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列传-卷二十三》(宋史)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宋史》列传·卷二十三关于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
《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卷二十三原文薛居正(子惟吉)沈伦(子继宗)卢多逊(父亿)宋琪(宋雄)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
父仁谦,周太子宾客。
居正少好学,有大志。
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
逾年,登第。
晋天福中,华帅刘遂凝辟为从事。
遂凝兄遂清领邦计,奏署盐铁判官。
开运初,改度支推官。
宰相李崧领盐铁,又奏署推官,加大理寺直,迁右拾遗。
桑维翰为开封府尹,奏署判官。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
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
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
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
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弘文馆学士,判馆事。
六年,使沧州定民租。
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判吏部铨。
宋初,迁户部侍郎。
太祖亲征李筠及李重进,并留司三司,俄出知许州。
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
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
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
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剪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
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
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
以本官参知政事。
五年,加吏部侍郎。
开宝五年,兼淮南、湖南、岭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又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又监修《五代史》,逾年毕,锡以器币。
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
《列传-卷五十一》(宋史)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宋史》列传·卷五十一关于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
《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卷五十一原文李谘程戡夏侯峤盛度丁度张观郑戩明镐王尧臣孙抃田况李谘,字仲询,唐赵国公峘之后。
峘贬死袁州,因家新喻,遂为新喻人。
谘幼有至性,父文捷出其母,谘日夜号泣,食饮不入口,父怜之而还其母,遂以孝闻。
举进士,真宗顾左右曰:"是能安其亲者。
"擢第三人,除大理评事、通判舒州,召试中书,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
历三司、开封府判官,再迁左正言,出为淮南转运副使。
帝幸亳,以劳,迁尚书礼部员外郎。
会江南饥,徙江东转运副使,为度支判官。
擢知制诰,寇准数改谘所拟制辞,谘不乐,以父留乡里请外,遂出知荆南。
会翰林学士阙,宰相拟他官,帝曰:"不如李谘。
"遂为学士。
仁宗即位,超迁本曹郎中、权知开封府,数月,权三司使,拜右谏议大夫。
尝奏事两宫曰:"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
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
"即诏谘与御史中丞刘筠等同议冗费,以景德较天禧,计所减得十三之上。
时陕西缘边数言军食不给,度支都内钱不足支月奉,章献太后忧之,命吕夷简、鲁宗道、张士逊与谘等经度其事。
谘曰:"旧法商人入粟边郡,算茶与犀象、缗钱,为虚实三估,出钱十四文,坐得三司钱百文。
"谘请变法以实钱入粟,实钱售茶,三者不得相为轻重。
既行而商人果失厚利,怨谤蜂起。
谘以疾累请郡,改枢密直学士、知洪州。
行数月,而御史台鞫吏王举、句献私商人,多请慈州矾,会计茶法不折虚费钱,妄称增课百万缗,以觊恩赏。
谘坐不察夺职。
久之,进给事中、知杭州,复枢密直学士、知永兴军。
