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汉字的演变
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汉字的字体变化

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汉字的字体变化一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汉字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为顺序。
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字体,可大致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分为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
甲骨文是指商代刻在龟甲或兽甲上的文字,它还带有图画文字的特点,但笔画为单线条,瘦挺有力;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
已具备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
商周的金文,是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到西周后期,金文统一为大篆。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二是规范化。
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石鼓文指秦朝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石鼓文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
秦统一后,丞相李斯对大篆去繁就简,改为小篆,成为秦朝官方文字。
小篆更加线条化和规范化,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
秦隶指战国、秦汉的隶书,又叫古隶。
汉隶主要指东汉碑刻上的隶书。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
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
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书体,形成于汉代。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书写简便快速。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它从隶书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楷书形成于两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繁荣于隋唐五代,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三国的钟繇、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行书大约出现在西汉末、东汉初,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弥补了楷书的书写速度慢和草书难以辨认的缺点,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从“马”字的演变可以推断汉字演 变的过程。
1)、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 (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 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2)、汉字的最初模样
2、甲骨文:
史海拾贝: 1899年,北京国子 监祭酒王懿(yì)荣在审视中药中, 发现了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上面 刻有文字。他寻根问底,知道这 个药材是从河南运来北京的。经 考察,发现这些带字龙骨出自殷 墟,这些字就是商代的甲骨文。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 得名。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 称“石鼓文”。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 物。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 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 性字体。“籀文”也叫大篆,通行于春秋战国,奠定了方块 字的基础。
二、金文 (一).金文(又叫钟鼎文或铭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 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这 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 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 “彝,尊,爵”,洗器“盘”,兵器 “戈,戟”等。金文的内容,最初只 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 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 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 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 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 “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 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 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 了图画性。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 程碑。金文,金文产生于西周,也叫 钟鼎文,铜器铭文。它与甲骨文差不 多同样古老,它的特点:笔形比甲骨 文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变
汉字字体演变的顺序

汉字字体演变的顺序
汉字字体演变的顺序可以分为古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等几个阶段。
古篆是汉字演变的最早阶段,它是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基础上发展而
来的。
古篆字体结构简单,笔画粗大,线条粗犷有力,具有浓郁的古
朴气息。
小篆是古篆的演变形式,它是秦朝时期的官方字体,也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种规范化的字体。
小篆字体结构严谨,笔画精细,线条流畅,具
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隶书是小篆的演变形式,它是汉代官方文书所使用的字体。
隶书字体
结构规范,笔画精细,线条流畅,具有一定的书法美感和艺术价值。
楷书是隶书的演变形式,它是中国书法中最为常见的字体之一,也是
现代汉字书写的标准字体。
楷书字体结构规范,笔画精细,线条流畅,具有一定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行书是楷书的草书形式,它是中国书法中最具有个性化和艺术性的字
体之一。
行书字体结构自由,笔画流畅,线条变化多样,具有一定的
艺术价值和表现力。
草书是行书的草草形式,它是中国书法中最具有个性化和艺术性的字体之一。
草书字体结构自由,笔画流畅,线条变化多样,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汉字字体演变的顺序是从古篆到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艺术价值,都是中国书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程

张玄墓志铭
《云阳伯郑长酞为 亡父母等造像题记》
张黑女墓志 北朝•北魏
千字文——欧阳询
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 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真书的书家大 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王家书派中脱 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 动飘逸。隶篆虽无大发展,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 信风。
苕之水诗卷 元陆居仁
篆书 元周伯琦
急就章卷 元邓文
高都护骢马行 明董其昌
宋
克 书
宋克在明初书法艺术成就最高。
法 他兼善章草、楷、行和草书。章
草笔画瘦劲挺拔,以健美见长;行、
草书也吸收了章草的波势。他的
书法古雅遒劲,技艺娴熟。
王宠书法
隶书明文徵明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 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 王宠四子依赵孟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 笔调亦绝代,王雅宜风流儒雅 。
康有为称石鼓文“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我,自有奇 采。”
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 。
帛 书 展 示 了 书 法 墨 迹 的 出 现
汉
帛
马王堆帛书
书
老
子
甲
本
秦代篆书
小篆也称“秦 篆”,是秦国 的通用文字, 大篆的简化字 体,其特点是 形体匀逼齐整、 字体较籀文容 易书写。在汉 文字发展史上, 它是大篆由隶、 楷之间的过渡。
秦隶
隶书始用于秦代,盛行于西汉, 鼎盛时期在东汉后期。
隶书,亦称汉隶,是 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 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 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 形状,讲究“蚕头雁尾”、 “一波三折”。隶书起源 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 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 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中国书法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演变过程一、殷商—甲骨文二、商周—金文(钟鼎文):《毛公鼎》、《散氏盘》三、春秋战国—石鼓文四、秦朝—小篆:李斯《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会稽石刻》五、汉代—隶书:摩崖石刻《石门颂》、蔡邕《熹平石经》;碑刻《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锳碑》、《史晨碑》、《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六、三国—楷书:《荐季直表》、钟繇《宣示表》七、两晋—行书:王羲之王献之:《洛神赋》、《中秋帖》、《鸭头丸帖》,王珣:《伯远帖》八、南北朝—北碑南帖:《张猛龙碑》、《敬使君碑》、《龙门二十品》、《真草千子文》九、隋唐五代—楷书:《启法寺碑》、《董美人墓志铭》《信行禅师塔铭、《龙藏寺碑》等十、唐朝1、楷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等褚遂良:《圣教序碑》、《倪宽赞》等颜真卿:《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家庙碑》、《自书告身帖》等柳公权:《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2、草书:张旭,怀素、孙过庭3、行书:欧阳询《梦奠帖》、《张翰帖》,颜真卿《争座位帖》,杨凝式《韭花帖》、李邕十一、宋朝—行书: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十二、元朝—楷书:赵孟頫《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等十三、明朝—董其昌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小纂-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夏商,无器,仅刻甲骨,笔画直,细。
周,冶铜,铸字,字体丰满肥硕。
春秋战国,毛笔生焉,写竹木间,笔画多变,世人不识。
秦,大一统,李斯演小篆。
两汉:小篆繁琐,乃有隶书,隶书简洁。
快写,可得章草。
两晋:楷书乃成,今草与章草分化。
隋唐:楷书鼎盛。
书法字体演变划分

