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宫殿建筑对我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一、前言随着全球化的加剧,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并探讨其原因和发展趋势。
二、引言在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下,中国建筑正经历着独特而快速的发展。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源于其合理的构造、先进的技术以及富有创意的设计理念。
这些特点正逐渐被中国建筑师所吸收和融合,推动中国建筑行业的创新发展。
三、建筑结构与材料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在建筑结构与材料方面对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下逐渐被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取代。
钢结构不仅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还能实现更大跨度的建筑设计。
同时,新型材料如玻璃、聚碳酸酯等的应用也使得建筑外观更加现代化和精致化。
四、设计理念与创意西方现代建筑风格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并充分考虑人们的舒适体验。
这一设计理念对中国建筑界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不仅使中国建筑师摆脱了对传统的束缚,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意和设计潜能。
例如,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引入的开放式空间设计和灵活的布局方式对中国建筑师的设计思路产生了积极的启发。
五、建筑功能与多样性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的多功能性与灵活性。
中国建筑师在这一方面开始大胆尝试,推动了建筑功能与多样性的发展。
例如,商业综合体、创意文化园区等多功能建筑在中国的兴起,既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活娱乐、工作交流的需求,又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六、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西方现代建筑风格注重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对中国建筑业的影响不可忽视。
以低碳、环保、节能为目标的绿色建筑正成为中国建筑业的热点发展领域。
西方先进的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及建筑环境的优化设计,都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学习机会。
七、发展趋势与展望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将持续发展。
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中国建筑将不断融入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元素,并发展出更多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浅析西方建筑文化对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浅析西方建筑文化对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作者:金贝多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从建筑的角度出发,论述中西设计艺术相汇合后,近现代中国建筑在西方建筑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
意在比较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归纳和总结中国建筑在探索继承传统与融合西方建筑的问题上的历程,以及思考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中西建筑;传承;融合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49-02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如何在融合西方先进的建筑观念技术与传承中国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之间取得平衡,是从19世纪40年代至今,始终贯穿中国建筑发展的核心问题。
在经历了表面化的传承,以及尴尬的中西融合后,正确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的关系已成为中国建筑实现现代转型的关键。
一、近代以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交汇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历经了多次的社会变革,朝代更替,民族融合以及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外来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活动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在数千年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系统所具有的封闭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筑审美意识渐趋成为一个稳定的封闭体。
而在近代以前,中国虽也有西方古典建筑样式出现,但数量规模都很小,并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这使得这一时期的外来建筑被中国传统建筑同化和改造,使其原本的建筑样式具有了中国建筑的基本形式。
在这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由意大利郎世宁等设计监修的圆明园中长春园的海晏堂,虽然建筑是意大利的巴洛克风格,但采用的是中国的琉璃瓦等建筑材料以及中国民族风格的细部装饰,是当时中西合璧的典范。
二、近现代中国的中西建筑文化关系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通过多种途径的传入,西方建筑逐步打破了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建筑一统天下的局面。
中国传统建筑的“中和之美”“中庸之美”受到西方建筑审美意识和形式的强烈冲击。
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对建筑的新要求以及适应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先进科技,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观念,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转型成为必然。
4.浅谈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浅谈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摘要:我国有着自己古老的文化、五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但由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我们建筑创作所采取的态度是:寻找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把握好当今建筑创造的大方向,探索建筑创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古典建筑;西方文化;近代建筑一、中西传统建筑的比较1.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
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中国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对人与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高度概括。
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表明人与自然的融合是天道,是顺应天意的表现。
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其价值是通过群体建筑的美体现出来的。
而西方建筑则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
3.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国古建筑的屋面呈柔和的倒抛物曲线状,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
中外经典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中外经典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论中外经典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姓名:学号:指导⽼师: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年级:09级艺术系学校:河南理⼯⼤学论中外经典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摘要:建筑是⼈类的奇妙活动之⼀,也是我们尝试建⽴次序以理解这个混乱⽽⼜魅⼒⽆穷的世界的⽅法之⼀。
