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时空差异——基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地理时空格局的演变与分析

地理时空格局的演变与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地理时空格局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既在地理空间上显现,也在时间维度上呈现。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对地理时空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与探讨。
首先,从空间维度来看,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地理空间的收缩正在加速。
过去,跨国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如纽约、伦敦和东京等。
然而,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内陆城市也逐渐走入全球贸易的舞台。
例如,中国的内陆城市成都和重庆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基础设施而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的投资。
这种地理时空格局的演变,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促进了区域间的互动与合作。
其次,从时间维度来看,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往距离被大幅缩短,时间延展性得到极大提高。
过去,国际商务活动需要花费数天或数周的时间才能完成。
然而,如今仅需数小时就可以完成整个过程。
这一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居住地点,不再受限于距离和时间的限制。
同时,地理时空格局的演变也为全球旅游业的繁荣带来了机遇。
人们可以更便捷地实现远程旅行,探索世界的美景。
这种时空格局的演变,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创新。
此外,地理时空格局的演变还与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日益严峻,各地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已经对地理时空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许多地区的海平面上升导致了海岸城市的淹没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迫使人们进行迁徙和重建。
此外,干旱、洪水和风暴也经常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地理时空格局的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地理时空格局的演变是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
全球化、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共同塑造了当今世界的地理时空格局。
了解和分析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引导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二)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
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大体分为5个方面。
1.条件:指对全国和各个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布局有影响的主要 条件,如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人口——劳动力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 基础、技术条件、其它社会经济条件等。
2.结构:主要经济——产业部门的地区组合本身就是一定区域内的经 济产业结构问题:结构的完整性和各主要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节 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中国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
(一)人地关系协调论;
1.人地关系协调是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根本目的。 人地关系三段论(翟宝辉(1999),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中国科学技术协
会,P218):战胜自然、人为中心、和谐相处。
人自身研究: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观念、取向、需求、偏好等 历史、政治研究:经济史、环境史、生态史、外交史、经济人物研究等 专项研究:人口、环境、资源、产业等 方法论和政策研究:优化研究、协调手段等 2.人地关系协调论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 皮书》。 结合中国经济地理,我们重点分析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集 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对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要求、WTO原则对产业发展 的影响、我国特别问题研究,包括东西问题、南北问题、二元结构、城 市贫困、赤贫问题等。
(一)及时搜集、积累有关资料;
(二)善于学习、掌握中国经济地理 研究的有关方法论;
(三)训练与掌握学习、研究中国经 济地理的基本功;
(四)明确研究中国经济地理的主线 与重点。
一、中国经济地理面临新的挑战
区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组成的人地相关的地域系统、客观存在
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

【内容提要】我国地理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跨入21世纪之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重大任务。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强烈地改变了我国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
我国及各地区的“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地理学是实现这些国家重大任务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肩负着责无旁贷的重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地理学/发展进程/当前形势/未来任务geography in china/past progress/present situation/future direction.【正文】1 50年来我国地理学发展的辉煌成就1.1 根据我国自然利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1952年全国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一些综合大学建立了地理学系,并属理科。
在各大区与省师范院校中普遍设立地理学系,师资培养有很大进展。
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地理学的方向和领域不断发展。
在“文革”前高等学校的地理教育,采用前苏联的教学体制,分专业教学,以二三级分支建立专业,加强了数理化自然科学,增加了实践时间,使地理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发展。
在为国家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地理学研究机构逐步增加,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
首先是在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综合性的地理学研究机构和有地区特色且针对我国特殊的地理问题的专业性地理学研究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在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建立的研究机构更多。
80年代我国人文地理学得到复兴,促进了应用地理、计量地理、旅游地理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由地球信息科学家开拓的gis在全国学术界和社会许多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动了地球信息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一个地理信息科学基本体系。
地理学研究机构和地理研究的发展,使地理学在为国家目标服务和科学问题的研究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 “以任务带学科”,提高了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以任务带学科”是我国50年来地理学取得蓬勃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全】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涵是什么?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与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与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的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瘦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针织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当然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部的结构,区域之间的联系以与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区域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与地图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3〕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合性。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这些人文现象容繁多,碧玺之间以与它们与环境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键,如果仅就个别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可能无确理解现象的本质和问细致地分析题的关键。
只有对所有关键因素进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与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规律分析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规律分析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运动和关系的学科。
在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组织形态、地域经济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区域发展模式及其转型机理等。
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看,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和区域性规律。
其中,有些规律是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所决定的,另一些规律则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环境所导致的。
一、自然因素与经济发展规律自然因素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制约因素。
地形、气候、土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水能、能源资源、生态资源等经济产出差别。
自然条件好的地区,由于具有更佳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因此在经济发展方面往往有着优势。
例如:中国南方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自然产出的农业、林业、渔业、矿产资源丰富,因而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比较显着的优势。
而中国西北、西南、北部的气候干旱、地形崎岖、平原少、水资源短缺,如青海、新疆、甘肃、宁夏、西藏等地,则由于受自然制约因素所限,在经济发展上相对落后。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规律交通运输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基础,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对于经济活动的区域布局和发展速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交通运输有助于消除地理空间障碍,促进资源、信息、资金和劳动力的流动,加速地域差异的弥合和区域间经济的互动。
同时,交通运输还会影响到资源的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加快企业扩张和转型升级的进程,完成区域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例如:中国长江流域是我国早期的经济中心地带,由于长江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水路,长江三角洲、江苏扬州、湖南湘潭等地经济在历史上都曾取得过较大的成就。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更多的城市和地区逐渐融入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心,例如:内蒙古呼和浩特、河南郑州、海南海口、云南昆明等地,均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实例分析

