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至上主义:诺齐克政治哲学思想梗概
诺齐克的政治思想

诺齐克的政治思想书《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罗尔斯是平等的自由主义者,诺齐克是极端自由主义者。
一、罗尔斯与诺齐克的共同点:1.自由主义者2.主张权利优先于善,反对功利主义。
3.重视维护人的权利,主张人是目的,而反对把人当成手段。
4.都以个人为基础,强调人的差别性和多样性。
5.都强调自由的优先性。
6.都求助于康德的伦理学。
二、罗尔斯与诺齐克的不同点。
1.罗尔斯主张正义在先,诺齐克主张权利在先,任何正义的命题都必须建立在权利的基础上,个人拥有权利,有些事情任何人或任何群体都不能他们做,否则会侵犯他们的权利。
2.罗尔斯强调正义原则的首要性,诺齐克强调权利的首要性,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
3.诺齐克认为权利是道德约束、边界约束,反对权利的功利主义。
4.个人是惟一的实体,个人的生命和存在具有不可超越的价值,而社会或国家既不是实体,也不是生命。
存在着不同的人,他们分享着不同的生命,从而没有任何人可以为了别人而被牺牲。
5.国家是中立的,国家只是一个手段。
6.反对契约论,赞成程序主义。
7.分配正义。
8.平等问题。
三、诺齐克要解决的三个问题1.反驳无政府主义,证明最低限度的国家的产生是符合道德的。
2.证明最低限度的国家是功能最多的国家,比它功能更多的任何国家都是不道德,都会侵犯人的权利。
3.证明这种最低限度的国家同时也是乌托邦,拥有美好的前景。
4.看不见的手的解释,从自然状态发展为支配性的保护社国;通过禁上,形成了超低限度的国家,再通过赔偿原则,又达到了最底限度的国家。
以此反对国家的再分配,以此证明国家的起源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合道德性。
证明国家的产生过程没有侵犯任何个人的权利。
四、资格理论1.持有的最初获得,或对无主物的获取。
2.持有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转让。
3.对最初持有和转让中的不正义的矫正。
4.历史原则与非模式化原则。
五、乌托邦的多元性。
1.人们是有差别的。
2.所有的善不可能同时实现,但实现善的机会平等。
自由主义的两种思潮——罗尔斯与诺齐克之比较分析

自由主义的两种思潮——罗尔斯与诺齐克之比较分析伊卓琳张智博(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34)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自由主义挑起了古典自由主义右派与福利国家自由左派之间的政治哲学大争论,罗尔斯和诺齐克是当代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他们之间的分歧支配了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确定了西方政治思想的主线。
他们在思想上有着共同点,同时也存在着多种差异,本文对两者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罗尔斯与诺奇克思想的关联和分歧。
关键词:正义自由平等权利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9—0202—01罗尔斯与诺齐克是当代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就平等问题与正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罗尔斯主张,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而正义意味着平等。
他认为。
所有的“社会基本善”都应该被平等的分配,除非某些不平等的分配有利于“最少受惠者”。
诺齐克肯定了罗尔斯的正义首要性,不同的是,他主张正义在于权利,而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一、学术立场罗尔斯和诺齐克都是以康德哲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康德主张用先验论代替实在论与经验论,从而在更为抽象的层次上探讨人权与社会正当性的道德基础。
康德对罗尔斯有这深远的影响。
在罗尔斯《正义论》中,罗尔斯订立契约的出发点是主体间性,订立契约的人是理性的人。
这一点彰显了康德的印记——人是自由,平等的理性的存在物,当他的行动原则是作为对他的这一本性的可能是最准确的表现而被他选择时,他是在自律的行动。
康德以这样一种观点作为开始:“即各种道德原则是理性选择的目标”,“道德原则看成是目的王国的立法原则”罗尔斯的正义则是将康德的理性个人换成理性人们。
诺齐克认为“道德哲学为政治哲学提供基础和界限,人们相互之间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约束,也限制着人们通过一种国家机器可以做的事情,或者为建立这样一种机器可以做的事情”。
国家的基本强制力量拥有的任何合法性之根源,正是在于那些可以强制实行的道德禁令。
政治哲学课程大纲

政治哲学《政治哲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政治哲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主要的政治哲学理论与分析方法,初步具备识别与提炼具体实践生活中政治问题的能力,并能应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逐步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专业哲学的学术训练,提高其批判性分析与写作能力,为有志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哲学研究的学生夯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演进与观念结构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并进一步养成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术能力。
