成于客观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武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太极拳的知识。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知识一、如何做到太极拳势子间的连贯性太极拳练习时无论是单一的动作,还是一个套路,都应该是连贯的,不能有明显的停顿,特别是劲不能断,意不能断。
这种连贯性的要求,是建立在对动作熟练的基础上的。
动作熟了之后,就细细体会做动作时的劲、意状态,将它们连贯起来。
这当中,要重点解决的是每个动作之间转换的衔接,前一个动作还没结束就要在脑子里运行下一个动作的形态,过渡自然,甚至把前一个动作的后半段和后一个动作的前半段看做是一个动作来处理,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太极拳的弧形运动、折叠翻转为连贯性提供了便利,如果是直来直去,必然会有明显的劲力转换方向,太极拳的劲力转换不着痕迹,体会到了这一点,连贯性就实现了。
太极拳的知识二、太极拳中的“六合”“六合”是太极拳养生中的基本要求,是内外完整一气的整体感。
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这些相合的地方都应经常保持成一种常态。
往往也称之为太极拳的内外三合。
许多人开始练习时觉得同时要做到“六合”难度很大,手脚忙乱,顾上顾不得下,甚至手足无措,产生畏难思想。
其实,六合的要求是逐步达到的,不要希望一下子就完全实现。
另外,对六合要深入理解,它的实质就是身体内外的整体性要求,外形不散、不僵、内气不乱、不溢,内外完整如一。
有时你把每一式的要领做对了,自然就达到六合的要求了。
外三合就是周身相合,内三合就是意气浑元。
“六合”是中国武术内家拳的共同要领,形意拳、八卦掌也有这样的要求。
太极拳的知识三、太极拳和导引导引是中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它最早的形态起源于战国以前。
后来发展成多种分支。
太极拳就是一种导引。
导引有几个要素,要有丰富的动作变化,引气运行:要配合呼吸,有时配合得很紧密;有象形成分,叫做“熊经鸟申”;要结合意念,还要动静相生。
太极拳 介绍

太极拳介绍
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拳术,其核心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
它结合了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了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
太极拳具有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其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传统太极拳有很多流派,包括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和和氏等派别。
这些流派虽然有各自的特色,但都遵循太极的核心原则。
太极拳的练习要求以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达到一种全身协调、以柔克刚的境界。
太极拳在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主要用于强身健体、表演和体育比赛。
改革开放后,太极拳的部分原始特性得到恢复,出现了用于比武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等不同形式。
2020年12月,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太极拳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总体而言,太极拳是一种融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身健体效果的武术运动,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太极拳理论课件

第一节 太极拳概述
一. 太极拳起源与演进 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
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传统拳术。太极 拳动作柔和缓慢,势势相连,绵绵不断。关于 太极拳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附会和传说。据中 国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最早习练太极拳的是 明末清初时期,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
创编太极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躯干部
胸背部:含胸拔背 腰脊部:松腰正背 臀部: 缩髋敛臀
肩臂部
沉肩、坠肘、坐腕ຫໍສະໝຸດ 腿部屈腿落胯、活膝扣足
心静用意、身正体松、 由松入柔、柔中欲刚 弧形螺旋、中正圆转、 源动腰脊、劲贯四稍 三尖六合、上下一线、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含胸拔背、落胯正腰、 沉肩垂肘、坐腕舒指 屈膝圆裆、骶骨有力、 眼随手转、步随身换 速度均匀、轻沉兼备、 内动外发、呼吸协调 意动形随、势定意连
武禹襄像
武式第二代传人 李亦畬
孙禄堂
孙式太极拳
民国初年,为形意、八卦拳名师孙 禄堂在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 动作小巧,步法灵活,进退相随。 又称活步太极拳。
第二节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
一、虚灵顶劲
二、气沉丹田
三、含胸拔背
四、松腰敛臀
五、圆裆松胯
六、沉肩坠肘
七、舒指坐腕
八、尾闾中正
九、内宜鼓荡,外示安逸
1. 综合吸收戚继光的长拳三十二势和当时著 名的各种拳法;
2. 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3. 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
说。
通过近400年的发展演变,后人又将陈 氏太极拳发展成杨、武、吴、孙等式。各 式太极拳虽然各有其具体特征,但拳理相 同。
二. 太极拳的分类与内容 1.太极拳在长期演变中形成众多流派,
荡是精神振奋的意思。内宜鼓荡是要求 练习时内在的精神要振奋,然而这种振 奋是沉着的,要“神宜内敛”的,并不流 于形色,表现是安逸的。
太极拳 ppt课件