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实例分析导言经济地理学是对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化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和影响因素,揭示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并为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涵盖了区位论、中心与边缘理论、核心-边缘模型等,这些理论在实例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区位论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的一项重要理论。
它研究的是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而选择所在区位的原理和规律。
根据区位论,企业会选择离供应市场和消费市场近、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以减少成本和提高效率。
同时,区位论还强调了地理因素对企业决策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例如地形、气候、交通等,都会对企业的选择产生影响。
实例1:深圳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深圳经济特区位于中国广东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深圳之所以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区位优势。
首先,深圳接近香港,这为深圳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也方便了货物的进出口。
其次,深圳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非常近,该区域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之一,为深圳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市场机会。
此外,深圳还拥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对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人才来深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例2:亚马逊的配送中心选择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
在选择配送中心时,亚马逊会参考区位论的原理。
首先,亚马逊会选择离消费市场近的地方建立配送中心,以便能够快速将商品送到客户手中。
其次,亚马逊会考虑交通便利的地方,以确保商品能够迅速高效地配送出去。
此外,亚马逊还会根据所在地的资源情况和竞争环境做出决策。
例如,在美国亚马逊的配送中心分布广泛,覆盖了全国各地,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的客户需求。
中心与边缘理论中心与边缘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的另一项基本理论。
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分散规律。
根据中心与边缘理论,经济活动会在中心地区集中,而边缘地区则相对较弱。
这是因为中心地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资本。
苗长虹国际经济地理学新进展

03
02
“不平衡地理发展的一般概念需要把不断变化的规模和地理差异的生产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需要考虑各种规模内外的差异、交互作用和关系”,“通过对不平衡地理发展的了解,才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认识当前资本主义全球化轨迹中的激烈矛盾,这有助于重新定义政治行动的可能领域”。
对中国地理不平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直是学术和政策讨论的焦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地理不平衡发展,但从战略上和政策上是加剧地理不平衡发展还是缩小地理不平衡发展,则一直是学术和政策辩论的核心。
地方(place)
区位(location)
空间(space)
在国家层面 差异持续存在并不断变化
4
在地区层面 地理不平衡都在扩大
5
多样化的现实世界:
1
差异与地理不平衡发展
2
在国际层面
3
在城市层面 差异与地理不平衡的普遍性与复杂性
6
问题
如何认识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和地方?
01
古希腊:经济指家政术。
02
亚当·斯密——马克思:促进国家财富增长的社会结构-劳动分工——政治经济学——国家尺度上的经济管理——社会总体生产、消费、贸易和财富
03
马歇尔:个体经济决策,理性的经济人,牛顿力学隐喻,经济过程可概念化为物体、流、力及波的互动,经济被形式化,被看作为独立的、连贯的、逻辑的客体
方法:行动者网络(ANT), 后结构主义,相对主义
04
6.1 文化经济的兴起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追随各种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的兴起相联系,经济地理学踏上了“文化经济分析”的征程。
由于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关注制度、文化、惯习对生产和消费活动时空动态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种新时尚。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尺度问题

