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普通心理学听课笔记
普通心理学能力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具有广泛的实践应用价值。
普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对心理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以下是对普通心理学能力部分的笔记摘抄,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心理能力概述1. 心理能力定义心理能力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心理功能。
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言语、情感、意志等各个方面。
2. 心理能力分类(1)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思维、言语等能力。
(2)情感能力:包括情绪、情感、情感调节等能力。
(3)意志能力:包括决策、动机、目标设定等能力。
三、感知能力1. 感知定义感知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直接认知,是心理活动的基础。
2. 感知过程(1)感觉:感觉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颜色、形状、大小、声音等。
(2)知觉:知觉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如形状、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等。
3. 感知能力影响因素(1)生理因素:如感官器官的发育程度、神经系统的健康状况等。
(2)心理因素:如注意力、兴趣、动机、情绪等。
四、记忆能力1. 记忆定义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和再现。
2. 记忆过程(1)编码:将信息转化为大脑可以存储的形式。
(2)储存:将编码后的信息在大脑中保存。
(3)提取:从大脑中提取存储的信息。
3. 记忆能力影响因素(1)生理因素:如大脑皮层的发育程度、神经递质水平等。
(2)心理因素:如注意力、动机、情绪等。
五、思维能力1. 思维定义思维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2. 思维过程(1)分析:将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部分。
(2)综合:将简单部分重新组合成复杂的事物。
(3)抽象:从具体事物中提取共同属性。
(4)概括:将抽象出的共同属性推广到其他事物。
3. 思维能力影响因素(1)生理因素:如大脑皮层的发育程度、神经递质水平等。
(2)心理因素:如动机、兴趣、情绪等。
六、言语能力1. 言语定义言语是指个体通过语言符号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普通心理学笔记整理

普通心理学笔记整理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以下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些笔记整理:
1.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发展过程,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变化。
2.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考、记忆、语言和决策等认知活动的过程与机制。
3. 生理心理学:研究生物学机制对心理过程的影响,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4.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包括人际关系、群体行为和文化差异等。
5. 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及其影响,包括性格、情感和动机等。
6. 心理治疗:通过各种方法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和药物治疗等。
7. 心理评估:通过测试和问卷等方式,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如智力测验和人格测试等。
8. 认知失调:指认知活动出现问题,如注意力困难、记忆力下降和思维迟缓等。
9. 心理障碍: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和情感上的异常,如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10. 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包括婴幼儿
认知、语言和社交等方面的变化。
北大心理学笔记分享和汇总

北大心理学笔记分享和汇总01. 思维、情感和行为等一切心理过程的生理基础是由数十亿的神经细胞的放电提供的。
神经元,或者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
02. 神经元的主要构造: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按功能性质区分,神经元有三类:感觉经元将感觉信息从感觉受体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将命令从大脑传至腺体和躯体肌肉;中间神经元将神经元彼此连接起来。
03. 神经元之间并不直接相连,中间存在小空隙,称为突触。
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突触发生为复杂的生理化学反应。
04. 当神经元不放电时,“静息”状态被称为静息电位。
当受到其他神经元的激发时,神经元么去极化(细胞内电位负性减弱),要么过极化(细胞内部电位负性增强)。
当神经膜收到来自其他细胞的信号时表面电位的变化称为渐变电位。
如果去极化的渐变电位累积超过一定阈限,神经元开始放电。
这种动作电位导致神经递质及类似物质的释放。
这些化学信使由其他神经元的细胞膜受体接收,结果导致兴奋或抑制。
05. 内分泌系统是一类无导管的腺体,它们通过分泌激素来控制各种躯体功能。
通过血液传送身的信息,内分泌系统是对神经系统细胞对细胞通讯的一种补充。
06. 神经系统分为两大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外周神经系统 (PNS )。
07.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两大部分。
脑部分又分为脑干、小脑、前脑三部分。
脊髓主要作为中继站,将来自躯体各部分感觉神经元的信息中继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并将指令传回肌肉和器官。
08. 前脑由下丘脑、丘脑和大脑组成。
下丘脑参与调节多种行为,包括进食、睡眠、性活动和情绪体验等。
丘脑为感觉信息起中继站的服务作用。
