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优秀8篇)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优秀8篇)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优秀8篇)《我的第一本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自主阅读,理解字里行间的深意。

(2)合作探究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过去苦难的生活下,“我”读书的困难。

(2)人不能忘本,要珍惜今天读书的好条件。

二、教学重点感悟“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导入:从自己的书籍导入,联系到课文的主体内容。

点到核心词语:第一把握课文的主要结构。

把握课文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请一学生快速的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人物:我、乔元贞、“弄不成”、我的父亲环境:20~30年代、动荡;贫困落后的乡村情节:分书——深厚的同学情谊补书——对孩子的理解送书——真挚的同学情谊主题:本文以我的第一本书为线索,通过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的情感、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点出了作者对于贫困落后的家乡的独特感受。

1、这篇文章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人物:(父亲)父亲: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感情,对孩子乐于负责,同时也乐与助人。

(可以和《羚羊木雕》一文中的父母相对照。

)父亲为什么要修书:(1)对孩子之间情谊的支持。

(2)与乔元贞父亲乔海的友情。

2、我:同学间真挚的情谊。

3、乔元贞是一个很聪明出息的孩子,为什么中途要辍学。

贫困。

4、有人说文章的结尾交代乔元贞的处境是一个败笔,你是怎样看的?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八年级第二册语文《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及教案

八年级第二册语文《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及教案

八年级第二册语文《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及教案教案又称教案,是教师在备课后设计的具体教学计划。

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上课时间、班级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上课进度和时间分配等。

下面小编将为大家带来八年级第二册关于语文《我的第一本书》的课文和教案。

03010文本诗人蔡其蛟来访时,看到我写在稿纸上的题目,以为是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

我说:“不是,是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普通话课本。

”他笑着说:“课本上有什么可写的?”我向他解释说:“但这一次让我终生难忘。

很像德国布劳恩《我的第一本书》里的一组画,但看完很难笑出来。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一点来自寒冷大自然的人生之初的快乐和梦想。

我们家有很多书,是我爸爸的,不是我的。

我父亲在北京大学上学。

大革命失败后,他带着一盒书和一袋红薯回家了。

书和红薯在我们村是很奇怪的东西。

父亲图书馆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书,还有《父与子》、《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

我经常好奇地浏览,不能阅读和识别图片。

奶奶笑我说:“你管这叫瞎狗看星星。

”在那些大杂志里,有我们家的“鞋子”和五颜六色的窗花。

书中有许多精彩的东西。

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我是在立春的时候上的小学。

暑假的第二天,爸爸回来了。

我看着院子里晾晒的麦子,不停地驱赶麻雀。

我奶奶讨厌小麦拌麻雀粪。

新打出来的小麦,晒在太阳下有一股甜味,很容易催眠催梦。

父亲把我叫醒,我看见他用手翻动着金黄的麦子。

他转过身问我:“你考了哪里?”我说,“第二名。

”父亲摸了摸我额头上的“马鬃”,如释重负地夸我:“还不错。

”奶奶在屋里听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只有三个学生。

”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外婆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

”我不能用一只手告诉你几个手指。

村里的人都知道。

父亲板着脸对我说:“把书拿来,我考考你。

”他当场坐了下来,我磨磨蹭蹭,不想拿到手,我受不了靠背书看书,我怕他看到那本惨不忍睹的教科书会生气。

3《我的第一本书》

3《我的第一本书》

(1-2)引出话题第一本书(难忘)。 引出话题第一本书(难忘)。 (3-9)第一本书的来历。 第一本书的来历。 10)进一步交代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 (10)进一步交代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 (11-13)与第一本书相关的人或事。 11-13)与第一本书相关的人或事。 (14)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 14)呼应开头, 记之情(不能忘本)。 的珍视铭 记之情(不能忘本)。
下列红色字体你会读吗: 下列红色字体你会读吗:
幽默( yōu )凄惨( qī )奥秘( ào ) chān)磨蹭( mó ) 马鬃(zōng 掺和( ) wǎng 翻来覆去( fù ) 枉( )翻来覆 ) 脊背( jǐ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义深长.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义深长. 凄惨: 凄凉悲愤. 凄惨: 凄凉悲愤. 奥秘: 奥妙神秘. 奥秘: 奥妙神秘. 一次又一次; 重复. 一次又一次;多次 重复. 翻来覆去: 翻来覆去: 温厚:温和宽厚. 温厚:温和宽厚. 掺和: 掺杂混合在一起。 掺和: 掺杂混合在一起。 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知书识礼: 知书识礼: 酷似: 极其像。 酷似: 极其像。
…… 恍惚之中听见一声 石破天惊的咆哮, 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 腾空而去, 我看见了火焰般的斑纹 火焰似的眼睛, 火焰似的眼睛, 还有巨大而破碎的 滴血的趾爪! 滴血的趾爪!
——《华南虎》 《华南虎》
牛汉,原名史成汉, 蒙古族,当代诗人。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 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 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 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 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 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 是不幸,还是喜悦, 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 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 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 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 是人生的本色吗? 是人生的本色吗?