建筑为我们提供遮蔽的场所,我们在其中⽣活和⼯作。
不管是最谦卑微⼩的建筑,还是最豪华壮丽的建筑,它们产⽣都同样令⼈⿎舞:楼梯的转弯、阳光掠过窗户在地板上投下的梦幻般的图案、夏⽇炎炎⾥触⼿可及的凉意顿⽣的建材、拱券的韵律、穹顶饱满风韵的特征,等等。
好的建筑绝不仅仅是构筑物,它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让我们为之震颤。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候,⼈⽂,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形成了了中国各具特⾊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
如南⽅的⼲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的四合院建筑等。
欧美近现代建筑历史是从挣脱古代希腊、古代罗马、⽂艺复兴风格为代表的欧美古典主义、中世纪的哥特风个以及形形⾊⾊传统复兴的束缚开始的,最终在20世纪20—30年代形成了⼀场被称为现代建筑运动的狂飙突进式的建筑⾰命。
关键词:建筑,经典,中国建筑,现代建筑,Theory of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architecturalconstruction influence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is the wonderful human activities, and also one of us try to establish the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nfusion and infinite charm of the world one of the methods. We provide shelter for building the place in which we live and work. No matter the most humble of tiny, is still the most magnificent building buildings, they produce are also encouraging: the stairs, past the window of the turning sunlight in the floor cast fantastic design, in the summer heat the reach of building materials, GongQuan composer cool the rhythm of the dom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ll charm, and so on. Good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structures, it can make our spirit, let us get distillation of the tremor. China's ancient buildings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as a long history. Because the climate of a vast, everywhere, the humanities, geological conditions such as each are not identical,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a it unique architectural style, especially residential form is more rich andcolorful. If south is the first of the building, northwest caves building, nomads, felt bag, in the north of courtyard building construction, etc. Europe and the histo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 from ancient Greece, break free from the ancient Roman, Renaissance style,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European classical socialist, medieval gothic wind a revival of traditional and mixed began, finally in bondage 20 century of 20 to 30 s formed being called a modern building movement TuJinShi out-of-control building revolution.Key words: building, classic, China building, modern building,绪论主要论述中外经典建筑的艺术内涵和⼈⽂价值,以及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
闲谈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中央民族大學本科生學期論文論文題目:淺談西方建築對中國近代建築的影響學期:2010年第二學期學生姓名:馬永強年級:08基地本院系單位:歷史文化學院課程名稱:中國近代文化史任課教師:張晨怡老師淺談西方建築對中國近代建築的影響摘要:我國有著自己古老的文化、五千年的歷史,形成了獨特的建築風格,但由於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建築受到了西方建築風格的影響,我們建築創作所採取的態度是:尋找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點,把握好當今建築創造的大方向,探索建築創作的新思路。
關鍵字:古典建築;西方文化;近代建築一、中西傳統建築的比較1.建築材料的不同,體現了中西方物質文化、哲學理念的差異。
從建築材料來看,在現代建築未產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經發展成熟的建築體系中,包括屬於東方建築的印度建築在內,基本上,都是以磚石為主要建築材料來營造的,屬於磚石結構系統。
唯有我國古典建築(包括鄰近的日本、朝鮮等地區)是以木材來做房屋的主要構架,屬於木結構系統,因而被譽為“木頭的史書”。
中西方的建築對於材料的選擇,除由於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導致的結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築中的普遍反映。
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夠戰勝一切。
中國所宣揚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對人與自然環境間相互關係的高度概括。
老子曾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句話表明人與自然的融合是天道,是順應天意的表現。
中國人將木材選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視了它與生命之親和關係,重視了它的性狀與人生關係的結果。
2.建築空間的佈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徵的區別。
從建築的空間佈局來看,中國建築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
中國無論何種建築,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於“四合院”模式。
其價值是通過群體建築的美體現出來的。
而西方建築則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
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的影响探讨

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的影响探讨摘要:我国建筑具有很多独特的文化及艺术特征,但也受到西方建筑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认真对中西方古典建筑的文化与形式、西方近代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及其启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对我国建筑文化的全面健康发展有所启迪。
关键词:西方建筑;建筑文化;影响;探讨当前,我国建筑具有很多自身独特的文化及艺术特征。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建筑文化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与制约。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过程中,怎样实现传统优良中国建筑艺术的传承与西方先进建筑文化技术之间的融合及平衡,是一直以来始终贯穿于我国建筑产业及建筑文化发展全过程的关键问题之一。
实际上,我国建筑文化在经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虽然实现了与西方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但正确处理我国建筑文化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实现时代创新的关系,已经成为了我国建筑文化不断实现转型的关键所在。
