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含答案)
高一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 之二虫又何知答案:D2. “吾日三省吾身”中“三省”的意思是:A. 每天反省三次B. 每天反省三件事C. 每天反省三次D. 每天反省三遍答案:C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应解释为:A. 说话B. 喜悦C. 说服D. 说服答案:B4.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和“悱”分别表示:A. 愤怒,郁闷B. 愤怒,启发C. 郁闷,启发D. 郁闷,郁闷答案:C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焉”字的用法是:A. 语气词,无实义B. 代词,指代“他们”C. 语气词,表示肯定D. 语气词,表示疑问答案:A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是”字应解释为:A. 这B. 正确C. 就是D. 表示判断答案:C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勿”字的意思是:A. 不要B. 忘记C. 忽视D. 忽略答案:A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罔”和“殆”分别表示:A. 迷惑,危险B. 危险,迷惑C. 迷惑,迷惑D. 危险,危险答案:A1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坦荡荡”和“长戚戚”分别形容:A. 心胸宽广,心胸狭窄B. 心情愉快,心情忧郁C. 心胸宽广,心情忧郁D. 心情愉快,心胸狭窄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论语》是记录______言行的一部经典著作。
答案:孔子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______》。
答案:孟子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______》。
答案:易经4.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知”和“仁”分别指:答案:智慧,仁德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______思想。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行而供翼,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
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①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辨.,止之也;倚魁②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
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板,丘山崇成。
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有删改)(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都是当时名家学派的辩题。
②倚魁:怪诞骇俗之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及:到达B.意.亦有所止之与意:意思C.然而君子不辩.辩:辩论,辩驳D.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县:通“悬”,悬殊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B.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C.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D.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良马”“劣马”为喻,以“一日而千里”与“十驾则亦及之”作对比,意在揭示行为要有目的、有止境,并要有作为,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题(含答案)马仙琕,字灵馥,扶风郿人也。
仙琕少以果敢闻,遭父忧,毁将过礼,负土成玻,手植松柏。
起家郢州主簿,迁武骑常侍,为小将,随齐安陆王XXX。
XXX,事明帝。
永元中,XXXXXX、XXX乱,累有战功,以勋至前将军。
出为XXX 将军、南汝阴、谁二郡太守。
会寿阳新陷,XXXXXX侵边,XXX力战,以寡克众,XXX甚惮之。
复以功迁宁朔将军、豫州刺史。
义师起,四方多响应,高祖使XXX故人XXX说之,XXX于军XXX以狗。
义师至新林,XXX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
建康城陷,仙琕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
高祖劳之曰:“射钩斩袪[注],昔人XXX。
卿勿以戮使断运,苟自嫌绝也。
”XXX谢曰:“小人如失主犬,后主伺之,便复为用,”高祖笑而美之。
俄而仙琕母卒,高祖知其贫,赙给甚厚。
仙琕号泣,谓弟仲艾曰:“XXX造之恩,未获上报。
今复荷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天监四年,XXX北讨,仙琕每战,勇冠全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
与诸将论议,口未尝言功。
人问其故,XXX:“丈夫为时所知,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乃生平愿也。
何功可论!”十年,XXX杀XXX太守XXX,以城降魏,诏假仙琕节,讨之。
XXX刺史XXX以众十余万赴焉。
XXX与战,累破之,昶遁走。
仙琕纵兵乘之,XXX免者十一二,振旅还京师,近太子左卫率。
初,仙琕幼名仙婢,及长,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因成“琕”云。
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外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其在边疆,常只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乡村险峻地方,故战多克捷,士卒亦情愿为之用,高祖雅爱仗之。
在州四年,卒。
赠左卫将军。
XXX。
选自《梁书·卷十七》,有删改)(注)①射钩新祛:是关于春秋五霸中XXX和XXX的典故,用来借代英明君主的不计前嫌。
1.对文中画海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B.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外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C.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外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D.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1、看着___红遍,层林尽染,鹰在长空中翱翔,鱼在浅水中跳跃。
2、和同学们一起青春年少,互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你还记得吗?那些日子多么美好。
3、她就像那盛开的丁香花一样,在雨中哀怨地低垂着。
4、她在这寂静的雨巷里徘徊,像我一样,迷茫不知所措。
5、她就像夕阳中的新娘一样美丽,波光中的艳影令人陶醉。
6、这不是清泉,而是天上的彩虹。
7、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长在软泥上青荇的旁边。
8、没有仁义之心,就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没有武力之时,就会被人欺负。
9、高渐离击筑,所有的士兵都流泪哭泣。
他再次前行唱道:“___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的声音激昂慷慨,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10、大事不能忽视细节,否则会犯错误。
11、真正的勇士,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
12、沉默哦,沉默哦!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掌握加点字词的意思1、___和___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不礼貌,同时也与楚国勾结。
2、即使我年轻时很强壮,现在老了,已经无能为力了。
3、我不能早早地使用你,现在急需你,这是我的过错。
4、如果丧失了郑国,有益于君主,我敢于冒烦扰之事。
___离得很远,君主知道这很困难。
5、与邻国的关系很亲密,而与君主的关系很淡薄。
6、如果放弃郑国,作为东道主,我们共同面对行李来往的困难,君主也不会有所损失。
7、晋国,有什么不满意的呢?8、既然东封了郑国,又想西封,如果不失去秦国的话,将会怎样取得呢?9、为了利益晋国,只有君主考虑。
10、剥夺别人的力量,不是仁德;失去了自己的力量,不是明智;以混乱代替秩序,不是武力。
11、现在___被___用千金买下来了,他的家乡有万家之多。
12、太子说,我想去拜访他。
如果现在去了却不履行诺言,那么秦国还不能亲近我们。
13、___因为穷困而归降丹国,___不忍心因为私人原因伤害老者的感情,希望你好好考虑一下。
14、秦国对待将军非常残忍。
他的父母和亲戚都被杀害了。
15、我经常想起这件事,痛苦得入骨,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高一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必考的重要内容,对文言文加强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一、文言文翻译训练。
1.所谓修身在正其者,身有所忿愤。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2.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亦。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亦。
