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抢救中个体化心肺复苏的应用价值
心肺复苏的意义

心肺复苏的意义当人突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时,必须在4至8分钟内建立基础生命维持,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氧供应,直到建立高级生命维持或自身心跳、呼吸恢复为止,其具体操作即心肺复苏。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7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前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CPR,并于8分钟内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ALS),则病人的生存率43%、强调黄金4分钟:通常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有32%能救活,4分钟以后再进行心肺复苏,只有17%能救活。
时间就是生命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心跳骤停:黑朦,意识障碍,突然倒地● 15 秒: 抽搐● 30 秒: 呼吸停止● 1~2分钟 : 瞳孔固定● 4分钟 : 糖无氧代谢停止● 5分钟 : 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6分钟 : 神经元不可逆性损伤猝死的诊断病人意识突然丧失,昏倒于任何场合;心音无、大动脉无;心跳呼吸停止;面色苍白或紫绀,瞳孔散大;心电图:一直线、心室颤动和心电机械分离。
对初学者来说,第一条最重要!概述2010年1月31日—2月6日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共同在美国达拉斯洲际酒店举行的2010心肺复苏指南(CPR)暨心血管急救(ECC)国际科学共识推荐会既要。
2010年10月18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最新心肺复苏(CPR)指南。
此指南重新安排了CPR传统的三个步骤, 从原来的A-B-C改为C-A-B。
这一改变适用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但不包括新生儿。
原有步骤A.保持气道通畅B.人工呼吸、C.胸部挤压修改后步骤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30:2A:即判断有无意识、畅通呼吸道。
可以轻拍病人面部或肩部,并大声喊叫名字或其他称呼。
如果没有反应,说明意识已丧失,可用手指掐其人中,同时立即高声呼救,呼唤其他人前来帮助救人,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
120或附近医院电话。
使病人去枕后仰于地面或硬板床上,解开衣领及裤带。
畅通呼吸通道,清理口腔、鼻腔异物或分泌物,如有假牙一并清除,畅通气道。
心肺复苏措施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心肺复苏措施的应用与效果评估心肺复苏措施,简称CPR,在医学应急救援中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应用CPR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被诊断为心脏骤停的人的心肺功能,为患者生命赢取宝贵时间。
同时,也为医疗急救队伍赢得了慈善和救援机构的尊重和敬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究CPR的相关研究和效果评估,并对其应用进行一定深度的分析和讨论。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CPR技术的应用。
CPR是一项基础医学技能,包括人工呼吸(也称为“对气道开放技术”)和胸外心脏按压。
当出现了心脏骤停的情况时,实施CPR是对患者生命和健康状况的治疗性干预。
在CPR使用过程中,人工呼吸为患者补充氧气,保持肺部氧合,而胸外心脏按压则通过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避免身体主要部位缺氧和受到二氧化碳的累积。
在应用CPR中,正确的技术和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美国心脏协会(AHA)提供了基于循证医学的应急十字路口指南,该指南提供了最新的CPR技术和指导,高品质的证据支持每项推荐措施的可行性和最佳实践方案。
近年来,CPR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也在逐渐加强。
通过对不同CPR应用策略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研究,医生和急救人员能够更好地决策和执行CPR治疗方法,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一些研究显示,早期治疗CPR时,如果胸外心脏按压的深度过浅,效果不如深度正常的按压。
此外,可以通过低频增强胸外心脏按压,增加心脏输出量,而使用高频增强则可能会增加搏动失常的发生率。
在进行CPR治疗时,不同的参数和条件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评估CPR的效果时,除了目测和听诊准确地捕捉胸外心脏按压次数和效果等基本信息外,也需要考虑患者情况、使用技术等多种因素。
