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学设计9+优质公开课18新编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孟子的生平、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2)掌握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其内涵;(3)学会分析、归纳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尊重和认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2)激发学生对古代哲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3)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内涵;(2)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等。
2. 教学难点:(1)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内涵;(2)分析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孟子生平简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提问:孟子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2. 课堂讲授(1)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内涵①讲解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②分析孟子“性善论”的内涵;③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性善论”的意义是什么?(2)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①介绍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念;②讲解孟子政治主张的内涵;③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是什么?3.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孟子“性善论”的内涵进行讨论;(2)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中?(3)布置课后作业:阅读《孟子》选段,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提问等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测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程度。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 通过阅读理解、课堂讨论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3.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增强其对智慧、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教学重点:1. 概述《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2. 解读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3. 分析作者的意图和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表达方式和意图;2. 辨析作者的论述和观点。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3. 分析法: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的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复述《孟子一章》的主要观点。
2. 提问学生:你们对孟子有怎样的了解?他所讲的哲学思想与其他思想家有何不同?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孟子二章》。
2.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何意义?- 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你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表达什么?三、精读与解读(30分钟)1. 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述进行解读和分析。
2. 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分组讨论,并在全班分享你们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生而有异同之分,这是什么意思?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孟子提到的“哀不能入人之怀”和“乐不能入人之形”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四、总结(10分钟)1. 请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共同总结《孟子二章》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2. 通过总结,回答开篇提问: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与本文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小组展示。
2. 鼓励学生从其他文本中寻找与孟子相似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10+优质公开课18新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智育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
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1.“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孟子两章》 教案6+优质公开课18新编

《孟子两章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要点]学生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延伸拓展、总结升华: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二)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
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
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生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多媒体显示: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
每小题赋5分。
以积分多少分出胜负。
多媒体显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第三板块:才华展示(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学生课堂竞赛成果展示:关于思想内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
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孟子二章教案模板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孟子》两章,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积累文言词语。
2. 教学难点: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孟子及其《孟子》的背景。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孟子》两章,理解文意。
(2)学生圈点勾画重点词语,积累文言词语。
3. 小组合作(1)小组讨论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论点。
5.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孟子》两章,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2)教师挑选精彩片段,让学生进行背诵。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孟子思想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交流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孟子》两章的掌握程度。
孟子两章公开课教案

孟子两章公开课教案教案标题:孟子两章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孟子》中的两章内容:《离娄上》和《告子上》。
2. 掌握并运用相关的哲学概念和思想,如仁义道德、人性善恶等。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文学阅读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点:1. 分析《离娄上》和《告子上》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孟子思想进行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教具准备:1. 《孟子》文本或课文摘录2. PowerPoint演示文稿3. 学生手册或资料包4. 黑板/白板和彩色粉笔/马克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孟子及其思想,以激发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
2.进行简短的口头问答或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关于孟子的问题。
二、知识扩展(15分钟)1.通过PowerPoint演示,介绍《孟子》中的两章:《离娄上》和《告子上》的主要内容。
2.解读文本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解释哲学概念和思想。
3.提醒学生记笔记,并鼓励他们在解读过程中提问和发表意见。
三、学习活动(25分钟)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离娄上》中的仁义道德展开讨论,思考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学生个人思考: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对《告子上》中孟子思想的个人看法和思考。
3.学生展示和讨论:学生将自己的思考与小组的概念和想法进行展示和讨论。
四、巩固练习(20分钟)1.个人写作: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或主题,撰写一篇短文,探讨孟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2.互相交流:学生互相阅读和修改彼此的作品,并进行同伴评价和讨论。
五、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理解孟子思想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