《列传-卷四十一》(宋史)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宋史》列传·卷四十一关于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
《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卷四十一原文李沆(弟维)王旦向敏中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
曾祖丰,泰陵令。
祖滔,洺州团练判官。
父炳,从邢帅薛怀让辟,为观察支使。
怀让徙同州,又为掌书记,历邠州、凤翔判官,拜殿中侍御史、知舒州。
太祖征金陵,缘淮供亿,惟舒尤甚,以劳加侍御史,卒。
沆少好学,器度宏远,炳尝语人曰:"此儿异日必至公辅。
"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迁右赞善大夫,转著作郎。
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
雍熙三年,右拾遗王化基上书自荐,太宗谓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
"即命中书并化基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
沆位最下,特升于上,各赐钱百万。
又以沆素贫,多负人钱,别赐三十万偿之。
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举。
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迁职方员外郎,召入翰林为学士。
淳化二年,判吏部铨。
尝侍曲宴,太宗目送之曰:"李沆风度端凝,真贵人也。
"三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
四年,以本官罢,奉朝请。
未几,丁内艰,起复,遂出知升州。
未行,改知河南府。
真宗升储,迁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诏东宫待以师傅礼。
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咸平初,以本官平章事,监修国史,改中书侍郎。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
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累加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
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
"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
"后致尧副温仲舒安抚陕西,于阁门疏言仲舒不足与共事。
《本纪-卷二》(宋史)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宋史》本纪·卷二关于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
《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卷二原文○太祖二三年春正月癸酉朔,以出师,不御殿。
甲戌,王全斌克剑门,斩首万余级,禽蜀枢密使王昭远、泽州节度赵崇韬。
乙亥,诏瘗征蜀战死士卒,被伤者给缯帛。
壬午,全斌取利州。
乙酉,蜀主孟昶降。
得州四十五、县一百九十八、户五十三万四千三十有九。
高丽国王遣使来朝献。
戊子,吏部郎中邓守中坐试吏不当,责本曹员外郎。
癸巳,刘光义取万、施、开、忠四州,遂州守臣陈愈降。
乙未,诏抚西川将吏百姓。
丙申,赦蜀,归俘获,除管内逋赋,免夏税及沿征物色之半。
二月癸卯,南唐、吴越进长春节御衣、金银器、锦绮以千计。
甲辰,遣皇城使窦思俨迎劳孟昶。
丁未,全州大水。
庚申,王全斌杀蜀降兵二万七千人于成都。
三月癸酉,诏置义仓。
是月,两川贼群起,先锋都指挥使高彦晖死之,诏所在攻讨。
夏四月乙巳,回鹘遣使献方物。
癸丑,职方员外郎李岳坐赃弃市。
南唐进贺收蜀银绢以万计。
戊午,遣中使给蜀臣鞍马、车乘于江陵。
癸亥,募诸军子弟导五丈河,通皇城为池。
五月辛未朔,诏还诸道幕职、令录经引对者,以涉途远近,差减其选。
壬申,幸迎春苑宴射。
乙亥,遣开封尹光义劳孟昶于玉津园。
丙戌,见孟昶于崇元殿,宴昶等于大明殿。
丁亥,赐将士衣服钱帛。
戊子,大赦,减死罪一等。
壬辰,宴孟昶及其子弟于大明殿。
六月甲辰,以孟昶为中书令、秦国公,昶子弟诸臣锡爵有差。
庚戌,孟昶薨。
秋七月,珍州刺史田景迁内附。
壬辰,追封孟昶为楚王。
丁酉,幸教船池,遂幸玉津园宴射。
八月戊戌朔,诏籍郡国骁勇兵送阙下。
癸卯,河决阳武县。
庚戌,诏王全斌等廪蜀亡命兵士家。
乙卯,河溢河阳,坏民居。
戊午,殿直成德钧坐赃弃市。
《宋史》原文及译文

《宋史》原文及译文《宋史》原文及译文卢多逊①,怀州河内人。
曾祖得一、祖真启皆为邑宰;父亿,字子元,少笃学,以孝悌闻。
多逊,显德初,举进士,解褐秘书郎、集贤校理,迁左拾遗、集贤殿修撰。
乾德二年,权知贡举。
三年,加兵部郎中。
四年,复权知贡举。
六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
开宝二年,车驾征太原,以多逊知太原行府事。
移幸常山,又命权知镇州。
