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理系人物略传

合集下载

傅斯年的生平事迹

傅斯年的生平事迹

傅斯年的生平事迹傅斯年,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

傅斯年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傅斯年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傅斯年个人简介傅斯年,初字梦簪,字孟真。

祖籍江西永丰。

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

1920xx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

1920xx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xx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

由于受到民主与科学新思潮的影响,1920xx年夏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响颇广,从而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时,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风云一时。

后因受胡适思想影响,反对“过急”运动;不久退出学运,回到书斋。

1920xx年夏,傅斯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入伦敦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还对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发生兴趣。

1920xx年冬回国,翌年春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中文系主任。

“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傅斯年写信给李石曾,表示赞同清党。

从1920xx年11月起,长期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

1920xx年春,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傅兼任北大教授。

1932年,他参加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社,在《独立评论》周刊上发表的政论文章,拥蒋反共,但赞成抗日,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路线有所批评。

1937年春,傅斯年兼代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吏。

抗战胜利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

1949年1月,傅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并兼台湾大学校长。

傅斯年在政治上亲蒋反共,他出于维护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目的,要求严惩贪官污吏,整制政风,反对“中国走布尔什维克道路”;在学术上,信奉考证学派传统,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注重史料的发现与考订,发表过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论文。

林徽因人物事略

林徽因人物事略

林徽因人物事略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侯人,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人物小传林徽因,原名徽音,福建闽侯人,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上世纪30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建筑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30年代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中国十几个省的100多个县市,详细勘测了200多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在文学方面,林徽因一生著述很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了莫大的贡献“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集才气、集美质、集傲岸,也集热爱事业于一体,她不但是中国人心中美的化身,也是中国之美的杰出代表“让我们共同酸甜的笑纹,有力地,坚韧地,横过历史”生如夏花,似流星划过;死若秋叶,化泥土留芳此情可待成追忆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徽因深爱着志摩,但志摩的妻子——张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在这个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少女那真正与众不同的、早萌的智慧的闪光大多少女,跟随感情的懵懂的指引,一意孤行不惜跟全世界的人作对美其名曰是为了自我自由,为了爱情年龄渐长,就会慢慢体会,长辈反对的事情,自然有他们身后几十年的沧桑变化做底子,未必没有道理的——往往我们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已经年华老去,在感情的路途上耗费了大量时光身心俱疲了一个人把精力放在什么地方,最后总能被人看到这样的一个女子,一开始就标明心意,不做别人眼里的传奇,要踏踏实实的过一生女孩在自己最漂亮最巅峰最受人宠爱的时候,放弃成为传奇的诱惑和虚荣心的牵引,凭着本能选择最踏实的生活状态,实属难得感情,不等于生活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金岳霖谈了自己的感触:“徐志摩是我的老朋友,但我总感到他滑油,油油油,滑滑滑——”“当然不是说他滑头”他是指徐志摩感情放纵,没遮没拦他接着说:“林徽因被他父亲带回国后,徐志摩又追到北京临离伦敦时他说了两句话,前面那句忘了,后面是…销魂今日进燕京‟看,他满脑子林徽因,我觉得他不自量啊林徽因梁思成早就认识,他们是两小无猜,两小无猜啊两家又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两人父亲都是研究系的徐志摩总是跟着要钻进去,钻也没用!