大脑包括外面的一层大脑皮层,以及其它皮层结构。
这些皮层结构是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
边缘系统结构参与情绪、动机、学习和记忆。
基地神经节结构参与控制运动。
09. 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致对称的半球构成。
两半球是分开的结构,中间的胼胝体是两半球唯一的联结结构。
《普通心理学》第5版笔记和名师彭聃龄考研真题详解

《普通心理学》第5版笔记和名师彭聃龄考研真题详解第1编绪论第1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1复习笔记本章重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sychology=“psyche”+“logos”,心理学是阐释灵魂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
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1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包括三个大的方面:(1)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2)动机和情绪: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
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及其引起的主观体验。
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3)能力和人格: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个体心理的差异性。
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为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
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
2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1)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分为不同水平——简单层次、复杂层次。
(2)行为与心理的关系: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活动,无法直接测量,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②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首先,心理支配行为。
普心笔记摘抄(3篇)

第1篇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旨在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和本质。
2. 心理学的目标是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等。
4. 心理学的分支包括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第二章:心理与行为1. 心理活动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综合体现。
2. 行为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指导下,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
3. 心理和行为是相互关联的,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心理活动的表现。
4. 人的行为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认知心理学1.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心理学分支,包括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
2. 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主要是通过大脑的认知过程实现的。
3.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心理实验、脑科学实验、计算机模拟等。
4.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章:情绪与情感1. 情绪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心理体验。
2. 情感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所持的评价和态度。
3. 情绪和情感是密切相关的,情绪是情感的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
4. 情绪和情感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第五章:动机与需要1. 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2. 需要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3. 需要有多种类型,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
4. 需要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第六章:人格心理学1. 人格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的稳定特征。
2. 人格的形成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人格理论主要包括特质理论、类型理论、情境理论等。
4. 人格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第七章: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1.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生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处于良好的状态。
2021年自考北大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24

2021年自考北大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24137、公式中Ps和Is是一种(相反)的关系,即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成功的诱因价值越(小)。