书法字体的演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殷商—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商周—金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春秋战国—大篆: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秦朝—小篆: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汉朝—隶书: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
三国—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
两晋—行书: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我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

我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汉字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
本文将从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入手,探究汉字的历史变迁。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
甲骨文的字形简单,笔画粗犷,具有浓郁的原始气息。
甲骨文的字形多为象形,如“日”字就是太阳的形状,而“月”字则是月亮的形状。
2. 金文金文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青铜器上。
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规范,笔画更加细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金文的字形多为象形和指事,如“人”字就是两条腿和一条腰带的形状,而“上”字则是一只手向上的姿势。
3. 篆书篆书是秦汉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刻印。
篆书的字形规范、整齐,笔画精细,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篆书的字形多为指事和会意,如“山”字就是三个山峰的形状,而“心”字则是两个心形组合而成。
4. 隶书隶书是汉代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书写官方文件。
隶书的字形规范、整齐,笔画精细,具有一定的书法价值。
隶书的字形多为指事和会意,如“水”字就是两个水滴的形状,而“火”字则是两个火焰的形状。
5. 楷书楷书是唐代的一种文字,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作之一。
楷书的字形规范、整齐,笔画精细,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楷书的字形多为指事和会意,如“木”字就是一棵树的形状,而“禾”字则是一穗稻谷的形状。
6. 行书行书是唐代的一种文字,是楷书的草书形式。
行书的字形流畅、自由,笔画潇洒,具有一定的书法价值。
行书的字形多为指事和会意,如“鸟”字就是一只鸟的形状,而“马”字则是一匹马的形状。
7. 草书草书是唐代的一种文字,是行书的草书形式。
草书的字形潦草、随意,笔画奔放,具有一定的书法价值。
草书的字形多为指事和会意,如“鱼”字就是一条鱼的形状,而“鸟”字则是一只鸟的形状。
汉字的演变历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中国书法:汉字的演变知识分享

中国书法:汉字的演变中国书法:汉字的演变一、文字起源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1、结绳记事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
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
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
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
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
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
以两者吻合为凭据。
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二、图画文字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
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
”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
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
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
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
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
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
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
”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三、甲骨文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汉字的演变
中国书法:汉字的演变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1、结绳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
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
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
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
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
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
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
以两者吻合为凭据。
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二、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
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
”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
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
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
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
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
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
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
”这就是原始
的文字。
三、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
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
“妇”的繁体字为(婦),因为过去的女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这是十二属相,是不是有点像简意画。
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看出人们在造字时分为象形法,会意法和形声法,也就是已经出现了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
你们看看象形字,“日”就是个圆圆的太阳,“月”就是弯弯的月亮,“水”向条小溪,“牛”特别突出了两个犄角。
“爵”象形字: 1.甲骨文的形体,像古代酒器的形状,下有足。
2.金文的形体,更像酒器的形状,右边增加了一只手。
3.小篆的形体。
4.是楷书的写法。
而会意字里“明”写成如图示,意为“日”和“月”带来的光明。
“旦”写成如图示,意意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
“婴”会意字: 1.金文的形体,上部是“贝”,下部是“女”,表示妇女项上由贝做成的装饰品。
2.是小篆的形体,上部是两贝,其意不变。
3.是楷书繁体字。
4.简化字。
“婴”字的本意是用贝做成的项链。
义为“缠绕”、“围绕”,如古人陆机曾说:“世网婴我身。
”世网比喻世事。
就是说:世事把我缠绕住了。
“婴”字由项饰即宝贝。
引申为婴儿之义。
“孕”会意字: 1.甲骨文,外部是一个人面向左侧而立,腹中有一“子”,诚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样子。
2.小篆,上变成“乃”字,已无人形了,下部的“子”依然存在。
3.楷书的写法,由小篆演变而来。
关于形声字同学们都很熟悉,例如:“爸”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结合;“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
四、金文
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人们把字铸刻在青铜器上,这就形成了金文,(因为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
钟和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又叫钟鼎文)。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象形程度更高,而且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金文的笔道肥粗,弯笔多。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填实的写法,更形象生动逼真。
五、汉字的持续演变
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有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缺点是字体繁复,书写不方便。
小篆: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由于它的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钦睐,又因为它的笔画复杂,行事古怪,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一些印章刻制上,一直采用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
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体进一步简化,书写变的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形体扁方而规整。
草书: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因它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又进一部发展成为今草。
到了唐朝,又有了抒发情怀,寄情于笔端而表现的狂草。
.草书本就来源于章草。
楷书:
随后柔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一直使用到现在,.它的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直,有撇,捺和硬钩,,更便于书写.。
图9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就是由楷书演变而来的。
行书: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宋体:
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成为宋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
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
总体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
(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