2.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一步了解孟子的其他章节和相关文献,以加深对其思想的理解。
2.通过与其他哲学思想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思想的独特性和深远影响。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教材:《孟子》第二章(《性善》)段落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章内容,包括对孟子对人性本善的观点的理解;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孟子的理论观点,并与其他经典文献进行对比;3. 培养学生对社会伦理问题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对人性的理解和评价;- 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人的行为是受天性还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更大?”等。
2. 阅读理解(1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学生可以标记重要内容,或者做笔记。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组织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讨论以下问题:a. 孟子为什么认为人性本善?b. 他是如何进行论证的?c. 你认为孟子对人性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d. 孟子的观点与《论语》中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e. 对于当代社会和教育的意义是什么?4. 小组展示和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同时从听到的其他小组的观点中挑战和补充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对孟子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并提醒学生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教师对孔子和孟子的观点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学生观点可以进行投票,展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6. 知识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观点如何应用到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中;-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现实问题,如公平正义,教育制度,家庭教育等,进行思考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7. 结束(5分钟)-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提醒学生记住本次课程的重点观点和问题;- 学生可以提问、回顾或给出自己的学习感悟。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小组讨论、展示和讨论、个人思考)2. 学生的笔记、问题和讨论记录3. 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应用能力4. 学生对孟子观点的理解和评价是否准确和深入。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的设计思想在于通过深入剖析孟子的两个重要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领悟到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讲解、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二、课时安排:本教案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文本的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进行拓展讨论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孟子》二章的背景。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把握轻重音,进行朗读训练。
4.解析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个观点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强调人民团结、君主仁爱的治国理念。
5.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拓展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3.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4.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孟子其他篇章,了解其思想体系,为期末论文撰写做准备。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思维拓展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孟子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生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
2、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3、突破重点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4、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论证的条理,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5、通过点线圈连的方法背诵2、3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字词及文章大意。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3、背诵文章2、3自然段。
设计理念及相关说明:
本课采用分层递进的目标教学法,立足于八年级学生的实际,力求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中重讲解轻诵读的教学方式,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配以“点线圈连式”板书的精心设计,让学生熟读成诵,力争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由于课时所限,教学中以2、3段为教学重点,并希望借此堂课指导学生掌握背诵技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翻阅《孟子》,当他翻到卷四《离娄章》时,龙颜大怒。
因为这一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朱元璋想:胆量好大的孟轲,竟敢鼓动人们在皇帝对待他们不好时,就把皇帝当作仇敌贼寇,那还了得。
于是,他就诏告天下,说孟子的这段话“非臣子所宜言”,罢免孟子在孔庙中的配享。
到了晚年,他的阅历多了,当他读到《孟子》《告子》中的一段话时,大有所悟,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
是什么话有这么大的力量?让我们走进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一起寻找答案。
今今天的45分钟,我们可一刻也不能够浪费,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有信心完成吗?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完成目标一)。
时不我待,让我们进入目标一。
那位同学来读一下?
1、作者简介
2、《孟子》简介
三、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完成目标二)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1、自由朗读。
(注意字音、节奏)
2、生自由轮读。
(注意在读完后的纠正。
)
勇气可嘉。
有几个字,老师特别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它的读音。
来,看一看。
这几个句子的节奏,我们来一起明确一下。
3、投影出疑难字音,重点句划分出节奏
下面,我为同学们示范背诵一下。
4、师范背课文。
(在节奏,字音的把握以外更加注重感情引导)
四、整体感知(完成目标三)
1、师引入>我们一起把文章读一遍,大家边读边思考:本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呢?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3、全文只有一句话论证了课题中的“死于安乐”,你能找出来吗?
4、那么第一、二段及第三段前一部分都论证的是哪句话呢?
5、他们在论证对象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6、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
五、学习第一段(完成目标四)
1、(师引入)为了证明观点,作者在第一段举出了几个例子?
这一段的注释很详细,请大家对照注释,看通全段。
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也可以举手向我示意一下。
2、请同学们特别注意两个字的意思。
(举:被举用;发:起用)
3、讨论一下:这些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我有提示的哦。
他们出身(卑微),在经历了(艰难困苦)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六、学习第二段。
(完成目标五)
1、<师引入>他们都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呢?能用第二段中的原文告诉我吗?
2、请大家对照注释,参考译文,看懂这段话的大意。
不懂处先交流,后举手质疑。
(
3、注意这几个词的意思。
4、我们来配合一下,一人一句,把意思说说怎么样?。
5、现在,让我们暂别课本,对照板书,试背一遍。
6、缩减板书,形成记忆,熟读成诵。
7、第一段和第二段有什么关系呢?由这些人物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人
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8、齐背全文。
七、学习第三段。
(完成目标六)
1、(师引入)是呀,“自古英雄多磨难”,那是否说只要经受磨难,就一定会成为英雄呢?
对呀,除了客观环境,一个人主观的努力更为重要,那么一个人要成为人才,应具备哪些品
质呢?请同学们对照译文、注释,学习第三段后同桌交流总结一下。
2、同学们总结的很好,对文段的意思把握很准确,不过有几个重点字义老师还是要提醒一
下,希望同学们特别注意。
3、大家能否根据第二段的方法,自己设计一下板书,辅助背诵?
很多同学的设计都独具匠心,老师也从中学习了不少。
下面,我把自己这一段的设计提供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背诵有所帮助。
5、告别课本,我们闯入背诵难关。
八、总结、拓展延伸。
(完成目标七)
1、梳理全文结构。
2、本文作者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完这篇文章,对大家有什么启发吗?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出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