近年来,一些教育和培训机构也会将电子技术用于CPR教学和评估中,比如使用心电图或其他监测设备来记录数据和探讨CPR的效果,同时也更好地适应了医疗科技和互联网时代的需要。
在CPR应用与效果评估方面,还需要关注合理的定量方法和常规监测。
培训心肺复苏的目的及意义

培训心肺复苏的目的及意义培训心肺复苏(CPR)的目的及意义非常重要,它涵盖了拯救生命、提高急救能力和社会健康的方方面面。
目的:
1.拯救生命: CPR的主要目的是在突发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的紧急情况下,通过人工进行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保持心脏跳动和氧气供应,从而为受害者争取宝贵的时间,直到专业医疗人员到达。
2.维持脑部供氧:心脏骤停会导致脑部缺氧,而CPR可以维持部分氧气供应,减少脑损伤的风险,增加复苏成功的机会。
意义:
1.提高生存率:及时进行CPR可以显著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在紧急情况下,一个熟练的急救者可以为受害者提供至关重要的援助,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2.普及急救意识:通过培训心肺复苏,社会上将会有更多人了解急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更广泛的急救文化。
这可以促使更多人在紧急情况下采取行动,帮助他人。
3.减少后遗症: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及时的CPR可以减少脑损伤和其他身体损害的风险。
这有助于提高患者在康复后的生活质量。
4.社区安全:一个了解心肺复苏的社区更加安全,因为在紧急情况下,有人可以迅速采取行动,为受害者提供急救。
5.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急救情况下,多人合作可以提高急救的效果。
通过培训心肺复苏,人们将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合作,共同救助受害者。
总之,培训心肺复苏不仅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挽救生命,还能普及急救知识,提高社会的整体安全性,以及培养人们的团队合作和责任意识。
这是一项对个人和社会都非常有益的技能。
心肺复苏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心肺复苏正确操作的重要性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是一种紧急的急救措施,用于恢复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心律和呼吸。
正确操作心肺复苏至关重要,它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减少心脑等严重后遗症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心肺复苏正确操作的重要性,并介绍心肺复苏的步骤和技巧。
心肺复苏的正确操作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停止跳动,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供应给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当心脏骤停发生时,如果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患者的心脑功能,避免不可逆的脑损伤和器官功能衰竭。
因此,正确操作心肺复苏是挽救生命的重要一环。
进行心肺复苏的步骤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首先,确保患者安全,检查患者的意识和呼吸。
如果患者没有意识,没有正常呼吸,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并开始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时,应将患者平放在坚硬的地面上,双手掌叠放在胸骨中下部,用身体重量向下施加压力,以保持每分钟至少100次按压的频率。
按压深度应达到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
在胸外按压的同时,应进行人工呼吸。
将患者头后仰,捏紧鼻孔,用您的嘴对患者口对口进行呼吸。
每次呼吸应持续约1秒钟,观察患者的胸廓隆起,确认呼吸有效。
每进行30次按压后,连续进行2次人工呼吸。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和要点。
首先,保证每次按压和呼吸的质量。
按压时应用足够的力量,以保持胸骨向下压迫至少5厘米,并尽量松开胸骨后回弹。
人工呼吸时,应尽量吹起患者的胸廓,并观察胸廓的下降。
其次,保持节奏和频率的一致性。
按压和呼吸应有规律地进行,并尽量保持每分钟100次按压和每分钟10至12次呼吸的频率。
此外,需要确保操作员的协调配合和有效沟通,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正确操作心肺复苏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及时性和频率上。
