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复习

合集下载

为政以德复习

为政以德复习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答题。 (二)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答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 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 也,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 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第二则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 第二则“ 指的是什么? (1)第二则“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 2)孔子一方面强调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 孔子一方面强调“ 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 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 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 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肯定孔子的思想); 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肯定孔子的思想); 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 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 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 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 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 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 当去声讨他。 当去声讨他。
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反 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 之为误用。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 之为误用。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因为 只看到才能的功效而勿视才能违背道德所用 时的危害。 时的危害。 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 。(1 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1分) 后羿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审查和道德教 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 。(1 化,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1分) 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 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 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 。(1 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1分)

《为政以德》复习

《为政以德》复习
必不得已而去
必:如果 用:用度,财政
2、节用而爱人
3、是社稷之臣也 社:土地神;稷:谷神。社稷:国家
4、则将焉用彼相矣
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7、使民敬、忠以劝
相:辅助盲人的人 国:诸侯的封地; 家:大夫的封地 年:收成
6、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劝:勤勉努力
8、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道之以政 10、齐之以刑
共,通“拱”, 环抱,环绕
道,通“导”,训导 齐,整治,整顿
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 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 之。
练习二,(一)怎样理解“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参考:这是孔子治国方略中的经济思想。要注意这 句话出现时的具体环境。孔子是在回答怎样使国家 安定的问题时提出要“均贫富”的,老百姓要人人 有饭吃,人心才能稳定,国家才会发展,现在提倡 的减小贫富差距与其有相似之处。孔子的思想有积 极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孔子的话是站在统治者的立 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与历史上农民起 义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不同,那是站在穷人 的立场上要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所以孔子也有他 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简答题资料:
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
以“法”来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 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是告诉人们 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应以“法”为主,以“德”为辅。“法” 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德”带来社会 和谐和发展。
练习二(六)儒家历来提倡“道德至上”,时至今 日,国家也提出“以德治国”的口号,请结合你对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的理解,谈谈对“以德 治国”的理解。 参考: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时至今 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开放,很多人却只追求经济 的发展而忽视了精神品质的提高。所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 不道德的现象,严重伤害了人们的感情,也有失国格、人 格。经济基础离不开上层建筑,我们的国家要想强大,必 须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目前,我国经济发展 较快较稳,国家提出“以德治国”的口号,也是为了更好 地配合经济建设。但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每个人的 努力和参与。作为青年学生,更是责任重大。即“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

《为政以德》复习

《为政以德》复习

精选完整ppt课件
4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
“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本章内容是富民、正己。 问: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
的问题?说说你对“民无信则不立”的理解。
精选完整ppt课件
19
例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 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 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 “各得其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答题要点:
“均无贫”与“均贫富”两者含义不同。“均
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
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站在
提问:材料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认为哪一种 更好?
精选完整ppt课件
3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曰:“教之。”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
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 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 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C.案牍 渎职 牛犊
买椟还珠
D.郾城 都江堰 偃旗息鼓 揠苗助长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
作一番分析。
精选完整ppt课件
16
答案: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
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 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 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

为政以德-复习

为政以德-复习
2020/3/25
24、 (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 “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 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 不教”亦可)。
2020/3/25
(三)2010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 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 ·先进》)
2020/3/25
4、领会孔子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
孔子的“均无贫” 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主张上 下各得其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是为了调合阶 级矛盾。 区别:农民起义“均平富”的口号 “均平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 社会财富的纲领。
2020/3/25
二、小结:《为政以德》,以为政以德为 主题,倡导尚德精神,崇尚有德的思想、 风俗、制度,追求道德文明。具体的 理念有:为政以德,德教为本,德刑相辅 ,重德轻刑,富而后教,节用爱民,反对 攻伐,反对厚敛,正己以正天下等治国的 德治理念。
2020/3/25
23、(1)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2)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
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有若的 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生,主张 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
2020/3/25
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 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 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 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 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思想理解是否正确, 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0/3/25
三、本课的孔子形象 一位追求道德文明,追求道德至上