138、阿特金森指出,避免失败的动机使个体产生一种避免失败的行为倾向,公式为:(TAF=MAF×PF×IF),式中:(TAF—避免失败的倾向;MAF—避免失败的动机;PF—失败的可能性;IF—失败的诱因价值)。
139、阿特金森和雷特温所做的(套圈)实验指出,只有在成败机会参半的情形下,(成功)的诱因价值才最大,被试者才会去努力追求。
140、避免失败动机高的人比成就动机高的人(更容易)做出不现实的职业选择。
141、成就动机的强弱与个人的性格有关,阿特金森将个体分为:(成就定向者和失败定向者)。
142、成就定向者喜欢对成败机会参半的工作去冒险挑战,对太难或太容易的工作都没有兴趣。
(判断)失败定向者不肯意承担风险,他们只对非常容易的工作或极难的工作有兴趣,以此来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
(判断)143、研究发现,(成就定向者)比(失败定向者)在完成容易任务过程中坚持的时间要(长)。
144、学习动机的激发有几点原则性建议是:(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创设合作的学习气氛)。
145、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内部动机呢?试述增强学生内部动机的几点建议。
答:(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课堂教学始于良好的开端。
教师在导入新课以前,重要的是先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感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常常运用各种方法来进一步唤醒并维持学生的好奇心。
(3)运用多种有趣的方式呈现知识。
如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安排幻灯、录像、演示、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补充教学,往往能起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计算机机的使用也被证明是增强学生内部动机的有效方法。
(4)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可达到的学习目标。
2021年“试验心理学”听课笔记(北大版)(三)

2021年“试验心理学”听课笔记(北大版)(三)第三章反应时间第一节反应时间的一般概念和种类一、一般概念1、当某个特定刺激出现,到对它作出反应之间的时间,就为心理家不雅察心理操作打开了一个窗口,2、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受到“人差方程”的启发,认为可利用“人差议程”的原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
他确定了三种反应时间,被称为唐德斯A、B和C反应时间。
二、唐得斯A、B、C反应时间1、A反应时间又称简单反应时间。
简单反应时间是一个单一简单刺激与被试作出单一简单反应之间的最小的延迟时间。
2、B反应时间又称选择反应时间,反应模式从选择(B)反应时间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刺激和两个(或多于两个)反应,每个刺激都有本身独特的反应。
3、C反应时间又称辨别反应时间。
在辨别(C)反应中,而禁止对另一个刺激反应。
l 估计确认和选择的心理操作所需的时间。
辨别反应测量了确认加基础反应时间(简单反应时间),所以从辨别(C)反应时间中减去简单(A)反应时间,便可估计出确认所需的时间。
类似地,从选择(B)反应时间中减去辨别(C)反应时间,就可估计出选择反应时间。
因为选择(B)反应时间包罗了确认、选择和简单反应时间,而辨别(C)反应时间仅包罗确认和简单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A、B、C、的彼此关系。
三种反应时间之间的减法关系,也称此图为唐德斯的减法反应时间的示意图。
第二节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一、反应时间依赖于受刺激的感觉器官①不同感官的反应时间不同,②同一感觉通道接受的刺激不同,③刺激相同感觉通道的不同部位,反应时间也有差异;④刺激复合感觉器官,会影响反应速度。
二、反应时间依赖于刺激的强度反应时间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缩短,但减少量越来越小,强度再增加,反应时间也不会短于110毫秒。
来源:考试大-自考。
2021年“试验心理学”听课笔记(北大版)(七)

2021年“试验心理学”听课笔记(北大版)(七)第七章思维第一节问题解决一、影响问题解决的一些因素1.刺激物的名称是否呈现会影响问题的解决2.噪声3.定势的作用4.解决问题的策略5.个性的影响二、怎样移动哈诺伊塔:解决问题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求通过搜索最后达到目标或目的即解决问题。
问题的最初情景称为初始状态,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各种状态叫中间状态,目标就是目的状态。
所谓问题空间,就包罗上述三种状态以及有关感三种状态的知识。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还进一步分析被试解题的策略,循环子目标的策略。
第二节概念的形成概念就是对具有相似特征的一组刺激所作的同样反应。
概念形成就是去发现那些相似特征的过程。
l 年龄的确对辩别学习有巨大影响。
一种策略是,“刚才圆的是对的,三角形是错的。
现在反过来了,圆的是错的,三角形是对的了”。
这样的策略属于逆转换,因为被试只在图形这个维度上作了改变。
还有第二种策略,“刚才圆的是对的,现有红的对了”。
这样的策略属于额外因素转换,因为被试转换了维度——把图形换成了颜色。
第三节决策卡尼曼和底沃斯基:研究表白:人们往往受一些与作出决定无关的信息的影响,但是又常常忽略了一些与作出决定至关重要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代表性”搞错而在决定概率的犯错误。
“可利用性”也常常导致人们的错误判断。
样本的大小是一个正确的线索,但人们没有好好利用它。
小样本的数据更容易偏离平均数。
二、影响决策的因素1.年龄的不同对人们作出决策的影响青年人更敢于冒风险。
老年人使用的标准较高,较保守。
2.性格特点对决策的影响来源: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普通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过程二、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又称个性的动力性。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3、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1)、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2)、先有心理过程,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心理特征。
