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二)

合集下载

二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二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二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石昌言使北引(宋)苏洵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①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②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

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③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

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

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

”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啖:吃B. 未成而废废:停止C. 游京师游:游学D. 建大旆建:树立(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又以亲戚故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B. 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臣为韩王送沛公C. 安知其至此?则或咎其欲出者D. 吾于昌言独有感也月出于东山之上(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 先:先府君,此处指苏洵之父苏序;先,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富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怒,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

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卷182)(1)下列对文中画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B.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C.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D.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漕运,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运输方式,以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专题卷:板块2专题5文言文阅读(二)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专题卷:板块2专题5文言文阅读(二)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2分)武侯问曰:“用兵之道何先?”起对曰:“先明.四轻、二重、一信。

”曰:“何谓也?”对曰:“使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

明知险易,则地轻马;刍秣以时,则.马轻车;膏锏有余,则车轻人;锋锐甲坚,则人轻.战。

进有重赏,退有重刑。

行之以信。

审能达此,胜之主也。

”武侯问曰:“兵何以.为胜?”起对曰:“以治为胜。

”又问曰:“不在众乎?”对曰:“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阵,虽散成行,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

名曰父子之兵。

”吴子曰:“凡行军之道,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

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

任其上令,则治之所由生也。

若进止不度.,饮食不适,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令。

上令既废,以居则乱,以战则败。

”吴子曰:“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

乡里相比,什伍相保。

一鼓整兵,二鼓习阵,三鼓趋食,四鼓严辨,五鼓就行。

闻鼓声合,然后举旗。

”武侯问曰:“三军进止,岂有道乎?”起对曰:“无当天灶,无当.龙头。

天灶者,大谷之口。

龙头者,大山之端。

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于下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

”武侯问曰:“凡畜车骑,岂有方乎?”起对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

冬则温厩,夏则凉庑。

刻剔毛鬣,谨落四下。

戢其耳目,无令惊骇。

习其驰逐,闲其进止。

人马相亲,然后可使。

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

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

日暮道远,必数上下。

宁劳于人,慎无劳马。

常令有余,备敌覆我。

能明此者,横行天下。

”(节选自《吴子·治兵》,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明.四轻、二重、一信明:懂得,了解B.锋锐甲坚,则人轻.战轻:轻视C.若进止不度.,饮食不适度:法则,标准D .无当天灶,无当.龙头 当:在B [“轻”在此处为“负载少,轻便”的意思。

江苏版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训练试卷:文言文阅读专题卷2 (含解析)

江苏版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训练试卷:文言文阅读专题卷2 (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二)(对应学生用书第108页)(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8分)戚元鲁墓志铭曾巩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

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

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

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

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

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

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

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

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

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

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

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

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

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

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

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

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

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德行化.其乡里化:教化B.能.似其先人者也能:才干C.以进士中.其科中:考取D.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速:催促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二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二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二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文,完下面小题。

偶园记(明)康范生①繇北郭门外,有长虹跨江,吾邑所称凤林桥也。

逾桥而北,沿河西行数十武,则偶园在□。

三面环山,一面距河。

左右古刹邻园,多寿樟修竹,高梧深柳。

竹柳之间,有小楼隐见者,芳草阁也。

据高眺远,西山爽气,倍觉亲人。

下临澄江,晴光映沼,从竹影柳阴中视之,如金碧铺地,目不周玩。

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

春霖积旬,秋江方涨,楼边洲渚,尽成湖海。

游舫直抵槛下,门前高柳,反露梢中流。

西山百尺老樟,可攀枝直上。

若乃雪朝凭栏,千山皎洁;月夕临风,四顾凄清;南望楼台浮图,尽供点缀□。

②由芳草阁而北,为江霞馆,洞门重门,长江在几间。

判以卫垣,使波光玲珑透入。

邻园竹高千寻,随风狂舞,乱拥阶前;积雪压之,直伏庭下;日见雪消,则以次渐起。

③由江霞馆而北,为兰皋,深隐可,坐上有小楼,可眺北山。

山下半畴百亩,寓目旷如。

④由兰皋折而西,为夕揽亭。

开窗东向,芙蓉柏栗诸树,颇堪披对。

距邻寺仅隔一垣,暮鼓晨钟,足发深醒;梵贝琅琅,可从枕上听。

⑤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⑥客有教余楼前凿池,池上安亭,槛内莳花,庭前叠石者;余唯唯否否。

