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8226;雪教学设计 浙教版

合集下载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雪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自然美景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与理解。

(2)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抒发。

(3)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2)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雪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雪的美丽。

(2)引导学生分享对雪的感受和记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下注释,自主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背景,理解诗人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积极的评价。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诗歌的背诵和理解。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合作态度、交流技巧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沁园春·雪》。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雪的作文。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雪的感受,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雪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描绘的雪景。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诗歌的内涵和修辞手法。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提高合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 讲解诗歌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感。

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 能够理解并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能够解释诗中的难词难句,理解诗文的整体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诗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对雪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 通过对诗中英雄人物的赞美,培养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诗文难词难句的解释和整体意义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1. 诗中难词难句的理解和翻译。

2. 对诗中修辞手法的鉴赏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1. 课文《沁园春·雪》文本。

2. 相关注释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3.2 教学环境1. 教室布置:窗帘关闭,灯光柔和,营造安静舒适的学习氛围。

2. 学生座位:按小组合作的方式安排座位。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雪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雪的美。

2. 引导学生思考雪对自己的意义和感受。

4.2 朗读与背诵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4.3 文本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诗人的作文,培养表达能力。

5.2 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互相学习和进步。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英雄人物,了解他们的故事和贡献。

《沁园春·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沁园春·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沁园春·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2)通过学习《沁园春·雪》,达到对汉宋文学的初步了解,了解宋代的文学特点和辛弃疾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3)通过学习领会诗歌的意境和内涵,了解沁园春的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能够理解与把握辛弃疾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又可启发自身的情感与思考;(2)通过学习,能够识别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提高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兴趣,抒发自身情感。

二、教学内容辛弃疾的《沁园春·雪》三、教学方法1. 课堂问答首先,利用课件介绍辛弃疾,包括生平事迹、艺术成就等等。

然后,针对课件所介绍的内容,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例如:“辛弃疾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他有什么的文学成就?”“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学习过他的作品?”等等。

2. 文学赏析2.1核心目标:以课堂讲授及配合手抄报解读,理解《沁园春·雪》的主旨思想,抒发个人感悟。

2.2教学方法:1. 教师要求学生先阅读全文,表明感受,探索思考,然后以梳理篇章主题、破解字句难度为导向,渐次进阶。

2. 教师可以逐句逐句进行解读,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的思想和文化意涵。

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诗歌整体的感受,帮助学生感受到雪和春的强烈对比,神秘和静谧的反差,体验到雪童话般的光辉和高贵。

3. 在解读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语言表述诗歌意义;并强调教育价值,及时阐发琢磨到的人生哲学。

4. 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想象,并要求撰写文本说明文中的隐喻、类比等修辞手法及其合理运用,来表达主题思想。

3. 朗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诵,可以提高他们的朗诵能力和语音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沁园春·雪》的意境和内涵。

四、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辛弃疾及生平和文学成就。

《沁园春·雪》优质的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优质的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优质的教学设计《沁园春·雪》优质的教学设计一、通读全诗,借助注释和字典,读准诗中的每一个字音1、读准字音。

2、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

3、熟悉诗的内容。

二、反复朗读,对诗歌进行深入的解读凭借阅读的直觉发现诗歌的美点,力求读出诗人的情感和再现诗的画面。

要求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强调学生要独立自主的阅读,不要借助教辅资料,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的阅读才是真实的,只有真实的阅读才能产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启发出创新潜能。

三、课堂交流,串讲诗歌内容1、借助注释和字典,逐句理解内容。

2、教师解读疑难问题:⑴惜句。

⑵具往矣句。

(教师用书可参考。

)四、品读,咀嚼诗歌的词语找出诗中用得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加以品味。

词──千里、万里、顿失、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诗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总的观点是什么?诗的结构给你怎样的感受?五、熟读成诵,再现诗歌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用书,建议:要熟读和背诵。

