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优秀8篇)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优秀8篇)《我的第一本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自主阅读,理解字里行间的深意。
(2)合作探究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过去苦难的生活下,“我”读书的困难。
(2)人不能忘本,要珍惜今天读书的好条件。
二、教学重点感悟“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导入:从自己的书籍导入,联系到课文的主体内容。
点到核心词语:第一把握课文的主要结构。
把握课文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请一学生快速的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人物:我、乔元贞、“弄不成”、我的父亲环境:20~30年代、动荡;贫困落后的乡村情节:分书——深厚的同学情谊补书——对孩子的理解送书——真挚的同学情谊主题:本文以我的第一本书为线索,通过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的情感、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点出了作者对于贫困落后的家乡的独特感受。
1、这篇文章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人物:(父亲)父亲: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感情,对孩子乐于负责,同时也乐与助人。
(可以和《羚羊木雕》一文中的父母相对照。
)父亲为什么要修书:(1)对孩子之间情谊的支持。
(2)与乔元贞父亲乔海的友情。
2、我:同学间真挚的情谊。
3、乔元贞是一个很聪明出息的孩子,为什么中途要辍学。
贫困。
4、有人说文章的结尾交代乔元贞的处境是一个败笔,你是怎样看的?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原文-word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原文诗人蔡其矫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说:“不是,是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他笑着说:“课本有什么好写的?”我向他解释说:“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梦。
我们家有不少的书,那是父亲的,不属于我。
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
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
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
我常常好奇地翻看,不认字,认画。
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
”那些本头大的杂志里面,夹着我们全家人的“鞋样子”和花花绿绿的窗花。
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
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
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
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得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
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第几名?”我说:“第二名。
”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
”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
”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
”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
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
”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难不住我,我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
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
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
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他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我垂头立在他的面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原文诗人蔡其矫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说:“不是,是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他笑着说:“课本有什么好写的?”我向他解释说:“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梦。
我们家有不少的书,那是父亲的,不属于我。
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
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
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
我常常好奇地翻看,不认字,认画。
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
”那些本头大的杂志里面,夹着我们全家人的“鞋样子”和花花绿绿的窗花。
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
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
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
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得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
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第几名?”我说:“第二名。
”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
”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
”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
”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
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
”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难不住我,我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
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
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
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他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我垂头立在他的面前。
八年级第二册语文《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及教案

八年级第二册语文《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及教案教案又称教案,是教师在备课后设计的具体教学计划。
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上课时间、班级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上课进度和时间分配等。
下面小编将为大家带来八年级第二册关于语文《我的第一本书》的课文和教案。
03010文本诗人蔡其蛟来访时,看到我写在稿纸上的题目,以为是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
我说:“不是,是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普通话课本。
”他笑着说:“课本上有什么可写的?”我向他解释说:“但这一次让我终生难忘。
很像德国布劳恩《我的第一本书》里的一组画,但看完很难笑出来。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一点来自寒冷大自然的人生之初的快乐和梦想。
我们家有很多书,是我爸爸的,不是我的。
我父亲在北京大学上学。
大革命失败后,他带着一盒书和一袋红薯回家了。
书和红薯在我们村是很奇怪的东西。
父亲图书馆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书,还有《父与子》、《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
我经常好奇地浏览,不能阅读和识别图片。
奶奶笑我说:“你管这叫瞎狗看星星。
”在那些大杂志里,有我们家的“鞋子”和五颜六色的窗花。
书中有许多精彩的东西。
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我是在立春的时候上的小学。
暑假的第二天,爸爸回来了。
我看着院子里晾晒的麦子,不停地驱赶麻雀。
我奶奶讨厌小麦拌麻雀粪。
新打出来的小麦,晒在太阳下有一股甜味,很容易催眠催梦。
父亲把我叫醒,我看见他用手翻动着金黄的麦子。
他转过身问我:“你考了哪里?”我说,“第二名。
”父亲摸了摸我额头上的“马鬃”,如释重负地夸我:“还不错。
”奶奶在屋里听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只有三个学生。
”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外婆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
”我不能用一只手告诉你几个手指。
村里的人都知道。
父亲板着脸对我说:“把书拿来,我考考你。
”他当场坐了下来,我磨磨蹭蹭,不想拿到手,我受不了靠背书看书,我怕他看到那本惨不忍睹的教科书会生气。
3.《我的第一本书》Daisy

品味语言
选读你喜欢的段落,谈 谈你的感受和理解。
• 例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 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 和梦幻。 • “没有”----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 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 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 幽默可言呢? • “只有”----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 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 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
在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都比以 前优越得多的条件下,我们更应珍惜 我们所拥有的学习机会,用知识来武 装自己,用能力来服务社会。
• A、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 • 说明了: 乡村里文化贫瘠,经济落后, 人们生活很艰辛。 • B、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 家的苦楚。 同情元贞家的贫困生活,同 • 为何叹气: 时对儿子的做法表示默许。 • C、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 说,是他一生惟一的本书。 • 有何含义:
我看见了火焰般的斑纹
火焰似的眼睛, 还有巨大而破碎的 滴血的趾爪!
