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学案

合集下载

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学案

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学案

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认识人类情绪的丰富多样性,知道喜、怒、哀、惧是情绪的四种基本类型。

理解情绪对人的行为和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情绪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了解青少年时期易于波动,不稳定的特点,明白情绪需要个人主动调控的道理。

二、问题与题例1、什么是情绪?它有哪些基本类型?2、情绪对人有什么影响?3、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例】“哀民生之多艰”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怒发冲冠”“漫卷诗书喜欲狂”所表现的情绪依次是( B )A、喜、怒、哀、惧B、哀、惧、怒、喜C、哀、喜、惧、怒D、惧、喜、怒、哀三、目标检测1、“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这句谚语说明()A、人的年龄与情绪的好坏成正比B、情绪会对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产生影响C、情绪会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D、健康的情绪表现往往适可而止2、下列关于健康的情绪,认识错误的是()A、健康的情绪是良好心理品质的要求之一B、健康的情绪应该是喜怒有常,喜怒有度,能够自我调节,保持心态C、并不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健康的情绪D、身体健康的人都有着健康的情绪3、据说,日本有人开设了“骂人俱乐部”,当心里郁闷无处发泄时,人们可以到“骂人俱乐部”区骂工作人员,出了气,就释放了过激情绪。

这家“骂人俱乐部”所采用排解人们不良情绪的方法是()A、转移注意力法B、合理发泄法C、理智控制法D、心理换位法(二)填空题1《课时测评》P42页的知识梳理⑴⑵⑶⑷题2《课时测评》P45页的知识梳理⑴⑵⑶⑷题四、配餐作业A 组1《课时测评》P42的基础方阵1—4题 2《课时测评》P45的基础方阵1—4题B 组1《课时测评》P42的基础方阵5—8题和整合阅兵的9题、10题2《课时测评》P45的基础方阵5—8题和整合阅兵的9题、10题C 组1《课时测评》P44的身临其境11题2《课时测评》P46的整合阅兵的11题和身临其境12题。

八年级上册长江全能学案

八年级上册长江全能学案

第六课《哈佛少年》。

知识点:
一、熟读《哈佛少年》,学会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

二、了解小说《哈佛少年》的主要人物,分析人物性格的突出特点。

三、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解决当代矛盾面临的困境。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的语言知识。

2、深入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并学会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对解决社会矛
盾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本节课的语言知识。

2、学习分析小说《哈佛少年》的主要内容。

3、学习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4、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解决当代矛盾面临的困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通过一段视频,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哈佛少年》,引出学生对小说的
兴趣。

二、自主学习。

1、首先让学生熟读本节课的课文,仔细观察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且请他们自行完成阅读任务。

2、然后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来阐述如何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矛盾困境。

三、合作探究。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哈佛少年》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如何解决当代社会的矛盾问题。

四、活动分享。

语文必修ⅲ语文版第6课《六州歌头(贺铸)》学案.

语文必修ⅲ语文版第6课《六州歌头(贺铸)》学案.

《六州歌头》教案方回乐府妙绝一世,感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袂,幽洁如屈一宋,悲壮如苏、李。

——张耒课标要求:阅读简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

学习目标:(1)认识贺铸的平生及其主要作品。

(2)评论这首诗的思想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怀。

(3)鉴赏这首诗的艺术手法,领会贺诗的艺术风格。

学习要点:评论这首诗的思想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怀。

学习难点:鉴赏这首诗的艺术手法,领会贺诗的艺术风格。

问题导学:一、联合说明①,填空并识记。

贺铸( 1052-1125),字————,自号————。

长身耸目,面色乌青,人称————。

山阴(今————)人。

其词作《青玉案》是当时歌颂的名篇,此中“一川烟草,——————,————————”尤其人称道。

二、认识背景:北宋哲宗元佑三年( 1088)秋,贺铸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任管界巡检(负责地方上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捕获响马等的武官)。

固然位卑人微,却一直关怀国事。

眼看宋王朝政治日趋杂乱,新党变法的很多成就毁于一旦;对外又恢复了岁纳银绢、委屈乞降的旧场面,致使西夏骚扰日重。

面对这种状况,词人愤愤不平,又无力上达,于是挥笔填词,写下了这首感情充足、题材重要、在北宋词中不常见的、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芒的豪迈名作。