徐志摩不知趣,我很可惜徐志摩这个朋友”他说:“比较起来,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的结合,结合得好,这也是不容易的啊!”相依相牵,人生伴侣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你是我人间四月天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1931年,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很沮丧的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第二天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后来又将这些话转述给了金岳霖,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于是从此三人终身为友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梁思成也已经另娶了他的学生林洙金岳霖有一天却突然把老朋友都请到北京饭店,没讲任何理由,让收到通知的老朋友都纳闷饭吃到一半时,金岳霖站起来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闻听此言,有些老朋友望着这位终身不娶的老先生,偷偷地掉了眼泪超越情感定义的精神之美翻阅中国近代史,“才貌双全”一词用在林徽因身上,最恰当不过而谈论林徽因就不能回避她生命中遇到的三位男士,她的丈夫梁思成、诗人徐志摩和哲学家金岳霖林徽因,无疑是那个时代令男士们为之动容的精神情人!其中,大诗人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他公然在给梁启超的信中说:“我将于茫茫人海访我这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而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情是纯净而自持的,她虽然有着女性对于完美爱情的向往,但也对理想爱情与错综现实有着清晰而理性的认识她在感情上并没有成为脱缰的野马,目光始终理性地长久地注视着梁思成因此,面对徐志摩以及和自己同样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赴美留学归来的金岳霖的情感,林徽因都没有动摇对梁思成的爱虽然与这几位文化名人结下的生死交情被传为佳话,但正如著名作家张洁说的那样,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离不开梁思成,缺不了金岳霖,也少不了徐志摩作为女性,林徽因的一生是幸福美满的在爱情上,她忠贞于和梁思成的细水长流;在友情上,她胸怀坦荡,和徐志摩、金岳霖诚心互助她能以坦诚的心来理智地把持自己,最终爱护了丈夫和孩子,体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女性的高尚情怀他们彼此之间的敬重和理解,肝胆相照的情谊,是真正的君子风范就连梁思成后来的妻子林洙也感慨地说,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情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的每个人只能站在自己的高度去观察和理解社会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真爱之绝唱林徽因与梁思成真正恋爱开始是在林徽因回国以后,他们常常选在环境优美的北海公园幽会,那里坐落着新建的松坡图书馆,梁启超的馆长星期天图书馆不开,但梁思成衣袋里有钥匙林徽因还跟随梁思成去清华学堂,看他参加的音乐演出;和他一起逛太庙那段时光对于林徽因来说是灿烂温暖的没想到,加速恋爱进程的却是一场意外的车祸1923年的一天,梁思成和弟弟梁思永骑摩托车上街参加示威游行,摩托车行至长安街时被国务院权贵金永炎的汽车撞到,梁思成满身是血林徽因非常着急,亲人遭遇如此灾祸她还是头一次遇到梁思成住院治疗期间,林徽因每天都前往服侍那时恰值初夏时节,梁思成大汗淋漓,她顾不得避嫌,每天都为他揩面擦身,打扇读书,照顾得无微不至一次林徽因对梁思成毫不隐讳,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苦恼——她同时爱上了金岳霖和梁思成梁思成苦思一夜,比较了金岳霖优于自己的地方,他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林徽因也原原本本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真坦诚: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林徽因、梁思成仍旧跟金岳霖比邻而居,相互间更加信任,甚至林徽因、梁思成有时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严谨求实让“美”立体地升华如果说浪漫的文学艺术是林徽因身上的经线,那么严密的建筑美学则是她身上的纬线,两条线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同时具有科学家的缜密和求实精神正如梁丛诫先生所言:建筑是她心灵的诗歌所以,一旦走出“太太的客厅”,离开典雅的艺术沙龙,林徽因便成为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者她和丈夫一起远赴美国求学,创办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投身全国各地徒步考察,足迹遍布山西、河北、山东、浙江等十几个省份,200多个县,进行实地考古和调研,勘测了2000多处古代建筑遗存和早期造像石窟很多埋没在荒野中的国宝级古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从此加以保护,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等她和丈夫还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我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