不屈、不羁、勇于抗争的高贵灵魂(象征)
——《华南虎》
有趣或可笑而意义深长 幽默(yōu mò): 凄惨(qī cǎn):凄凉悲愤. 奥秘(ào mì): 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fān fù): 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 温厚(wēn hòu): 温和宽厚
现课本只有半本。 经过: 父亲问明原因,装订课本成两 本书。 结果: 送书转学,到崔家庄念书。
补叙: 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
。 交待与“书”有关的几个
父亲 :
考书 问书
灯下 补书
携子读书 带狗背书
第一本书——线索
我:
要书
裁书
真诚 送书
默读课文
思考:文章写了几个人?他们的性格特征? 父亲、乔元贞、弄不成、二黄毛、“我”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我的第一本书》PPT课件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 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 一本书.(本句表现了作者哪 些情感?)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 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 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 年的诗了。(“枉”什么意 思?如何理解这句话?)
人不能忘本。
(“本”是指什么?作者 为什么这样说?)
写作探究
1、文章第2段写了什么? 在文中有何作用? 2、文章第13段写了什么? 在文中有何作用?
读一读,写一写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鬃 驮 掺和 脊背 枉读 磨磨蹭蹭 欣慰
课文理解
1、作者为什么对“我的第 一本书”永志不忘?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 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它有何含义?
语言品味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 寒的大自然感受到一点生命的 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为什么 童年没“幽默”?“生命最初 的快乐和梦幻”指什么?)
体验反思
学习本文,你对作者最 大的感触是什么?受到 什么启示?
推荐阅读
阅读《随鸟走天涯》中 有关“大书小书”中文 章,体会作者情感及写 作方法!
❖1、作者追忆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 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 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 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 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 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命运,以及在 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 趣和温情.
❖2、因为这第一本书,不仅仅是 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 的第一课, 这人生的第一课,蕴 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 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小结
❖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 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 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 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 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自提请
八年级语文下《我的第一本书》赏析

《我的第一本书》赏析《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了作者与第一本“二部识字课”的深厚情感。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首先,文章通过追忆童年时代的“第一本书”,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感慨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作者通过描绘自己与第一本书的不解之缘,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人性的洞察。
他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展现了苦难生活中的人性光辉。
其次,文章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
牛汉的文字如同他的诗歌一样,充满了力量和情感。
他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自己与第一本书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他对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透露出作者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文章还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描绘自己与第一本书的故事,展现了他在那个特殊时代的成长历程。
他通过与书的故事,展现了自己的坚韧和勇气,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人性光辉。
这些具体的事例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最后,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意义深刻。
通过追忆自己的第一本书,作者不仅展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对人性的思考,同时也向读者传达了对苦难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
这种思想意义不仅对当时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综上所述,《我的第一本书》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回忆性散文。
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意义,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能够获得对苦难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5篇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5篇第1篇示例:《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教育书籍,故事内容简单易懂,寓意深刻,能够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对《我的第一本书》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对书籍的热爱。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设计,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课前导入老师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有没有自己的故事?你梦想中的书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为接下来的阅读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阅读故事老师可以给学生分发《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书,让他们自行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停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情节、人物性格及内涵。
学生也可以自行发挥想象,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第三课时:故事分析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我的第一本书》中的主题和寓意,让他们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通过互动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四课时:创作活动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想象,编写自己的第一本书。