三、频频朗读,谈论评论这首诗的思想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怀。

1、这首词的上阙,详细从哪几方面写少年们的“侠”“雄”的?“肝胆洞,矜豪纵” ,侧重写少年武士们性格的“侠” 。

他们意气相投,丹诚相许,片言只语,即成死生之契;他们正义在胸,在险恶眼前,敢于裂眦耸发,无所恐惧;他们疏财仗义,一言九鼎;他们尊崇英勇,以豪侠纵气为尚。

这些都从道德质量、作人准则上刻划了一班少年武士的精神相貌。

因为选用了典型细节:“立谈中,死生同。

一言九鼎重”等,写得有板有眼,其实不空泛。

“轻盖拥,狡穴空” ,重视描绘少年武士们平时行为上的“雄” 。

第6课 戊戌变法学案 2022-2023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学案 2022-2023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3.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近代史上的志士仁人善于向西方国家学习、勇于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1.公车上书2.“百日维新”的内容。

难点: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背景: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2)领导人:、。

(3)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

(4)影响:拉开了的序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2.百日维新(1)开始: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2)内容:(3)结果:慈溪太后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

、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六人被捕遇害,史称“”。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失败,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4)影响:戊戌变法在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合作探究】1.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2.在戊戌政变的当日,梁启超劝谭嗣同一起逃亡日本公使馆,但谭嗣同不愿逃走,最终被捕牺牲,终年33岁。

有人认为,谭嗣同应该逃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有材烧”;有人认为,谭嗣同死得光荣,激励了全国民众的爱国之心。

请你发表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

【当堂达标】1.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

”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A.鸦片战争的炮声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甲午战争的惨败D.中华民国的成立2.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曾国藩康有为邹容陈独秀A B C D3.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学案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学案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一、课标内容1.理解价值观的形成与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解析价值观差异与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能够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2.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考查指向1.必备知识:价值、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

2.关键能力:阐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表明参加公益活动、践行公共道德的积极态度;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针对生活实践中各种不确定的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3.学科素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评判标准;运用价值观的知识科学解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结合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理解,科学评价社会中的不同观点;科学合理明确实现人生价值的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主动为社会作贡献。

4.核心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核心考点(一)价值与价值观1.人的价值(1)含义: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内涵:①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的需要。

②自我价值: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3)特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4)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

2.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第6课 法国大革命 学案(含答案)

第6课 法国大革命 学案(含答案)

第6课法国大革命学案(含答案)学案学案7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课标要求1.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2.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3.知道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

一.法国大革命1背景118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前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开始衰落。

2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们倡导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的观念,从而启发了第三等级的反抗意识。

3路易六为了缓和财政危机进行改革,调整捐税政策,遭到了贵族的反对。

2过程1导火线1789年路易六下令召开三级会议。

2爆发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3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其核心是人权.民主和法治。

41791年,制宪议会通过了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

51792年,新选出的国民公会通过废除王政的议案,宣布成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61793年巴黎民众举行暴动,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雅各宾派掌握了政权。

7雅各宾派推行恐怖政策,使法国国内局势稳定下来,但也造成人人自危。

81794年7月发动热月政变,标志着法国革命高潮阶段的结束。

教材栏目内容指导课中思考题1提示人权宣言体现了启蒙思想家主张的“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天赋人权”等理念。

二.拿破仑帝国1建立背景1热月政变后,法国政局动荡不安,反法联军大兵压境。

2许多人企盼出现一个强人政权,对内建立秩序和实现稳定,对外实现和平。

2建立1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担任“第一执政”,建立了独裁政权。

2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正式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法兰西民法典,确认了自由.平等的原则,但法典限制言论自由,限制妇女和未成年人的权利。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第二单元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学习目标】(1)重点:齐、晋称霸;(2)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自学】1.人物:①西周灭亡,建立东周的是_________。