三、先修课程政治学1. 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梳理和把握政治哲学的源流和发展;难点是让学生较为深入和系统地理解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框架变迁以及有效提高其批判性分析与写作能力。
2. 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堂专题式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在学生理解政治哲学基本概念、历史演进与观念结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一些较为困惑的理论问题以及一些基本理论的现实意义,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遵循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为主,传统的黑板式教学为辅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原则。
绝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实行备课、上课和课后交流。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讲 导论:何为政治哲学?(2学时)1.教学内容(1)我们为什么必须进行政治思考(2)政治思考的三种方式(3)政治哲学的外在边界(4)政治哲学的内在规定2.重、难点提示(1)把握政治哲学的理论边界(2)明晰政治哲学的内在规定第二讲 政治哲学的意义结构(2学时)1.教学内容(1)政治哲学的“死亡”和“再生”(2)政治生活的体验路径(3)政治哲学的分析进路(4)寻求完整的意义结构2.重、难点提示(1)理解政治哲学的意义结构(2)明确政治哲学的学科价值第三讲 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2学时)1.教学内容(1)自然状态(2)政治社会(3)乌托邦与理想政治(4)去乌托邦与现代政治2.重、难点提示(1)明晰自然状态、政治社会的主要内涵(2)厘清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的发展路径第四讲 现代政治的结构要素(2学时)1.教学内容(1)权力与权威(2)自主与代表(3)合法与反抗(4)普遍与特殊2.重、难点提示(1)理解现代政治形式结构中四对关键性构成要素(2)明确形式性结构要素与实质性结构要素的关系第五讲 西方政治哲学的演进(4学时)1.教学内容(1)希腊政治哲学的两个路向(2)中世纪的政治哲学(3)现代政治哲学兴起的诸条件(4)复杂多变的现代性政治哲学(5)西方政治哲学的“诸神之争”与融合趋势2.重、难点提示(1)理解西方政治哲学的整体演进过程(2)明确西方政治哲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思想第六讲 中国政治哲学的变迁(4学时)1.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基本主题:伦理政治(2)先秦的多级思维与互补结构(3)中古政治哲学的两极发展(4)明清之际及晚清的转向与现代性政治哲学建构2.重、难点提示(1)理解中国政治哲学变迁的整体过程(2)明确中国政治哲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思想第七讲 现代政治哲学运思的基础——民族和国家(2学时)1.教学内容(1)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2)文化国家与政治国家(3)民族——国家的结构和性质(4)国家的理想性和现实性(5)国家与超国家2.重、难点提示(1)理解民族——国家的结构和性质(2)明晰国家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第八讲 现代政治哲学的轴心问题——意识形态(2学时)1.教学内容(1)意识形态的现代特质(2)意识形态的“诸神之争”(3)强势意识形态和弱势意识形态(4)意识形态可能终结吗?2.重、难点提示(1)理解意识形态的现代特质与“诸神之争”(2)明确意识形态何以成为现代政治哲学的轴心问题第九讲 功利主义(2学时)1.教学内容(1)功利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核心观点(2)功利主义的两条吸引力(3)功利主义对效用的界定(4)功利主义不恰当的平等观(5)功利主义的政治2.重、难点提示(1)理解功利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核心观点(2)明确功利主义对效用的界定及其局限性第十讲 平等的自由主义(2学时)1.教学内容(1)作为公平的正义(2)正义的两项原则(3)原初状态与反思均衡(4)公共理性与重叠共识2.重、难点提示(1)理解罗尔斯何以成为平等的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2)明确罗尔斯的政治哲学体系及主要观点第十一讲 自由至上主义(2学时)1.教学内容(1)自由至上主义的来源与本质(2)诺齐克提出的自我所有权原则(3)基于互利的自由至上主义(4)基于自由的自由至上主义2.重、难点提示(1)理解自由至上主义的来源与本质(2)明晰诺齐克自由至上主义的相关内容第十二讲 马克思主义(2学时)1.教学内容(1)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哲学(2)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定位(3)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当代建构2.重、难点提示(1)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哲学的关系及其理论定位(2)明确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及其当代建构第十三讲 社群主义(2学时)1.教学内容(1)社群主义的源起和发展过程(2)社群主义政治哲学思潮兴起的历史背景(3)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2.