这一历史文物瑰宝的重大发现,打破了日本人认为在中国早已不存在的断言林徽因的严谨求实的劳动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工作中精确的测量、分析和比较,历尽艰辛挖掘和保存,从而留下思维慎密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国建筑史》等珍贵的建筑学史料,为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写下了浓重的一笔顽强意志闪现绝代风华在艰难的岁月里,林徽因以她那早已被医生宣布患有绝症的羸弱的身体,不顾自己的健康状况,陪伴梁思成在当时极其落后的穷乡僻壤四处奔走,吃粗茶淡饭,住鸡毛小店,根据地方县志记载,去深山荒郊,寻访那些早已被人们遗忘的荒寺古庙,那些古墓遗迹由于战乱奔波、长期辛劳,林徽因多年的结核病在她四十岁以后严重恶化,两肺布满空洞,肾脏被切除一侧整个抗战时期,她和梁思成相当一段时间都蛰居在条件艰苦、几乎没有生活必需品的荒村,坚持做学问,呼吁文物保护就是这样,林徽因拼着生命在事业之路上不止脚步地前行,“献出我最热的一滴眼泪/我的信仰/至诚/和爱的力量/永远膜拜/膜拜在你美的面前!”诗人林徽因如此说,建筑学家林徽因也如此做!她在病魔的威胁中参与主持设计新中国国徽,那庄严的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穗融铸着林徽因永远流动的热血为保护首都北京的古城墙、古城门等历史文化遗产,林徽因还与与梁思成一起上书国务院和市领导,陈词呐喊,殚精竭力,其爱之赤诚、痛之深切令人动容面对即将失传的国宝工艺景泰蓝,林徽因拖着病体带领学生奔走呼号,亲临工厂作坊,使景泰蓝工艺得以发现、设计、制作并发展壮大即使林徽因在病榻上,也通读了二十四史和各种建筑史资料,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用英文打字机撰写和绘制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在林徽因生命的最后时期,她仍以科学家的顽强拼搏完成了生命的华彩乐章——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不愿“独善其身”的守城人林徽因作为我国20世纪著名的建筑学家,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为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解放前夕她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对我国的建筑教育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解放后在参与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同时,她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认真地参加了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很有远见的总体规划草案;她还以极大的科学勇气和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抵制了当时来自各方面,包括来自“外国专家”的许多武断的、错误的意见,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新颖设想,林徽因认为,保护古建筑与新的城市建设及发展是统一的,有人把它看成是必然的矛盾,甚至是不可解决的矛盾,因此首先考虑“拆除”,其实我们应首先考虑如何想办法去“保”,想办法去解决矛盾而不是首先考虑“拆”,保护旧的是为了新建筑保存优良的传统为此林徽因甚至对一位北京市的领导人说:“你们把真古董拆了,将来要懊悔的,即使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而历史的发展也印证了林徽因的前瞻性的眼光苍松竹梅,辉映京城1924年四五月间,印度诗人泰戈尔应邀访问中国,由徐志摩担任翻译,林徽因全程陪同接待当时有人记曰:“林徽因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成为京城美谈接待泰戈尔的高潮是5月8日诗翁64岁寿辰那天,一帮名流用英语演出了他的诗剧《齐特拉》,林徽因饰演了女主角齐特拉她的英语清脆柔媚,演出“态度音吐,并极佳妙”,诗翁十分倾倒,离开中国时特意为林徽因留诗一首:“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一声…哎!‟”【素材分析】她以非凡的美貌与才情,铸就了一段文学上的佳话舞台上精彩的演出,说明她不仅仅是凭借美貌跻身名流的交际花,而是智慧与才情的化身这样的女性,任何时代都让人倾倒【最佳角度】“佳话”“友情”“才与美”“精彩”崭新女性,美慧绝代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的“太太客厅”吸引了京城许多教授、学者、作家金岳霖、徐志摩、老舍、萧乾都是这里的常客他们喜欢来这里,不仅仅是因为林徽因漂亮、热心,更主要的是因为她知识渊博、思想独特、个性特别、语言幽默,还因为她比一般人更人性化,能够理解人,也比一般女性落落大方,全没有过去女人的虚伪神容萧乾回忆说:“她话讲得又多又快又兴奋徽因总是滔滔不绝地讲着,总是她一个人在说,她不是在应酬客人,而是在宣讲,宣讲自己的思想和独特见解,这在中国还是头一遭,因此许多人或羡慕,或嫉妒,或看不惯,或窃窃私语”【素材分析】在传统向现代转变之初,林徽因以一个崭新的女性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美丽绝伦,智慧超群这,不应该仅仅是昙花一现,而应该成为所有人的楷模,以此激励自己,塑造自己【最佳角度】“才与貌”“新形象”“偶像”“楷模”保护文物,呕心沥血解放军进攻北平城前夕,特意派人向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请教,城里有哪些著名建筑和文物古迹需要保护,以便在攻城时避开梁思成和林徽因感动万分他们不仅把北平重点文物的位置准确地标在北平军事地图上,而且交给他们一张《全国建筑文物简目》,并做了详细讲解后来,那张北平军事地图变成了《北平重点文物图》,在西柏坡,挂在了毛泽东指挥所的墙壁上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市委领导决定大批拆掉大城墙和城门楼,人们都记得梁思成曾为此做了痛苦的抗争,其实林徽因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1954年,林徽因已经病得很重,却仍然拖着颤巍巍的身子去找当时的市委领导辩论她充满感情地对他们说:“你们拆的是具有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那个时候你们要盖的就是假古董!”