2020/12/2
9
六,太极拳分类The type of Tai Chi chuan
(一)按派别分Classification
1,陈式太极拳Tai Chi chuan of Chen
2,杨式太极拳 Tai Chi chuan of yang
3,孙式太极拳 Tai Chi chuan of sun
2020/12/2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2020/12/2
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Our country famous historist of tai ji quan Lun gu Xu Zhen (1898-1967), said: “the home of textual research, especially heavy forensics. Evidence uncertainty, the examination, hard to credit.” He pointed out by analyzing historical data, tai chi chuan said by zhang sanfeng, South Korea, Xu Xuanping, Li Daozi, arch month YanLiHeng, and from the court the Chen says “qiang, a cause for WeiTuo, don‘t stay deep.”
太极功简介

太极功简介
马氏二十二式太极功是马礼堂老先生根据太极原理对病理的作用创编的。
它巧妙地将武术、气功和中医之精华融为一体,它以太极阴阳转化,动静相生,对立统一的原理,撷取行意拳的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内三合,及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的外三合之技击形式,通过动作的起钻落翻,左右运转,升降开合,上下贯通,有节律的呼吸,可以调动奇经八脉、疏通经络使真气充盈,对腰腿疼痛、神经系统、心血管、呼吸及消化等系统产生良好的影响,达到内外兼修,强健身心之功效。
太极拳中的三调:调身、调息、调心

谈谈健身气功中“三调”对太极拳健身作用启发自陈王庭创拳之初,结合导引、吐纳、拳术技击方法,把健身养生与技击紧密结合,依据易理、中医理论、兵学而创造陈式太极拳。
由陈式太极拳相继演化出杨、吴、武、孙等式太极拳流派,各有其风格特点,自成一派,尤其是杨式太极拳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地演变,以健身养性为主,在当今全民健身中大受欢迎。
自1988年练习太极拳以来,一直有心、用心来感知、感悟太极之理。
近年来由于修炼和教学的需要,一直在想当年陈王庭创拳到底结合了哪些导引和吐纳方法以及理论,甚至哪十六家拳法与理论,想探个究竟。
由于接触健身气功的“缘”故,借来莫斯科教授健身气功之机,有闲暇时间进行思考,试想健身气功讲的三调:调身、调息、调心,在平时太极拳练习时应该也是如此,尤其体现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它的理论支撑应该是中医理论和气功学理论,只是平时没有注意而忽视,一味从武术的技击性入手体会太极拳。
由于本人一直把太极拳归属武术范畴,体现武术特点的文化性和技击性,技击性又是本人研究的重点,侧重这方面,而忽视太极拳的健身性。
逐年随着练习太极拳的国内外拳友增多,其练习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健康。
因此,本人从健身性入手并加以体会,除了生理学上讲的,练习太极拳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作用,试想用我们中医理论来阐释太极拳的作用。
武术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应该可以自圆其说,有其自身一套理论依据和支撑。
据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美国、以色列的学生反馈信息,现在欧美正掀起对东方文化的兴趣,比如中国武术太极拳和气功、印度YUGA、日本空手道等具有体现民族特色的项目或技艺比较感兴趣,日益练习者增多。
我在莫斯科教学气功之余,经常冲泡功夫茶,俄罗斯人、印度人都非常感兴趣,品尝完我的茶,有的甚至就去中国市场买茶具。
只是我们的宣传和包装还不够,不能充分体现茶道的生活化、艺术化。
传统文化需要回归,传统技能需要继承。
现借气功中三调理论来谈谈在练习太极拳时如何进行调身、调息、调心,分别对应人的“形”、“气”、“神”,是太极拳养生锻炼的基本要素。
中医养生中的气功练习与调理