②春秋时期著名霸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齐任_________为相,积极改革。

④战国初,三家分晋后,齐国大夫______取代原国君,建立______齐国。

2.地点:①东周都城迁至_________。

②齐国在今_________北部。

晋国强盛时,南方楚国势力已发展到_________。

晋楚双方在_______大战,大败楚军。

③在下图上填上战国七雄的位置,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次战役地点也标出来。

3.时间:①东周建立于公元前_________年。

②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是在公元前_________中期。

公元前_________后期,晋楚双方于城濮进行决战。

③公元前_________年,秦赵之间进行了一次激烈战争。

【合作学习与探究】探究一: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结合常理、上述图片及所学知识分析讨论,从正反两方面评论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时期战争目的战争规模代表战役春秋【课堂检测】1.东周开始于()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1600年 C.公元前771年 D.公元前770年2.下列关于春秋时期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春秋是东周王朝的一个分期 B.春秋开始于公元前770年,结束于公元前476年C.春秋时期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 D.春秋时期“霸主”取代了周天子3.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①政治上,改革内政②经济上,发展生产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如管仲、伍子胥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4.“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来自于()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5.立志雪耻,卧薪尝胆的著名历史人物是()A.伍子胥B.勾践C.孙武D.夫差6.关于春秋争霸战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的衰微B.争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C.争霸的实质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D.争霸的结果是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也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7.“纸上谈兵”的故事来自于()A.城濮大战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8.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是关于()A.周文王B.周武王C.周厉王D.周幽王9.齐国之所以最先强大得益于()A.伊尹改革 B.姜尚改革 C.管仲改革 D.李悝改革10.“三家分晋”的三家是()A.齐、楚、韩 B.赵、燕、魏 C.韩、赵、魏D.楚、魏、秦11.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①齐②燕③楚④赵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2.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①城濮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马陵之战④长平之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优秀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优秀学案

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标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二、知识建构三、重点、难点拓展(一)教材链接第一、早期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1、习惯法( 1)概念:来源于古老氏族的习惯和社会通行的各种惯例,是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默认的法律方式。

( 2)使用时间:从罗马建城(前753年)到共和国建立之初。

(3)特点: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为保护贵族特权提供了方便。

(4)结果: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成为贫民与贵族矛盾的焦点。

2、成文法( 1)背景:贵族随意解释习惯法引起广大民众的不满,他们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来保护自身权益。

(西方法典里体现的公民“权利意识”是同时期中国所没有的。

)(2)概念:是国家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制定和公布的以成文形式出现的法律文件。

(3)第一部成文法:公元前 449 年的《十二铜表法》第二、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对外扩张的结果)1、公民法(1)概念:用以调整罗马法公民关系的法律,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又称市民法。

公民法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包括部分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及随后制定的某些法律。

(2)产生时间:从公元前 509 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 3 世纪中叶。

(3)内容:主要是国家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等方面的规范。

(4)特点: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上侧重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不够完善,保留大量氏族残余。

(5)意义:提高了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为罗马的扩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万民法( 1)背景: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版图不断扩大,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原有的公民法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为了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其他民族的利益,需要给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以必要的法律保护。

( 2)概念: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于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1、知识层面:明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具体原因,汉字和史书典籍是历史见证,还得益于它的包容性。

2、能力层面:运用中华文化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自信心。

【知识填空】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1、古代辉煌的历程: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表现:(课本63页,注意选择题)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_____与。

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二、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二:博大精深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特性)。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突出表现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展示人们的有独特作用。

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以其、、,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和的特点。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域性)成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族性)。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怎样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总结概括)(1)坚持的领导和的指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相适应、与相协调,既保持,又体现。

(3)课本55页总结。

(总结文化创新的一般措施)我们要立足于……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四、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关系)(2)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地位)(3)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

(各民族文化的关系)(4)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和,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

(意义)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特点)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在于它所特有的__________ 。

包容性含义:即和。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增强。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重要作用。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3、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六、中华文化的力量:1、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我们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中华儿女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力量之源。

2、中国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课本72页)【总结概括,知识拓展】:1、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原因有哪些?(1)经济、政治原因:经济是基础,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融洽,经济上的繁荣发展,这是根本原因。

(2)文化原因: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3)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4)国家政策的推动。

(如历代开明的国家政策等等)2、中华文化三个特点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是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角度说的;博大精深,是从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方面说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包容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增进文化理解,从而实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网络构建】我们的中华文化【判断自测】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

()基本特征原因中华文化的力量3、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4、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与史学典籍。

()【跟踪训练】1、(2011·广东文综,3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3、(2010·江苏单科)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2010·广东文综)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

这表明( )。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5、清明节不能只当成是扫墓的节日。

我国有些地方的清明节还有与众不同的风俗。

如有的地方清明节有采地菜、做米果、吃青团的习俗;还有的地方有在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人们把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然后放飞;此外还有植树、荡秋千等。

这说明( )。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②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③各民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④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A.①② B.③④C.①③④ D.②③④6、(2010·福建文综)福建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

它适应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这体现了( )。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7、“56个民族56枝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从文化上看,“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体现了()。

A.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B.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C.我国的汉族文化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D.中华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优越8、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

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奥秘。

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的人生写照。

这说明()①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④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9、(2011·福建文综,39(1),8分)材料: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

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参考答案:1~5 A C C A A 6~8 D A B9、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