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翻译历史和原则

合集下载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中国之旧史新史学第一章翻译历史文选

中国之旧史新史学第一章翻译历史文选

中国之旧史新史学第一章翻译历史文选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珍贵的史料为我们揭示了先人的智慧和历程。

然而,这些历史文献多数以古文或文言文形式流传至今,对现代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将旧史翻译成现代文,使之更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旧史翻译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古籍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智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见证。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政治制度等,从而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其次,翻译旧史有助于我们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有益的经验。

将这些经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前行。

此外,旧史翻译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

在全球化背景下,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成为一种必然。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各国之间的了解,推动文化交流。

新的史学观念认为,历史研究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而应关注多元的历史视角。

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旧史时,要注重语境和文化背景的传达,充分挖掘历史文献中的多元信息。

在翻译历史文选时,我们要遵循严谨的文献考证原则,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同时,运用创新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实用性。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挖掘历史价值,丰富当代文化内涵。

总之,旧史新译对于提高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借鉴前人经验、促进文化交流以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翻译简史和翻译的标准

中西翻译简史和翻译的标准

神似(傅雷);(similarity in spirit)
一当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鲁迅);
信达雅(严复);(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化境(钱钟书);(sublimation)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 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
翻译的标准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01
02
Theories of Chinese scholars’ 中国: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文”“质”之争(实际为“意译”与“直译”之争)(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时期(东汉至元末,2世纪至16世纪) 特点:时间长;译量大;译者多为佛教高僧;以梵汉互译为主
释道安: “五失本,三不易”,主张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第一次主张译者署名;组织翻译《金刚经》《法华经》等300余种佛经,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表达了原作的神情。
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
“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季羡林,孙,P3)
社会科学及文学翻译时期 (清末至“五四”时期)
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王子复仇记》等文学作品

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二)理解逻辑关系


为了透彻理解原文,译者往往还得上下有联系地理 解原文的逻辑关系。有时原文里的一个词、一个词 组或一个句子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就得仔细推 敲,估计实际情况,根据逻辑推理来决定哪一种是 确切的译法。 It is good for him to do that. 这样做对他有好处。 他这样做是件好事。
第三部分:“五四”之后的近代翻译 史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 以前最显著的表现是,以严复、林纾等为代 表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 学作品,“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 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 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第三部分:“五四”之后的近代翻译 史:

玄奘:

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他在唐太宗贞观 二年出发去印度求经,十七年后才回国。他 带回佛经657部,主持了比过去组织制度更加 健全的译场。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为汉文, 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 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第二部分:“五四”之前的近代翻译 史


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第一部分:佛经翻译 安世高 三支 释道安 佛教三大翻译家

安世高:

佛经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 八年)开始的,安世高是当时的译者,也是 佛经翻译的创始人。
三支:

支娄迦谶(支谶):月支国人,译了十多部佛经, 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 支亮:支谶的弟子 支谦:字恭明,三国时期高僧,月支国优婆塞人, 体形细长黑瘦。汉末来中国,他的祖父法度在东汉 灵帝时,率国人数百移居中国,支谦同来,至洛阳, 受业于支谶的门人支亮。他懂得多种西域文,精通 梵语,博览经籍,翻译了数十种佛经重要典藉。因 其博学超众,曾被吴主孙权拜为博士。

第一章 翻译原则简介

第一章  翻译原则简介
father. Public father should be father in law.
6
第一章:汉译英翻译的基本原则
意译的例子: It rains cats and dogs / at sixes and sevens /Adam’s apple ① Little fish does not eat big fish.
翻译为“白如白鹭毛”,以达到功能对等的目的。翻译成语或典故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雨后春笋
时常采用“归化”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 三个和尚无水喝
Among the blind the one -eyed man is king.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 霸王
“Translation should arouse the same feeling in its receptors as the feeling of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 Nida
For instance:
as white as snow 通常译为白如雪 / 但没有见过雪的人可以将其
5
第一章:汉译英翻译的基本原则
直译≠死译(dead translation):
①街道妇女应动员起来打扫卫生。 Women in the street should be called on to do some
cleaning. “In the street” should be replaced by “in the community”. ②她一大早起床,进城,见到了她的公爹。 She got up early, went to the town and saw her public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出”。