(3)、个性心理形成后,对心理过程有制约作用。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产生的自然历程;(动物在本能行为的基础上对这些信号刺激建立起暂时联系,形成条件反射。
心理学家认为动物的演化只有到了能对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作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象的产生。
)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没有心理现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有心理现象。
2、动物心理的发展历程;(1)、感觉阶段。
无脊椎动物。
(2)、知觉阶段。
(3)、思维萌芽阶段。
灵长类动物。
3、人类个体发展史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4、心理是同脑密切联系着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社会实践不仅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基础,而且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
2、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能动: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能改造客观事实)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判断:大脑产生思想就象胆囊分泌胆汁一样。
(×)第三节科学心理学的孕育和诞生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历史,有一个很短达到发展历程。
一、理学的由来: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到思想。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879年作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心理学的分支:(简单了解)第四节心理学的性质与作用一、学科性质:1、是一门基础学科。
2、是一门边缘学科。
二、心理学的作用第五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与脑第一节神经系统一、基本单位1、神经元的结构和机能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是脑的建筑材料。
(1)、结构:是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
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膜组成。
突起由轴突和树突构成。
(2)、神经元的机能: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神经元的基本机能是:通过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神经元。
2、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及突触传递。
(不讲)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1、中枢神经系统(1)、脊髓:白质是轴突集中的地方灰质是细胞体集中的地方(2)、脑:脑干:延脑重要的中枢:呼吸中枢、心跳中枢桥脑:联系小脑左右半球的这样,大脑和小脑的联系通路。
中脑:瞳孔反射的中枢脑干呈网状结构,人的觉醒状态由脑网来控制的。
间脑:丘脑: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下中枢层。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协调的姿势大脑半球:大脑灰质较薄,含6层神经细胞。
第二节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一、感觉机能系统:感觉中枢----中央后回运动中枢---- 中央前回听觉中枢----颞叶视觉中枢----枕叶枕极三、大脑的联合机能系统4、言语机能联合区(1)、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2)、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接受性失语症(3)、视觉性言语中枢----失读症(4)、书写性言语中枢---运动性失写症四、大脑两半球机能的非对称性论述: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对称?吗左右半球的功能是怎样分工的?有什么试验?P44-45第三节高级神经活动巴浦洛夫学说—高级神经活动学说1、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2、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回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学派的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桑代克、斯金纳条件反射---操作(工具性)条件反射4、两种信号系统(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为人所独有。
5、动力定型(亦称定型):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简答:巴甫洛夫提出动力定型的学说结论第五章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各感受齐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受性与阈限之间的关系:成反比关系。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1840年,德国:韦伯重量差别阈限:K=△I/I差别阈限:j.n.d韦伯定率:不同感觉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内的韦伯分数。
另一位:费希纳经验公式S=K logR费希纳定律:感觉的大小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此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第二节视觉一、产生的必要因素:1、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2、视杆细胞:呈柱状,密集在视网膜的边缘。
视锥细胞:密集在黄斑的中央凹附近,呈锥状。
专门感受强光和颜色,能分辨物体的细节。
简答:简要说明视觉(器官)和暗视觉(器官)。
P 95二、视觉现象及规律2、颜色视觉规律及色觉缺陷(1)、心理学上的颜色定义(2)、颜色的基本特性(3)、颜色的混合规律① 色光混合② 染料的混合1854年,H.格拉斯归纳出三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代替律。