历史证明,她说的都是对的【素材分析】为了保护古建筑和传统文化,他们毫不犹豫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而他们的远见,更让人钦佩在和平崛起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如何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彩【最佳角度】“文物保护”“远见”“奉献”“无私”拳拳之心,发掘文物日本人曾经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代的木构建筑,要看唐制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奈良去但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相信,中国这么大的地方,肯定会有唐代的木构建筑终于,1937年6月,他们和其他一些考古学家发现了五台县的佛光寺只见那里的唐代木构、泥塑、石刻、壁画,荟萃一处,相互映衬这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瑰宝在大厅里工作的第三天,林徽因在一根梁柱的根部下面发现了很淡的字迹经过一番努力,她认出一些隐约的人名,还带有长长的唐朝官职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右边的那根梁上,依稀可辨“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字样而在外面台阶前的石柱上刻的年代是“唐大中十一年”,相当于公元857年林徽因和同伴们发现的佛光寺大殿,是当时国内已知的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素材分析】他们不仅仅是在从事单纯的考古工作,而是怀着深厚的爱国之情,去发掘那些沉睡的传统文化,为了使中国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最佳角度】“爱国”“发现”“自豪”“历史”忠肠侠胆,高风亮节1944年11月,日军攻陷桂林,北上进入贵州,继续北进,占领独山,有直扑四川之势,重庆告急,李庄也人心惶惶李庄位于四川宜宾的长江南岸,是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当时林徽因也住在这里林徽因病体支离,逃不动,也再没地方可逃,她做了最坏的准备抗战胜利后,1946年还在李庄,儿子梁从诫问她:“如果当时日本人真的打到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林徽因说:“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儿子急了,又问:“我一个人在重庆上学,那你们就不管我啦?”病中的林徽因握住儿子的手,仿佛道歉似的小声说:“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素材分析】“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门外不是还有一条扬子江吗?”多么平静,多么深沉,多么决绝,包含民族大义,令人肃然起敬一个女子能说出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语,真是撼天动地!【最佳角度】“节操”“人与路”“生命的选择”“文与义”气质高雅,魅力永驻林徽因在美学方面有独到的见地,有着艺术家的气质,是一位很时尚的人所以,当她在燕京大学演讲时,那些引领时代风潮的女大学生都蜂拥而出,她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林徽因的美貌,还有她高雅的气质1935年,林徽因在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英国文学课,每周上课两次,用英语讲授她的英语流利,清脆悦耳;讲课亲切,毫无架子,同学们极喜欢她她身着西服,脚穿咖啡色高跟鞋,摩登、漂亮而又朴素、高雅,每次一到学校,立即引起轰动林徽因四十多岁时患上了肺病,身体很差很瘦,但依然充满美感“一个人瘦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是,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热情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感受到的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素材分析】林徽因是中国近代女性中,理性与挚情并存,美丽与智慧同处,才气与娇黠共集的为数不多的一个,林徽因丰富的美,是经得起岁月推敲的真正的美,洋溢着迷人魅力【最佳角度】“美”“人格”“生命的风景”“魅力”碑写传奇,信铸辉煌1951年,主持设计完国徽图案后,已经病得不能起床的林徽因又承担了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饰纹和花圈浮雕的任务她在卧室兼书房里安放了两张绘图桌,找了一个建筑系应届毕业生做助手,就工作起来从总平面规划到装饰图案,她逐张推敲,反复研究两个月的时间,林徽因画了数百张图案,最后以唐代风格做蓝本,选定以橄榄枝为主体的花环设计,并用牡丹、荷花和菊花三种“国花”象征高贵、纯洁和坚韧,而须弥座与基座的浮雕相互辉映,正面设计一主两从三个花环,侧面为一只花环林徽因运用中国传统的纪念性符号,把英雄的乐章推向高潮【素材分析】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集体智慧和个人艺术才能的完美结合,凝聚着参加设计的每一位建筑师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爱,更倾注了林徽因的智慧和心血【最佳角度】“见证”“智慧”“忘记与铭记”“最美的”智慧点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林徽因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名家点评>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想得益彰——文洁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文洁若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