祖生击楫,陶公运甓①,彼何人□!士不获蚤庸于时,寄一枝②以避俗藏身,岂得已也。

且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

坡老与舅书云:“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

”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

书画且然,况其他乎?园亭固自清娱,然着意简饰,未免身安佚乐,无裨世用。

即神明,亦几何为山水花木所凝滞哉!全之为是园也,庶几弗为吾累也。

偶然而园,之亦姑偶然而记之□。

【注释】①祖狄,晋范阳人。

元帝时,为豫州刺史,渡江击辑,誓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陶侃,晋浔阳人。

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苏峻之乱。

初为广州刺史,日运百甓习劳,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山东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

山东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齐缗王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

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

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①,子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

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

且让争帝名,无伤也。

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

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

”曰:“释帝,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

”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王曰:“伐桀宋利。

”对曰:“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

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

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

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

愿王孰虑之。

”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

三十八年,伐宋。

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

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苏代为齐谓秦王曰:“韩聂之攻宋,为王也。

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魏之安邑也,此韩聂之所求于王也。

”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

一从一衡,其说何也?”对曰:“天下国令齐可知乎?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

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②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

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

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

”秦王曰:“诺。

”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

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

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节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注释:①致帝:送来帝号。

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二)(陕西)

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二)(陕西)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二)(陕西)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

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

权三司使范雍使契丹,命琳发遣三司使。

太仓赡军粟陈腐不可食,岁饥,琳尽发以贷民,凡六十万斛,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

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

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贷妻子使以病告。

琳察其色辞异,令有司验得捶死状。

蒙正连姻章献太后家,太后谓琳曰:“齐雄非杀人者,乃其奴捶之。

”琳曰:“奴无自专理,且使令与己犯同。

”太后默然,遂论如法。

改三司使,出纳尤谨,禁中有所取,辄奏罢之。

内侍言琳专,琳曰:“三司财赋,皆朝廷有也。

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帝然之。

或请并天下农田税物名者,琳曰:“合而为一,易于勾校,可也。

后有兴利之臣,复用旧名增之,是重困民,无已时也。

”再迁吏部侍郎,遂参知政事,迁尚书左丞。

时元昊反,犹遣使来朝,众请按诛之。

琳曰:“遣使,常事也,杀之不祥。

”后使者益骄横,大臣患之。

琳曰:“始不杀,无罪也;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元昊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

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

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

”议者惜其失几。

既而遣使册命,夏人方围庆阳。

琳曰:“彼若贪此,可缓庆州之难矣。

”命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果喜,即日迎册使,庆阳之围亦解。

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

琳持重不扰,前后守魏十年,度要害,缮壁垒,增守御备。

植杂木数万,曰:“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

”人爱之,为立生祠。

改武胜军,又换镇安军节度使。

上书曰:“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

”未报,得疾卒。

赠中书令,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岁饥,琳尽发以贷民 贷:借款B. 太后然,遂论如法C. 帝然之 然:认为……对 D. 未报,得疾卒.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琳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 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程琳蒙正章献太后家连姻齐雄程琳B.程琳元昊反程琳元昊死,,程琳人C.程琳册,夏人庆阳庆阳D.程琳并天下农田税物.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二)(河北)

202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二)(河北)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二)(河北)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8—11题,其中8—10为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11题10分)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

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

属县捕得杀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日:“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杀人者。

民有失财物逾十万,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榜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

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

通判杭州,江湖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

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曰:“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

”帅遂已。

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

知虔州,士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

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俸钱嫁之。

以母老,得知南康军。

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

方关、陕用兵,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

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吏将受之,良肱独曰:“若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

请付文思院。

”改知明州。

朝廷方治汴渠,留提举汴河司。

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

良肱谓:“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

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

”弗听。

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

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渴,藉荫以休。

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伐之不便。

”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

执政虽怒,竟不为屈。

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州,治为江东最。

请老,提举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县逋米数千石逋:拖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二)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善心,字务本,九岁而孤,为母范氏所鞠养。