)1、通过想象,再现诗歌的画面: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将诗人所描绘的画景勾勒出现。

在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之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北国雪景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

分为四步:⑴勾勒形态:将冰封、雪飘、长城、黄河、群山、高原勾勒出来。

⑵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成彩色荧屏:茫茫白雪、雪后红日⑶使画面动起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⑷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里来几个特写镜头:因结冰而失去波涛气势的黄河;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2、品味,领悟,体会情感美: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诗歌的情感包含在诗歌的`字里行间。

体会诗歌的感情可以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入手,抓住关键词语所蕴含的丰富感情,比较各种不同句式表达感情的不同效果,就可以挖掘出感情之泉,诗的灵魂。

《沁园春·雪》优秀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优秀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优秀教学设计《沁园春·雪》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写景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感知词中的形象。

感受词中的意境。

4、学习凝炼、贴切、富有表现的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诗中意境,深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作为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理解要实事求是,准确恰当。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写作背景介绍导入。

二、作家作品介绍及复习词的有关常识知识三、导读四、老师范读作品,初步感知作品内容与情感五、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内容,把握主旨一层:总写北国风光上片:写景二层:具体写冰封雪飘沁园春·雪三层:设想雪后美景下片:议论抒情第一层:评论历代英雄第二层:抒发宏伟抱负六、疑难探究1、一个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2、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福成吉思汉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3、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怎样理解?4、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5、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6、这首词可供我的.借鉴的写法有哪些?7、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七、小结这首词突出体现了毛主席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

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遗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

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拥有诗家真实情怀与个性才华,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八年级语文沁园春·雪2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语文沁园春·雪2教案浙教版

沁园春·雪(二)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在这以前,一九四五年十月,毛泽东在重庆曾把这首词书赠柳亚子(参看《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索句渝州叶正黄〕注),因而被重庆《新民报晚刊》在十一月十四日传抄发表,以后别的报纸陆续转载,但多有讹误,不足为据。

一九五一年一月八日《文汇报附刊》,曾将作者书赠柳亚子的这首词的墨迹制版刊出。

注释〔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

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作者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

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

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

“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铁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

初中上册语文《沁园春雪》教案三篇

初中上册语文《沁园春雪》教案三篇

初中上册语文《沁园春雪》教案三篇初中《沁园春·雪》教案一【教学设想】《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教学应以读为主,教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象,体会词的情感,借鉴词的表达。

为此,我对本课的教学做出如下构想:一、入情入境,加强朗读1.创设情境(登高远眺),加强朗读。

介绍背景,还原某主席登高远眺创作此词的场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老师范读,学生听读。

这样做,不仅在于指导学生将词读通读顺,而且还在于指导学生注意词句的重音、节奏,在读中初步整体感受情感。

3.播放《沁园春雪》的配乐flah,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进行朗读,实现“言、象、意”统一。

4.听歌曲《沁园春雪》,升华情感。

二、感受意象,体会情感(一)感受诗化的意象,把握上阕内容,体会情感。

1.登高远眺,广袤无垠,胸怀宽广。

静物描写,想象丰富。

动景衬托,生机勃勃。

展开想象,北国大地,晴日当空,红妆素裹,妖娆美丽。

2.通过描绘北国雪景,诗人的宽广胸怀得以崭露,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得以表达。

(二)评论历史英雄,抒发远大抱负。

1.“惜”字奠定评论基调。

肯定历代帝王的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批评历代帝王欠缺文治才华,显示无产阶级革命者将会后来居上的雄心壮志。

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褒扬中带批评;对成吉思汗,先扬后抑,略带嘲讽。

2.点名主旨,抒发抱负。

俱往矣,一笔带过封建王朝,显示诗人对自己的自信。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是诗人的远大抱负,今朝的风流人物,斗志昂扬,武功与文治皆具,必将创造空前的奇迹。