实验心理学邓铸

实验心理学邓铸
实 验 心 理 学
邓 铸
zdeng_psy@ /exppsych


导言: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与逻辑 第一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的过程 第二章 多因素心理实验设计 第三章 准实验设计与单被试设计 第四章 心理物理学 第五章 反应时间 第六章 心理学实验技术的新发展 第七章 感觉的实验研究基础 第八章 空间知觉的实验研究基础 第九章 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第十章 思维的实验研究方法 第十一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实验法 第十二章 人因工程学研究(开放式讨论课) 第十三章 经济心理的实验研究(略)
与冯特同时代的一些心理学家也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冯特实验法的 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因素实验、测验式实验、动物心理实验、 儿童心理实验等。
(三)分疆割据的时代:完形主义和行为主义
(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1. 完形主义:惠特海墨、考夫卡、苛勒等
2. 行为主义:华生、托尔曼、斯金纳、桑代克等
(四)认知研究的回归:对象与技术的扩展
返回目录
一、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主观的研究者 (一)科学研究从观察开始
早期人类在生存斗争中,频繁的实践导致其观察现象的逐渐丰富和对现 象的聚焦,表象世界逐渐概念化、言语化,知识经验便快速积累,生产力随 之发展。当生产力的发展允许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经验记录、整理,并去探寻 现象的特征及其关系的时候,科学研究出现了。所以说,科学研究起源于对 现象的观察,它归根结蒂是经验性的。
教学大纲 实验大纲 教学计划运行表 实验分组名单 退出
导言: 导言: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与逻辑
实验心理学的初衷在于建立完全实验性质的学科体系,但是迄今这 一意愿在某种程度上破产了,实验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科大家族中的一部 分,甚至在许多心理学家的眼中,它只是工具性的方法类课程之一。人 不是纯粹的自然存在,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独自完成对人类心灵活动机 制的探索;人也是社会性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其中的绝大部 分隐藏于我们的“感官”不及的地方,这时,也不得不借助于理性的、 形而上学的方法,超越现象地去认知。多方法共存是人类心灵探索历史 最主要的特征,也是多元文化社会中心理学家必须承认的历史和现实。 就心理学家个人来说,他必须培养关于心理学方法论的最合理的信念, 然后选择和思考适合于自己的研究取向。

名人克服磨难向成功的事迹

名人克服磨难向成功的事迹

名人克服磨难向成功的事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大全、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计划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报告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deeds,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port summari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名人克服磨难向成功的事迹名人克服磨难向成功的事迹5篇古今中外,翻来历史的卷宗,总会发现很多名人是在艰难困苦中挺过来的。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冯沅君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冯沅君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冯沅君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冯沅君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冯沅君是一位著名学者,一位教育家,也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文学史上第一批颇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曾与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冰心、庐隐齐名。

她从事文学写作的时间,仅为其生命的十分之一,从1922年开篇创作到1929年搁笔,历时七年,给后人留下三个短篇集——《卷荒》、《春痕》、《劫灰》及其未入集的少量文字。

她的作品的中心主题是大胆写出了当时女性挣脱旧礼教束缚的恋爱心理,表达了“五四”运动前后一些人对封建传统的激愤和反抗。

她的作品如涓涓细流汇入“五四”以后文学的洪流中,浩浩荡荡,奔腾不息。

冯沅君的创作,凝聚着鲁迅的心血,这棵幼苗,曾得到过鲁迅辛勤的灌溉和培育。

早在1926年,鲁迅曾把她的短篇小说《卷葹》连同其它三篇编入《乌合丛书》(之六),从编辑稿件到印刷出版,都亲自办理,鲁迅写信给画家陶元庆(112致陶元庆,《鲁迅书信集》上卷100页),要他为《卷葹》设计封面,并自己撰写广告。

鲁迅还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用一页的篇幅对这本集子中的短篇小说《旅行》给予了热情而中肯的评价:冯沅君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卷葹》……其中的《旅行》是提炼了《隔绝》和《隔绝之后》,并在《卷葹》内,的精粹的名文~虽嫌过于说理~却还未伤其自然,那“我很想拉他的手~但是我不敢~我只敢在间或车上的电灯被震动而失去它的光的时候,因为我害怕那些搭客们的注意。

可是我们又自己觉得很骄傲的~我们不客气的以全车中最尊贵的人自命”。

这一段~实在是五四运动直后~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排恻之情”的青年们的真实的写照。

和“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中的主角~或夸耀其颓唐~或炫鬻其才绪~是截然两样的。

