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科学史地图

合集下载

了解中国发展历史 PPT课件 图文

了解中国发展历史 PPT课件 图文
和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对于不足 委婉的提出。如我在刘艳景同学的作业本 上这样批道:你很聪明,学习历史很有天 赋。回答问题能抓住要点,在而且思路清 晰正确,还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 很欣赏你,望你以后能把字写得漂亮点好 吗?加油!! 之后通过观察,我发现 他上课听讲更加专心,回答问题更加积极。
不断增强同学们对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 认同感。
一、教学目标
• 2.中国近代史部分

通过学习:1)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有: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张謇、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
重大历史事件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三、课程设计思路
• 1.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
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 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 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 2.历史课程七、八年级为中国历史,并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
一个是公元前,一个是公元后,则两数相加减一即可。能够较为清晰地叙述相关的史事,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
方法,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
• 4)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不断增强同学们对祖国历史的兴趣。如商周青铜工艺的成就、中国四大发明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设,以及医学和科技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成就学习,
史、中国现代史三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 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 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 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 的过程。

中国文化概论-第7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中国文化概论-第7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蔡伦和造纸术
蔡伦(公元62-121), 字敬仲,湖南郴州人, 公元75年入宫为宦,公 元87年任尚方令,掌管 宫廷手工作坊,公元 105年发明造纸术,公 元114年风龙亭侯。公 元121年去世,葬在封 地。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成为了主要书写材料。
切麻---洗涤---浸灰水---蒸煮 舂捣---打浆---抄纸---晒纸
科学中心。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中心 的所在地不断转移。
16世纪在意大利(1540~1610)。 创 学
17世纪在英国(1660~1730)。
造术 要要
18世纪在法国(1770~1830)。
刺自 激由
19世纪在德国(1870~1920)。
20世纪在美国(1920~至今)。
欧 美 地 图
二、中国古代科技 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4.印刷术:
唐代有雕版印刷。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作坊
雕刻木板
工艺过程如下:把硬度较大的木材创平、锯开,表面刷一层稀浆 糊,然后把写好字的透明薄纸,字面向下贴在木板上,干燥后用刀雕 刻出反向、凸起的文字,成为凸版。经过在版面上刷墨、铺纸、加压 后,便得到了正写的文字印刷品。
早期的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
明代架火战车
这是一种独轮车装载 火箭的战车,前有锦帘, 需要时可放下挡铅弹,车 两侧设置六筒火箭,计160 支、火铳2支、长枪2支, 此车由两人操作。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2.指南针: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了指南针制造法。 当时军队配备指南鱼,用于夜行军。南宋海 船装备针盘(磁罗盘)。
• 刘徽《九章算术》第一次提出极限思想, 计算出圆周率为3.1416

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一)中国科技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成就◇《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

◇《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尤其是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写得很系统,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八条”。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被后人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东汉科学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之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人制作地动仪早一千七百多年。

◇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东汉的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可以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这一发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令东汉的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南朝的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

他著有《缀术》,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北朝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西晋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他绘制出了《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新世纪版国家大地图集

新世纪版国家大地图集

知识库
模型库
预案库
面向国家安全的信息服务 国防安全、重大工程、应 急防控等 面向社会发展的信息服务 “十二金”工程、数字城 市、区域可持续发展…… 面向科学研究的信息服务 区域模拟、全球变化、预 测预警…… 面向公众和企业信息服务 移动位置服务、汽车导航、 物流配送……
自 然 灾 害
基础 服务 技术
在新版国家地图集中除了一系列详细的解析型地图、组合型评价地图外,迫切 需要放置大量的预测预报地图和规划决策地图;就专业而言,各类资源评价地图、 环境动态监测地图、生态退化与恢复地图、防灾减灾战略规划地图、城市与区域综 合应急反应地图、区域可持续发展地图、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地图等都是新世纪版 国家地图集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其科学内容体系的新亮点,实现从数据中挖掘信 息,从信息中发现知识,从知识中提炼决策方案,集成多模型和群决策方案建立地 学信息图谱精品成果等一系列升华和飞跃。
功能定位知识的传播功能科学参考功能知识的传播功能科学参考功能面向决策支持的专业模型应用服务基于多媒体的科学可视化服务智能搜索和空间定位服务地图导航服务多种个性化的信息定制发布交互对弃式信息咨询和沟通服务实现科学理念技术体系服务水平三位一体的提升和创表现形式定位网络版电子光盘版印刷版可采用四开和大八开两种开本幅面既不失国家大地图集的厚重和气势又便于携带与使用拟采用高密度和大容量的dvd光盘以适应海量数据的存储将建立长期运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大地图集新世纪网站编辑ppt地图制印自动化编辑ppt遥感信息机理多尺度多维动态地理空间综合数据库海量空间数据处理增值服务技术基础服务技术决策服务技术计算服务技术第三代网络与空间信息网格计算技术面向国家安全的信息服务国防安全重大工程应移动位置服务汽车导航面向公众和企业信息服务移动位置服务汽车导航物流配送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