四年冬,命为翰林学士。
六年,使江南还,受诏同修《五代史》,迁中书舍人、参知政事。
丁外艰,数日起复视事。
会史馆修撰扈蒙请复修时政记,诏多逊专其事,加吏部侍郎。
多逊博涉经史,聪明强力,文辞敏给,好任数,有谋略。
太祖好读书每取书史馆多逊预戒吏令白己知所取书必通夕阅览及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焉。
先是,多逊知制诰,与赵普不协,及在翰林日,每召对,多攻普之短。
未几,普出镇河阳。
太宗践祚,普入为少保。
数年,普子承宗娶燕国长公主女,承宗适知泽州,受诏归阙成婚礼,未逾月,多逊白遣归任,普由是愤怒。
上留承宗京师,未几,复用普为相,多逊益不自安。
会有以多逊尝遣堂吏赵白交通秦王廷美②事闻,太宗怒,下诏数其不忠之罪,削夺多逊在身官爵及三代封赠、妻子官封,并用削夺追毁。
一家亲属,并配流崖州③,所在驰驿发遣,纵经大赦,不在量移之限。
期周已上亲属,并配隶边远州郡,部曲奴婢纵之。
多逊至海外,因部送者还,上表称谢。
雍熙二年,卒于流所,年五十二。
初,亿性俭素,自奉甚薄,及多逊贵显,赐赉优厚,服用渐侈,愀然不乐,谓亲友曰:“家世儒素,一旦富贵暴至,吾未知税驾之所。
”后多逊果败,人服其识。
(摘编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三》)【注】①卢多逊与后文赵普均为北宋初宰相。
②“秦王廷美”是宋太祖赵匡胤四弟,原名匡美,避太祖讳改名光美,太宗光义继位后又避太宗讳改名廷美。
③古崖州位于今海南省三亚市。
参考译文:卢多逊,怀州河内人。
他的曾祖父卢得一,祖父卢真启都任过县令。
他的父亲卢亿字子元,年轻时好学,以孝悌闻名。
宋史

宋史书名:宋史 作者:脱脱,阿鲁图等 类别: 史书出版时间: 至正六年(1346年) 成书时间: 元至正五年(1345年) 卷数: 496卷 字数: 约500万字 体裁: 纪传体目录《宋史》和《金史》的差异《宋史》和《金史》都是由元朝史官编写的,都是官修正史。
然而,《宋史》和《金史》两书中的一些记述,尤其是关于宋金之间战事的记载,却有不少差异。
《宋史》的编者以南宋遗民为主,《金史》的编撰者则以金国遗民为主,但是辽、金、宋三史的审核权及最终决定权则掌握在蒙古史官手中。
《宋史》便是元朝史官在宋代官修史书的基础上稍加排次整理修订而成,《金史》则基本来源于原金朝史官所撰写的金国的国史、实录、日历。
在对待宋金两国以及《宋史》、《金史》中与宋金战事相关的描述上,元朝史官的态度是中立的,基本上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而且在保留宋朝史官记载和金国史官记述的同时,在人物传记的结尾加入了作为局外人的元朝史官的客观评判。
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同样是元朝中央政府组织史官编撰的官修正史,关于宋金战事的某些记载,《宋史》和《金史》却存在一些差异。
《宋史》和《金史》考辨分析《宋史》缺少前期整理,而后期修撰时间又相当仓促。
故《宋史》修撰者面对数量庞大、毫无整理的原始史料,匆匆急就,致使《宋史》在史料的裁剪、编次、修饰、检校,以及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相当粗糙。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宋史》却是保存宋代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统全面的一部史书,因而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关于这些,以往的史家早已指出。
《金史》不提蒙古对金国的威胁,也不提刘豫的伪齐政权,而关于宋金两国在1140年前后发生的诸多战役的记载,更是漏洞百出、自相矛盾。
《金史》记事经常避重就轻、为尊者讳,甚至刻意地隐瞒金国军队的败绩,片面地夸大金将的战绩,这些在《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关于1140年宋金战事的描述中有很明显的体现。
与其他史书比较全书〈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
宋史白话文对照

宋史白话文对照
《宋史》是元代官修正史,记载了宋代的历史。
由于其篇幅巨大,内容丰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难度较大。
因此,有一些学者和研究者对《宋史》进行了白话文翻译,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学习这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白话文对照就是将原文与白话文翻译放在一起,方便读者对比阅读。
这样既可以了解原文的表达方式,又可以通过白话文理解内容的含义,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准确性。
例如,以下是《宋史·太祖本纪》的一部分原文和白话文对照:
原文:“太祖皇帝讳构,字元昊,宣祖皇帝之长子也。
母曰昭宪皇后。
生于开宝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
白话文:“太祖皇帝的名字是赵构,字元昊,是宣祖皇帝的长子。
他的母亲是昭宪皇后。