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Unit 1 汉英翻译概说以及汉英翻译的原则

Unit 1     汉英翻译概说以及汉英翻译的原则

Unit 1 汉英翻译概说以及汉英翻译的原则课时:2H教学目的要求:在学习英汉翻译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汉译英的概况,了解中国文化对汉译英的影响以及汉英翻译中三条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中国文化对汉英翻译的影响及处理,如何在汉英翻译中注意基本的原则。

教学难点:如何使译文准确、地道。

教学内容:I. 汉英翻译与中西文化:(摘自《汉英误译经典例析1000》p75)文化误译1) 他红光满面。

His face is very red.2)这故事发生在唐朝宝历二年。

The story is set in Baoli second year in Tang Dynasty.3)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Zhou Yu beats Huang Gai---- the punishment is given by one and accepted by another.4) 老刘是个多面手。

Lao liu is a jack of all trades.5) 他是个醋劲十足的女人。

She is a woman full of vinegar.6)汤姆像猪一样笨。

Tom is as silly as a pig.7) 他瘦得像猴子。

He is as thin as a monkey.8) 虎门出豹子。

Out of tiger’s gate comes a leopard.9) 他这人总是指鹿为马。

He is a man who always calls a deer a horse.10) 我决心完成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

I resolved to fulfill the task given me by theorganization.II. 汉英翻译的原则1.汉语译成地道英语的难度,出现各种各样的缺失:“中国式”英语(解决办法,阅读大量原作,观察、揣摩、总结并模仿英语的特点、规律和表达方法)。

2.遵循三条原则:1) 译文必须符合英语的语法:三种轴心结构:a. 主-系-表结构(S+V+P)例:a) 人类在地球上已存在多久了?How long has man been on earth?b) 牛奶变酸了。

中西文化对比与汉英翻译讲稿

中西文化对比与汉英翻译讲稿

第一章翻译简史(中外翻译理论沿革)翻译是语际交流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

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翻译不单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在谱系、文字系统、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它们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不同的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被具有不同心理文化的人长期使用而形成的。

由于这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特征,反映不同的文化,英汉语相互转换的机制应该是不同的。

所以,翻译活动应该是这样一种活动,即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1 、翻译的概念2 、翻译的性质3 、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4 、翻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 、翻译的分类6 、译者的素养7 、翻译市场的现状8 、翻译工具箱1、翻译的概念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1980)Catford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Peter Newmark :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taining as much of the sense as one can.Malcolm Cowley:Translation is an art that involves the re-creation of a work in another language for readers with a different background.Eugene Nida:奈达定义的三个优点明确地说明了要译的是什么(信息message)暗示了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原文和译文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closest)考虑了译文的可接受性Some Definitions by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Gideon Toury:―A translation is taken to be any target-language utterance which is presented or regarded as such within the target cultur:e, on whatever grounds.‖Christiane Nord―Translation is the production of a functional target text maintaining a relationship with a given source text that is specified according to the intended or demanded function of the target text.‖Jean Sager:―Translation is an externally motivated industrial activity,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diversified in response to the particular needs of this fo rm of communication.‖吕俊:―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是传播学中一个有特殊性质的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1.1. Buddhism’s influence Doctrine : People could go to the heaven with their tolerance of troubles and sufferings in this earthly life. 1.1.1. Translators: Xuzang‟s “New devices for translation” (Four great translators of the Sanskrit Buddhist scriptures: 罗什、真谛、玄奘、不空)
exercises,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class, discussion, presentation
Final term (60%) Practiceoriented