君子依孚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3.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
(1)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
无已,则有一焉:(2)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
则是可为也。
”译文:(1)(2)4.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译文:5.子曰:“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6.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7.子曰:“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曰:“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9、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1)“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2)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1)(2)10.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译文:11.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译文:12.子张问仁于孔子。
语文必修一文言教材复习题(含答案)

语文必修一文言教材复习题(含答案)系统复习和梳理了必修一的文言知识点。
必修一文言文单元复习学案主备:郭丹同备:高三语文组审核:何香菊一、学习目标:1、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让他们加强朗读和背诵环节。
2、让学生确立文言文学习要重视语言积累的意识,让他们了解新大纲对文言文考点的具体要求。
3、巩固文言教材的基础知识,为专题复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烛之武退秦师》检测练习一、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两项()和()相同①以乱易整②以其无礼于晋③焉用亡郑以陪邻...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解释完全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项。
①敢以烦执事。
(胆敢)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同)..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为了)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过河;围墙)...⑤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⑥吾其还也。
(还是)...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⑧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同“智”)...⑨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礼物;主谓之间的助词,不译。
)...⑩何厌之有?(满足).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使(派)烛之武见秦君B.公从(听从,同意)之C.臣之壮也,犹(好像)不如人D.许(答应)之2.下列句子,“言”的意思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的“言”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察纳雅言C.广故数言欲亡D.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3.下列句子,“之”用法与“臣之壮也”的“之”相同的一组是(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②公从之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⑤投诸渤海之尾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一语文必修一 _文言文复习训练题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训练题兰亭集序王羲之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 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答:通假字:意思是: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虽趣舍万殊万殊:(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怀:(3况修短随化修短:(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虚诞:3.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正确的意思是(A.人与人相交往,周旋应付度过一生。
B.那人与人的友谊,是短暂一世的。
C.夫人与夫人相交往,是短暂一世的。
D.与夫人一起生活,在一世中终归是短暂的。
4. 与“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赂者以赂者丧。
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足以极视听之娱。
D.引以为流殇曲水。
5. 比较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及其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 两个“俯仰”相同,两个“之”不同。
B.两个“俯仰”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C. 两个“俯仰”不相同,两个“之”也不同。
D.两个“俯仰”不相同,两个“之”相同。
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参考答案:1.“趣”通“趋”,往、取。
2.(1万殊:各不相同(2兴怀:引起心中的感触(3修短:长短,指寿命的长短(4虚诞:虚妄的话 3.A 4.A 因为 5.C 前一个“俯仰”是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周旋,后一个“俯仰”是表时间短。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复习参考答案.doc

(二)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①D②A③C④B⑤D⑥E⑦F3.①D②B③E④G⑤A⑥G⑦B⑧C⑨A⑩BOF5.①B②C③D④A7.①C②B③D④A⑤A四、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1.粪土,名词作动词,把……看作粪土。
3. 名词作状语,每天。
5.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7.师,名词做动词,学习。
9.圣,愚,形必修一文言文基础复习参考答案-、找出下列句了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通“燃",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知"通“智”,智慧。
4. “生”通“性”,天赋,资质。
5. “受,,通“授,,,传授。
6. “读”通“逗”,句了中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7. “不”通“否”,表示否定。
8.“冯”通“凭”,乘。
9. “缪”通“缭”,连结,盘绕。
10. “尊”通“樽”,酒杯。
11. “修”通“戮”,刑辱。
12. “趣”通“趋”,往,赴。
二、古今异义。
1.以为:以(之)为,把(它)做2.博学:广博地学习。
3.爪牙:爪了和牙齿。
4.用心:两个词,因为心思。
5.学者:求学的人。
6.从而: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气7.众人:一般人。
8.所以:……的原因。
9.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10.不必:不一定。
11.徘徊:指明月停留;斗牛:星宿名, 斗宿和牛宿。
12.白露:白茫茫的水汽。
13.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
14.美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15.凡是:两个词,“凡”意为“所有, 总共”,“是”意为“代词,这”。
16.累积:层层堆叠,重叠。
17.际:交会。
18.然后:两个词,这样以后。
19.颓然:倒下的样子。
20.于是:两个词,“于”意为“介词,从”,“是”意为“代词,此,这”。
三、一词多义。
