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而非颠覆_从古典_新古典到行为经济学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学的发展长河中,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是两个重要的阶段,它们的理论和观点对经济的理解和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诞生于 18 世纪和 19 世纪初,其代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亚当·斯密被视为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典经济学强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
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即市场机制能够引导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
在分配理论方面,古典经济学家们关注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生产要素,并认为工资、地租和利润分别是劳动、土地和资本的报酬。
古典经济学还着重探讨了经济增长的问题。
他们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储蓄则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
此外,分工的深化也能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观点逐渐受到挑战和修正,新古典经济学应运而生。
新古典经济学在 19 世纪末期兴起,并在 20 世纪初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瓦尔拉斯等。
新古典经济学在很多方面对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改进和拓展。
在价值理论上,新古典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转而采用边际效用价值论。
它强调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消费者对商品边际效用的评价。
在市场理论方面,新古典经济学引入了数学方法,通过建立供求曲线和均衡模型来分析市场的运行。
它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价格能够自动调节供求关系,实现市场的均衡。
新古典经济学还对生产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它关注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认为企业会根据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要素的投入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分配理论上,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其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的报酬,利息是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的报酬,地租是土地的边际生产力的报酬。
与古典经济学相比,新古典经济学更加注重微观层面的分析,强调个体的经济行为和市场的微观机制。
行为经济学[]PPT课件
![行为经济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c4f82e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4.png)
36
3、心理帐户
心理帐户主要研究三个因素:收入的来 源(不同帐户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 收入的支出(各项目之间的资金不具有 完全替代性),对心理帐户核算的频率。
该理论能够解释股票加入股票指数中后 股票价格所呈现的大涨趋势。同样,还 可用来解释“一月效应”。
37
三、行为经济学的延伸
1、行为经济学建立了以期望理论为代表的行 为决策模型,从两个方面重构了选择理论:
25
1、不确定性下的决策理论:期望 理论
价值函数衡量盈利或亏损对人的主观满 足的影响,价值函数曲线是财富减少或 增加的分界线,它在参考点处开始转折, 在盈利域中是凹的,在亏损域中是凸的, 表明人们对盈利或亏损的感受在靠近参 考点处强烈。通常由于人们是风险厌恶 的,价值函数曲线为S型,在亏损区比在 盈利区更陡峭。
6
基本观点
第三,当事人在决策时偏好不是外生给 定的,而是内生于当事人的决策过程, 不仅可能出现偏好逆转,而且会出现时 间不一致性等;
第四,经济现象来自当事人的行为,当 事人进行理性决策,但理性是有限的, 当事人的决策不仅体现在目的上,而且 体现在过程上。
7
基本观点
第五, 强调当事人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和 偏好的内生性,强调决策作为一个学习 过程的动态变化,学习过程的存在使得 行为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是动态的分析, 而不是重视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
33
2、“启发式”决策程序
有三种典型的启发式偏向: 代表性偏向:人们简单地用类比的方法去判断 可得性偏向:当人们需要作出判断时,往往会
依赖快速得到的信息,而不是致力于去挖掘更 多的信息,从记忆中最先搜寻到的信息往往成 为判断的依据。 锚定效应(anchoring):当人们需要对某个 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的数值(比 如以前的股票价格)作为起始值,这些起始值 就像锚一样使估测值落于某一区域中。如果锚 定的方向有误,估测就会产生偏差。
经济学前沿之行为经济学回顾与展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J.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21年第]期N o.1#2021经济学前沿之行为经济学回顾与展望王保卫】,牛政凯2(1.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60;2.澳门城市大学心理学分析研究院,澳门999078)[摘要]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与经济学交叉研究的前沿学科,5研究成果丰硕,重要理论包括前景理论、心理账户、市场可预测理论等,凭借这些开创性理论,行为经济学研究者已三次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
行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包括激励,社会偏好,社会影响,启发、偏差与风险,时间和计划,个体差异。
行为经济学的未来仍可能是一门争议不78学科,5研究重点应更加关注宏观经济学与生产者$[关键词]行为经济学;时间和计划;易得性偏差;经济学史;禀赋效应[中图分类号]F069.9[+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40(2021)01-0130-11一、弓I言国外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最后一章总是“经济学前沿:行为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家们总想在经济学理论体行学,但事与愿违,本世纪已膺诺贝尔学奖的耀人,使行i 济学在学理论体系中地。
从朴素的经验,人们决策时常常犯错,近年的学术研究正在不厌其烦地证明人对错误的偏爱。
行学于判断与决策研究领域,时称的研究,并已理解判断与决策的主要学术方法。
这门研究人类真实行为的学泛热议、应用和学术探索。
政府在制定政策、监管市场时把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使用它指导和优化营销策略;雇主正依据行学改善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华尔街的资本大鳄正凭借行为金融学最新研究成果在资本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即使在学术界,各类研究团队也热衷于引进行学研究人员,组建跨学科团队,从行:济学视野洞察世界的真相。