重、难点提示(1)把握社群主义的源起和发展过程(2)理解社群主义的基本主张第十四讲 文化多元主义(2学时)1.教学内容(1)文化多元主义的内涵(2)文化多元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3)文化多元主义的五种基本类型(4)文化多元主义的政治形式2.重、难点提示(1)理解文化多元主义的内涵、发展阶段和基本类型(2)明确文化多元主义何以成为政治哲学前沿的思潮七、学时分配章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理论教学学时实验教学学时一导论:何为政治哲学?20二政治哲学的意义结构20三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20四现代政治的结构要素20五西方政治哲学的演进40六中国政治哲学的变迁40七现代政治哲学运思的基础——民族和国家20八现代政治哲学的轴心问题——意识形态20九功利主义20十自由主义的平等20十一自由至上主义20十二马克思主义20十三社群主义20十四文化多元主义20总计320八、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开卷考试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政治哲学导论》,杰弗里·托马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什么是政治哲学》,列奥·施特劳斯著,华夏出版社,2011年;[3]《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戴维·米勒著,译林出版社,2013年;[4]《当代政治哲学》,威尔·金里卡著,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5]《政治哲学讲演录》,任剑涛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周穗明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7]《政治哲学讲义》,约翰·罗尔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8]《功利主义》,约翰·穆勒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9]《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比较研究》,龚群著,人民出版社,2014年;[10]《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王新生著,科学出版社,2018年。
诺齐克

西方近代自由主义的发展,大致上以穆勒(John S. Mill)为界,可以区分为古典自由主义与现代自由主义。
穆勒的自由主义,正好是二者之间过渡的桥梁。
古典与现代自由主义的差异,主要在于对政府功能的看法不同。
前者主张政府祇应扮演一个「守夜人」的角色,不宜逾越消极性的功能;后者则认为政府不应局限于消极的角色,而应积极地谋求社会正义之实现,特别是在财富的分配方面,不宜放任市场机能之自然运作,而应谋所以调节之道。
尽管当代重要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彼此见解不尽一致,不过大致上分布于上述两个系谱之下。
以诺齐克而言,他是古典自由主义这一系谱在当代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
当代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这一系谱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严守捍卫个人自由的观点,对于现代自由主义之转向平等(特别是财富平等)深致不满。
因此,为了表示与现代自由主义(liberalism)之区别,他们根据"liberty"的拉丁字源"libertas",另创"libertarianism"一字,代表他们的自由主义。
在此一自由主义观点之下,论述的主题集中在推究政府合法的功能究竟是什么?他们基本上以一种彻底的激进方式,来回答此一问题。
如同上述,当代此一新古典自由主义运动,不满于政府扮演积极介入财富重分配的角色,主张回归市场机能的运作。
其倡导人之中,颇多主张自由经济的重镇,诸如密塞斯(Ludwig von Mises)、海耶克(Friedrich A. Hayek)、弗利曼(Milton Friedman)以及罗斯巴(Murray Rothbard)诸人。
他们强烈主张维护个人权利,特别是财产权与契约自由原则。
由于认为财富重分配不啻强制某些人为其它人劳动,乃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因而加以拒斥。
此一运动在二次大战之后,于美国此一标榜自由立国的资本主义社会之中,获得重大的伸展。
其在现实政治上的展现,则是英国首相余契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与美国总统里根(Ronald Reagon),在1980年代的执政期间,达到了顶峰。
从“自由至上”到“自由平等”——G.A.柯亨对诺奇克自由权理论的批判

2022年第2期(总第319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19当代哲学问题探索从 自由至上 到 自由平等G.A.