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了解记叙文的写作和写作顺序。

3.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激活生活,感悟课文的父子深情,同学深情。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内心的复杂的,了解那苦难的生活。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2.品评重点语句,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方法1.阅读法2.讨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还记得你看过的第一本书吗?(一般来说不记得了,如果有记得的,就和他一起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形)2.但是我们现当代著名诗人——牛汉(原名史成汉。

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确深深的记得自己所读的第一本书。

(请同学翻开课本,一起齐读课文上的方框里文字)二.新授:1.为什么作者会对第一本书那么念念不忘呢?那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有一个什么样的动人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己大声的朗读课文三遍,思考课后的)2.给生字词正音。

幽(yōu)默凄(qī )惨(cǎn)奥(ào)秘(mì)翻(fān)来覆(fù)去磨磨蹭(cèng)蹭3.“我的第一本书”是哪一本?(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4.“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我的第一本书”被我拦腰截断,上半部分送给了同学乔元贞,只留下了下半部分,父亲了解详情后,用白纸帮我们补好内容又装订好送给我和乔元贞。

)5.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念念不忘这本书?(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再作总结:里面饱含着父子之情——父亲对我学习的关心,对我朋友的同情,帮我补写课本并装订好送我和我的同学,带我去崔家庄小学念……;也饱含着同学之爱——把自己的书分半本给乔元贞;还有作者难以忘怀的狗——人狗的默契和难得的童趣。

)6.你读了作者的故事觉得辛酸,想笑却笑不出来,很沉重吗?为什么?(生活太苦了,条件太差了,作者那时的生活太可怜了。

巧抓教学线索,高效利用课文——《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巧抓教学线索,高效利用课文——《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江苏教 育 . 中学教 学
I 【 教 学 设 计 】 l
责任编辑 梅 香
巧抓教学线索 , 高效利用课文
《 我 的 第 一本 书》 教 学设 计
曼 塞
【 教学创意 】
《 我 的第一本书》是著名诗人牛汉 的一篇 回忆 童年 生 活的散文 。作 者结合 童年生活抒 发 了 自己的人生感
明确 : ( 1 ) 第3 节 中, 父亲很 少 回家 , 但一 回家就关
心“ 我” 的成 绩 . 让人很感动 。 ( 2 ) 第 3节 中 , 当得知 “ 我” 考 了第 二 名 时 , 父 亲“ 摸 摸我额 头上的 ‘ 马鬃 ” ’ 并“ 欣慰 地夸奖 ” , 让 人 感 受 到 父 亲对“ 我” 的 疼爱 。 ( 3 ) 第 4节 中 “ 父 亲 深深地 叹 着气 ” 看 出 父 亲 的 善
( 2 ) 分 角 色 展 示 朗 读 。要 求 : 其 他 同学 认 真 听 读 , 进
行点评 。
( 3 ) 同学点评 。 要求 : 联系语境点评父 亲的朗读 。 教
师适 时 引导 对 “ 愁苦 ” “ 深 深 叹气 ” 的 品析 。 如果学生点评不顺的话 , 教 师 可 示 范 用 生 气 的语 气 朗读 来 制造 矛 盾 , 引起学生争论 。
3 . 一起 品读第 3 、 4 、 5 、 8节 , 进行 第二 个 阅读活 动 。
( 投影 ) 阅读 课 文第 3 —8 节, 联 系相 关 语 句 , 体会 父 亲 哪 些 方 面 让人 感 动 。
这种 教学创意 , 既提高 了阅读教学 的效率 , 高 效地
利 用 了课 堂 , 又 教 给 了学 生 阅读 的 方 法 , 培 养 了 良好 的 阅读习惯 。

2023年《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

2023年《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

2023年《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2023年《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1各位专家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本书》。

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教材教材简析:《我的第一本书》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主要讲述的都是名人的人生当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他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了解社会人生。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

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活乐趣。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__似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每一个片段都耐人咀嚼。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篇__更容易引起共鸣;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觉得离自己生活相距甚远,但是可以通过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展开想象,去感悟那个时代的生活境况。

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使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进而思考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2.能力目标: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品评重点语句,渗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2. 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决定本课采用采用合作探讨的方法,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三)说学法学习方法: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5篇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5篇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5篇第1篇示例:《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教育书籍,故事内容简单易懂,寓意深刻,能够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对《我的第一本书》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对书籍的热爱。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设计,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课前导入老师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有没有自己的故事?你梦想中的书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为接下来的阅读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阅读故事老师可以给学生分发《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书,让他们自行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停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情节、人物性格及内涵。