心肺复苏应尽早开始,并保持连续不断的进行。
心脏骤停后,每一分钟的延迟都会导致患者生存率的下降,因此及时开始心肺复苏至关重要。
院外急救与院内急救心肺复苏的价值研究

院外急救与院内急救心肺复苏的价值研究作者:赵健晢来源:《健康周刊》2017年第37期【摘要】目的:分析院外急救与院内急救心肺复苏的价值,对临床应用以及普及提出对应的建议。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接收的猝死患者80例,其中有40例接受院外急救,40例接受了院内急救。
对患者的急救资料以及整体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对临床使用心肺复苏急救方式的价值进行对应的分析。
结果:院外急救的4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成功复苏,4例患者被有效急救。
院内急救的40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成功复苏,8例患者被有效急救。
结论:院内急救的心肺复苏效果明显优于院外急救,同时患者心脏骤停时间与急救的成功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临床进行急救时,需要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帮助患者维持心脏正常的跳动,为后续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
【关键词】院外急救;院内急救;心肺复苏;研究价值心脏作为人类最为重要的一个器官,当出现突发性的呼吸和心搏停止,如果没有采用及时的急救措施,很容易影响重要脏器的心氧供应,进而降低了患者的存活率[1]。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当患者的心搏停止4mh内进行对应的急救操作,有32%的猝死患者可以抢救成功,而若4mh内没有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只有17%的患者可以抢救成功。
院外急救以保证患者正常的心搏以及恢复呼吸功能等为主要目的,以挽救患者的生命,而院外急救转至院内急救则结合患者的情况开展下一步的急救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时对病症进行处理[2]。
因此院内外急救对患者的救治有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心肺复苏在急救中也有着十分显著的价值[3]。
以下将结合80例患者的急救资料进行对应回顾,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在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接收的猝死患者80例,根据急救方式分为院内急救和院外急救,每组各40例。
其中院外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的年龄处于22岁到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82±11.31)岁;院内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年龄在21岁到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73±13.45)岁。
心肺复苏的意义目的

心肺复苏的意义及目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简称CPR。
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
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
人们只有充分了解心肺复苏的知识并接受过此方面的训练后才可以为他人实施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大部分发生在医院外,时间就是患者的生命,而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短短的4分钟。
按目前国内院前急救医疗的实际情况,即便是在大城市也很难在黄金时间的最后一刻到达。
这就要求我们的住所能在现代化的医疗救助保护之下,同时我们的同事、家人、朋友具有简单、实用、有效的急救技术,才能防患于未然,达到真正的社会和谐。
古人云:“死而复生谓之苏”,复苏就是对濒临死亡患者的拯救。
心搏骤停后,患者立即进入临床死亡状态,只有复苏才能起死回生。
人从出生一步步走近死亡,人患病后,一种可能是加快了到达死亡的步伐,另一种可能是逐渐接近死亡,因疾病的治愈而又远离死亡。
但心搏骤停是快速地到达了生死离别的生死线,大部分患者会结束生命,少部分患者在死亡线上挣扎、徘徊,最后逃离死亡。
美国生命医学科学院院长唐万春教授语重心长地指出:“心肺复苏是患者见上帝的最后一道关了,希望我们将这道关把好!”美国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近30%,而我国不到1%,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 最初的目击者包括家属不懂急救方法。
2. 在呼叫救护车、等待救护人员到达之前,没有施救而耽误了急救时间。
3. 最初的目击者做出了错误的紧急处理。
严酷的现实要求全民都要学习心肺复苏知识及操作技能,医务人员更要成为执行的典范。
人们拥有了驾驶技术就可以开车驰骋,掌握了语言工具,就可以同外国友人进行沟通。