鲁迅议论作品,同时也是对作家的评论。

字里行间充分肯定了冯沅君毅然和传统战斗的革命精神。

一冯沅君毕生为追求妇女解放而斗争,她身先士卒争取和男子同样受教育,争取婚姻自主的权利。

徐许成就

徐许成就

人物概述徐訏(1908—1980.10.5) ,浙江慈溪人。

1933年北大哲学系毕业,转该校心理学系读研究生。

北大读书时发表短篇小说《烟圈》。

1934年在上海任《人间世》月刊编辑。

193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郭庆记》。

1936年赴法国巴黎大学修哲学,获博十学位。

抗战爆发后回国,居上海。

先后任《天地人》、《作风》等刊物主编。

193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鬼恋》,是作者的成名作。

1942年赴重庆执教于中央大学。

1944 年出版长篇小说《风萧萧》。

1948年出版《进香集》等5部诗集,总称《四十诗综》,收1932年以来的诗作。

1950年赴香港,以写作为生,曾与曹聚仁等创办创垦出版社,合办《热风》半月刊。

1960年出版描写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百态的长篇《江湖行》。

1966年起先后任中文大学教授,香港浸会学院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生平经历1908年11月11日,徐訏出生于宁波慈溪,原名徐传琮,笔名有徐于、史大刚、东方既白等,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转攻心理学,1936年赴法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在法期间,徐訏创作了成名作《鬼恋》,这部中篇小说后来先后三次搬上大银幕。

徐訏是一位关注都市生活的现代作家,特别擅长讲述都市浪漫爱情传奇,其作品在沦陷区和大后方都有广泛的读者。

徐訏常常被认为是一位通俗文学作家,但他的写作结合了西方现代派的风格,擅长心理分析,将普通的爱情、婚姻与哲学思索奇妙地结合起来。

1950年之后,徐訏只身离开上海去了香港,并另组家庭,重新写作。

徐訏在香港和台湾安居了近30年,写了60余部著作,在香港、新加坡任大专院校教职,四处讲学,声誉遍及海外各地。

1980年10月,徐訏在香港去世。

1996年,陈逸飞将徐訏的小说《鬼恋》改编成电影《人约黄昏》后,徐訏这个名字才重新被挖掘出来,他的作品陆陆续续被重新出版。

几年前,徐訏留在大陆的女儿葛原出版了回忆录《残月孤星》,记录了葛原和她父亲徐訏之间一段魂牵梦萦的悲惨回忆。

蔡元培传读后感作文800字(精选5篇)

蔡元培传读后感作文800字(精选5篇)

蔡元培传读后感作文800字(精选5篇)蔡元培传读后感作文800字(精选5篇)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蔡元培传读后感作文800字,方便大家学习。

蔡元培传读后感作文800字篇1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开一代风气的教育家之一,中外敬仰。

近日略览了《蔡元培教育文选》,对这位可敬的先生又深了许多了解,他并不再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他的很多教育言论却很是些实在的东西。

对比我们的小学教育,现在的小学教育在“宏”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

现在。

德育相联系的。

另外蔡元培先生力倡“尚自然、展个性”。

“尚自然、展个性”是蔡元培针对封建教育无视学生的特点,违反自然,压抑、禁梏、束缚个性而提出的教育主张。

蔡元培认为教育要顺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指出“守成法”与“尚自然”、“求划一”与“展个性”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

为此,提倡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要摈弃注人式教学方法,强调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动、自学、自己研究的方法。

独特性不单单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个性得以确立的表征,是个体内在自然——天赋的凸现、显发的确证。

鉴于主体性与创造性的独特性是个体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也就是说,越是具有以主体性与创造性为底蕴的独特性,个体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个体自我实现的程度越高,那么个体内在自然——潜能的实现程度也就越高。

所有个人的独特主体性的正常健康发展或自由发展,会给人类集体的发展与人类整体的发展,提供最丰富生动的动力和源泉,在每个人的这种发展的交互作用中,每个人的人生将会获得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蔡元培传读后感作文800字篇2蔡元培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他塑造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北京大学。

1916年,蔡元培救人北大校长,蔡元培三顾茅庐力邀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将上海的《新青年》搬到了北大。

回忆西南联大时代的老师许宝騄先生

回忆西南联大时代的老师许宝騄先生

回忆西南联大时代的老师许宝騄先生徐利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一)国际一流的对多元统计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许宝騄先生离别人世将近30年了。

今年2000年正好是许先生诞生90周年,相信海内外的弟子们都将以崇敬缅怀的心情来纪念我国这位世界级的统计数学大家和导师。

40年代我求学于昆明西南联大(抗日战争年代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而成的大学)时期,由于钟开莱先生的热诚介绍,我有幸接触到许宝騄先生,并能不时从他那里得到教诲和指导,至今印象清新,仍历历在目。

1948-49年许先生任教于北大,有一段时间长住一所德国医院疗养身体。

那时我在清华做助教,曾多次进城去拜望许先生。

他往往神态显得十分爽健,也很健谈,例如,可以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谈到国家大事和世界发展趋势等等。