柯亨对诺奇克自由权理论的批判刘㊀畅ꎬ贾中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长春130012)摘㊀要:自由和平等的关系是当代政治哲学探讨的主流问题ꎮ以诺奇克为代表的自由至上主义追求以自由对抗平等ꎬ主张自由至上的权利理论ꎮ诺奇克的自由权理论实质上是以 自我所有权命题 为基础ꎬ为世界资源的不平等占有提供理论依据ꎮ柯亨基于平等主义的立场ꎬ分两个阶段对诺奇克展开了批判ꎮ第一个阶段是以退为进的策略ꎬ肯定诺奇克的自我所有权命题ꎬ借助世界资源联合所有制ꎬ将自由与平等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消解ꎮ第二个阶段直指诺奇克理论核心ꎬ对自我所有权命题的三个诡辩展开批判ꎬ以此削弱对自我所有权命题的理论认同ꎮ但是ꎬ由于柯亨对诺奇克的批判具有明显的分析色彩ꎬ因而仍有必要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出发对诺奇克自由权理论的本质作进一步的批判ꎮ关键词:自由ꎻ平等ꎻ自我所有权命题ꎻ诺奇克ꎻ柯亨ꎻ资本逻辑中图分类号:B0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2)02-0011-07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17JDSZK028)作者简介:刘畅ꎬ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ꎻ贾中海ꎬ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ꎮ㊀㊀20世纪70年代初ꎬ伴随着诺奇克«无政府㊁国家和乌托邦»的发表ꎬ西方政治思想潮流发生了巨大变化ꎬ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中产生了两个主要流派ꎬ罗尔斯式的平等的自由主义和诺奇克式的自由至上主义ꎬ两者产生了激烈的理论争论ꎮ诺奇克认为ꎬ罗尔斯将社会分配向最不利者倾斜的平等观念具有强制性ꎬ基于契约的社会再分配将会对其他社会成员的权利产生侵害ꎮ随着保守主义在西方的盛行ꎬ罗尔斯的平等主义渐渐退出历史舞台ꎬ而诺奇克的自由至上主义开始在西方社会处于霸权地位ꎮ诺奇克的自由权理论旨在证明权利的先在性ꎬ一切事物都被纳入到权利话语体系之中ꎬ并宣称要自由就必然产生不平等的论断ꎮ诺奇克的著作一经发表ꎬ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强烈反响ꎬ其理论也引起诸多思想流派的批判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平等主义者G.A.柯亨ꎮ在诺齐克意义上ꎬ社会主义所推行的平等原则损害了人的自由权ꎬ因此是不正义的ꎮ由此ꎬ诺奇克的自由至上主义冲击了柯亨对社会主义自由和平等价值的追求ꎮ由此ꎬ柯亨首先对诺奇克自由与平等不相容的论断展开批判ꎮ㊀㊀一㊁自由与平等:从 拒斥 到 共存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张力关系长期为西方自由主义者所关注ꎬ人们既防范过度的自由会破坏平等ꎬ亦担忧对平等的一味追求将窒息自由ꎮ一般而言ꎬ自由主义者大多会接受甚至主张某些平等的价值ꎮ而以诺奇克为代表的自由至上主义者则否认平等ꎬ认为追求平等必然会限制自由ꎬ而对自由的限制将令人难以接受ꎮ因此ꎬ诺奇克强调自由优先于平等ꎬ主张平等与正义无关ꎬ而正义与获取权利的合法性相关ꎮ诺奇克认为ꎬ自由权是个人权利的基础ꎬ权利是正义的体现ꎬ人们对于平等的追求理应止步于个人权利的界限ꎬ因此ꎬ他主张自由权是评判正义的绝对标准ꎮ诺奇克的自由权基于康德的 人是目的 的绝对命令ꎬ坚持 没有他们的同意ꎬ他们不能被牺牲或被用来达到其他11的目的ꎮ个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1]37ꎬ它构成了对他人行为的道德约束ꎮ依据诺奇克的观点ꎬ人皆有之的自由权决定了在道德上每个社会成员都不能被以任何方式利用ꎬ社会中并不存在为了平等而自愿承担某些牺牲的社会实体ꎮ因此ꎬ任何一种追求平等的社会制度实际上都违背了个人利益ꎬ所以必然是不正义的ꎮ在柯亨看来ꎬ诺奇克的理论是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去捍卫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价值ꎬ企图用自由来界定正义ꎬ否认社会主义者对公正追求的合理性ꎮ同时ꎬ柯亨惊讶于诺奇克在 张伯伦论断 中[1]192-195得出的社会主义在不限制个人自由的前提下必然会出现资本主义的论断上ꎬ他认为这直接威胁了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正当性ꎮ因此ꎬ柯亨把批判诺奇克的重点首先放在反驳其自由和平等相拒斥的论断ꎬ为自由与平等和谐共存提供理论支撑ꎬ以此维护社会主义平等价值的正当性ꎮ柯亨认为ꎬ诺奇克的自由权理论实质上是以其自我所有权命题(thesisofself-ownership)为基础的ꎬ它是自由至上主义对不平等占有进行辩护的最终依据ꎮ自我所有权命题是指 每一个人从道德的角度来说都是他自己的人身和能力的合法所有者 [2]67ꎬ即人对自身及其能力拥有绝对的支配权ꎮ而人对物的所有权表现为诺奇克的自我所有权原则(principleofself-ownership)ꎬ它以自我所有权命题为理论出发点和指导性原则被确立ꎬ旨在证明人们对于运用自己及其能力获得的一切外部资源都具有道德合法性ꎬ并且 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积累无限量的自然资源ꎬ只要他并不因此而伤害任何人 [2]114ꎮ由此可见ꎬ诺奇克试图把一部分人对自然资源不平等的完全占有变得合法化ꎬ原初资源人人可得与自我所有权相结合所产生的不平等分配ꎬ必然会导致对资源的不平等占有ꎮ如果外部资源原初设置的道德状态像诺奇克所描述的那样ꎬ是人人可得的无主物ꎬ那么广泛存在的不平等将变得不可避免ꎮ诺奇克认为任何源于公正状态的个人权利获取ꎬ且在获取过程中不包含非正义的程序ꎬ那么获取本身就是正义的ꎬ如果不平等是通过合法程序产生的ꎬ就不应该受到任何侵犯ꎮ由此ꎬ诺奇克强调ꎬ为了条件平等而进行的再分配就是侵犯人的自由权ꎮ很显然ꎬ诺奇克的自由权是对世界资源的资本主义强权获取ꎬ以及对资产阶级资本优势下不平等分配的纵容ꎮ柯亨致力于论证平等与自由之间相辅相依的关系ꎬ他认为两者并不相互排斥ꎬ追求平等并不一定牺牲自由ꎮ当诺奇克的自我所有权命题与资源的不平等占有相结合时ꎬ就必然产生条件不平等ꎬ因此ꎬ柯亨采取以退为进的批判策略ꎬ先肯定诺奇克的自我所有权命题ꎬ把解构自由与平等不相容的重点放在反对诺奇克世界资源人人可得的原初道德权利论ꎮ柯亨认为ꎬ在资本主义现行的经济制度内ꎬ很难达到自由与平等的和谐共融ꎬ即使把自我所有权与外部资源平等分配的经济结构相结合ꎬ也无法从根本上保障人的自由和自主权的实现ꎬ由此ꎬ对世界资源实行原始平等分配制度也将事与愿违ꎮ因此ꎬ柯亨提出要建立世界资源联合所有制(jointownershipoftheexternalworld)ꎬ在这种经济结构中ꎬ外部资源的分配形式和对个人权利的运用将被严格控制ꎬ通过自我所有权与联合获取世界原初资源的结合以实现平等ꎮ基于此ꎬ自由与平等之间的矛盾将被消解ꎬ 每个人都具有构成自我所有权的那些权利 同时又不会危及条件平等 [2]111ꎮ由此ꎬ柯亨设想了一个世界资源联合所有的两人社会ꎬ他们对自身都拥有权利ꎮAble是具有较高天赋的强者ꎬInfirm则是与Able相反的弱者ꎬ强者可以生产出维持自己生活的必需品ꎬ而弱者却无法从事生产ꎬ两者之间的能力和选择是决定他们所得的内在因素ꎬ外部物质世界是决定他们所得的外在因素ꎮ在这种假设下ꎬ强者和弱者需要对生产数量的分配方案进行协商ꎮ第一种假设ꎬAble生产的物品超出了他和Infirm维持生存所必要的数量ꎬ因此他们需要对维持生计后剩余的量进行协商ꎮ如果协商失败ꎬAble就无法从事生产ꎬ那么两人都不能生存ꎮ第二种假设ꎬAble生产的物品有部分剩余ꎬ并且他可以通过生产来控制这部分剩余的数量ꎬ因此ꎬ他们需要对剩余的量如何分配以及Able应该生产多少进行协商ꎮ在两者协商中ꎬ强者拥有他天赋才能带来的额外收益以及生产的必要条件ꎬ弱者只控制着生产的必要条件ꎬ即拒绝强者使用外部物质世界的21权利ꎬ因此ꎬ强者并不会因其拥有某种他人没有的能力而在协商过程中增加任何优势ꎮ简言之ꎬ两者对世界生存物质的所得份额不会因为其他因素使占有变得不公ꎮ强者与弱者的例子虽然具有一定的极端性ꎬ但证明了 世界联合所有制能够防止平等主义者所反对的不平等的产生 [2]96ꎮ肯定世界联合所有与自我所有权相结合虽然使平等得以实现ꎬ但在柯亨看来ꎬ它与自我所有权的现实目的存在差异ꎮ在世界资源联合所有制下ꎬ如果无法得到他人同意ꎬ那么个体将失去自主行动的能力ꎬ拥有自我已不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ꎮ因为不论强者或弱者都拥有平等使用外部资源的权利ꎬ这使得世界联合所有并不是个体之间相互阻止行使权利ꎬ而是阻止他人实施伤害自己利益的方式ꎮ尽管 这种对世界的联合所有能防止从自我所有权中产生出的不平等 [2]96ꎬ但柯亨设想的这种外部世界资源的平等形式使自我所有权失去某种意义ꎬ因为接受世界联合所有制使自我所有权变成形式化ꎮ在柯亨看来ꎬ上述例子中强者的自我所有权无论是否是纯形式的ꎬ都不会比诺奇克所说的无产者Z的处境更差ꎬZ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选择为资本家工作ꎮ而在世界联合所有制中强者与弱者都能像Z一样过自己的生活ꎬ条件平等可以在他们的生活中得到保障ꎮ因此ꎬ柯亨指出ꎬ即使自我所有权是自由至上主义的一个优势ꎬ但现在表明自我所有权本身在没有其他权利为前提的情况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力ꎮ从诺奇克自由拒斥平等的论断再到柯亨自由与平等的共存ꎬ揭示了诺奇克基于自我所有权原则所维护的自由权ꎬ实际上是对原初占有实施的绝对权利ꎮ对平等的实现并不取决于是否以放弃自由为前提ꎬ而取决于人们对世界资源初始分配的获取方式ꎬ从而消解了自由至上主义对社会主义倡导的平等原则造成的冲击ꎮ由此可见ꎬ人们对平等的追求不应该放弃自由ꎬ而应该在追求平等的同时实现社会生存的真正自由ꎮ㊀㊀二㊁自我所有权命题:从 无限制原则 到 调和式界限㊀㊀柯亨虽然消解了诺奇克的自由与平等不相容的论断ꎬ但与此同时ꎬ自我所有权变成了纯形式化的ꎬ在世界联合所有制中自我所有权将失去意义ꎮ因此ꎬ柯亨展开了对诺奇克批判的第二阶段ꎬ即直指诺奇克的理论核心 自我所有权命题ꎮ然而他并未能直指自我所有权命题本身ꎬ而是 证明自我所有权命题与其他常常跟它混为一谈的条件不同 [2]230ꎮ基于此ꎬ柯亨从规范性原则出发ꎬ以自我所有权命题与奴隶制㊁人的自主权㊁目的手段原则三方面的考察对它进行解构ꎬ以此削弱人们对自我所有权命题的理论认同ꎬ揭示诺奇克的理论并不具有他宣扬的那种至上权利ꎮ柯亨关于自我所有权命题的第一个批判是ꎬ拒绝自我所有权并不等同于奴隶制ꎮ根据诺奇克的论述ꎬ肯定人们具有某种服务于他人的非契约性义务ꎬ是侵犯人的自我所有权最重要的表现形式ꎮ如果个人在没有立约的前提下而被强制执行对他人的某种非契约性义务ꎬ那么ꎬ这种肯定服务他人的非契约性义务 使他们成为你的部分拥有者ꎬ它给了他们一种对你的所有权ꎮ 创制了别人对人们及其行动和劳动的(部分)所有权 [1]206ꎮ由是观之ꎬ诺奇克把服务他人的非契约性义务等同于奴隶制ꎮ在柯亨看来ꎬ诺奇克的上述论断旨在强调ꎬ 如果你否定自我所有权ꎬ你就是同意奴隶制 [2]230ꎬ以此反对非契约前提下强制实施的再分配制度ꎮ柯亨认为ꎬ奴隶制的特征虽然表现为非契约性义务ꎬ但是ꎬ如果个体不能运用自己的某种能力或缺乏行使某些行为的权利ꎬ那么ꎬ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拥有某种义务ꎮ由此可见ꎬ诺奇克所说的关于人的非契约性义务并不是致使他人成为奴隶的充分条件ꎬ因为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拥有我所缺乏的权利ꎮ柯亨强调ꎬ自我所有权的缺乏并不具有导致奴隶制出现的必然性ꎬ诺奇克的观点只是一个关于反对强加义务的原则性论证ꎬ而不是对这种原则的解释ꎬ他意图 通过向不相信自我所有权的人们表明ꎬ拒绝自我所有权就是赞同奴隶制ꎬ从而使他们发生转变 [2]203ꎮ柯亨从道德层面对诺奇克进行了反驳ꎬ他设想了一种与奴隶制相似的状态 监禁ꎮ假设一个无罪的人被强行扣留在一个房间五分钟ꎬ他确实被强制性关押ꎬ这里可能是31为了配合某种合理的检查ꎬ并且只有短暂的五分钟ꎬ这种短暂性强制扣留在道德的规范性上与长期性监禁有所不同ꎮ基于以上论证ꎬ诺奇克所反对的国家为救济穷人而收取的福利性税收从形式上来说确实与奴隶制下的强迫劳动相似ꎬ但是ꎬ从道德规范性上看ꎬ对于个人或其劳动的有限强迫与终身强迫的奴隶制存在着差别ꎬ两者不能相提并论ꎮ柯亨从约瑟夫 拉茨(JosephRaz)的观点出发对诺奇克的非契约性义务论进行了反驳ꎮ他推导出三个逐渐弱化的论断:(1)X对Y的义务并不必然存在Y对X的权利ꎻ(2)即使Y对于X具有权利ꎬ但是在X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ꎬY对X有抱怨的权利却没有免除X义务的权利ꎬY依然没有一个奴隶主的那种权利ꎻ(3)Y对X有免除义务ꎬ甚至禁止X履行义务的权利ꎬ这也并不能证明Y具有奴隶主所具有的那种权利ꎮ柯亨认为ꎬ个人在一定条件下行使自己的权利去帮助他人ꎬ并不是通过某个人行使某种权利ꎬ而是通过某种相应的义务来决定ꎮ这种义务并不意味着奴隶制ꎬ因为个人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其他人并没有拥有他所缺乏的权利ꎮ以此可见ꎬ诺奇克关于非契约性义务的论断并不成立ꎬ 缺乏自我所有权并不必然表示奴隶制的出现 [2]233ꎮ诺奇克反对福利国家的再分配ꎬ其实质是企图掩盖自由资本主义竞争下的不平等ꎬ把国家对个人收取税金的权利等同于奴隶主对奴隶的人身强迫ꎬ从而拒绝国家的再分配性税收制度ꎮ诺奇克拒绝为社会中的弱者承担义务ꎬ把它与个人权利完全对立ꎬ试图混淆承认义务就是成为 奴隶 ꎮ在诺奇克的最弱意义的国家中ꎬ公民缴纳的治安税是合法的ꎬ但是ꎬ人们通过1小时的劳作而生产出缴纳的福利税却与奴隶制相似ꎮ柯亨向诺奇克提出质疑ꎬ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家庭能够得到维持基本生活的保障而像百万富翁收税ꎬ然后给予这些在生存线上徘徊的穷人以帮助ꎬ限制一点富人的权利而实现了穷人对生存的需求难道就成为奴隶了吗?