三、借鉴写法1.写景抒情。

概括写景、具体写景、想象写景,动静相称,虚实相生,融情于景,抒发胸怀。

2.惜中褒扬批评,惜中寓志,后来居上,点名主旨,抒发抱负。

【教学目标】2.抓住领起诗句内容的关键句,说出诗词上阕和下阕的内容;品味并说出诗词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和作用,学习景中藏情,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诗词朗读中体会情感。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了解《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中描绘的雪的美丽和革命者的英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

(2)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领会。

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诗歌的欣赏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结合讲授、提问、讨论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毛泽东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简介《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提问(1)讲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

(2)针对诗歌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5.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和评价。

(2)教师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沁园春·雪》。

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雪》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选择一首其他描写雪的诗歌进行欣赏和评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3. 测试评估:定期进行诗歌理解测试,以检验学生对《沁园春·雪》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2.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4.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1.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2.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4.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教学重点难点]1 .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2 . 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可进行课堂讨论并个别发言)3.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介绍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 教学新课]1. ①朗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2. 重点字词的读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今朝()惟余莽莽风流人物折腰风骚红装素裹3. 学习上阕(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明确:词的上阕。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

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明确:“望”字。

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①视觉因素。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②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③时代因素。

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明确:表现作者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

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 学习下阕(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第一,惜中含褒。

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6)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 重点句子分析:(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开头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作者登高远望,视野非常开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超出视力能达到的范围,诗人选择的观察点很高很高,存在于想像之中。

开阔的视野再加上想像的扩展,意境更加广阔,气魄非常宏大。

从地面写到空中,包容一切;一静一动,静穆之中有飘舞的动态。

“封”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显得舞姿轻盈。

冰雪都是白的,天地间纯然一色,给人一种朴素洁净的美感。

在大雪之中赏雪,充满豪迈的情趣。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由“望”字统摄。

“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

作者的“望”,又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

这个“望”又显示了作者的形象,他的身影是那么高大,真是顶天立地,他的意兴是那么豪迈,真是“梅花欢喜漫天雪”。

“望”字底下,展现了具体的景观。

“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广裹千万里,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长城”“大河”这两个名词本身就有一种雄伟的气魄。

词的意境大气磅礴,气象雄伟,令人心胸为之开阔,心气为之豪爽。

“惟余莽莽”又照应了“雪飘”,“顿失滔滔”又照应了“冰封”。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色,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

“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自然想到昔日这条母亲河滚滚滔滔的气势。

“莽莽”“滔滔”都用叠音,音响浑厚,产生一种气势磅礴的效果。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让人联想到艺术表演和体育运动,美感丰厚,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这样浪漫的想像实际上正是以冬云托雪,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

这句化静为动,表现了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的形象,也艺术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4).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最后又用了三个虚写句子,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人引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

晴日当空,那是多么令人振奋;一片暖色,那是多么令人欢喜。

在雪中想像到雪后,更见作者内心的兴奋。

雪中的景色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晴朗中显得娇艳,借助想像,形象更加多姿多彩了,真是气象万千。

“看”字与“望”字照应,用字的变换,正显得天朗气清。

“红装素裹”,把江山比作少女,非常动人;两种色彩,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充满青春气息。

用“分外妖娆”结束上半阕,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强烈的感染力使人油然生出热爱祖国的情感。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在上文的写景与下文的抒情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江山如此多娇”,以承上为主,总括了上阕的写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启下为主,总领下文的抒情。

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折腰”又与“娇”相呼应。

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折腰”的形象最能概括每个英雄人物奋斗的动机和奋斗姿态。

(6).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字领起七个句子,句句都饱含惋惜之情。

一个“惜”宇,意味非常丰富。

第一,“惜”中含褒。

首先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

这也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

第二,“惜”字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惜”字包含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对他们的不足之处感到惋惜,并不是苛求于前人,他们的不足,从根本上说,是时代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

第四,“惜”字包含着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如果拜倒在前人脚下,就决不可能雄视千古。

“惜”字出于自信,自信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