幼聪明,有思理,所闻辄能诵记,多闻默识,为当世所称。

家有旧书万余卷,皆遍通涉。

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曰:“才调极高,此神童也。

”起家除新安王法曹。

陈亡,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藉草东向,经三日。

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诏。

明日乃朝,伏泣于殿下,悲不能兴。

上顾左右曰:“我平陈国,唯获此人。

既能怀其旧君,即是我诚臣也。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每旦借本部兵数十人以供私役,常半日而罢。

摄御史大夫梁毗奏劾之。

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

经二十余日,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其数虽多,不合通计,纵令有实,亦当无罪。

诸兵士闻之,更云初不被役。

上欲释之,付议虚实,百僚咸议为虚。

善心以为述于仗卫之所抽兵私役,虽不满日,阙于宿卫,与常役所部,情状乃殊。

又兵多下番,散还本府,分道追至,不谋同辞。

今始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

苏威、杨汪等二十余人,同善心之议。

其余皆议免罪。

炀帝可免罪之奏。

宇文化及杀炀帝之日,隋官尽诣朝堂谒贺,善心独不至。

许弘仁驰告之曰:“天子已崩,宇文将军摄政,合朝文武莫不咸集。

天道人事,自有代终,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善心怒之,不肯随去。

弘仁反走上马,泣而言曰:“将军于叔全无恶意,忽自求死,岂不痛哉!”还告唐奉义,以状白化及,遣人就宅执至朝堂。

化及令释之,善心不舞蹈而出。

化及目送之曰:“此人大负气。

”命捉将来,骂云:“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逊!”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节选自《隋书》卷五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垂涕.再拜受诏涕:眼泪B.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推:审问C.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候:等候D.虽不满日,阙.于宿卫阙:空缺5.以下句子中,全都是表明许善心忠诚于隋朝的一组是(3分)①善心哭尽哀,人房改服②善心怒之,不肯随去③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④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⑤忽自求死,岂不痛哉⑥善心不舞蹈而出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许善心自幼聪明,所听到的当时就能记下来,家里有旧藏书一万多卷,所涉猎的范围很广,被徐陵称为神童。

B.许善心对陈朝十分忠诚,深受隋文帝赏识,认为他既然能怀念旧日君王,也就是我朝的忠臣。

C.许善心认为宇文述在侍卫中抽调士兵役使不满整天,虽然有缺于宿卫,但与平常役使这些部门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

D.宇文化及派士兵捉他到朝堂,又下令释放了他,许善心没有拜谢就出去了,化及认为他心中有很大的气愤,就害死了他。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始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C观望5、C6、C7.(1)他十五岁就开始有文字方面的能力,曾经写文笺给父亲的朋友徐陵,徐陵非常惊奇。

(“属”“奇”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2)现今大概一个月,才开始翻供,宇文述有罪是明摆着的,怎能舍弃问罪?(殆、翻覆、舍各1分,句意1分共4分)(3)他的同伙就拉走善心,于是就害死了他。

(辄、牵曳各1分,句意1分共3分)[参考译文]许善心字务本,九岁就失去父亲,为母亲范氏所抚养。

自幼聪明,有思理,所听到的当时就能记下来,见闻多,默默地记下,为当时人所称道。

家里有旧藏书一万多卷,所涉猎的范围很广。

他十五岁就开始有文字方面的能力,曾经写文笺给父亲的朋友徐陵,徐非常惊奇,对人说:“才情格调极高,这是神童啊!”出仕担任新安王法曹。

陈朝灭亡,许善心穿白色衣服号哭于西阶之下,睡在草垫上,面向东方,经过三天。

善心哭声很悲哀,进入房间改换衣服,又出来向北面站立,流泪拜两拜接受了诏书。

第二天才穿朝服在殿下俯伏哭泣,悲哀得不能起立。

隋文帝顾视左右的人说:“我平定陈国,只获得这一个人。

既能怀念他的旧日君王,也即是我的忠臣啊。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每天借用本部士兵几十人来供自己私下使用,常常一用半天。

御史大夫梁毗上奏弹劾他。

皇帝刚将宇文述当做心腹,开始让法官推问详情,千余人都称被搜使;经二十多天后,法官窥察皇帝的意思却说,每次使用时间不超过一天,数量虽多,不可以都计较,纵使是事实;也不应追究罪行。