谭其骧主编。

自原始社会至清末,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20个图组,共304幅地图(插图未计在内)。

地图全部采用古今对照。

本图集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编纂,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严重干扰,1975年出版了内部版更是错误百出。

1982年起陆续出版了1-8册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资料!目录1简介1. 1.1 内容2. 1.2 底图2作者简介3总编例1. 3.1 概述2. 3.2 若干幅3. 3.3 分幅图4. 3.4 断代年代5. 3.5 结语4书籍历史51996年版1.2.1简介内容内容包括:已公布的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的重大遗址,各民族政权的疆域或活动范围、政区和一些部族的分布,秦以前可考地名、秦以后全部可考县以上政区(含县)和县以下重要地名的位置或范围,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塞、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及海岸线、岛屿等。

各册都有编例和地名索引,共收地名约7万个。

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1-8)》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

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

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
成就
四康熙帝和清初全 国地图的测绘
六其他科技成就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九机械制造的新成就
十自然观和宇宙论方 面的论争
本章小结
一经济和科技文化繁 荣的大帝国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 高
三冶金和纺织技术
四都市建设和桥梁工 程
五地理学的成 1
就和大运河的 开凿
2
六算经的注释 和数学的发展
3 七天文学和杰
出的天文学家 一行
4 八雕版印刷术
的发明和造纸 技术
5
九炼丹术和化 学的发展
自然观和学术 争鸣
5
本章小结
01
一封建制度 的巩固与科 学技术
02
二农业科学 技术和水利 工程
04
四天文学体 系的形成和 杰出的科学 家张衡
06
六地图测绘 技术与疆域 地理志
03
三生产工具、 兵器的铁器 化和冶铁术 的成熟
05
五数学体系 的形成
01
七医药学体 系的充实与 提高
02
八造纸术与 漆器工艺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
传统
数学
普及读物
知识
技术
天文学
修订版
教材
书 发展
自然观
中国科学 技术史稿
体系
成就
科学
科学家
小结
农业
内容摘要

地图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地图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地图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一、原始地图地图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今天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地图是距今约4700年左右的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图1-5)。

距今约4500年左右的古代巴比伦地图(图1-6),是制作在粘土陶片上的,绘有山脉,四个城镇和流入海洋的河道。

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从近代发现的太平洋海岛原始部落用木柱制作的海岛图,用柳条、贝壳编缀的海道图等,证明原始地图仅起确定位置,辨别方向的作用,可能都是些示意性的模型地图。

在中国,据《世本八种》记载,黄帝同蚩尤打仗,曾使用了表示“地形物象”的地图。

有记载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夏朝的九鼎。

九鼎是当时统治权利的象征。

在九鼎上除了铸有各种图画外,还有表示山川的原始地图。

后来在《山海经》中,也有绘着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

在周代的《周礼》一书中,至少有15处提到有关的图籍,其中13处较明确地记述了地图。

专题图中有全国交通图(“司险掌九洲之图,以周知其川林山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这是世界上记述最早的交通图。

据史学家考证时间约在公元前1027年,河北平山和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文物,确凿的证明了我国记载古地图的历史事实。

这些地图已有了比例尺和抽象符号的概念,说明了这些时期我国地图发展已开始从模型地图向平面地图过渡。

二、古代地图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地图成为军事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

《管子.地图篇》指出“凡宾主者,要先审之地图”,精辟阐述了地图的重要性。

《战国策·赵策》中记有“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候之地,五倍于秦”,表明当时的地图已具有按比例缩小的概念。

《战国策·燕策》中关于荆轲刺秦王,献督亢地图,“图穷而匕首见”的记述,说明秦代地图在政治上象征着国家领土及主权。

《史记》记载,萧何先入咸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反映汉代很重视地图。

我国发现最早以实测为基础的古地图,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挖掘出的公元前168年的三幅帛地图: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