文章编号:1000-8462(2005)04-0433-04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尺度问题李 小 建1,2(1.河南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中国河南郑州 450002;2.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中国河南开封 475001)摘 要:分析了地理学中的尺度概念及其类型,强调尺度在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Π范式中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地理学中的尺度变化,具有从早期微观尺度研究转向宏观微观结合以及宏观精细化研究的特征。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宏观研究传统应该继续发扬,但同时应加强其微观研究。
其微观研究可沿着三个层面展开:①在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上从小区域或点位入手;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分解,抓住其中最基本的单元,借助微观研究解释、揭示宏观现象;③对宏观(中观)对象的研究中,注意微观视角,即利用相关技术,构造精细的宏观模型。
关键词:尺度;微观研究;经济地理学中图分类号:F119.9文献标识码:A 尺度在地理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不同的分支学科,对尺度的强调和运用又有所不同。
自然地理学和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对尺度十分关注[1,2]。
人文和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相关问题讨论不多。
国际文献中,对人文地理学中的尺度问题还存在一些争论[3]。
本文通过分析尺度在经济地理学中的作用,以及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尺度变化,强调在具有宏观视野的同时,我国经济地理学应加强微观研究。
1 尺度的概念尺度是个含义很广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
地理学家认为,尺度是地理事件和地理过程表征、体验和组织的等级[4]。
不同的地理分支学科具有不同的考虑。
1.1 地理学科不同分支中的尺度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中,尺度被用于定义地图尺寸与地表实际大小之间的关系,即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和简化程度。
与此相关联,在地图和遥感影像中,不同尺度还可反映所包含的信息数量,以及该影像中地物的复杂程度。
自然地理学常运用等级关系尺度。
认为自然地理现象可细分为不同的垂直等级系统,每一等级又可分为若干水平子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时空差异
—基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王洪艳(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广州 511325)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我国 276 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通过构建商贸流通业发展指标,计算得到各地区历年商贸流 通业发展值,并借助 GIS 软件对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实现了飞速发展;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核心的商贸流通中心正逐渐形成;区域间商贸流 通发展差距仍然存在,不利于消费升级的总体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各地区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仓储业 的发展、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以促进我国各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关键词:商贸流通 时空差异 经济地理学
在 对 我 国 商 贸 流 通 业 历 史 发 展 的 总 结 中, 傅 龙 成 (2018)认为,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我国商贸流通业 也应该转变发展方式,由传统的追求高速增长向高质量 发展转变。贾晓燕(2016)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 高了信息的获取能力,而“互联网 + 商贸流通”将成为 接下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她还指出这种
贸流通业在时空中的变化趋势。
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在基于地理位置分析的精确估计中。
基于该方法,在已知各地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值的基础上,
商贸流通指标的构建与研究方案设计
通过 GIS 软件自带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可以用来模拟全国
(一)商贸流通发展指标的构建与计算
范围内商贸流通业发展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情况,实现估计的数据可视
部流通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以省会城市为代表 间关联的程度。最常用的方式便是采用 Moran 指数来衡量
的中心城市流通水平更高。林英泽(2016)认为区域协 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程度,其具体公式见式(1)。
调发展应以商贸流通为基础,他指出“一带一路”倡议 的实现将会有效提高沿线城市商贸流通的水平,进一步
引言
商贸流通业被视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也被视为 调整产业结构的核心。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得益于我国 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大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带动了我国 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反过来对改善 我国贸易环境、实现我国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又具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8 年的数据显示,我国 2018 年全 国社会物流总额超过 260 万亿元,同比增长 7%,其中商 贸物流总额达到了 64.2 万亿元,同比增长 8%,均高于同 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水平,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 拉动作用愈发明显。
矩阵、经济距离矩阵等),xi 与 xj 分别表示区域 i 和区域
j 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值,
表示该指标的平均值,
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的简单描述,并未进行更深一步的
则代表该指标的方差。
讨论。基于此,本文基于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充分利用
2. 核密度分析。与以行政单位为基础的模糊空间统计
GIS 进行数据的可视化描述,并通过几何重心描述我国商 不同的是,核密度分析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非参数估计
我 国 商 贸 流 通 业 可 以 分 为 三 个 阶 段, 第 一 阶 段 为 1978-2003 年,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经济体制由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对商品流通的需求增加,商 贸流通业开始缓慢增长。第二阶段为 2003-2018 年,这 主要是因为 2003 年以来我国零售业逐步对外开放,以淘 宝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始出现,正重新构造传统 的商贸流通产业,在这段时期我国商贸流通业得到了飞 速的发展。第三阶段为 2018 年以后,随着我国人口红利 逐渐消失、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外贸易环境恶化,高
表 1 商贸流通业发展指标构建
质量的经济增长以及消费升级的需要,我国商贸流通业 正谋求新一轮的转变。
文献综述
关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性研究,王笑宇、廖斌 (2014)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商贸流通业发展在经济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他们认为商贸流 通业的发展能够极大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杨进、罗筱梅 (2018)指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结 构、降低农村居民日常消费负担、丰富居民消费选择都具 有重要作用。陈君(2015)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从 需求端抑制了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商贸流通业通过降低 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便捷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有利 于实现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
由于商贸流通业包含的范围较广,因此度量商贸流 化。其数学公式可以表述为:
通业发展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的方式计 算。因此本文采用学者们最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法,构建
(2)
了如表 1 所示的指标体系,由于该指标体系中均为正向 指标,因此良好地避免了负向熵值所带来的组间差异过
(1)
改善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状况。 综合学者们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商贸流通业的
其中:n 为研究区域地区总数,Wij 代表所选的空间权 重(在权重选择上,可以基于反距离权重矩阵、邻接权重
发展研究大多是基于定性分析,对于定量研究关注不足。 而对我国商贸流通发展效率的测度,大多是基于简单的主
发展模式将在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业发 展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宋则(2016) 则坚持这样一种观点,随着“十三五” 规划的实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要顺 应历史发展趋势,尤其是在扩大内需 及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因此重点发 展商贸流通业、提高商贸流通业的效 率至关重要。陈宇峰、章武滨(2014) 测度了我国省域商贸流通业的效率,
182 商业经济研究 2019 年 20 期
Macro Vision
研究表明,东南沿海地区商贸流通效率更高,而中西部 的集聚效应,因此有必要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商贸
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逐渐拉大。汪夏为(2018)测 流通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进行测度。空间相关性通过对
度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流通发展水平,他指出我国中西 整体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研究变量在全局范围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