他在开宝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
”
通过这样的对照,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宋史》的内容,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
《本纪-卷三十》(宋史)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宋史》本纪·卷三十关于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
《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卷三十原文○高宗七十二年春正月癸卯,罢枢密行府。
庚申,孙近分司、漳州居住。
二月丁丑,加建国公瑗为检校少保,进封普安郡王。
己卯,赐杨沂中名存中。
丙戌,诏诸州修学宫。
辛卯,蠲广南东、西路骆科残扰州县今年租。
镇江、太平、池州、芜湖大火。
癸巳,金主许归梓宫及皇太后,遣何铸等还。
三月丙申,临安府火。
壬寅,命普安郡王出就第,朝朔望。
辛亥,以士亻褭尝营护岳飞为朋比,责建州居住。
丙辰,胡世将卒。
夏四月甲子朔,遣孟忠厚为迎护梓宫礼仪使,王次翁为奉迎两宫礼仪使。
丁卯,皇太后偕梓宫发五国城,金遣完颜宗贤、刘祹护送梓宫,高居安护送皇太后。
庚午,赐礼部进士陈诚之以下二百五十四人及第、出身。
戊寅,封韦渊平乐郡王。
辛巳,皇后邢氏崩讣初至。
甲申,增修临安府学为太学。
五月甲午,以郑刚中为川、陕宣抚副使。
乙未,遣沈昭远等贺金主生辰。
置淮西、京西、陕西诸路榷场。
丙午,增筑慈宁殿。
停给度僧牒。
乙卯,复试教官法。
六月甲子,命侍从、台谏、礼官杂议权奉欑宫。
戌辰,以万俟禼为欑宫按行使。
辛未,责降王庶为向德军节度副使、道州安置。
壬午,金国归孟庾、李正民。
甲申,以吴璘为检校少师、阶、成、岷、凤四州经略使。
秋七月壬辰朔,福州签判胡铨除名、新州编管。
丁酉,上皇后谥曰懿节,祔神主于别庙。
己亥,以何铸权参知政事。
己酉,始制常行仪仗及造玉辂。
乙卯,蠲广南、湖北沿边州军免行钱。
八月辛酉朔,兀使来求商州及和尚、方山二原。
丙寅,何铸罢。
甲戌,以万俟禼参知政事,充金国报谢使。
壬午,皇太后至,入居慈宁宫。
己丑,帝易缌服,奉迎徽宗及显肃、懿节二后梓宫至,奉安于龙德别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史》陈振
宋辽战争与“澶渊之盟”
宋建立之初,宋太祖的当务之急是要消灭南方的各割据政权。
宋太祖在统一战争中,采取了先南后北的策略,先取南方诸国,后取北汉,最后才是后晋时割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
为了保证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宋太祖对辽采取了以防御为主的策略。
开宝七年(辽保宁六年,974年),北宋建国已十五年,宋辽之间终于出现了新情况。
议和之意图显然始于相邻的逐、雄二州长时期的和平相处,亦实有赖于二州地方长官的推动。
同年七月上旬,宋太祖派郝崇信、吕端出使辽朝,史称辽朝“至(原字缺残)是始于中国交聘”。
从此,宋辽双方不断遣使交聘,庆吊相通,才有了正式的官方渠道,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
然而,刚建立数年的宋辽正常关系,因宋太宗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979年)率军亲征北汉而告结束。
“满城之战”“歧沟关之战”“羊山之捷”
史称:宋真宗“及澶渊既盟,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引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
而创导与著成其事的,即是王钦若、林特、丁谓、陈彭年及宦官刘承珪五人,他们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竞相以“天书”、妖妄迎合真宗,置国家兴衰于不顾,被时人称之为“五鬼”。
王安石变法
要进行变法改革,必然会侵犯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也必然会制造舆论以反对改革。
所有这些反对改革的舆论,在王安石看来,是无需顾及的。
王安石的这些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流俗之言)不足恤”,时称“三不足”之说。
正是在这种“三不足”思想指导下,这次变法改革才能在保守派强大的反对声浪中艰难地推行。
“理天下之财”为目标的均输法
苏辙说:“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虽然言辞偏颇,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安石变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宋神宗考虑的主要是国家利益,王安石则除此之外还考虑社会利益,这是元丰与熙宁时期改革的根本区别所在。