李约瑟中国古代伟大科技发明难题组图

李约瑟中国古代伟大科技发明难题组图

李约瑟中国古代伟大科技发明难题组图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对我国古代的科学和技术成就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撰写出世界闻名的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化》,中译文书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史》。

在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自己没有找出令他满意的答案,很多的中国人也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个问题提醒着我们,不断去反思中华民族的科技文化传统。

带平衡翅的青铜箭镞,后掠的尾翅使射出的箭飞行稳定,其功能与现代导弹的尾翼相似,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100年),江西省新干县出土(存江西省文物考古所)一枚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箭镞,至今牢固地嵌在当时遇害者骨骼中,北京地区出土(存首都博物馆)曾侯乙编钟,埋藏地下2400年之后,仍然能演奏哀婉动人的乐章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出土(存湖北省博物馆)战国时期的青铜鉴缶,中央是盛酒的容器,缶的外壁和酒器之间放冰,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出土(存湖北省博物馆)“文信”青铜方孔圆钱,吕不韦担任秦国丞相时所铸,因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钱上书大篆体“文信”二字。

这种设计便于批量制造金属货币。

公元前三世纪(存辽宁省博物馆)持罗盘陶俑,陶俑手中持一罗盘。

高22点2厘米,江西临川朱济南墓出土,南宋时期(1127到1277)(存江西临川上渡文物管理所)灵渠小天平滚水坝,灵渠开凿于公元前214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纸地图,这张地图所用的纸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纸,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存甘肃省博物馆)西汉的铜齿轮,采用这种奇异的齿形,可以传送巨大的力量,带动复杂的机械装置。

高0点9厘米,外径1点5厘米,陕西长安洪庆村出土(存中国国家博物馆)带“六博”图案的青铜镜,这枚铜镜的背面纹饰有四组对称的直角形、丁字形和曲尺形图案,有标识东西南北方位的动物图案,是中国古代称为“六博”的棋盘。

今天人们一直不知道这种棋的对弈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科学史地图(大众阅读文本)一.五方之学将典章学术按照所在地域郡望条分缕析,绘成地图或是指掌图的尝试自古代就有了。

《论语·微子》篇里论及鲁哀公时礼坏乐崩,乐师散亡的情况时说:“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陈,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这不是一幅简略的鲁乐流布图么?《汉书·儒林列传》记载:“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这也可以看作是战国时期的儒学地图。

自1957年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今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前身)成立以来,科学史这门学科支蔓流衍,各有师承授受,迄今五十余年,各地研究者也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研究风格、独门技艺。

现在依上述体例,以地为经,以人为纬。

按东西南北中五方配位分别择出位于上海的上海交大科学史院、位于西安的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大科学史与科技考古系、位于呼和浩特的内蒙师大科技史系以及位于北京的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这五个研究机构,一一胪列当地学人的学术劳绩,庶成一幅简略的当代中国科学史地图。

不过由于笔者的客观学力与主观偏好,所述成果偏于天算物理方面,因此这幅简图远非全面,这一点是要事先向读者说明的。

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北京)甲.研究特色:历术渊深中国天学自古分占星、历术二途,对应于正史中的记载分别为天文志(《史记》称天官书)与律历志。

今舍天文志不论,对于律历志的研究,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

究其原因,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历来就是为少数专门家所掌握,且带有较大的神秘色彩,本来就不为一般人所了解,统治者为垄断“通天”特权起见,甚而立法禁止士人“私习天文”,此其一。

此外,这些术语与现今天文学界所通用者迥然不同,再加上这些术语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往往义同而名舛,或者名同而义异,或者仅昙花一现,或者晦涩玄虚,即使是在字面上的理解亦属不易,此其二。

又由于其内容深含天文学与数学的意义,如果不具备必要的天文学与数学知识,即使廓清了有关术语的变化线索,也难以阐释其数理性质,此其三。

虽然繁难,但是要还原中国古代天学实相,这座堡垒必须被攻破。

扎硬塞、打死仗的工夫还是要下。

不过仅凭一人之力万万不能做到,须得曾、左、李、胡水陆并进,“集团作战”,才能破解一部部“天书”。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这五家研究机构中资格最老、声望最著,门下集结着多位高手,其中深通历术者亦不乏有人。

