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极妙1
大阅读诗歌集锦

1.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白话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 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 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 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 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赏析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思想感情:运用了借景抒八琴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乐观开朗的心境。
写作技巧: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3分) 2王维《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折叠白话译文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 与九江相通。
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 若有若无中。
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 滚滚荡云空。
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 饮陪伴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西起荆门往东近看山色缥缈水天相接波涛我愿在此地酣(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答:(1 )江水:流长、邈远。
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 )“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虚实结合,化动为静。
(意思对即可)(3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抒发了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3.春雪韩愈新年都末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
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答案:(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表现了作者突见春色萌芽时惊喜的心情(语意相近即可)(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
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题解析1

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题解析1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2.诗歌鉴赏。
书湖阴先生①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释】①湖阴先生:王安石寓居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
②排闼:推开门。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你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两山排闼送青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3.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唐)李益寒山①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寒山:地名,在今正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泅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②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
作者此刻被贬滴,也属“迁客”之列。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但笛声所引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小题。
淮上渔者(唐)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
②浦:水边,岸边。
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________,________,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20首

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20首1、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
乌纱泛指帽子。
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
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
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答: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
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要再留念他乡,而要“倦思”故乡。
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6分)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意思对即可)(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讲义诗歌鉴赏之情感鉴赏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讲义:诗歌鉴赏之情感鉴赏01 考点解读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领域里的瑰宝,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课标》对古诗词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1、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并能理解运用。
2、阅读古诗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3、领悟并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
4、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5、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把握古诗词情感”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写作风格、诗词类别、诗词情境、关键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领会人物精神、体会蕴含的感情基调及作者的情绪。
02 考查方式古诗词情感考查的方式通常有: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这首诗的某一句或某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03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中,品味作者思想感情题型就是根据整首诗歌大意及意境,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抒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关注题目,推知情感。
诗歌题目有时明确了写作的目的、背景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背景,往往能够提示抒发什么情感。
诗题形式上的标志词有:思、别、送、谪、行、咏、登、寄、赠、感、遇、访、题......关注诗歌题目、知晓诗歌内容,可以推知诗歌情感:1.“题”、“访”,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咏”、“感”,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3.“谪”,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包括离别之事,迁谪之事等。
4.“行”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5.“送”、“别”,送别诗,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对友人的祝愿、牵挂......二.明确题材,分析情感。
高考常考查的诗歌类型(按题材分类)包括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咏物诗、讽喻诗等。
考生对古诗词不同的题材表达的具体情感内涵先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考生在鉴赏具体诗歌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1

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1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文阅读。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晁端友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③。
【注释】①欲栖乌,意为“乌欲栖”,乌鸦要归巢了。
②愔愔(yīn):寂静无声。
③刍:喂牲畜的草。
残刍,意为草料不多了。
(1)该诗以________为线索,由“残日”、“________”、“卧听”等词可明。
(2)这首诗是诗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了怎样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明】孙蕡①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
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寿阳曲·远浦帆归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1)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________是近景。
________是远景,近景远景相得益彰。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宋代主流诗人的非主流诗歌

宋代主流诗人的非主流诗歌1. 你以为宋代主流诗人就只会写那些规规矩矩的诗词吗?错啦!就拿苏轼来说吧,他也有非主流的一面。
这首诗,嘿,哪有大诗人老写猪肉的呀。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你看,这诗就像在唠家常,讲他在黄州吃猪肉的事儿,完全不似那些文绉绉的大作,可这股子接地气的劲儿,不也很迷人吗?2. 李清照那可是宋代词坛的大腕儿啊。
但她也有特别的诗作。
像,感觉就像是她的一场奇幻之旅。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
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这诗写得如梦似幻的,跟她那些愁啊悲啊的主流词很不一样。
仿佛她进入了一个神仙世界,你能想象平时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突然这么天马行空吗?3. 辛弃疾,那可是写豪迈词的高手。
不过他也有一些“不走寻常路”的诗。
就是这样。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你瞧,他喝醉了跟松树对话,这多有趣啊。
好像看到一个有点醉醺醺的大汉,在那和松树较劲儿呢。
这哪里像我们印象中那个写“金戈铁马”的辛弃疾呀?4. 黄庭坚,他的诗常常很有韵味。
但他也有不一样的烟火。
就说吧。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这诗就像一个小故事,讲放牛娃和牛还有石头竹子的事儿。
他好像在跟人聊天似的,说自己喜欢那石头,可别让牛去磨蹭坏了,要是牛去顶角也就罢了,要是斗起来把竹子弄坏可不行。
这多有生活气息,完全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高雅之作。
5. 陆游,大家都知道他爱国情怀满满,写的诗大多是壮志难酬之类的。
范仲淹诗词鉴赏

【导语】范仲淹(989-1052),字希⽂,唐宰相履冰之后。
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
下⾯是⽆忧考整理的范仲淹诗词鉴赏,欢迎阅读与借鉴。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连波,波上寒烟翠。
⼭映斜阳天接⽔。
芳草⽆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好梦留⼈睡。
明⽉楼⾼休独倚。
酒⼊愁肠,化作相思泪。
(留⼈睡⼀作:留⼈醉) 译⽂ ⽩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映进江上的碧波,⽔波上笼罩着寒烟⼀⽚苍翠。
远⼭沐浴着⼣阳天空连接江⽔。
岸边的芳草似是⽆情,⼜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除⾮是美梦才能留⼈⼊睡。
当明⽉照射⾼楼时不要独⾃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苏幕遮:词牌名。
此调为西域传⼊的唐教坊曲。
宋代词家⽤此调是另度新曲。
⼜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字,上下⽚各五句。
碧云天,黄叶地:⼤意是蓝天⽩云映衬下的⾦秋⼤地,⼀⽚⾦黄。
黄叶,落叶。
秋⾊连波:秋⾊仿佛与波涛连在⼀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映斜阳天接⽔:⼣阳的余晖映射在⼭上,仿佛与远处的⽔天相接。
芳草⽆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神因怀念故乡⽽悲伤。
黯,黯然,形容⼼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
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好梦留⼈睡:每天夜⾥,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
夜夜除⾮,即“除⾮夜夜”的倒装。
按本⽂意应作“除⾮夜夜好梦留⼈睡”。
鉴赏 这⾸《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
清⼈谭献誉之为“⼤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模拟试卷带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模拟试卷带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芳斗艳。
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在天空中尽情飞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2)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①五代•李煜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③。
千里江山寒色④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释】①望江南:词牌名。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
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③清秋:天高气爽的秋天,指深秋。
④寒色:即秋色。
(1)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肃杀、凄寒的景色。
(2)这首词借助梦中的美景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5.古诗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有千千结,欲罢不能忘!借酒寄相思, 浇愁愁断肠!幽游不归处,天涯何处芳! 情深撼青天,风流姻缘. 日月难全,从来 征战几人还? 鸳水秋心 垓下 眠,绝对警幻. 月地花天,古今同书霸王篇!
黄昏的彼岸 雪在飞 临别一眼 缺少爱的告别式 很快就要离开 末班车上 微凉的记忆里有着些许坏感觉 我的心太乱 把你放在回忆的信箱中 再出发 孤单的星空下 寂寞沙洲冷 没有你的日子 冬天的秘密诉与谁人听 关不上的窗 飘进淡淡的花香 听着蓝色土耳其的寂寞边界 翻开记事本 回味弱水三千的柔情 幸福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