人们已经拥有许多娴熟的技能,请您再学一项一辈子可能用不上,但可受益一生的、保护生命最重要的技术—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实习报告操作目的

心肺复苏实习报告操作目的一、前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是一种在突发情况下对心脏骤停和呼吸骤停患者进行的紧急救护措施。
心肺复苏操作的目的是恢复患者的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减少后遗症。
本篇实习报告将详细介绍心肺复苏的操作目的及其重要性。
二、操作目的1. 恢复自主呼吸心肺复苏的首要任务是恢复患者的自主呼吸。
当患者心脏骤停时,呼吸也会随之停止。
通过实施心肺复苏操作,可以有效地将氧气输送到患者的肺部,促进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从而恢复患者的自主呼吸功能。
2. 恢复心脏跳动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脏停止跳动,导致血液循环中断。
心肺复苏操作可以通过人工胸外按压的方式,帮助心脏重新开始跳动,恢复血液循环。
这样一来,患者的器官和组织能够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从而提高生存率。
3. 提高生存率心肺复苏操作的实施可以在黄金救援时间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心脏骤停后的黄金救援时间约为4分钟,此时患者的生存率最高。
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因心脏骤停导致的死亡。
4. 减少后遗症心肺复苏操作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还可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在心脏骤停后,大脑和其他器官长时间缺乏氧气和营养,可能导致永久性损伤。
通过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可以减少大脑和其他器官的损伤,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5. 增强急救意识心肺复苏操作的普及和培训可以增强公众的急救意识。
在突发情况下,周围人群的正确急救操作可以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通过心肺复苏培训,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急救水平。
三、总结心肺复苏操作是救治心脏骤停和呼吸骤停患者的紧急救护措施。
其操作目的在于恢复患者的自主呼吸和心脏跳动,提高生存率,减少后遗症,并增强公众的急救意识。
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对于救治突发疾病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心肺复苏在医学急救中的重要作用

要】 由于 多种危重病以及 意外事故造成的心脏 呼吸 问题 , 它是急诊科最 为重要 的急症 , 心肺复 苏它是抢救跳呼吸 中最为基 本的措 施
同, 护理人 员只有真正掌握 相应的操作方法 , 要 有更加敏捷 和迅速 的应 急能力。同时还 需要认真观察病情 , 并且在复苏过程 中时刻保持 与 医生 配合 , 同时在准确完成急救 的状态, 真正提 高心肺 复苏。 近年来 , 由于心脏骤停 和复苏成本在 不断提 高人 , 但是复 苏后仍然需要做很 多大量的工 作。本文针对心肺复 苏在 医学急救 中的容易 出 现 的问题 , 找出 相应 的对策。
一
静脉用药安全 、 方便 、 起效快, 目 前优选上腔静脉系统 。 首先为 中 心静脉或颈外静脉 , 其次为肘关节或 以上静脉 . 不宜使用 手背 、 足背静 脉 特殊情况时 . 如上肢受伤或烧伤选择下肢静脉 , 应抬 高给药肢体 , 有利药物 的快速 回流 为 了控制某些药物的输注速度或 配伍禁 忌 , 最 好建立 2条 以上 的静 脉通道 2 . 3 . 2 气 管 内给药气 管 内给药 在无合 适 静脉 通道 时选用 是 明智 的. 用量 是静 脉给药的 2 ~ 2 . 5倍 , 常用药物为。 肾上腺素 、 阿托 品 、利多 卡 因等 需将药物稀释到 l O m 1 . 由气管导管注入立即接呼吸囊或呼吸 机. 注射后至少 3 次过度换气 以利 于药物弥散 . 使药物尽快 到达肺 泡
◇科技论坛◇
科技 强向导
2 0 1 4 年0 6 期
浅析心肺复苏在医学急救中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 ,给 予循 环 支持 为 主的个 体化 治 疗并 优 先 的 C D A B或 C A B抢 救 程序 ; 急性 心肌 梗 死 、 心力 衰 竭 、
实 验组 4 5 0例 患 者 即刻 复 苏 成 功 率 达 到 1 8 . 6 7 %( 8 4 / 4 5 0 ) , 存活率为 8 . 8 9 %( 4 0 / 4 5 0 ) , 均 明显
l mg 、 2 m g 、 3 mg 、 5 mg 的 幅度逐 渐 增加 剂量 ; 给 予胺 碘 酮, 初 始剂 量 为 3 0 0 mg , 用5 %葡萄糖 溶 液 稀释 2 0 m l 静 脉注 射 , 随后 可追加 1 5 0 a r g ; 顽 固性室 颤 给予硫 酸