可以让学生在班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课时:课堂总结老师可以对这一次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整个过程并进行反思。
可以询问学生对《我的第一本书》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未来的阅读和创作充满信心。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的第一本书》这本书可以成为学生们阅读和创作的启蒙之作,帮助他们培养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也可以通过这本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希望学生们在这个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更加热爱阅读,更加热爱创作,成为有思想、有创意的未来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人赵文学
班级八(3)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体会作者的生活境况。
2、过程与方法加强默读以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加强联想与想像能力的培养,准确把握词语或短语本身的意思,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难点加强联想与想像能力的培养,准确把握词语或短语本身的意思,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预计达成目标
一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记载着知识与真理,传承着文化与文明。
今天,人类正进入了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学习、读书成为全人类生存的必需。
“书富如海,百货皆有”。
读书,获取书中的知识,读书,为求命运的改变。
诗人、作家牛汉的“第一本书”,抒写的是深沉的父子情,真挚的同学情以及那段苦难生活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牛汉,原名史承汉,诗人,作家。
又名牛汀,曾用笔名谷风。
1923年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
1941年起开始发表诗作。
已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的面前》《爱与歌》等。
背景:本文选自《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下)(同心出版社2002年版)。
“我的第一本书”不是诗人自己写的第一本书,而是指作者童年时代用过的有特殊意义的小学教科书,是父亲为我誊写的。
以此为题目作为文章写作的线索,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苦难的读书生活。
三.检查预习作业
1.形近字
薯shǔ(红薯)蜜mì(蜜饯)裁cái(裁剪)熟shú(熟悉)
署shǔ(署名)密mì(秘密)栽zāi(栽树)塾shú(私塾)
暑shǔ(暑假)
2.词语释义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也说知书达理。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内容简介文章从一位诗人的来访自然引起本文的话题——“我的第一本书”,即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语文)课本。
围绕“我的第一本书”作者回忆了在上个世纪初偏远乡村的落后,文章主要叙写了父亲发现我国语课本残缺的秘密并为我和好友乔元贞抄书、装书的故事,着力回忆了童年时代人生的一段苦难历程。
中心思想这篇散文,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读过的“第一本书”的经历,歌颂了深沉的父子之情,真挚的同学朋友之情以及那段苦难生活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
表现了上个世纪初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的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弄清结构思路:诗友来访,引出话题终生难忘
第一部分(1)第一本书,小学国语第一本书父亲的书,稀奇珍贵三人第二,父亲生疑,父子情深第二部分(2-13)父考背书,抄书订书同学情厚商量转学,大开眼界朋友情挚补叙念书,交
代结局第三部分:(14)影响至深,不能忘本,点明题旨。
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2.完成课后练习p28页第一大题
二第二课时六.写作特点1.诗化的散文。
本文作者牛汉是位诗人,写起散文来也很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
不是那种轻飘飘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在第一自然段里作者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这句话很有诗意,但又似乎有点儿玄妙.这与“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昧的话题。
2.凝重的童趣。
尽管作者说“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荒寒。
但文章仍表现了美好的童趣。
写“我”对父亲亦真亦假的回应“第二名”,父亲险些被我蒙蔽;写“我,与狗的课堂双簧,所有这一切九无不让人在笑过之后担忧起来,进而让人痛惜,感慨万千。
3.无形的技巧。
大巧似拙,大象无形。
真正机巧的文章浑然天成。
文章数次设置悬念,引人人胜;运用辅笔,采取前后照应、对比等手法,用得自然,不留斧痕。
七.疑难探究 1.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
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
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
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
“是他一生惟的一本书”了。
“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了(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
”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了。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的小伙伴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地思考着生活和人生。
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说“我的童年没有幽默”,但就我看来,文章中作者写自己得“第二名”及课堂上演出“人狗双簧”却很有趣,让人发笑,这不是幽默又是什么?
答:作者说“我的童年没有幽默”,是针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艰辛和痛苦而言的,这是童年给他的整体印象。
而就童年的某一细节而言,儿童的好奇、天真与淘气是与生俱来的,就是面临战争和死亡也无法阻止儿童对生命快乐的追求。
3.文章题为“我的第一本书”,这个标题除了指代作者读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还有更深的含义吗?你觉得还可以怎样去理解?(课后习题第一题第1小题)
答:(1)我认为还可以解释为“人生的第一课”,蕴涵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还可以这样理解:童年的生活是我的第一本书,苦难的艰辛让我明白了人生不可忘本.联系全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4.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答: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问,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
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5.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答: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
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
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
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八.作业完成课后练习p11页第一大题
九.小结:通过学习学生体会了作者的生活境况,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p align=right>赵文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