他们劳作的实绩,或自著、或合作,也一部部地印出来,成为一大历术系统,在五家中独占鳌头。

今选择其中七人,仿全真七子体例,介绍如下:乙.历术七子丹阳子陈美东1.《古历新探》,这本书很像马钰传授给郭靖的“金雁功”,属于正派玄门内功。

它不能用来直接破解任何一部具体的历法,正如“金雁功”不能用来攻杀克敌一样。

但如果掌握了这本书的精要,却可以通读任何一部古历而不堕五里雾中。

初学历术者如果从此书入,可谓取法乎上。

2.《历代律历志校订》,这是美东先生的外家横练之作。

二十四史中凡是有律历志的,这本书都一一为之校订,纠错补讹,顺便把算法写出来。

不过没有读过《古历新探》的人,这本书是读不懂的,硬要索解,必入魔障。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两部书很像《九阴真经》的上下篇。

3.《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这本书与历术没有什么关系,但列在这里,是为了显示陈先生的另一个侧面。

王重阳曾说过:“学武的要精进苦练,学道的却要淡泊率性,这两者是颇不相容的”。

美东先生却武道双修,这本书是他学道的产物。

最后八卦一下:美东先生和马钰都作过掌门,这也是把他划到“丹阳子”中去的原因之一。

长春子薄树人。

1.《〈太初历〉和〈三统历〉》、《〈纪元历〉解》《〈授时历〉中的白道交周问题》,这是薄先生三篇解历的文章。

当年丘处机与江南七怪斗到生死关头,使出“同归剑法”,招招狠、剑剑辣,纯是把性命豁出去的打法。

我读这三篇历术文章,分别处理汉、宋、元三朝历法,文风凌厉,有一种不彻底解决疑难就决不停笔的气魄,感觉像是攻向敌人要害的三招犀利剑术一样。

2.《中国古代天文文献的分类》、《东汉到近代中国天文类文献简论》、《经部文献中的天文学史料》,这是薄先生的三篇文献学文章,登高一望,众旗皆靡,显示出深厚的内力。

醉仙楼上丘处机将醇酒逼出足底的内力,令七怪啧啧称奇。

内功与外力皆臻上乘,这是把薄先生列为“长春子”的原因,也是在这里分别列出两组不同风格的论文的原因。

玉阳子陈久金《回回天文学史研究》当年玉阳子王处一独足跂立凭临万丈深谷,使一招“风摆荷叶”,由此威服河北、山东群豪。

而久金先生的“风摆荷叶”,应当数这部《回回天文学史研究》了。

回回历法主要部分有月日顺序,星期排列,十二宫日期的推算,交食预报,五星运动的推算。

久金先生历时七年,将其一生研究生涯中最精华的阶段贡献给回回科技文化的研究,终于成此大作。

而王处一也曾洞居九年,刻苦修练,以致有“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的诗咏。

每当我读这本书时,总会想到那位凭临万丈深谷之上,大袖飘飘,前摇后摆,却始终跂立翩然的玉阳子。

长真子刘金沂《麟德历交食计算法》《麟德历行星运动计算法》《隋唐历法中入交定日法的几何解释》,这是刘先生不多的几篇文章中的三篇。

自科史所的诸位历术高手中,天不假以年寿而未尽其才的恐怕要数这位四十六岁的刘先生了。

关于他的工作,下一章将会介绍的曲安京曾评述道:“刘金沂英年草逝,文章虽然不多,却大都在隋唐历法的日食与行星等十分困难的问题上,他所清理出来的天文模型是漂亮的、清晰的,其结果非常重要”,有赞美,也有惋惜。

美东先生亦在总结性著作《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天文学史研究五十年》中对刘先生的隋唐历法工作评价道:“原计划是要通解之,但只发表了三篇文章就英年草逝,至为惋惜”。

因此在这里列出他的这三篇论文,以见其未尽之才。

昔长真子谭处端为西毒辣手所伤,享寿不永,天罡北斗阵从此成为殘阵,不复当年威力,是武林中一大伤心事。

因此把刘先生列为“长真子”。

长生子胡铁珠胡铁珠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在自然科学史所获硕士学位,现任副研究员,专业方向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主要兴趣为中国古代历法和明清天文学史。

曾参加科学院八五重大项目“中国天文学史大系”及国家九五重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题研究。

在历法方面的成果是与薄树人、陈美东等先生合著的《中国古代历法》,收入“中国天文学史大系”。

能与陈、薄同列,功力想必不凡,故列以为“长生子”。

顺便八卦一下:胡氏是薄先生的高足,并在薄先生身后负责汇集和审校他的文稿。

广通子韩琦韩氏的研究方向以中外科技交流史为主,尤以17、18世纪中法科技交流见长,著有论文多种。

清代法国来华教士颇有习中国历术者,如毕奥、宋君荣等人。

所以要想弄清中国历术的西传情况,不可不读韩氏著作。

国际学术研究、访问活跃,从1992年始,总计游历过日本关西大学、德国柏林工大、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人文之家、美国普林斯顿研究院、香港大学等地,往来三大洲、纵横几万里。