色觉的缺陷:色弱、局部色盲、全色盲。
简答:色盲产生的原因。
P100第三节听觉一、1、适宜刺激:16 HZ----20000HZ2、听觉的传声和感声机制3、听觉的传导和中枢机制(1)、空气传导(2)、骨传导二、听觉现象及规律1、听觉的感受性:对1000—4000HZ 特别敏感,耐受性也较高。
2、等响度曲线3、声音的遮掩现象4、声音的混合第四节其他感觉一、嗅觉与味觉四、机体觉(内脏感觉)五、痛觉:是有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一种反应。
特点:①②③④⑤第五节感觉的基本规律一、同一类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适应现象(1)、适应: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① 暗适应:视觉感受器在暗环境下,岁弱光的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② 光适应。
2、后象和闪光融合现象(1)、后象(2)、分类:正后象、负后象(3)、闪光融合现象3、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
(1)、同时对比(2)、相继性对比(3)、色调对比二、不同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2 没有讲3、联觉:是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第六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述一、知觉的定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简答:感觉、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P122-124第二节一、知觉的基本特性:简答、论述1、知觉的整体性(定义)2、知觉的恒常性3、知觉的选择性(理解记忆)4、知觉的理解性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1、不讲2、定势(名词或简答)第三节一、空间知觉4、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分析人的深度知觉是怎样形成的。
(1)、单眼线索① 对象的重叠② 线条透视③ 空气透视④ 阴暗与阴影⑤ 运动视差⑥ 物体的结构级差⑦ 眼睛的调节(2)、双眼线索① 双眼视轴的辅合② 双眼视差(定义)P146-147简答:双眼视差是产生深度知觉的机制,能否加以证明?因为实体镜和立体电影都是利用双眼视差的原理制作的,可以产生非常鲜明的立体知觉感。
二、时间知觉(不太容易出题)三、运动知觉1、真动知觉2、似动知觉:物体四、错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歪曲知觉。
第三章心理与行为的动力系统 --------------需要与动机第一节需要一、概念及作用1、需要的概念二、需要的种类(简答)1、自然需要与社会性需要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三、需要的层次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论述)加入理论观点第二节动机一、1、动机的概念2、诱因的概念3、动机的来源二、动机的种类1、好奇与寻求刺激2、好奇心引发的行为通常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① 感官探索② 动作操作③ 口头诘问第四章第一节一般概述一、注意的定义:简答、名词1、指向性2、集中二、注意的心理功能简答1、选择功能(解释)2、保持功能(解释)3、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解释)第二节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二、有意注意三、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节注意的特征(大题)一、注意的广度(小题)每条是一个小题二、注意的稳定性(概念)注意的起伏现象三、注意的转移四、注意的分配注意分配的两个条件第七章记忆第一节概述一、记忆的定义简答:记忆的过程包括几个环节,它们之间的联系?二、记忆的作用: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是心理发展的基石。
三、记忆的分类(了解)第二节表象一、表象的定义二、表象的特征:1、直观形象性2、片断、不稳定性3、概括性4、可操作性:定义三、表象的作用:①②③第三节记忆的三个系统保持时间编码方式容量如何转入下一级系统意识遗忘原因瞬时记忆 1分以内鲜明想象 9个以上的项目注意× 自然衰退干扰短时记忆 1分以内语音形象7±2 复述√长时记忆 1分以上语义形象无限×一、瞬时记忆1、定义:指外界刺激的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定瞬时的记忆。
2、种类:①②3、特点:①②③④简答二、短时记忆简答:短时记忆的特点:①②③④⑤三、长时记忆简答:特点:①②③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简答:三个记忆系统的信息是否都意识到?三个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有什么不同,相互联系的方式是什么?论述:试述三个记忆系统。
遗忘:定义学说名词:前摄干扰(抑制)和倒摄干扰(抑制)联想: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联想的种类:第八章思维与想象一、思维及其特征1、思维2、间接性表现:①②③3、概括性:①是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性抽取出来,对其本质属性加以概括。
②是从部分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
二、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形态不同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分为:求同思维、求异思维3、根据思维是否具有新颖性、独创性进行分类: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节、三节看第四节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问题解决(定义)。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特点1、问题解决的思维是指向性思维。
2、必须有一系列的运算系列3、必有认知成分的参与。
三、解决问题解决的因素1、迁移作用2、不相干多余信息干扰3、原型启发的作用4、功能固定性作用5、动机和情绪6、定势的作用第五节想象一、什么是想象?简答:形象与表象的区别和联系?三、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第九章言语第一节语言和言语的一般概述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