记得有一次许先生忽然告诉我,他很想读读《自然辩证法》。

谈话中他很赞赏前苏联的数学成就,尤其是对Kolmogorov学派十分推崇。

在1948年辽沈战役后,许先生已确信“国民党败局已定”,并对当年北大、清华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十分同情,还提到了一二九运动时期他所熟悉的个别先进人物的名字…。

以上所诉,都是50年前的事了。

我的印象是,许先生作为体弱多病的杰出数学家,当年能深切关心国家大事、能接受先进思想且有明辨是非的爱国主义正义感,这在旧社会老一辈的知识界人物中确是难能可贵的!(二)1951年秋我从英国返回国内后,每次从清华去北大时总要抽时间去拜访许先生。

1952年冬我调到长春吉林大学工作后,就不能走访许先生了。

但只要每次到北京出差或开会时,也总要去看望许先生并且往往能长谈一二小时。

在与许先生多次接触交谈中,我感到在数学学术思想方面得到他的教益和启发是很多的。

我们知道,许先生是一位英国派硬分析工夫极深的数学家,理所当然地他对英国分析数学家Hardy与Littlewood是很称道的。

但是有一次他却对我说,如果把Hardy的贡献与德国数学大家Hilbert的成就作比较,那么他认为:“每一个数学系毕业生可以不知道Hardy的贡献成果,但却不可以不知道Hilbert所贡献的数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先庚,男,1903—1996
安徽全椒人。1925年秋至1929年冬留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获博士学位。1931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教授,1937年任中国心理会理事,《心理学报》编委,1938—1947年先后兼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和西南联大哲学系心理组负责人,1952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发明“四门速视器”,主要著作有《谈天才》,校译《心理学纲要》和《心理学导论》,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编委。
樊际昌,男,1898-1975
浙江杭州人,我国早年著名心理学家。1920年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攻读心理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30年任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1936年参与创建“中国心理学会”,是中国现有全国性学会中最早成立的学术组织之一。
陶孟和,男,1887-1960
原名履恭,祖籍浙江绍兴,出生在天津。他从1949年10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10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学习社会学和经济学,1913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14-192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陶孟和起初执教《社会学》、《社会问题》、《英文学戏曲》等课程,以后又增加了《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原理》等课程。这些都是新兴学科的课程,他也因此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名流学者。
陆志韦,男,1894—1970
浙江吴兴人。中国心理学奠基人之一。19岁参加工作,不久留学专攻心理学并于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心理系任教,1928年在燕京大学心理系任教授兼主任,1936年任燕京大学校长。1921年中国最早的心理学学术团体—中华心理学会成立时被选为该学会研究股主任。1935年发起组织心理学会,建议创办《中国心理学报》。1937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时被推选为主席,兼该会会刊《中国心理学报》主编。他早年师从艾宾浩斯学派,曾应用统计和数学方法从事关于记忆问题的研究,并致力于实验心理学、系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1924年和1936年曾先后两次修订中国比内一西蒙智力测验,我国现代不少有成就的心理学家都出自他的门下。
桑灿南,男,燕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1952年入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教授。
林嘉通,男,燕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夏云(夏斧心),男,燕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吴天敏,女,1910—1985
北京人,1934年燕京大学研究生院心理学毕业,获硕士学位。后执教清华大学,1952年入北京大学,1983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三十年代即从事心理测验的研究工作,曾与著名心理学家陆志伟先生一起修订比纳一西蒙测验。著作有《关于智力的本质》、《评智力的同素论》、《儿童心理简史》等。
曹日昌,男,1911—1969
河北束鹿县人。三十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心理系。抗日战争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留学英国,194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解放前夕在香港大学任教,并兼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香港分会的工作。从五十年代中期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心理学报》主编,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主要开展有关感知觉心理、劳动心理、航空心理和工程心理等方面的研究,著、译作主要有:《新心理学方法的建立》、《间隔学习与集中学习的研究》、《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关于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以及大学教科书《普通心理学》上、下册等。
张香桐,男,1907年-
河北省定县人。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后留校任心理系助教,1934—1941年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35年为中国心理学会会员,1942年留美转入生理学,专攻电生理学,1947年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7—1952年任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研究员,1952—1956年任美国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员,1979年当选为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1980年任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专家顾问,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所长,是国际著名的神经科学家,在电生理领域取得国际瞩目的成就。
程迺颐,男,1900—1971
江西南城人。192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系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北师大教育系、武汉大学哲学系、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1952年任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教授,主要从事记忆及心理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在北京大学 心理学系设立了“程迺颐奖学金”。
孙国华,男,1902—1958