中医养生中的气功练习与调理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气血的流通息息相关,而气功作为中医养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通过调理气机,增强人体的生命能量,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气功练习方法以及它们在中医养生中的调理作用。
一、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气功练习方法,它通过身体的舒展和慢速运动,调和阴阳,平衡气血,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太极拳练习中注重呼吸的调节和运动的协调,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缓解身心紧张,增强体力和耐力。
此外,太极拳的舞蹈性动作可以起到舒缓压力,放松身心的作用,对于防治心理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二、气功养生功气功养生功是一种以呼吸调节为主的气功练习方法。
通过特定的呼吸方式和配合动作的运动,达到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气功养生功可以帮助身体排除积聚的病邪,消除疲劳,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一些常见的气功养生功包括深呼吸、腹式呼吸、小周天循环等。
三、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古老的气功练习方法,据说由宋朝的明太祖朱元璋所创。
八段锦练习注重身体的伸展和柔韧性的提高,通过动作的连贯和舒展,调理气血,改善心脑血管功能。
八段锦的具体动作包括双手拉弓、弓步托天、左右开弓、白鹤亮翅等。
这些动作既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又可以调整体内的气血循环,达到养生的效果。
四、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模仿动物动作的气功练习方法,它包括虎、鹿、熊、猿和鸟五种动物的姿势和动作。
五禽戏通过模仿动物的活动,锻炼人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
五禽戏的练习可以增强肌肉力量,调整呼吸节律,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对于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有积极的作用。
五、中医养生调理除了气功练习,中医养生还注重调理养生。
中医养生调理的核心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中医养生调理的方法包括食疗、按摩、穴位保健等。
食疗方面,中医强调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的食材和烹饪方法,达到养生的目的。
按摩和穴位保健是通过按摩经络和刺激穴位来调理气血,可以缓解身体的不适和疲劳,促进身体的康复和健康。
太极拳入静和放松在养生中的作用

60养生太极拳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超强的魅力和良好的养生功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
太极拳讲究缓慢均匀、形如抽丝、一动无不动,这对放松身体、静化神经、畅通经脉以及各脏器的机能调整都十分有益。
现有的养生功法,如健身气功、站桩、瑜伽等,无一不讲究放松和入静,而松静正是通向养生殿堂的至宝。
事实上,放松和入静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在完成每一个招式招法时,必须依赖骨骼肌的收缩,即使站桩等静态练习,也是只有腿部肌群收缩才能保持站式,臂部的肌群收缩使上肢保持撑抱状。
收缩就是肌肉的一种紧张度。
武术要求的放松,就是肌肉在满足各种运动或站桩情况下所付出的必要收缩外,同时要求肌肉尽可能放松,因此,不放松是绝对的,放松是相对的,这就是松中有紧、紧中有松。
延绵不断的太极拳动作,即是松与紧最有效、最自然的转换过程。
绝对的入静也是难求。
气功给入静的定义是“思绪单一化”。
练功者的“意守丹田”或各种意念诱导,其实就是某一思绪在活动,而大部分神经被抑制,我们通常把这种状态认定为入静。
故此入静也是相对的。
太极拳讲究以意导引,意为灵魂,在演练某一拳套的过程中,就是意念诱导的太极拳入静和放松在养生中的作用文/刘如钰过程。
如此,与运动无关的多数神经被抑制,也就进入了自然而然的静态,不会出现刻意入静导致的副作用。
松静状态对人体各机能可产生诸多的积极作用。
首先,太极拳的动中有静使大脑皮层得到广泛抑制,脑细胞功能可得到快速的恢复,而且以意导动会调整过度兴奋的病灶脑细胞,这对神经衰弱之类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其次,太极拳既能使肢体适度锻炼,又不至出现心跳急剧加快,而且能消除紧张情绪,有利于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软化血管,对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均有较好的效用。
养生第三,太极拳运动可改善骨质结构,提高筋腱韧性,支撑人体的四肢百骸,使肢体变得强壮有力,对运动系统疾病如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有很好的康复作用。
第四,松静会使呼吸变得深长、缓慢,对腹腔内消化器官有着良好的按摩作用,许多消化系统疾病均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