行为经济学摒传统经济学的纯数学推理&学科,尤其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探索经济现象背后的真相,提岀独特,解决了传统经济学的根本缺陷“经济人”假传统学高度依赖“理性人”假设进行研究,通过数学推理得岀的最优解,时常与真实世相(古典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趋利避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异象”的演化心理学解释——兼论行为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颠覆”

·学术探讨·“异象”的演化心理学解释*———兼论行为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颠覆”杨虎涛内容提要:行为经济学因其对新古典理性假设的质疑在国内被一些经济学家视为是新古典经济学最有力的“颠覆者”,但其适用领域却决定了它很难成为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的替代者,而只能成为一种决策理论的依据。
同时,作为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应用,选择结构与设计经济学试图通过“轻推”这类政策和措施,达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和效率目标,但却要付出否定自由意志的代价。
从演化起源的角度看,行为经济学所昭示出的种种有悖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异常现象,如损失厌恶、趋社会性等,都可以从演化心理学的角度得到相应的解释,这些“异象”的存在只是说明特定的心理机制是进化适应性的产物,而其之所以显示为异常和非理性,皆因进化环境的脱耦所致。
作为进化生物学与认知心理学的结合,演化心理学可以为主体行为倾向提供一种“为什么会这样”的解释,从而更好地揭示人类行为倾向的复杂性。
关键词:演化心理学 行为经济学 选择结构与设计经济学 适应性一、引言:“颠覆”新古典的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研究质疑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
如,认知局限和系统偏差所表现出来的有限理性质疑了完全理性,利他和合作等趋社会性行为质疑了自利假设,偏好逆转、偏好内生和偏好表达的时间不一致质疑了偏好的完备性和偏好的传递性等。
基于这些理由,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尤其是非正统经济学家,都乐观地认为,行为经济学的出现,意味着新古典体系的衰亡。
例如,道(Dow,2000)认为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的出现,意味着新古典的终结。
而欧洲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霍奇逊(Hodgson,2007a)也乐观地认为,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博弈论、认知心理学在这一时期内所取得的进展,单独或者共同挑战了个体主义方法论、稳定偏好、完全理性等传统假设,与此同时则有力地支持了非正统经济学的种种观点,如异质性、历史特定性、场景依赖性和过程理性等。
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融合_行为经济学述评

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融合———行为经济学述评肖 斌(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经济学部,广东 广州 510000)摘要:行为经济学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行为经济学主张用过程理性来代替实质理性,并致力于把被价格、收入等经济变量牵动的经济木偶还原成富有人性的人,使经济学成为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6)07-0023-04 一、行为经济学的形成 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行为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近十几年才被经济学界广泛关注。
但和其它经济学流派一样,行为经济学在思想上并非新鲜事物,早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就已经论及诸如“损失厌恶”等个人心理,并注意到其对观察经济现象的作用。
但在后来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心理因素逐渐和行为分析相分离,特别是波谱的证伪主义和弗里德曼提出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被经济学广泛接受后,行为研究所依赖的心理学基础已经消失,西方主流经济学仅仅建立在抽象的偏好公理基础上。
科斯曾把西方20世纪初形成的主流经济学称之为“黑板经济学”,认为这种经济学只注重抽象的演绎,忽视现实的经济现象,就如同闭门造车。
行为经济学家从反思和革新“黑板经济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崭新道路。
对行为经济学形成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家有很多,代表性人物有:乔治・卡托纳(G eorge K atona)、郝伯特・西蒙和哈耶克。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卡托纳广泛研究了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基础,特别是预期的形成,提出了关于通货膨胀心理预期假说,为后来的通胀目标理论打下了基础[1]。
西蒙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指出经济活动当事人在决策时不仅面临复杂环境的约束,而且还面临自身认知能力的约束,即使一个当事人能够精确地计算每一次选择的成本收益,也很难精确地做出选择,因为当事人可能无法准确了解自己的偏好次序。
“理性经济人”的反思与行为经济学的方法论

文化视野“理性经济人”的反思与行为经济学的方法论黄杰威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完全理性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石之一,理性经济人并未将道德、规范等非自由的假设包含在内,在现实的经济世界中存在巨大的偏差,这会对经济学的利己假设基础产生动摇。
然而,行为经济学把人的社会经济行为作为其研究的基础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融入实验方法结合起来。
有限自利、有限意志力和有限理性是行为经济学的三个主要假设,通过适当放松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使其研究更结合实际,理论结果与实践经验进一步贴切。
关键词:理性经济人;行为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9-0405-02一、理性经济人假设发展与反思(一)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价值扭曲“经济人假设”被提出的最初,自私原则虽然存在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之中,但并不构成行为人处理经济活动的首要处理原则。
亚当·斯密在他的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曾经说过,人们在处理一些社会经济问题的时候并不总是以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就如同人们会出于善心去帮助他人,而使自己付出精力或者是金钱却无法得到物资上的回报,只是看到受帮助之人感到快乐,便有足够的满足感。