死的患者 4 5 0 例作为实验组 , 其中男性 2 3 l 例, 女性 2 1 9例 , 年龄 1 8 ~ 8 7岁 , 平 均年 龄 ( 5 8 . 9 _ + 1 2 . 5 ) 岁; 选 取2 0 1 0 年前院内猝死患者 4 5 0 例作为对照组 , 男性
月至 2 0 1 4年 6月间治疗监护 中发生猝死的患者 4 5 0例 ,所有患者均行个性化心肺复 苏,作为 实验组观察 ,选取 2 0 1 0年 以前行 常规心肺复苏的 4 5 0例 患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即刻 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即
刻复 苏成功率为 1 8 . 6 7 %( 8 4 / 4 5 0 ) , 存 活率 为 8 . 8 9 %( 4 0 / 4 5 0 ) , 均明显 高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 。 结论 猝死
2 4 0例 ,女 性 2 1 0例 ,年 龄 l 8 ~ 8 6岁 ,平 均 年 龄 ( 5 9 . 4 ± 1 l - 3 ) 岁, 猝 死 的病 因 有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 心 肌 病、 脑卒 中 、 心力 衰竭 、 电解 质紊 乱 、 各种 心 律 失 常 、
镁 ,初始剂量为 2 g , 1 - 2 m i n 注射完毕 , 1 0 — 1 5 a r i n 可
患者心肺脑复 苏抢救 中应 用个体化心肺复苏可有 效地提 高即刻复苏成功 率和存活率 , 临床应用价值 显著。
【 关键字 】 个体化心肺复苏; 猝死; 心脑复苏
在临床上 , 心肺脑复苏一直都是 医学上的难题 , 及时有 效 的对 患者进 行全 方位 的抢 救 ,对于 提升 患 者救治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院在对猝死
一
1 . 2 方
法
苏。
对照组患者按照 2 0 0 5 年 《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1 . 3 统计 学分 析
中的标准程序 ( A B C D ) 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 实验组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 S P S S 1 7 . 0 处理 , 患者即
患者根据根据发病 的原因 、 时期等具体情况 , 有针对 可复苏 成功 及存 活情况 均 以构成 比表 示 ,比较 采用 性地分别进行个体化心肺复苏抢救 ,主要是 以心肺 x z 检验 , P < O . 0 5时表 示差 异具 有统计 学 意义 。 复苏指南结合个性化治疗。 由急性心肌梗死 、 心力衰 2 结 果 竭 、心 肌病 等引起 表 现为 心脏骤 停且 尚存 微弱 呼 吸
心血 管病 防 治 知识
2 0 1 4年 第 8期
7 l
高 于对 照组 ( P < 0 . 0 5 ) , 具体 结果 可 见表 l 。
是可以延长室颤时间, 提升室颤波幅 , 继而帮助提升
电除颤 的成 功率 嘲 。第 四 , 对 于 因为呼 吸衰竭 、 窒息、
3 讨
论
自从 1 9 9 2 年《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发行一直到 今天 ,现代心肺复苏术 已经成功的挽救了许多患者
呼 吸骤停 且 尚存心 跳者 , 给予 保持 呼 吸道通 畅 、 人 工
辅 助呼 吸为 主 的治疗 并 A B C D或 A B C、 A B D抢救 程
1 资料 和 方法
1 . 1 临床资 料 我院 2 0 1 1 年 1 月至 2 0 1 4年 6月 间发生 院 内猝
序 ;抢救过程 中人工辅助呼吸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选 择面罩或气管插管 , 电除颤选择双相波 2 0 0 J 或单相 波3 6 o j 。在心肺复苏的同时所有患者均建立静脉途 径, 静 脉 注 射 肾上 腺 激 素 l m g , 每5 a r i n重 复并 按 照
7 0
心 血 管病 防治 知识
2 0 1 4年 第 8期
婚 论 著 /冠 心 病 姆
院 内猝死 患者 心肺脑 复苏抢救 中个体化 心肺复苏 的 应 用 价 值
韦 常志 黄 能 牙金 兰 韦祖 宝
( 广 西 宜州市 中医医院 , 广 西 宜州 5 4 6 3 0 0 )
【 摘 要 】 目的 探讨 个体化心肺复 苏 在院内 猝死 患者心脑复 苏抢救 中的应 用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 2 0 1 1 年1
酌 情重 复使 用 ;节 律< 6 0次/ m i n的无 脉搏 电活动 者 及 血流 动力 学不稳 定 的窦性 、房 性或 交界 性心 动过
I C U行支气管吸痰诱发心律失常等多种 。两组患者 缓 者 给予 阿托 品 ,成人 l m g静脉 注射 , 3 - 5 ai r n重 复 基本资料 比较 , 年龄 、 性别 比、 猝死病 因等各方面差 次, 至心率 达 到 6 0 7 Y  ̄ . J m i n以上 。重复上 述操 作至 异均 无统 计学 意义 ( 尸 > 0 . 0 5 ) , 具有 可 比性 。 患者情 况稳 定 ,或确诊 患 者 已死 亡后 ,停 止心肺 复
患者 进行 抢救 时 , 实施个 性化 心肺 复苏 , 取得 较为 满 意 的效 果 , 现报 告如 下 。
电解 质紊 乱等 引起 表现 为室 颤或无 脉性 室速 者给 予
早期 电除颤为主的个性化治疗并优先 的 D C A B或 D A C B抢 救 程序 ; 窒息 、 脑 卒 中引起 急 性呼 吸衰 竭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