学生也可以自行发挥想象,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第三课时:故事分析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我的第一本书》中的主题和寓意,让他们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通过互动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四课时:创作活动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想象,编写自己的第一本书。

可以让学生在班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课时:课堂总结老师可以对这一次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整个过程并进行反思。

可以询问学生对《我的第一本书》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未来的阅读和创作充满信心。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的第一本书》这本书可以成为学生们阅读和创作的启蒙之作,帮助他们培养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也可以通过这本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希望学生们在这个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更加热爱阅读,更加热爱创作,成为有思想、有创意的未来人才。

手工制作教案:DIY《我的第一本书》

手工制作教案:DIY《我的第一本书》

手工制作教案:DIY《我的第一本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常常需要寻找新颖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其中包括DIY手工制作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本篇文章将向大家介绍一款儿童DIY手工制作教案:《我的第一本书》,这款DIY手工制作活动适合年龄在3-6岁的儿童进行,教案内容详细,易懂易学,可以帮助孩子们在学习中增加乐趣。

一、活动目标通过自己DIY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书籍,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步骤1、制作书籍封面我们需要准备一张颜色鲜艳的卡纸,将卡纸从中间对折,然后将其两侧各分割成两个部分,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张可以折成书封的卡纸。

再准备一张白纸,将其折成与卡纸相同的大小,画出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小图案。

在图案下方写上书名和作者的名字。

将白纸贴在封面卡纸内侧,用胶水将卡纸的两侧粘合起来,制作完毕。

2、手工装订书页将一张大白纸剪成半,便得到了两张大小一致的纸,再将其折成半,连成一个小本子。

在折纸的位置处,可以用细线或硬管夹卡紧,然后起笔在纸的折痕处钻眼,钻过之后用线穿起来,打上结,装饰成一个小蝴蝶结,书页就可以手工装订完成了。

3、写下自己的故事在这本小书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写下自己喜欢的故事。

可以是大人讲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编的故事。

要把这些故事形成文字,然后手写到每一页,在最后一页签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

4、小书互换阅读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选择在课堂上进行小书互换阅读,让孩子们相互展示自己的小书。

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能让孩子们体验到创作的快乐。

三、教学技巧1、关注每个学生的创作在课堂中,老师需要耐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创作过程和成果,不仅要赞扬其劳动成果,更需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创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思维在书写故事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邀请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教材概述《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在对生活的回忆中,暗含了牛汉对童年,对人生第一课的感谢。

荒寒的生活中,父子亲情,同学朋友乡邻情义,上学的乐趣构成了牛汉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些生活,其中的故事,历经几十年后,依然是一笔受用无尽的终生财富。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增强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思路方法本文语言浅易,故事内容简单,通过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多层含义,可以由浅入深,从概述故事内容出发,引入人物身上的真情,进而领悟文章的主题。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重在品读重点语句,品味其耐人寻味的深意。

为了加强学生对特定年代苦难生活的感触,采用同题材文章对比教学,以比较阅读来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苦难与人生的意义。

教学目标1.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多重含义。

2.学会结合作品中的重点语句,从而认识“不能忘本”内在意义。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辩证地看待知识与命运,苦难与人生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之间情感。

(难点)品读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记忆的珍视和感激之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导语设计引用导入“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这是现代诗《华南虎》中的诗句,诗人牛汉用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只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

今天,我们将再次学习他的作品,通过一篇回忆性散文来品读这本承载了人生历程中独特感悟的《我的第一本书》。

文本解读1.知识积累(1)字词正音掺(chān)磨蹭.(cèng)脊.背(jǐ)枉.然(wǎng)马鬃.(zōng)迢迢(ti áo)驮(tuó)哄.堂大笑(hōng )哄.骗(hǒng )起哄.(hòng)(2)词语解释苦楚:痛苦。

温厚:温和宽厚。

忘本:境遇变好后忘掉自己原来的情况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也说知书达理。

承载: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担当或蒙受;继承。

挥之不去:指(事务)压在心头,无法排解。

磨磨蹭蹭: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

2.作家作品牛汉,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省定襄县人,蒙古族,当代著名诗人,1923年生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农民家庭,1940年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重要成员,代表作有《悼念一棵枫树》,诗集《温泉》,《牛汉散文集》信息筛选1.阅读全文,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

明确:学生互相补充,使第一本书的概念更加清晰。

是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是作者的第一本书,那本书经过拦腰裁成两个半本,一半送给了我的同学乔元贞,经过父亲的修修补补,成了补全的两本书,一本送给了乔元贞,一本留给自己,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

2.思考一下,围绕第一本书,回忆了哪些人,哪些事?明确:文中讲述到了在崔家庄小学教书的父亲,我的祖母,我的同学乔元贞,我的同学二黄毛,父亲自小的好朋友乔元贞他爹乔海,我的老师“弄不成”。

