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6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合集下载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

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导入这一节我们来研讨本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二、学习目标1.分析这首词的最突出的写作技巧。

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3.理解词人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以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

三、背景出示宋宁亲嘉泰四年,执政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任某某知府。

某某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制作军服,派遣间谍搜集情报,招募壮丁,进行训练,为伐金准备条件。

但他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X,韩侂胄不听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某某。

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是给韩侂胄的一封“谏书”。

词的上片借歌颂孙权,X裕表明自己的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片以宋文帝X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

四、讨论交流全班12个小组,前六个小组研讨第一个问题,后六个小组研讨第二个问题。

1.分析这首词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什么?明确:本词在写作上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用典。

在诗歌中用典,即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本词用典贴切,寄寓深远。

借助这些典故——历史事实含蓄,自然地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用了:孙权雄图大略、X裕北伐壮举、X义隆北伐残败、拓跋焘修建行宫、廉颇思为国用等历史事实。

上片二典故前六句,写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不复存在。

“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

在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能出现承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

“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引申为孙权遗迹。

“雨打风吹”指历史的风雨,孙权到辛弃疾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荡然无存。

词人慨叹眼前景象,既表明了他对孙权的仰慕,又表明了他对时局的担忧。

又六句,俯瞰京口的街市,缅怀当年X裕,曾经居住在那里,他出身贫寒,曾生活在荒僻的小巷,但他却能讨伐桓谦,平定叛乱。

“想当年”三句颂扬X裕,率领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的丰功伟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下片先后有3.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因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4.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5.战国时,赵国良将廉颇虽老思用。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体味典故,理解本词中典故的含义
(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打败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也无处可寻了。暗含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之意。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高一 必修四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必修四第二单元《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难点名称
理解《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的含义。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词本身就比较难理解。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通过解读典故把握作者情感,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对学生来说需有一定的阅读功底,大量用典对学生来说本来就难以掌握。
难点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
上片先后有1.三国时,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2.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
作者以廉颇自比,虽66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使他很悲愤,作者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发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通过以上五个典故的分析,思考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新
⒒本阕写作者登北固亭,极目远眺,触景生情,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缅怀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我认为这种情感的产生绝对不是偶然的,结合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明确:因为现实中没有这样建功立业、抗金杀敌的明主,这里怀古就暗示了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苟且偷安;同时也蕴涵了诗人对北伐抗金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
明确: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孙权(用意)——敬仰英雄,暗讽南宋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
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
⒌这里我不禁要问一个问题: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胜过孙权的也不在少数,可作者为什么偏偏想起了孙权呢?
明确: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设计说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⒕“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的是怎样一幕景象?可以看出南宋百姓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可堪回首”承上启下,转入现实。长江北岸瓜步山下,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庙前迎神赛会,鸦飞鼓响,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商女不知亡国恨。
⒖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表现在哪句话中?
教法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四6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6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导入: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

从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后,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启用,但都不长。

宋宁宗赵括即位后,当时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败。

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企图通过伐金立一场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任辛弃疾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弃疾虽被起用,但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

所以他对当时的局势深感忧虑。

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66岁时在镇江任上所做。

辛弃疾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后来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之后他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怨而死。

二、解题: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借古讽今。

三、整体感知:1.听示范朗读。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金戈..铁马(精锐部队)·元嘉草草..·(草率)赢得..仓皇北顾·(落得)可堪..回首·(不堪,哪堪)寻常..巷陌(普通)英雄无觅.(寻找)四、全词分析:这首词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就是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课堂
模式
教学过程
学生预习)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1、检查预习导入
2、知人论世
南宋的统治集团整日花天酒地,奢侈无度,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他们偏安江南,对金一味求和妥协,无心收复失地。1203年,韩侂胄掌握大权,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于是他想到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1204年,辛弃疾被起用担任镇江知府。初到镇江,他积极做各方的准备。可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用。他被调离镇江。他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首词就写于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期间。
板书
教学反思
3、通读、自主学习
要求正确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充满感情的朗读
结合课下注释,把握全词内容
4、合作探究
这一首词主要使用了哪种表达技巧?(用典)
找典故: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些句子?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炼而完整的话来概
括这些典故!
5、词人借助抒发了什么情感?
总结:这首词运用用典的表现手法,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北宋失地,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课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年级
高一
日期
2018
第1课时
课型
主备人
复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024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

2024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

2024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诗歌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内容包括对诗词的朗读、生僻字的认读、对诗意、诗境、诗情的理解,以及对作者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

2. 通过分析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抒发的怀古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史实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诗词,分析诗词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北固亭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怀古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指导并纠正生僻字的读音。

3. 讲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分析诗词意境。

4. 分析诗情:结合诗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怀古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

5. 例题讲解:以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为例,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抒发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进行课堂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内容:作者:辛弃疾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怀古之情: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诗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艺术特色。

2. 答案示例:这句诗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年刘裕英勇豪迈的气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诗歌创作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并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法与学法】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曲豪壮激昂的爱国歌曲,振奋人心,让我们感受到是深沉的爱国情怀。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志士,在国家危亡之际,他们或奋走呼告,或金戈铁马,或挥笔为文。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文武双全的英雄词人——辛弃疾。

这位爱国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长期不被统治者重用,64岁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会有何感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跟随辛弃疾一起登上北固亭去聆听这位老人的心语,去感受他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板书标题)二、展示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三、课前检测1.检测预习情况。

2.课文朗读。

(学生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四、解题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是登临地点怀古是词的内容五、问题探究在怀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就是用典。

用典:引用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前人语言,借以说明事理,抒发情怀1、分组讨论:•上阕写了词中用了哪些典故?•请用精炼的语言概述故事。

•找出词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典故的作用。

2、展示成果:(借助多媒体展示)3、各抒己见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3、领会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感知词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1、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典故的运用及作用。

3、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作家作品: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19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1、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2、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3、思考问题: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厌声韵。

三、由题入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

京口是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明确:(镇江),登上京口北固亭看到什么?怀了什么古?哪些古人近事?想表达什么?(借题目发问,整体把握)江山。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有答“舞榭歌台”,反问后学生警觉发现,这是想象中的,被风吹雨打走了)这景没什么特色,写这干嘛?为了写出人。

两个什么人?孙权、刘裕。

英雄孙权,风流——英雄建功立业,曾一度定都京口。

刘裕,普通人家出身,却能挥军北伐,曾两度攻破洛阳、西安,后建立了刘宋朝廷。

可想的人,历朝历代多了,据说梁山伯祝英台就发生在那里,他怎么不回想呢?“想当年”句,写出了什么,想表达什么?当年北伐的声威、气势。

简介背景四、( 1)阅读上片。

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 "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 舞谢歌台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

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 想当年 "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

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 2)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 " 元嘉草草 " 句。

"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 仓皇北顾 "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 " 北顾涕交流 " 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

"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 是第二层。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 四十三年 " 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洞下 "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 佛狸调 "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

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

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

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

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

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

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

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练习:1,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联系全词,登临意,何意?(共8分)江天开阔,山峦清丽,但万水千山都是愁,愁恨满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