Brainstorm

Tragic Mistakes Mokusatsu a. keep silent sophisticatedly; b. ignore, despise
Hiroshima
Nagasaki

Moksatsu

Fujian: Cradle for translators in Chinese modern times

译界楷模严复, 一百多年前他 提出的"信达 雅"翻译标准 一直影响着中 国的译学研究

译界之王林纾, 他译介的西洋小 说之多至今无人 出其右

严复
雅(elegance):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因为雅与文字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主张用 古汉语, “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句法 则为达易,用近世俗利文字则求达难。” 文字古雅. 从语用层面上看“雅”的原则:译者处理语 言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含义,达到语用层面 上的“雅”,使译文语言对译文读者产生相 应的“语用效果”。
What is translation ?

Chapter One
Fundamental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II.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集作者、学者、 译者于一身的文 学、翻译同:“东学西渐”第一人; 许孟雄:首次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多 篇著作译成英文; 凌青:前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外交翻译家; 陈羽纶:主编并翻译过福尔摩斯探案等西方 名著 。 许崇信:曾参加翻译并审定联合国及安理会 文件43份,计120多万字,并有大量译著。

4.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of
translation.
Western theories
Chinese theories

严复
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faithfulness): 为读者准确传达原作的 内容,译文的意义不违背原文,译文必须 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示出来。同 时,还必须保持原作的风格:民族风格, 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 格等。(书面体与口语体) 即:忠实准确

严复
达(expressiveness): 译者将全文融会于 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至原文词理 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 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既所以为 信也。 通顺流畅: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 规范,没有语言晦涩,诘屈聱牙,文理不 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

"倡西学之始, 开新学之路", 最早组织翻 译班子译 "夷 书"的林则徐

被西方人尊为 东方文化"圣哲" 的辜鸿铭

"两脚踏东西文 化,一心评宇 宙文章",毕生 致力于传播中 华文化的文学、 翻译大师林语 堂
1.1.2. Views on translation his translation as
essentially a flexible way of making good use of both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new devices for translation,” which was
For example, Xuanzang advocated phonetic translation words as 薄伽,the original of which has six different senses (自生,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重), for things which did not exist in China, e.g. 阎浮树 and for other terms which could not be rendered exactly.
What’s Translation? 1)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的对等语 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傅雷
“神似” (spiritual similarity)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is to achieve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以效果而论,反以应该像临画一样,所求 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Noah

Noah’s Ark

Tower of Babel


2. Famous Translators in Fujian Province
6-7weeks

I. Teaching plan & requirement
Assessment
Total Scores (100%)
Course Study (40%)
Examination (60%)
Class attendance : (20%)
Class Performance: (20%)

钱钟书
化境 (conversion / perfection) 化境论: ‚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 ‘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 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 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 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Overview of Translation
Role of Translation Positiv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means filling up the gaps between language” (P. Newmark) “Translation allows a communicative act to take place which because of existing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arriers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Negative translation Careless translation will be very likely cause mistakes, minor mistakes or glaring mistakes, which possibly distort the original and have negative influence on literary world, or political thought, or business.
1. What’s Translation?
Original language
Different languag e
people
bridge
Different language
people
Translation
Exchanging ideas

II.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Arrangements of this Course

Chapter Fundamental 1 weeks One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Chapter Skills and 2-4 weeks Two methods of translation Chapter Culture and 5 weeks Three Translation Chapter Applied Translation Four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ecture One: Introduction
I. Teaching plan and requirement II.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III. Detailed study (theory&technique) IV. Assignment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E.A. Nida: “Words for scienc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move translation into a more scientific era by incorporating linguistics Makes a special point that the reader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roposes the notion of “formal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形式对等,动 态对等 )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s well as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ffect” from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 receptor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could respond to it with comprehension and appreciation in esse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nd to the same degree as the original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 “Translation should arouse the same feeling in its receptors as the feeling of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 Nid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