并且娴于外语,据自科史所网站简历:其人精通英语,流利阅读日语、法语专业文献,且粗通德语、拉丁语。

故以之为“广通子”。

清净散人徐凤先把徐凤先的工作与韩琦的工作对比一下是很有趣的,因为两人的专精所在恰为一早一晚。

韩氏履其尾,晚至18世纪;而徐氏捽其首,早至上古三代。

其他五人或汉或唐,亦宋亦元,七人合璧,可以成就一部完整的中国历法通史。

徐氏的路数,在于她的“美人三式”。

一为甲骨式,如《帝乙祀谱、帝乙在位年与商末岁首》;二为吉金式,如《以寝孪方鼎、肄簋为元祀的帝辛祀谱》;第三式为考古式,如《从大汶口符号文字和陶寺观象台探寻中国天文学起源的传说时代》。

至于列她为“清净散人”的原因,这里就无须饶舌了吧。

三.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西西安)甲.研究特色:算法复原按照曲安京先生的分析,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存在两次运动。

其中李俨与钱宝琮领导了第一次运动,以“发现”历史上有什么数学为特征,其高潮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中叶。

在这个时期,数学史家们必须直接从原始的数学文献中找寻他们的发现。

一方面,对于所“发现”的事实本身,有一分证据,做一分结论,绝不允许掺杂个人的臆想。

另一方面,尽量用现代数学的概念与方法通俗地解释或证实所发现内容的数学意义及其正确性。

而在吴文俊领导的第二次运动中,数学史研究范式中的“发现”被扩展到“复原”。

这个阶段的数学史家开始关注历史上的数学是如何做出来的。

数学史研究中的“复原”,是对数学史实的一种合理重建,通常的情形下都是基于某些间接的历史文献,对已经“发现”的历史上的数学概念、思想、方法、定理或算法等进行“复原”。

概而言之,“发现”的是结果,“复原”的是过程。

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所擅长的,就在于这种过程的复原。

乙.曲门师徒曲安京:“一匹来自北方的狼”曲先生在回忆1987年刚刚研二的他到北京去进修天文学与天文学史时这样写道:“那一年的冬天,北京的大街上到处都游行着齐秦的‘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有时候一个人徜徉在夜幕下的校园里,耳边呼啸着凄厉的北风,联想到旷野中那匹茫然的狼,不免觉得前景有些惨淡。

但是,就在不远的地方,分明有一处辉煌的所在,那里聚集了太多精明的猎手,有些人在追逐新的目标,有些人在捕食受伤的猎物,还有些人在争夺那些已经死亡的牺牲品,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捕猎的高潮即将过去,猎物正在减少,有些人甚至已经开始打扫战场了。

面对这样严酷的情况,“我有些于心不甘。

就像歌里的那匹无知而又野心勃勃的狼,‘咬着冷冷的牙’,血液里却澎湃着一种年轻的、无可遏止的冲动……竞争,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竞争仅仅寄托于争夺并占有那些濒死的猎物,而不是去发现一些新的鲜活的目标。

”下面就是对于一部分曲氏“新的鲜活的”猎物的介绍:1.《中国古代历法天文常数系统探源》与《中国古历若干典型算法的数理分析》:这两篇作为曲先生博士论文的内容,收录在《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探析》这本书里。

在这两部早期的著作中,曲氏后期的研究内容与风格已粗露端倪:前者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常数与算法是如何选择与构造的;后者则阐述这些常数与算法是如何应用的。

2.《中国历法与数学》与《中国数理天文学》,这两部著作是本世纪的作品,可视作上面两篇的增订版。

前者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常数系统的发现与应用,发掘了一批从未引起学术界注意的太乙术数中的历法。

关于后者,作者则说:“我只是希望有这样一本书,说清楚一件事情:什么是中国数理天文学”。

忽忽二十多年已过,当年那匹初出江湖的幼狼已不再孤独地嗥叫于旷野之中,身旁也有了同伴。

经验或许不如乃师,但捕捉猎物的目光同样敏锐,其中将眼光投向异域,研究外国天算的亦不乏有人。

不过内容虽然各自有异,但所采用的算法复原的方法却依然能够看出曲氏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