依照诺奇克的理论ꎬ同样通过1小时的劳作而生产出一个警察的部分工资就不像奴隶制ꎬ为警察征税是合理的ꎬ而为穷人征税就是不合理的ꎬ自我所有权原则通过一个与保护有关的 外壳 而变得合理ꎮ诺奇克的自我所有权命题并不能说明以上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区别ꎮ诺奇克必须要把关于构成奴隶制的非契约性义务和构成非奴隶制的契约性义务区分开来ꎬ为什么非契约性义务比任何契约性义务(不是完全奴隶制的)更像奴隶制 [2]236ꎮ柯亨认为ꎬ诺奇克并不能回答这一问题ꎬ因为以契约为基础的不完全的奴隶制是一定存在的ꎮ这个问题使诺奇克的理论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ꎮ柯亨关于自我所有权命题的第二个批判是ꎬ拒绝自我所有权并不是限制人的自主权ꎮ在柯亨看来ꎬ诺奇克将自我所有权视为实现自主权的基础ꎬ而对自主权的拥有可以使人们自由选择生活的方式ꎮ然而ꎬ柯亨对自主权的定义有别于诺奇克的论述ꎬ他认为自主权是人们真正可以控制自己生活的状况ꎬ是 人的选择范围ꎬ而不是与人的愿望和自我控制力相适应的性格特征 [2]236ꎮ因此ꎬ自主权是一个关于程度的问题ꎬ是人所具有的关于选择数量和质量的问题ꎮ柯亨认为ꎬ诺奇克并不能证明自我所有权有利于自主权的实现ꎬ因此ꎬ自我所有权有利于自主权的主张就需要进一步明确ꎮ根据诺奇克的解释ꎬ如果在任何程度上个人都不拥有完全的自我所有权ꎬ那么ꎬ他也并不能拥有自主权ꎬ而更多的自主权可以通过完全的自我所有权加以保障ꎮ质言之ꎬ在普遍而完全的自我所有权下ꎬ能够使人拥有更多的自主权ꎮ但是ꎬ诺奇克的这种论断并不成立ꎮ柯亨进一步指出ꎬ在自我所有权中产生的无产阶级ꎬ他们被生活所迫ꎬ不得不为资本家工作ꎬ他们的生活实质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ꎬ这种有限制的自我所有权并没有保证他们的自主权ꎬ因为他们并不具有享受自主权带来的相对于他们生活上的实质性的控制权ꎮ如果每个人都想拥有合理的自主权ꎬ那么就需要在某种情况下对自我所有权加以限制ꎮ在每个人能力相等的世界里ꎬ人们的自主权也同样受到自身的权力大小以及他人对于自我的权利和物的权利的控制ꎬ自主权和前者成正比和后者成反比ꎮ由此可见ꎬ个体自主权的实现并不是依赖于自我所有权本身ꎬ而是要在某种程度上限制自我41所有权ꎬ以实现更大的自主权ꎮ柯亨关于自我所有权命题的第三个批判是ꎬ拒绝自我所有权并不是赞同把人仅仅作为手段ꎬ诺奇克的自我所有权命题并不是对康德原则的反映ꎮ诺奇克在其著作«无政府㊁国家和乌托邦»中曾明确指出ꎬ他所肯定的权利 反映了康德主义的根本原则:个人是目的ꎬ而不仅仅是手段ꎻ没有他们的同意ꎬ他们不能被牺牲或被用来达到其他的目的 [1]37ꎮ在柯亨看来ꎬ诺奇克以上论述的前半部分是对康德原则的反映ꎬ后半部分则是诺奇克自己的观点ꎬ柯亨称之为诺奇克的同意原则(consentprinciple)ꎬ因此诺奇克的自我所有权命题并不是对康德原则的反映ꎮ柯亨认为诺奇克只是试图借此给其自我所有权命题增加康德的权威性ꎬ他从三个方面对诺奇克的上述论断进行了反驳:首先ꎬ诺奇克的自我所有权命题与康德原则存在差异ꎮ柯亨指出ꎬ康德原则强调的是人不应该仅仅被当做手段来看待和使用ꎬ其实质并非反对将人当做手段ꎬ而当人具有独立价值时ꎬ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存在ꎮ诺奇克的自我所有权只强调了康德原则中人不能被用做手段ꎬ而忽视了 不仅仅 这个前提条件ꎮ其次ꎬ诺奇克的同意原则也不等同于康德的 手段 目的 原则ꎮ在柯亨看来ꎬ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 当条件得到满足时ꎬ是否允许你把他人视为手段 [2]241ꎮ对康德来说ꎬ只要把人也当作目的ꎬ并非需要得到同意才可以使用他ꎻ但对诺奇克来说ꎬ同意就是 自愿 ꎬ质言之ꎬ只要在人们自愿同意的前提下ꎬ即使仅仅把人当做一种手段ꎬ也是可以被接受的ꎮ柯亨指出ꎬ康德的 手段 目的 原则并不需要人的实际同意ꎬ而是需要确定人同意的可能性ꎬ因此ꎬ康德的理论核心是同意的可能性ꎬ而诺奇克的理论核心是同意的实质性ꎬ两者之间存在差异ꎮ最后ꎬ诺奇克的自我所有权命题和同意原则并非具有一致性ꎮ柯亨指出ꎬ同意原则只是自我所有权命题的一个直接结论ꎬ它覆盖自我所有权命题的全部范围ꎮ因为人们可以在承认他人拥有自我所有权的情况下ꎬ不经过允许而使用他ꎬ因此ꎬ同意原则不能成为自我所有权命题的一个充分条件ꎮ柯亨的上述论证表明ꎬ否定自我所有权命题并不等同于赞同奴隶制ꎬ更不意味着只是把人用作纯粹的手段ꎬ而肯定自我所有权则是对自主权的一种限制ꎮ至此ꎬ柯亨对诺奇克关于自我所有权命题的三个诡辩进行了全面的反驳ꎬ完成了对限制完全的自我所有权并不等同于侵犯他人权利的论证ꎮ即便柯亨对诺奇克的批判并不具备彻底性ꎬ但人们仍可以从中辨认出诺奇克以自我所有权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不平等辩护之真实旨趣ꎮ㊀㊀三㊁真实自由的价值旨归:从超越 自由至上 到 回归马克思㊀㊀诺奇克试图在道德层面对自我所有权合法性进行确证ꎬ以此证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竞争产生的不平等之正当性ꎮ柯亨对诺奇克自由权理论的批判代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对自由至上主义的回应ꎬ他从政治哲学的规范性出发ꎬ维护了以平等为追求的社会主义正义ꎬ揭示了诺奇自由权利理论实质的非正义性ꎮ但是ꎬ柯亨谦虚地认为自己并没有完全驳倒诺奇克ꎬ由于对诺奇克的批判是从分析抽象的普遍性原则出发ꎬ使得他把批判的核心放在了对理论的重构上ꎮ马克思主义者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当然不应着重于价值尺度的博弈ꎬ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ꎮ柯亨本人也承认ꎬ他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来与诺奇克针锋相对是有意为之的结果ꎮ但抛开柯亨的研究方法不谈ꎬ他对诺奇克的自由权理