熊彼特在其撰写的《经济分析史》中,特别论述了“政治上的个人主义”概念设计存在明显的缺陷,并用新的另一种概念来阐述个体主义方法论并不是包含抽象的逻辑,而只是一种能被现实运用的思维手段,是研究方式中一般形式的存在。
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同其他学科一样,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
经济学发展的过程其实有着“百家争鸣”的特点,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把争论的焦点放在“米塞斯与兰格之争”,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哪个更胜一筹,40年代的“哈耶克与凯恩斯之争”则是聚焦在当时困扰经济学家关于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商业周期和经济危机该如何应对,60年代“两个剑桥之争”,在如何有效分配资源上提出了两种主要路径,70年代由于滞涨困扰着全球经济,“滞胀之争”在货币学派、供应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之前展开论述,及至80年代如何有效的提升国家经济活力,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化运动”(董志强,2016)。
行为经济学的经典书籍[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的经典书籍[行为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8834cc1f89eb172ded63b7f3.png)
行为经济学的经典书籍[行为经济学]一、我国电视行业发展现状电视就像一只充满魔力的章鱼,它的触角已渗透到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
电视无法真正创造世界,却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在信息社会中,电视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的一扇清晰而又模糊的窗户。
电视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结构也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社会结构。
随着电脑行业的发展,电视似乎越来越不受人重视,甚至有人说电脑可以取代电视。
但是目前来看,电视发展越加成熟,智能电视的研发更是吸引人的眼球。
智能电视即云电视,它在原有电视的功能上,又增加了电脑的功能。
因此,既可以用电视来看电视,也可以把电视当电脑使用,可谓一举两得。
相较于电脑来说,电视拥有着电脑无法代替的优势,即电视的普遍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国内电视各大品牌铺天盖地的进行电视的爆炸式的宣传,无论是在的广播上,还是城市的地标核心广告区域到处都是电视产品的宣传。
目前,各大品牌电视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抢先发展顾客,如何开展精确化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
本文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营销策略的分析。
著名的心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卡尼曼教授指出,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且还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本能、冲动等。
而行为经济学真是从个人的非理性行为做出非理性决策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中,解释各种经济现象,从而更好的服务于该领域。
因此以行为经济学为出发点研究如何提高电视的销售技巧,提高电视的市场占有率显得尤为重要。
二、行为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由于传统经济学对于人的主观变量的引入持长久的排斥态度,也越来越难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非物质动机”或“非经济动机行为”,它的理论受到了各种新型理论的质疑,其中包括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科学的边缘学科,重视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将复杂的人类行为分析融入到标准到标准的经济学理论中。
即运用心理学方法,通过试验对人的各种经济行为研究分析的经济理论,考察各种非理性行为及其原因和人的复杂动机、态度及成因,给经济学注入了生命和活力。
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质疑

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质疑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学派。
这个学派的出发点是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和人能做出理性预期,由此得出了著名的政策无效论。
其基本观点是,如果宏观经济政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可以正确地预期到在某种形势下政府会采取的措施,并提前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政策实施之后无效。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政策起不到决策者预期的作用。
如果宏观经济政策是随机的,人们无法正确预期到,也无法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政策就起到了作用。
但这种作用靠的是欺骗人民。
政府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不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当随机性经济政策无法借骗人起作用时,这种政策不仅不能稳定经济,反而会成为经济不稳定的根源。
这种观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以2004年诺奖获得者普雷斯科特和基德兴德为代表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也属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他们论述了市场机制的内在稳定性,证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来自外在冲击,而不是市场机制本身。
??????他们还从更广泛角度分析了宏观经济调控的问题。
一个问题是,决策者规律会出于政治原因而出台某种政策,这就会引起政治性经济周期??????这就人为地制造了经济波动。
另一个问题是决策者言与行往往不一致,即所值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
当决策者事先说和以后实行的政策不一致时,就会使人们不相信决策者,作出不正确的预期,并按这种预期行事,引起波动。
”“许多经济学家还从操作层次探讨了宏观调控的实际困难。
例如,经济形势的判断与预期,政策实施后见效的时间长短,等等。
这些思想影响着宏观调控的力度和做法。
”{引自梁小明的【宏观调控的功与过】,2005年1月24日第三版【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上是梁小明先生所精辟的概括了,新古典经济学对于政府对市场和经济的干预的态度,逻辑推理和论证,以及在实际干预之中,所产生的许多问题。
而无论是逻辑推理,还是指出实际上所必然产生的问题,都是为了证明:政府不应该对市场和经济进行干预。
所以,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在政府与经济和市场的关系之中,是主张政府无为而治,即政府不要干预经济和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