这些土兵听说后,转而说没有被役使。

皇帝想放过这事,让众人说这事的虚实,百官都说没这事。

善心以为宇文述于侍卫的处所抽取士兵私下役使,虽然不满整天,但有缺于宿卫,与平常役使部下,情况很不同。

又士兵多离开京城,已经回到家乡,分道追问,不能互相谋议,而说辞却相同。

攻今大概一个月,才开始翻供,宇文述有罪是明摆着的,怎能舍弃问罪?苏威、杨汪等二十多人和善心说同样的话,其余的都称应免罪。

隋炀帝赞同免罪。

宇文化及杀炀帝当天,隋朝官员都到朝堂拜谒称贺。

善心独自不到。

许弘仁跑来告诉说:“天子驾崩,宇文将军摄政,满朝文武,都汇集了。

天道人事,自然有它的更替,谁想到您竟独自低首徘徊象这样呢?”善心发怒,不能随从而去。

弘仁骑马返回,哭泣着说:“将军于他全无恶意,忽然自己想求死,岂不悲痛啊!”回来告诉唐奉义;以其情状告诉宇文化及,派遣士兵到房间里捉住他到朝堂。

化及下令释放。

,善心却不拜舞就出去。

化及目送他,说:“这是心中背负了很大的气愤啊。

”下令捉回来;责骂他说:“我好好放你,竟敢如此不逊!”他的同伙就拉走善心,于是就害死了他。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顺,民兵部将也。

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

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

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

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

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

”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

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

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

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

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

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

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

及收军,独失顺。

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

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

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援。

北兵增守益密,水路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

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

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

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

”复不能衔枚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

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击,以死拒战。

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烛天如白昼。

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

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

盖郢兵前二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逸待劳。

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

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识矮张乎?此是也。

”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

文焕斩四卒,以贵祔葬顺冢,立双庙祀之。

(选自《宋史》)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稍:稍微B.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祀:祭拜C.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辟:通“避”,躲避D.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意,料想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顺张贵英勇无畏的一组是(3分)①贵先登,顺殿之②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③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④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⑤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⑥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朝将领将三条小船连在一起成为一艘舫,用中间一艘小船装载兵士,左右两艘则将其底凿空并盖上盖子来作为掩饰。

B.张贵率军突围时,元军“皆辟易”,只是由于叛兵的出卖,使得元军占据龙尾洲以逸待劳,才导致突围失败,自己被擒,被杀。

C.张贵突围前派遣两名士兵赴新郢求援。

这两名士兵,在重围中置生死于度外,成功突围,最后竟然到达了郢,两名士兵表现得无比英勇。

D.在各船中装备各种作战工具,入夜过了三刻后才启航出江,并用红灯作为信号,能看出张顺张贵在率军解救襄阳之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

(4分)(2)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

(6分)4.(3分)A(稍:逐渐)5.(3分)C(④叙述的是众人的行为;⑤写的是两位报信的士兵)6.(3分)B(不仅是由于叛兵的出卖,还因援军因狂风巨浪而退屯)7.(10分)(1)(4分)张顺张贵都是智勇双全,一向被将士们信任,让他们担任都统。

(译出大意2分;“素”译为“一向”“一直”“为……所”译为“被”,每译对一处1分)(2)(5分)不久后襄阳已经平定,张贵于是告别文焕向东而下,他检阅了自己的部下,到上船时发现自己帐前一名曾经犯了错误被鞭刑过的人逃走了。

(译出大意2分;“既”译为“已经”“点视”译为“检阅”“洎”译为“及”“等到”每译对一处1分)参考译文:张顺是民兵的一员部将。

襄阳城被围困了五年,宋朝将领探知它的西北面有一条叫做“清泥河”的河流,发源于均州、房州,就在这个地方造了轻快小船上百艘,将三条小船连在一起成为一艘舫,用中间一艘小船装载兵士,左右两艘则将其底凿空并盖上盖子来作为掩饰。

宋将给出重赏来招募死士,招得三千名。

招募将领,招得了张顺和张贵。

人们称张顺为“矮张”,张贵则叫做“竹园张”,他们都是智勇双全,一向被将士们信任,让他们担任都统。

他们下令道:“这次行动不过一死罢了,如果你们有谁不是出于本心跟随,最好快点离开,不要妨碍我们的大事。

”将士们人人都感到振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