论之批判仍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一般追求ꎮ在此意义上ꎬ有理由相信马克思理论中对自由与平等的论说可以构成对自由至上主义的进一步批判ꎮ在马克思看来ꎬ自由主义的自由平等观虽然以推崇自由为理论起点ꎬ但其理论实质就是标榜资本主义的合法化ꎬ冲破资本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界限和限制ꎮ自由主义所追求的这种自由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资本竞争关系ꎬ而这种竞争是资本的内在需求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ꎮ在资本逻辑的宰治下ꎬ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游戏规则中ꎬ无论是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的竞争ꎬ还是在资本控制下工人阶级内部的竞争ꎬ都使得人们为了追逐利益而彼此对立ꎬ这样的竞争必将使资本主义社会陷入 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之中ꎮ诺奇51。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在当今学术界,没有对当代政治哲学及其来龙去脉的一定程度的了解,文史哲政经法等各学科的学者几乎很难对本学科进行真正深入的研究。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当代西方政治哲学1哈耶克:自由至上主义在20世纪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谱系上,哈耶克的政治哲学是自由至上主义的最杰出的典范。
他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大致上由四个相互联系的主要概念构成:自生秩序;知识分立;方法论个人主义和自由。
哈耶克从人类认识的分散性即知识分立的状态出发,说明人类的“必然无知”,并从这一知识论基础出发论证自发生成的“自生秩序”的优越性,从中推导出自由市场经济的天然合理性,强调自由市场经济和私有财产的存在是个人自由的基础。
2 汉娜·阿伦特:古典共和主义阿伦特复兴的古典共和主义是当代共和主义政治哲学中最具原创性、最有内在潜力的学说。
阿伦特的政治哲学基本理论是一个以极权主义批判为中心的完整的思想体系,由极权主义批判、行动的政治观和古典共和主义的理想追求等三大互相联系的理论部分构成。
她总结了当代极权主义的六大特征,对极权主义的起因、条件、表现形态和特点做了缜密的分析。
同时,她从人性道德层面反思个人和集体的责任,批判为虎作伥的“平庸之恶”。
阿伦特创立了独特的政治观,认为只有政治是属于人的自由的行动。
只有实现公民对公共事务的政治参与,落实政治自由,才能阻挡通往极权主义之路,才能达致她所追寻的共和主义理想。
3罗尔斯:平等的自由主义罗尔斯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其平等的自由主义理论代表了政治哲学和规范伦理学的现代复兴,对现代自由主义乃至整个西方政治哲学主流的学术贡献无人可及。
罗尔斯的理论体系由四组概念构成: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的两项原则;原初状态与反思均衡;重叠共识与公共理性。
罗尔斯以“原初状态”为逻辑起点,从最无可争议的前提条件(“无知之幕”)出发,推演出作为公平的自由、正义的两项原则、反思均衡、重叠共识、公共理性等一系列概念,建立了一个正义理论体系。
诺齐克保守自由主义国家观评析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第 $ 期
保护个人权利。从这一国家合理性与正当性的 概念中,诺齐克引申出他想强调的两点内容: 国家不可用它的强制手段来迫使一些公民给 别人提供帮助;也不能用强制手段禁止人们自 利或自我保护的活动。否则的话,国家就走出 了自己合法性和正当性的边界。在诺齐克看 来,国家在使用强力和提供保护时,实际上仅 限于防止暴力、偷窃、欺骗和自愿订立契约的 强制履行这些有限的目的上。他指出,国家只 要在权力与目标问题上多走一步,自我膨胀, 就背离了公共权力设立的初衷。
当代诺齐克的正义思想总结

当代诺齐克的正义思想总结当代诺齐克(John Rawls)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的正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框架,来思考社会公正和个体权利之间的平衡。
在他的主要著作《正义论》中,他提出了一个具有广泛吸引力的正义理论,被称为“无知之幕下的原则”。
诺齐克的正义思想集中关注社会公正,他认为社会公正应当建立在原则上,以保障每个人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他的核心观点是,社会不应该由那些能力、财富和特权分配最为不均的人来决定,而应该通过公正的制度和规则来实现,以确保每个人都有公正的生活条件。
首先,诺齐克提出了两个核心原则:自由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
自由平等原则要求社会制度和规则要对每个人有相同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这包括政治自由、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等。
差别原则则允许财富和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但只有当这种不平等是对社会中最弱势群体最有利的情况下才是正义的。
这个原则的关键是减少社会间的不平等,特别是对于最不幸的人来说。
诺齐克认为,一个社会的正义程度应该被衡量于它对社会最不幸的成员的待遇。
其次,诺齐克认为人们在决定社会制度和规则时应当处于一个“无知之幕”的状态下。
这意味着决策者在制定规则时应当忽略自己的特殊地位和利益,而应当考虑到所有人的利益。
这种思维模式可以确保决策者不会将规则设计成只有一部分人受益,而忽视其他人的权益。
通过无知之幕,诺齐克提供了一种公正和客观的方法来评估社会制度是否合理。
