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旨归纳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主旨归纳一、引言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所提出的一种求知方法,强调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种精神不仅对于古代哲学家的学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主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思想。
二、应有格物致知的内涵1. 格物格物是指通过直接观察和实践,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这要求我们摒弃主观偏见和先入之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去面对事物。
只有真正了解了事物的本质,我们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2. 致知致知是指通过思考和理性思维,深入思考事物的原理和规律。
这要求我们在格物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分析,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事物。
通过致知,我们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
三、应有格物致知的重要性1. 增强认知能力应有格物致知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水平。
通过实践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2. 培养科学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与科学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
科学精神强调客观、真实、理性和实践的态度,这与格物致知的要求是一致的。
通过应有格物致知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3. 促进个人成长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知能力,还可以促进我们的个人成长。
通过实践和思考,我们可以不断地积累经验和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格物致知也要求我们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观念,这有助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进步。
四、应有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1. 详细观察详细观察是应有格物致知的第一步。
我们需要仔细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规律,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从而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
2. 实践探索实践探索是应有格物致知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由古代⽂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的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原⽂ 我⾮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特别荣誉奖。
我⽗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的,我受的教育的⼀部分是传统教育,⼀部分是西⽅教育。
缅怀我的⽗亲,我写了《怀念》这篇⽂章。
多年来,我在学校⾥接触到不少中国学⽣,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家谈谈学习⾃然科学的中国学⽣应该怎样了解⾃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的《⼤学》⾥这样说:⼀个⼈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得到知识。
⽤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是适应⼀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学》本⾝就说,格物致知的⽬的,是使⼈能达到诚意、正⼼、修⾝、齐家、治国的⽥地,从⽽追求儒家的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家都知道明朝的⼤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天王阳明要依照《⼤学》的指⽰,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的⽵⼦。
于是他搬了⼀条凳⼦坐在院⼦⾥,⾯对着⽵⼦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宣告失败。
这位先⽣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真理是“圣⼈”从内⼼领悟的。
圣⼈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般⼈。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 ——朱棣文
朱棣文(1949—),男,1949年生于美国密苏 里州,祖籍江苏太仓。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他是 第一位可以控制、移动一粒原子的人。1997年10 月因利用激光冷却气体,使冷却的原子陷在原子 捕捉器内的方法获得技术上的突破而获诺贝尔物 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得主——崔琦
4.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 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第 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畅所欲言
有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 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为了强调自然科学而否定社会科学, 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请依据本文,独立 思考,作出回答。
A.因为
所以
但是
就
B.由于 因此 虽然 却
C.不但 而且 不论 都
D.不仅 并且 然而 却
② ④ ③ ①
4.指出下面句中引号的作用。(8分) A.引用 B.特殊含义 C.特定称谓 D.表否定 (1)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 从内心领悟的。( D ) (2)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A ) (3)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C ) (4)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B )
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 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 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 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无忧考网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格物致知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之一,强调通过实际观察和探寻事物的本质来获取真知。
格物致知的核心精神是坚持用心思考并通过亲身实践来积累知识和经验。
下面是我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思考。
格物致知强调的是对事物本质的探求和理解。
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或一个事物时,要能够脱离表面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部,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
只有通过真实的经验和观察,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属性。
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告诫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知识,而要亲自去实践,去亲身感受。
在学习中,格物致知的精神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实践运用。
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真正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成果,也能够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获得切实的体验和知识。
格物致知不仅在学习中很重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同样适用。
在工作中,我们要用心去观察和思考,多动手实践,通过亲身经验来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不断地去实践和探索,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并积累更多的经验。
在生活中,格物致知的精神告诉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表象上。
通过亲身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增强对人生和世界的认知。
格物致知精神还要求我们要具备提问、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要能够提出合理的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种思考的过程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了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这种能力也会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持。
总之,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一种追求真实认知和深入理解的精神。
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更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通过实践来获取真知。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格物致知的精神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 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 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育为何不重视真正的“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 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 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 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读”研文 章
一读理思路: 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方法,结合文章旁批, 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二读悟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真 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中国教育为何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 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生字词学习
瞭liào 望 缅miǎn 怀 探察 chá 探讨 tǎo
检讨 jiǎn tǎo 彷徨 páng huáng 激变 jī
格物致知 gé wù zhì zhī
埋怨 mán
袖手旁观 xiù shǒu páng guān
不知所措 bù zhī suǒ cuò
• 激变:指事物发生突然而激烈的变化。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 键是什么?