(一)解释下列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 绝①动词,横渡;②动词,断绝;③动词,终止;④形容词,到了极点;⑤副词,非常;⑥形容词, 与世隔绝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题一、基础练习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B. 夜.缒而出(在夜里)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D.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3.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B.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4. 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B. 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7.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敢以.烦执事又欲肆其西封.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8.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9.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⑤10.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 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荆轲刺秦王复习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进兵北略.地(2)振.怖大王之威(3)日以.尽矣(4)持千金之资币.物(5)往而不反.者,竖子也(6)顷之未发,太子迟.之(7)遂收盛樊于期之首,函.封之(8)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2.辨析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轲自知事不就.()荆轲遂就.车而去()(2)图穷而匕首见.()乃遂私见.樊於期()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新陈.代谢()恐惧不敢自陈.()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4)秦王惊,自引.而起()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计不知所出耳()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6)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C.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D.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5.当秦武阳“色变振恐”,眼看事情要败露时,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对这一情节在刻画荆轲形象中的作用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A.荆轲原来对秦武阳的怀疑是正确的,有先见之明。
B. 荆轲对秦武阳的怯懦早有准备,沉着冷静。
C.荆轲急中生智,表现自若,口才超人。
D.荆轲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
6.《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写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写秦王“卒惶急不知所为”,事后“目眩良久”。
从艺术手法上看,对文章如此描绘的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详写荆轲为其结局作必要的铺垫,略写秦王淡化其无能的形象。
B. 正面表现荆轲的勇武,更以秦王的窘态和后怕加以反衬。
C.分叙两人在事件中的经过和结果,使读者得到完整的印象。
D.以荆轲的连续进击和秦王的手足无措,来渲染一种紧迫的气氛。
7.下列对课文内容所作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描绘了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部分的情节依次可概括为:“厚遗蒙嘉——图穷匕见——顾笑舞阳——倚柱笑骂”等四个场面。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舞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
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舞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C.“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
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
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D.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
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正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鸿门宴复习题1.下面各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君为.我呼入②君王为.人不忍B.①会.其怒,不敢献②会.天大雨,道不通C.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②不如因.而善遇之D.①故.遣将守关②君安与项伯有故.2.明知“鸿门宴”杀机四伏,不是一次真正的宴会,善于应变的刘邦为何还要“赴宴”呢?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从宴前形势看,项强刘弱,刘邦必须“赴宴”。
B.仗着和项伯有“婚姻”关系,项王讲感情,不会杀刘邦。
C.项王一向自高自大,刘邦会见机行事,投项王之所好,以满足其虚荣心,躲过这一关。
D.不去“谢项王”,会立即遭受全军覆灭之灾。
3.在项王即将来犯,形势万分危急之时,张良见了刘邦,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兵力悬殊,土气不同,“战”必败,“逃”必溃。
B.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可以看出项伯这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确信项伯可以利用。
C.张良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分析刘邦只要利用项伯和项羽的这层关系,必能获得效果,尤其是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和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将会解项羽来战之忧。
D.张良才智过人,有未卜先知之明。
二、阅读语段,完成文后问题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4.下列句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从小路 B.张良入谢谢:告罪C.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再:第二次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监督5.下列句中的“之”字,指代对象相同的两项是()A.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B.置之坐上C.置之地 D.吾属今为之虏矣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拔剑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C.外连横而斗.诸侯 D.项伯杀人,臣活.之7.对文段中的四个人物及其言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邦和项羽的谋士。
B.张良的话,明为道歉,实为指责项羽,项羽没听出他的意思。
C.项羽接受刘邦的礼物,这说明他非常注意外交礼节。
D.范增看出了刘邦是项羽最大的敌人,所以他把刘邦的礼物打破了。
《兰亭集序》复习题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0分)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咸: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修:3.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极: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与:5.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6.曾不知老之将至曾:7.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化:8.不能喻之于怀喻: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10.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致: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5分)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译文: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文:三、阅读全文,完成下列1~4题。
(12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毕:全,都B.所以游目骋怀骋:舒展C.暂得于己暂:暂时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修:(寿命)长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当其欣于所遇B.引以为流觞曲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D.仰观宇宙之大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揭示作者心情悲痛的原因的一组是①仰观宇宙之大②趣舍万殊,静躁不同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⑤死生亦大矣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兰亭集序》是作者为他和名士们在山阴县兰亭举行聚会所写的诗而作的序,是一篇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