诺齐克的正义思想还强调对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尊重。
他认为,个体的人格和自由只有在公正的社会制度下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因此,他主张社会应该提供机会均等,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这意味着社会应该提供基本教育、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确保人们有平等的起跑线,能够在公正和平等的环境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此外,诺齐克还探讨了自由意志和正义的关系。
他认为,人们有权自主决定他们生活的方式,而政府应当尊重人们的选择,只有当一个人的行动对他人没有伤害的时候,政府才有权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机 构 会保 护 它 的顾 客 .而 另一 个 机 构
国家 , 是 这 种诺 齐 克 称 为“ 分 的 最小 国 但 过
家 ” u rmii lsa ) 是 一 个 公 正 的 国 ( ha nma tt 不 e
会 试 图惩 罚 他 .于是这 些 具 有 一 定 实力 的
各 个保 护 机 构 为 了保 护 各 自顾 客 的 权
利得 到 维 护 , 必 然会 出现 冲突 。 于不 同 用 暴 力完 成 让 独 立 分 子 的合 作 。 是 支 配 也 属 于 保护 机 构 的个 人 之 间 发 生 冲突 之 后 ,比如 性 保 护 机 构 便 垄 断 了权 利 实 施 . 为 一 个 成
多 人会 缺 少 实践 自己权 利 的 能力 ,并且 对 于怎样惩罚侵犯者也 可能受个人偏见③ 左
右 而 导致 新 的不 公正 .以至 于 产生 轮 回的
冲 突状 态 而使 人 们 难 以 享 有 和 平 的 生 活 。 在洛 克 看 来 .解 决这 个 问题 的 办法 便 是 订 立契 约 , 立 一 个公 民政 府 。 是 国 家便 产 建 于
一
种 “ 政 府状 态 ” 洛 克认 为 , 自然 状 态 无 。 在
中人们 受 自然 法 的约 束 从 而达 到 在 共 同 体
中过 活 自我 的生 活 的 目的 .但 是 侵 犯 他 人
论 》 批 评 和 回 应 。 得 17 年 全 美 国家 权 利 的事情 是 难 免 的 , 是 在这 种 状 态 中 . 的 获 95 于
e t lB o s Sn eteWa” ni o k ic h r的荣 誉 。 的系 a 他 统 的政 治 哲学 思 想 主要 就 是 集 中在 这 部 著 作里①.国 内外 学 界一 般把 他 的政治 哲学 思 想 划分 为 当代 自由主 义思 想 中 的 自由至 上
自 主 至上 主 义 诺齐 克, 治 哲 学 思齐克概 自由至上 由 义一派② 因此 政 。 要理解 诺 想 梗 的
《 政府 、 无 国家 与乌托 邦》 是诺 齐 克第 一 点 是 按 洛 克 意 义 的“自然 状 态 ” 念 , 即 概 也 部 出版 的学 术 著 作 .是 其 影 响 力 最 大 、 最 广 为 人 知 的 成 名 作 。 部 著 名 的 政 治 哲 学 这
论 著 是 针 对 三 年 前 出 版 的 罗 尔 斯 的《 义 正
图 书 奖 ,并 且 被 美 国 “ h i s Ltrr 个 人权 利 的维 护 以 及权 利 的 侵犯 之 后 惩 罚 T e Tme i ay e
S p lme t授 予 “ h n rd MotIf . u pe n” T e Hu de s n u l
侵 犯者 和 索取 赔 偿 的 自卫 权 利 的执 行 都 由 个 人执 行 。 就 产生 了很 多的 不便 。 为许 这 因
【 键 词 ]诺 齐 克 ; 关 权利 ; 自由 ; 无政府 ; 国家 ; 托 邦 乌 [ 者简 介 ]高聚 文 , 作 北京 师 范 大 学哲 学与社 会 学 学院伦 理 学专 &2 0  ̄硕 士研 究 ' 04 生 . 究方 向 : 研 道德 哲 学 、 治 哲 学 政
于天龙 . 京 师 范大 学2 0  ̄ 硕 士研 究生 北 04
生 出来 了。 是诺 齐 克认 为 , 克 的 这种 由 但 洛
主义 的政 治哲 学 思想 . 就 主要 是 把握 他在 也 这部 著作 中对 个人 自由至上性 的论证 理路 。
一
、
无政 府主 义 批 判与 最 小 国家 建构
自然 状 态 直接 经 由契 约 而产 生 过 国 家 的论
维普资讯
哲学 ・ 人文
达 成 契约 而 产 生 国家 ,更可 能 的是 一部 分
占权 ” 。因 为 这个 地 域 中还 有 一 些 没 有 委 ⑨
人 先 通过 小 范 围 的以 自愿 的安 排 成 协议 来
自 由 至 上 主 义 诺 齐 克 政 治哲 学 思想 梗 概
维普资讯
哲学 ・ 人文
自由至上主义 :
诺齐克政治哲学思想梗概
口高 聚 文 于 天龙
[ 内容摘 要 ]对诺 齐克在他 的主要政治哲学著作《 无政府、 国家与乌托邦》 中集中阐释 的 自由
至上主 义思 想进行 了详细分析 和解读 , 主要 内容分道德奠基一权利论 、 无政 府主义批 判与 最小国家建构、 过分 最小 国家批判与最小国家辩护 、 最小国家与乌托邦之 架构等四个部分。
它 能应 其 召唤 而 与 他联 合 起 来 保 卫他 ” ④。从 的 倾 向 , 并 不 像 支 配 性 机 构 一 样 具 有 较 而 形 成 诺 齐 克 所 谓 的 “ 护 机 构 ” poe — 保 ( rtc
t e a s cain ) i so it s 。 r o
为 可 靠 而 无 偏 见 的 理 性 司法 程 序 . 此 独 因 立 分子 容 易 造成 不 公 正 的惩 罚 支 配性 机 构 的顾 客 的危 险 . 且 支 配 性 机 构 也 有 实 力 并
托 这 个机 构保 护 的 独立 分 子 。 齐 克认 为 诺 让 这 些 独 立 分 子 与它 合 作 要 用 暴 力 来 完
解 决 他 们 的 问题 。 在 自然 状 态 中 , 个 人 “ 一
可 能 自己去 执行 其 权 利 … … 而其 他 人 则可 成 . 是 合乎 道 德 的 , 这 因为 独 立 分子 有 自利
本 书 的第 一部 分 首 先 对 无政 府 主 义 进
证 过 于匆 忙 , 而且 并 不 太令 人 信 服 , 因为 处
行 了批 判 与 驳斥 .这种 批 判 的论 证 之 出发 于 某 广 阔领地 上 的大 量 的个 人 很难 一 下 子
I 目 ■— 一 社会科学论 l7 ■ ■ 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