远在近代以前,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就实现了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汇合。
笔者结合我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对中西方古典建筑的文化与形式、西方近代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及其启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建筑文化的全面健康发展。
1 中西方古典建筑文化与形式初探客观地讲,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而表现在近代建筑文化方面的差异则更为明显。
实际上,我国古典建筑文化与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属于两个不同文化体系的范畴,所存在的差异归结起来集中表现在自然地理、人文风俗、思维观念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
一般而言,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的构成就是从原型到细节的逻辑思维过程。
这是因为西方的传统哲学认为,几何是最为完美的物质形态,也是构成宇宙的根本。
这样,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便贯彻到了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必然使得了西方古典建筑文化都是简单几何构成的。
中西方古典建筑文化与形式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如果说我国古典建筑存在神话的话,那么这个神话就是我国以儒家学派思想为主的多元信仰的传统文化。
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代建筑的冲击

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代建筑的冲击提纲:一、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代建筑的产生与演化二、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风格的影响三、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材料的影响四、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技术的影响五、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教育的影响一、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代建筑的产生与演化西方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其特色之一就是将功能和外观兼顾,强调在建筑中体现人类价值观的同时,维护人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在18世纪之前,我国建筑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只注重内功,既缺乏对外观的把控,又缺乏对空间的优化。
直到19世纪末,中国先进分子纷纷借鉴了西方建筑思想,形成了一种近代化的建筑形态。
同时,在西方知识的影响下,我国建筑文化也开始摆脱了传统包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二、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风格的影响西方建筑的风格多种多样,根据所处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差异,其特色各异。
与此同时,它也通过多种渠道对中国建筑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受到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影响,岳麓书院采用了宏大的大型窗户,使整座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得到了极致的融合。
而碧云寺也在几何平面构造方面直接借鉴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方式。
三、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材料的影响西方建筑以使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技术而著名。
近代中国借鉴了许多西方建筑材料和技术,并将其用于各种建筑领域中。
比如,近代中国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耐火等性能;此外,运用了玻璃钢等前沿材料,也在建筑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技术和材料的应用,促进了中国建筑材料产业的不断发展。
四、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技术的影响西方建筑技术一直处于不断创新的状态,不断推陈出新的设计与研发,持续推动了建筑技术的进步。
它的传播也让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得以快速发展。
例如,西方建筑技术的引入,让中国的建筑结构理论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技术革新。
这种推陈出新的态度,推动了近代中国建筑技术的全面提升。
五、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教育的影响西方建筑学科对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影响非常大。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北京近现代建筑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北京近现代建筑一、概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建筑。
在北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中,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对北京近现代建筑在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其特点、演变过程以及对中国建筑历史的影响。
1. 介绍北京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现代建筑作为北京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从清末民初的西式建筑到民国时期的新式建筑,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筑风格,北京近现代建筑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在清朝末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建筑风格逐渐传入北京。
最初的西式建筑多为租界地标性建筑,如英国使馆、美国领事馆等。
这些建筑采用了西方的古典主义、哥特式、文艺复兴等多种建筑风格,与传统的中国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式建筑在北京城内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成为了当时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新式建筑开始在北京兴起,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以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为特点,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建筑师们开始尝试将中西建筑风格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式建筑。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礼堂等。
此外民国时期的北京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如四合院、胡同等,它们不仅是北京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近现代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政府大力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大量的新式建筑如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相继建成。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特色。
同时这一时期的北京近现代建筑也受到了苏联建筑风格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北京式建筑风格。