山东潍县人,1914—1923在清华大学学习。1923年赴美入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芝加哥大学生理学系学习,获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心理学教授,1949年后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入北京大学,任哲学系副系主任,心理学专业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专长儿童心理学和动物心理学。他在1926年发表的《鸟类的瞳孔反射》,以及与K. C.普拉特、A. K.尼尔逊合著的《初生儿的行为研究》被列入俄亥俄州大学丛书。50年代在北京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条件反射实验室。
刘廷芳,男,1891-1947
字亶生,祖籍浙江永嘉。1911年赴美留学,1920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燕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教授,是中国心理学会的创办者和负责人之一,中国心理学早期先驱之一。1930年任北京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潘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897—1988
我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之一,早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哲学,并选修心理学专业课程。1921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改学心理学。1927年回国后任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心理系教授。建国后曾任南京大学教务长、南京大学校长、心理系主任。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同年中国心理学会恢复后连续当选为理事长,1956年后任新成立的中科院心理所所长。
唐钺,男,1891-1986
福建闽侯人。我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之一。1914年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系,192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于上海商务印书馆、清华大学心理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上海心理研究所、南京、阳朔、桂林、重庆等地心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从事编辑、教学和科研,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心理学报》编委,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六届委员,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编委顾问。著有《西方心理学史大纲》,译有《道德行而上学课本》,《功利主义》,《心理学原理》,《西方心理学文选》,《论儿童的感觉与意志》等。
郭福堂,男,1911—?
山东福山人。曾获德国耶拿(Jena)大学科学博士,又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曾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员,1942年起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心理学系心理学组教授。
沈履,男,1902--?
四川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1952年入北京大学心理专业任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学士,威斯康辛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硕士,哥伦毕业大学研究生。历任上海浦东中学校长兼大同大学教授,江苏教育厅科长,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师资科主任兼南京中学校长,国立济南大学教授师资专科主任兼大夏大学教授,浙江教育厅秘书兼代行厅务,国立浙江大学秘书长。
蒋梦麟,男,1886-1964
原名梦熊,字兆贤,别号孟邻,江苏余姚人。1926年任教育系主任兼教务长、代理校长。我国早年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我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之一。
陈大齐,男,1886-1983
号百年,浙江海盐人,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1914年起任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1922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研究西洋哲学,1923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心理系主任。1927年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29年8月代理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在北京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哲学系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学实验,并发表《北京高小女生道德意识之调查》和《现代心理学》(学术讲演)等文。1918年出版《心理学大纲》,这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学教材之一。重要论文还有《辟“灵学”》、《心灵现象论》、《民族心理学的意义》、《儿童的被暗示性》、《德国心理学派略说》和《荀子的心理学说》等。
姜德珍,女,1923年出生
武汉黄陂人。1944年入昆明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1946年转入心理系,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分配到华北人民政府教育委员会(教育部成立前)、中央高教部人事司工作(其中三年参加抗美援朝),1958年回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工作。1959年调四川大学筹建哲学系,1964年调回中央高教部政治部,1973年调回北京大学政治部,1987年因筹建心理学系需要,任系党委书记。对不同职业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和生死观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先后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百余篇。合著、主编和参与主编的著作中,《延缓衰老奥秘》获中国老年学会十年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抗衰老的途径探秘》、《老年学导论》获中国老年学学会十年优秀成果奖。著有《老年心理与自我调适》等书,其中《天天开心活百岁》一书2007年获首届“中国老年学奖”学术成果奖。
汪敬熙,男,1893-1968
我国早期心理学先驱之一。早年入北京大学,后留学美国。1924年回国,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1934年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长,1948年任联合国科学部主任,1953~1968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任教。主要成就有:第一个将电子仪器引入中国并用于脑功能研究;利用麦修斯示波器记录光影通过猫的视野运动时外膝体内产生的诱发电位;研究皮肤电反射的先驱者之一,证明皮肤电反射是由于汗腺的分泌,与意识现象无关。
蔡元培,男,1868-1940
字鹤卿,号孓民,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中国新文化科学运动的先驱和领导者,中国心理科学积极的倡导者与扶植者。1907-1911及1912秋-1913夏留学德国,亲聆冯特讲授的心理学与哲学史,学习《心理学实验史》达一年半之久。1917年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倡导在北京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实验室,并积极推动心理学在中国的推广应用,为在中国开创、发展心理学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