北宋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宋中叶宋神宗时期,由王安石主持推行的“熙宁变法”,对改变真宗以来形成的积贫积弱的政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北宋中期所采取调查一系列措施,如允许佃户迁移自由,民户只垦熟荒地,减免新垦荒地的田赋;平均田赋,发展农田水利,解除民户的差役之困;兴办屯田、营田、官庄,扩大耕地面积等,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
“抽分”制的实行,促进了矿冶业的发展。
政府不再干预民间雇佣劳动关系,官、私手工业中雇佣关系得到普遍化。
铸钱、丝织、制盐、制茶、制瓷、造纸、印刷、军器制造等手工业,十分兴盛,茶叶、铜器等已开始重视品牌效益。
农业、手工业的兴盛,促进了各地城镇商业的繁荣。
沿边的榷场、和市、互市,以及海外贸易也很兴盛。
商业的繁荣,促使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川西地区使用笨重的铁钱,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一种轻便的货币,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应运而生。
“罪疑惟轻”、从轻判案,一直是王安石、宋神宗的司法观点。
北宋中叶思想、文化的革新
“三代以下称治者三,文景之治,再传而止;贞观之治,及子而乱;宋自建隆,息五季之凶危,登民于衽席,熙宁而后”。
且不论王夫之对神宗时期的微辞,若就总体而言,将北宋前中期与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相媲美,并非完全言过其实。
宋自建国,削平割据,社会稳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进入北宋中叶的全盛时期。
政治方面有著名的“庆历
新政”、“王安石变法”,改革时弊;学术方面主要是新儒学“宋学”的产生及其学派“新学”、“蜀学”和“理学”的形成于发展;经济方面,纸币的问世,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社会生活方面,开放式的“坊市制”的出现,高脚桌椅的使用,影响至今。
各方面的创新、变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思想、文化方面的革新,是北宋中叶革新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称之为“宋学先驱”,更为恰当。
三大特征的形成,是宋学已经建立的标志。
1)“通经学故”,这不是原先儒学《经》书的章句训诂,而是探求儒学经典的义理。
2)“救时行道”。
救时即要进行改革,“庆历新政”的主持者范仲淹,“门下多贤士,如胡瑗、孙复、石介之徒”。
3)吸收佛、道学说。
“新学”是宋学最早形成的学派,也是最早为学者所公认。
蜀学学派的特点之一是吸收佛学学说,这本是“宋学”各派的共同特点,而尤以蜀学为甚,即所谓“其学又杂以禅”。
诗风的革新
唐末五代社会动荡,诗人寄情于游冶,诗风趋于唯美,所写多为游冶、艳情之文字。
宋初的古文名家王禹冉首先提出诗宗李白、杜甫,“篇章取李、杜,讲贯本姬、孔,古文阅韩、柳”。
王禹冉是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散文卓有成就,甚至还被称为诗坛盟主。
诗风改革是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欧阳修及其友梅尧臣、苏舜钦开宋诗新风。
柳永、苏轼对词风的创新
宋初词坛继承五代遗风,多作小令,风格风流典雅,柔情绮语,主要代表词家如北宋前中期的晏殊、张先。
古文运动的主将欧阳修虽以文载道,对诗、文进行改革,但以词言情,词风与晏殊相近,世以“晏欧”并称。
最初革新词风的是北宋中期的柳永。
柳永原名柳三变,因在词中称:“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受到仁宗的奚落,从此功名无望,成为纵情风月的风流浪子。
柳词多写市民阶层的柔情艳事,袒露无忌,更无矫揉造作,是北宋社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生活情趣的真实反映,因而留下不少城市繁华、社会风习的名篇因其词语俚俗,被称为俚词。
柳词的重要贡献在于大量运用慢词长调,创作新词调,便于铺叙众多内容,为以后的词人所效法。
柳词风靡当世,享“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之誉。
尚意派书法的形成
北宋真正的书法革新者是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蔡襄书法,“为当时第一”,他上承唐代尚法派书法,下启宋代尚意派书法,行书“自有一种风味,笔甚劲而姿媚有余”,是其书法的特色。
苏轼不仅是北宋中叶后期的文坛领袖,也是宋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是尚意派书法的开创者,其自称:“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新手烦推求”;“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完卷始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