讲述了父亲考我背书让我随他去崔家庄小学念书;我把国文书裁成两半把半本给同学乔元贞,父亲帮我修补好两本国文书可是乔元贞不能上学了最后他挎着篮子四处卖小东西;在学校里我让大狗小狗捣乱课堂教学,“弄不成”罚我立在院中背书;二黄毛连数都数不上来,最后参加了抗日战争死后受到乡里几代人尊敬。

3.从这些人这些故事中,你品到了哪几种情感,哪种情感表现地最为突出?明确:父子之间的,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村邻之间的真挚情感,主人与狗之间的默契和乐趣。

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父子之情。

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子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

“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问清原委后,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

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

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

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

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

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

”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邻村的友好淳厚的情义。

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人狗合演“双簧戏”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深深感动于儿童时代的那份稚真的童趣,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恶劣、生活窘迫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

4.作者说: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恩劳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你看过卜恩劳的漫画吗?为什么说“酷似”而又“很难笑起来”?学生阅读2-10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明确:介绍布劳恩作品,学生欣赏布劳恩系列漫画《父与子》。

漫画中一个慈父、一个稚子,他们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各种使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善良和爱是其中永远不变的主题。

父亲和“我”都善良、富有同情心并且非常重情重义,父子之间相互信任理解,彼此尊重关爱,这些多像漫画中的那对父子。

而我很难笑起来是因为那一段岁月多么艰苦啊,一本课本要撕成两半,两个聪明好学的小朋友一学期只对着半本书读,一个学期后,聪明的乔元贞因贫困而退学。

合作探究一、这篇文章语言浅显,然而有些句子却耐人寻味,联系全文,理解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中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指什么?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学生思考讨论作答(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出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

能从父亲带回来的书中认画,看书中奇妙的东西,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

生活的艰辛,让生活显得荒寒,然而正是这些书本中的奇妙,父亲的理解和尊重,同学间,乡邻间的真挚淳朴情义,逗狗玩的乐趣,这些童年中的记忆,是生命最初给我的快乐和梦幻。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

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双关的修辞方法,“本”这里指课本,第一本国文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这句话包含着作者对最初的记忆的回忆,有辛酸,有欢乐,告诉我们应该怀着敬爱和珍视之情去铭记过去。

二、问题探究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还特意交代了乔元贞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叫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补叙这点内容?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明确: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的教学经验来看,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大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时他告诉我不能再上学了,这样,“我”把父亲补好的那本书给他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而“我”到条件更好的崔家庄小学读书,上了初中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段就这样永远地失去了,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落后贫困,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作者想要表达对苦难时代的辛酸诉说,对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想让我们去思考生活和人生的关系。

拓展延伸我的第一本书张洁我本以为,这一辈子再无出路了。

永远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被世人歧视,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为贫困所苦,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聪明才智,因为连发现它、测试它、实现它的机会都没有。

那时我已年近四十,心力、体力都不允许我再做片刻的迟疑,但是除了痛苦的人生经验,我几乎是赤手空拳。

大学毕业后二十几年单调的、不让人有独立思考的、等因奉此的小公务员生活,可以把任何人的想象力磨得溜光。

唯有那怎样也不肯死去的对文学的爱好,给我一线希望。

但是爱好并不等于“能够”。

“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以为他们是最不幸的,白白耽误了十年青春。

然而我们这一代人,被耽误的,何止是十年?在文学这一块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土地上,我开始了为时过晚的耕耘。

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我写得很苦,前前后后修改了五遍。

投稿《人民文学》杂志,又被退了稿。

我又将退稿投向《北京文学》。

也是一位女编辑,诗人张志民的妻子付雅雯。

却得到意外的关注,一字未动的发了头条。

引起了社会的注意,并且在1978年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写作。

我只有一间房子,晚上为了不影响母亲、女儿的休息,我在厨房的切菜板上写。

在洗衣服时,或是上班的路上进行构思,就这样慢慢地集成了我的第一本书。

当我第一次把稿费交给母亲的时候,我对她说:“妈,我们终于有钱了,您可以不必再去卖冰棍、卖牛奶了。

”母亲哭了。

我要说明的是,我从不歧视卖冰棍、卖牛奶的工作。

相反,我认为凭自己的劳动挣饭吃,比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或剥削生活光彩得多。

我自己因为入不敷出,白天忙完办公室里的工作,晚上还要给工厂缝手套,给工程师抄讲义,以补偿工资收入之不足,母亲正是因为年迈,才从小学教师的位子上退休下来,但是为了帮我支撑这个家,不得不替奶厂卖牛奶,替冷饮厂卖冰棍。

她一生坎坷,自幼丧母,倍受后母的虐待。

结婚不久,又被我父亲遗弃,一个人拉扯着我,吃糠咽菜,千辛万苦才把我抚养大,又供我读了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