如今北京的近现代建筑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一张名片,无论是庄严的国家机关大楼,还是充满活力的商业区,都展示了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宫殿建筑对我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摘要:我国近代建筑具有很多特质,它一方面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宫殿建筑形式的冲击,但在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条件下,这两种建筑风格并没有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融合与发展。
本文仅从建筑造型方面在这一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一些特点作一些简要的分析和思考,以便能够对我国建筑形式的现代化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近代;建筑形态;建筑文化
1中西方古典建筑形式简述
客观存在的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反映在近代建筑体型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的古典建筑和西方的古典建筑隶属两个不同的体系,这些差异可以归结到当地自然条件、人文风俗、思维模式以及技术条件等等多个原因。
西方建筑的构成逻辑是一个从原型到细节的过程,西方的哲学传统认为简单几何体是最为完美的形体,也是宇宙构成的根本,这样形而上学的精神贯彻到建筑当中,就使得西方几乎所有古典建筑都可以视为简单几何体的构成。
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西方建筑都是用一些非常概括的体型拼接来做模型,这一发现就从最根本的角度展现出西方建筑的大致风貌与普遍规律。
如果说西方建筑有“神”的话,那么这种“神”就是曾被一些古希腊哲学家视为宇宙本源的几何学。
1.1如果说中国建筑有“神”的话,那么这种“神”就是中国的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多信仰、多神论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局部看都与西方建筑迥异。
从宏观上看,用西方的基础几何形体无法很好地描述其形态。
比如从北京的乾清宫和坤宁宫的对比中一眼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核心——儒家伦理、阴阳八卦、五行生克和龙凤图腾无不蕴含其中,那是西方任何高明的几何学说所无法解释的。
1.2组合形式与建筑体量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3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
屋身由柱子和梁枋、门窗组成,如是楼阁,则设置上层的横向平座(外廊)和平座栏杆。
形象突出的曲线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
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还可以做出翘起的飞檐。
巨大的体量和柔和的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
屋顶的基本形式虽然很简单,但却可以有许多变化。
由于屋顶巨大加之构筑屋顶结构构件组合形式的多种多样,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除了以上基本区别外,建筑体量也相差甚远。
一般认为,中国人没有十分高大雄伟的纪念性建筑。
建筑物以木梁柱结构,坡屋顶,其体量与高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因此,像古代埃及那样高达数百米的金字塔,或中世纪欧洲人花上百年时间建造的高敞雄伟的大教堂,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
中国建筑追求体量适中,结构上也不求宏大与久远。
2近代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形式的撞击
近代的两次鸦片战争使得帝国主义敲开了我国的大门,伴随而来的是帝国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的“野蛮移植”。
在腐朽的晚清政府统制之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还在竭力地抵触外来文化的渗透,但是由于对帝国主义存在着惧怕的心理,只能放任其在特定的区域内发展。
而中国的先进分子从鸦片战争中看到了我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极力想通过所谓之洋务运动向帝国主义学习来改变本国落后的状况。
因此,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阶层流传起来了。
在这时期内,我国的建筑文化受冲击是比较大的,我国近代建筑体系从整体上说是对西方建筑体系包括技术、制度和思想多个层面的
模仿与移植,在本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反对、制约和钳制下带有鲜明的特征,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近现代建筑在我国积极发展起来了。
3近代中国建筑实例分析
中国近代建筑体系从整体上说是对西方建筑体系包括技术、制度和思想多个层面的摹仿与移植,在本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反对、制约和钳制下带有鲜明的特征,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
近代史上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是巨大的,很多建筑都是很忠实,也可以说是很生硬地模仿了原西方的形式和比例,也有极少一部分可以看到两者风格的有机共存。
3.1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这座建筑主体造型比较简洁,基本是由一个长方体和一个三角锥体构成的坡屋顶形式,钟楼基本呈四方柱状,内外都刻意追求西方古典主义风格。
这种形式基本上符合中世纪罗马基督教堂的特点,同时在比例和细部中又可以看到一些德国式的风格。
这样的房屋建筑在中华黄海之滨,与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毫无共同之处,这可以看出,教堂的设计者为了突出基督教堂的特点,在设计时是刻意求西。
这座建筑也可以看成是西方建筑在中国的代表作。
3.2沈阳火车站
这座火车站由杨廷宝先生(河南南阳人, 1901年-1982年)回国设计,杨廷宝先生的留学经历使得这座建筑具有比较浓厚的西方色彩,整体以长方体和圆柱体构成,造型简洁有力。
在细部比例、开间大小等方面,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特点,另外刻意强调水平和垂直线条也有其特点。
在很长一段时间,这座建筑在中国建筑方面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
中国的许多著名建筑,都可以看出师法于它的痕迹,包括建国初期对于传统建筑形式和新的建设条件的结合,也基本沿着这个方向发展。
其特点可以用外西内中,大体上西化局部上有中国传统元素在里面。
4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代建筑形体冲击的思考与启示
回顾西方建筑思潮对我国近代建筑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思考和启示:现代化不但包括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应该包括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没有像西欧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那样有很长的思想准备期,所以,源于传统文化的阻力特别顽强,就建筑来说,有些传统落后的建筑思想束缚着我们的头脑,妨碍着建筑的现代化。
对待西方建筑文化,我们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但千万不能照搬照抄,对西方建筑不同的态度也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
外来的影响有的是无法选择的,而有的是可以加以利用的。
西方建筑思潮中渗透着的创造精神与反叛精神,正是当代中国建筑所缺乏的,因而导致建筑师们盲目地模仿来代替创作,以平庸来代替创新。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创新,中国建筑需要创新来改变当代建筑艺术的颓势,才能使我国建筑生机勃发、欣欣向荣。
参考资料:
[1] 顾馥保主编.中国现代建筑100年.中国计划出版社.
[2] 杨嵩林,张复合,村松申,井上直美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重庆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徐飞鹏,张复合,村松申,崛内正昭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上海篇.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侯幼彬,张复合,村松申,西则泰彦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沈阳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蒋高宸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昆明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 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著.中国现代建筑史纲(1949-19885).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