•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 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 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 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 神?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主要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主要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主要观点引言: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强调通过实践和观察事物来获取知识和真理。
这种精神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重视实践与经验格物致知的第一个观点是重视实践与经验。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而不仅仅依靠书本或理论。
只有亲自去感受事物、观察现象,才能真正理解其本质和规律。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积累经验,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二、注重观察与思考格物致知的第二个观点是注重观察与思考。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用敏锐的目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变化。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并将所见所闻进行归纳总结,才能真正领悟到事物背后的本质和道理。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对细节的关注,认为细节中蕴含着普遍规律,只有通过观察和思考细节,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三、追求真理与知识格物致知的第三个观点是追求真理与知识。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不断追求真理,通过不懈的努力来获取更多的知识。
他强调了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求索,并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逐渐接近真理。
同时,孔子也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观点,强调了对于历史经验和传统智慧的重视。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过去的学习和反思,才能够在当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注重实用价值与道德格物致知的第四个观点是注重实用价值与道德。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将所学所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以此来改善自己和社会。
他主张将学问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并将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去。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价值。
结论:格物致知是一种重视实践与经验、注重观察与思考、追求真理与知识以及注重实用价值与道德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态度。
它强调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不断追求真理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改善自己和社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事实论证: 1、事例要真实,准确。 2、事例要充实有代表性。 3、事例要能够证明论点。
4、事例叙述要简练。
道理论证:
1、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
2、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 3、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
4、能为中心论点服务。
总结交流: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 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说出 来与同学们交流。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 “理”。获得知识。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 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提出论题:“学习自 第一部分(1)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 该怎样了解自然科 学。” 1(2 ~5)中国传统 第二部分(2~12) 教育的弊病。 论述论题: 2(6 ~12)实验精神 第三部分(13)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 得出结论: 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
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神真正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二、揣摩研读:
再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要求:速读课文,小组内讨 论交流下列问题:
1、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应有这种精神?
2、本课论证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3、本课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哪 些是道理论证?哪些是事实论证?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过接 触事物和实地实验不断获得新知识。 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所学的知 识就只能从书本上获得,一旦面临真 正的实验,就会不知所措。就会不能 适应现代的世界。科学探讨上应有真 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题解: “格物”就是探察事物, “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前者 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 目的。本文主张要有通过实验 观察事物 ,获得知识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重点难点
1.重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难点: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
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臵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
二、导入
1.了解“格物致知”以及题目的含义。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解释“格物致知”意思的句子并阅读理解。
明确:“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格)事物(物)获得(致)知识(知)。
出自于“四书”之一的《大学》。
本篇题目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具有从探察物体而获得知识的精神。
题目即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 年以博士和福特基金会会员的身份到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直到1969年。
1971年丁肇中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开始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进行实验。
经过将近三年的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在1974年8月第一次觉察到一种新粒子存在的迹象,其质量约为质子的三倍。
1974年11月10日,丁肇中到美国西海岸出席斯坦福大学的一次会议时,得知该校加速器实验室的里希特小组也刚好独立地发现了同一现象,并已将新粒子命名了,于是丁教授立即通知他的助手发表他们的新发现,并将新粒子命名为J
粒子。
1976年发现J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3.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提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问:“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提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讨论并归纳:不一样。
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提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8.提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9.提问:实验过程具有哪些特征?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特征之一: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实验的特征之二:实验的过程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尤其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 0.提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
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1.提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
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2.提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3.提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讨论并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属于举例论证。
14.提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讨论并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5.提问:丁教授认为《大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6.提问:找出文中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讨论并归纳:事实论据:⑴王阳明对着竹子苦思冥想七天的故事;⑵作者自己在美国读大学的亲身经历。
道理论据:⑴对“格物致知”含义的阐述;⑵对“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中的重要性的论述等。
17.提问:讨论练习二。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问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的弊端
分析问题
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培养科学实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