为政以德论语复习2010.12

为政以德论语复习2010.12
为政以德
第一课《为政以德》 第一课《为政以德》: 2·3章:【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 评析】 在本章中, 章 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 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 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 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 犯罪可耻的道理, 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 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 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 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 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 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 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 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 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不认同 重义轻利”观点将将“ “重义轻利”观点将将“义” 关系机械的对立起来, 和“利”关系机械的对立起来, 以致后世儒家讳言利、排斥利, 以致后世儒家讳言利、排斥利, 造成了价值观上严重偏颇。 造成了价值观上严重偏颇。重义 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 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追求公 利并非与“ 对立, 利并非与“义”对立,追逐私利 也不能一律排斥。 也不能一律排斥。
24.( )南宫适 .(1) .( (2)政治主张:崇尚以德服人(答 )政治主张:崇尚以德服人( 为政以德”“德治”等亦可), ”“德治 “为政以德”“德治”等亦可), 反对以武力得天下( 反对以武力得天下(答“以力服 武力侵暴”亦可) 人”“ 武力侵暴”亦可)
2.( 2.(1) “民本”思想 民本” (保障民生的思想)。 保障民生的思想)。
12·9章:【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 章 【评析】 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 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 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 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 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 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 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 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 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 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 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 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 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 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 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 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 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为政以德会考复习

为政以德会考复习

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作动词: 齐之以刑 整治 敬事而信 敬事而信 恪守信用 于斯三者何先 把、、、放在前面 、、、放在前面 动词作置 君子哉若人! 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君子哉若人!”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尚德哉若人! 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尚德哉若人!”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 主谓倒置,即谓语前置, 主谓倒置,即谓语前置,是一种表示强烈 感情的特殊句式。 感情的特殊句式。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所谓偏指,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所谓偏指,即不表 示动作的交互性, 示动作的交互性,而表示动作只涉及某 一方。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在这种情况下,“相”获得了称 代作用。 既可以称代第一人称, 代作用。“相”既可以称代第一人称, 也可以是第二或三人称。第一人称如: 也可以是第二或三人称。第一人称如:
1>儿童相见不相 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相见不 2>时时为安慰 久久莫相 时时为安慰, 2>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3>子敬 孤持鞍下马相 子敬, 足以显卿未? 3>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4>从许子之道 从许子之道, 率而为伪者也。 4>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 为第一人称“ **** 1》2》为第一人称“我”; 为第二人称“ 3》为第二人称“你”; 为第三人称“他们” 4》为第三人称“他们”。
状语后置
为政〈以德〉 以德为政,用道德治理国政。 为政〈以德〉:以德为政,用道德治理国政。 道之〈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道之〈以政〉 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刑〉 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齐之〈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道之〈以德〉 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 道之〈以德〉: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礼〉 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 齐之〈以礼〉: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 使民〈以时〉 以时使民, 使民〈以时〉:以时使民,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 姓。 临之〈以庄〉 以庄临之, 临之〈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 百姓。 百姓。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及克己复礼》复习提要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及克己复礼》复习提要


由于分封关系所形成的经济、政治地位 的不同,西周贵族分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四个等级,构成上对下控制,下对上服 从的“王(天子)臣公(诸侯),公臣大 夫,大夫臣士”(《左传。昭公七年》) 的关系。 •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 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1、孔子为什么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为什么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 )
二、克己复礼

“礼”是颇为繁多的,其起源和核心则是尊敬 和祭祀祖先。“禮”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 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大概礼之起 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 更其后扩展为各种仪制。” 孔子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 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 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 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复习提要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论语》 论语》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 纂的意思。 论语》成于众手, 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 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 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 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 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 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经过 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 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 论语》 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论语》没有严 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 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 章与章之间、 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 只是大致以类相从, 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 节出现。 节出现。

《论语》考点复习之为政以德

《论语》考点复习之为政以德

考题示范 2.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明 确: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 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 也才能做成事。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 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孔子反 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作出榜样 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
明 确: 观点示例:1. 法治、德政都是手段,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观点示例:2. 德政是一种理想化的管理方式,现实生命力不大。学生丙:德 政是一种理想,基于人性本善,基于物质均匀。



为》
政 以

德点



考点解读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 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 “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 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 要界限。
考点解读
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
考题示范 3.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明 确: 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 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 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 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 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 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须的: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 所追求、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