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说课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摘要:一、地坛的历史背景及意义1.地坛的创建2.历史上的地坛用途3.地坛在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的地位二、我与地坛的初次相遇1.个人经历与地坛的联系2.对地坛的初步印象3.激发对地坛历史文化的兴趣三、地坛的建筑特点与艺术价值1.地坛的布局与建筑风格2.地坛的雕刻艺术3.地坛的园林景观四、地坛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1.地坛见证的历史事件2.地坛所承载的文化寓意3.地坛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五、地坛给我带来的启示1.地坛展示的中国古代智慧2.地坛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3.地坛激发的文化自信与传承精神正文:【我与地坛说课稿】一、地坛的历史背景及意义地坛,位于我国北京市东城区,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明清两朝皇家祭祀土地神、五谷神的重要场所。

地坛在我国古代祭祀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皇家祭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与地坛的初次相遇小时候,我家就住在地坛附近,每逢春节,我都会跟随家人去地坛逛庙会。

那时,我对地坛的认识仅限于一个充满喜庆氛围的场所。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开始对地坛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地坛的建筑特点与艺术价值地坛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吸引着世人。

其布局严格遵循中国古代宫殿的规划原则,分为内外两坛,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

地坛的雕刻艺术丰富多彩,无论是石碑、石雕还是木雕,都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

此外,地坛的园林景观也是一大特色,古树参天,绿草如茵,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

四、地坛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地坛见证了我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

在这里,明清两朝的皇帝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地坛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既体现了古代皇家祭祀文化,又反映了民间信仰。

在现代社会,地坛成为了一处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五、地坛给我带来的启示地坛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祭祀文化的智慧,同时也给现代社会带来了许多启示。

《我与地坛》(说课课件)

《我与地坛》(说课课件)

读文
课前阅读, 课堂品读;
悟理
析景物, 理心路;
游地坛, 难 悟生命。 点
重 点
四、方法策略
点拨、归纳
任务驱 动法
合作探 究法
情境体 验法
价值引领,素养落实
五、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设计意图:
先学后教,双线并行, 检查预习成果,落实整 体感知、了解作者、写 作背景等的课前学习任 务。
导入
情境建构:刷史铁生的 朋友圈,跟着他到地坛 打卡
已有经验:初中时学习过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的《济南 的冬天》、吴冠中的《桥之美》等作品,对散文有一定认知。
不足之处:一是大部分学生的快速阅读的能力较弱,二是他 们对经典篇目的理解停留在熟知“语料”的层面,何以成为经 典,不甚了了。
三、目标方法
根据学情,本堂课设
置为第一课时,只解决
明情
文本一的内容。
荒芜之地显生机 破残之心出重围
——《我与地坛》说课
流程
01
02
03
04
析教材 明学情 定目标 讲策略
05
06
说过程 谈反思
一、教材课标

1.教材:
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 人文主题:自然情怀 课文简介:《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一
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本单元 是一个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 的描写反观自然,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 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 . 课 标 : (1)任务群要求:使
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 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2)必修课程要求:多方面地增 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 格,提升人生境界。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我与地坛》。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与“和平”。

《我与地坛》是一篇描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的散文。

文章以作者与地坛的关系为主线,通过对地坛的描写和对生命的感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但对于散文这种文学形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文本,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珍视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本,探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2.学法指导: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通过探究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时学过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引出本课的主题——我与地坛。

2.整体感知:通过朗读文本,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深入理解: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4.拓展延伸: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与地坛说课稿 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 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说课稿我与地坛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运用“地坛”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等。

2. 掌握描述地坛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并掌握与地坛相关的地理知识。

2. 学习并运用描述地坛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地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其能够流利地描述地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地坛的图片、地理位置图等。

2. 学生练习册:包括与地坛相关的练习题。

3. 录音设备:用于听力训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有关名胜古迹的知识,例如故宫、长城等,并与地坛进行对比,引发学生对地坛的兴趣。

2. 新知讲解(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地坛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地理位置图等辅助材料,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坛。

3. 听力训练(1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地坛的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并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听力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坛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4. 词汇学习(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与地坛相关的词汇,例如“祭坛”、“祈福”、“宫殿”等,并进行词义解释和例句展示。

学生可以跟读和模仿教师的发音。

5. 口语练习(15分钟)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用英语向全班介绍地坛。

每个小组应包括地坛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可提供一些参考模板和句型,帮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

6.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一篇关于地坛的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阅读理解,巩固学生对地坛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7. 书面表达(15分钟)要求学生以“我与地坛”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地坛的认识和感受。

鼓励学生使用课堂上学到的词汇和句型。

六、教学延伸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坛对于北京市的重要性,并展示他们的观点。

我与地坛说课稿(通用3篇)

我与地坛说课稿(通用3篇)

我与地坛说课稿(通用3篇)我与地坛说课稿1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珍爱生命”专题中的《我与地坛》。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__是专题“珍爱生命”中“向死而生”板块下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作家史铁生自传性的散文,讲述的是作者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过程,充满了其对于生命的哲思。

教材节选了两部分内容。

一是我与地坛,二是我与母亲。

本课主要学习第一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种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二、说学情学生基本情况:本班共有学生58人。

学生大多数对阅读有一定的兴趣,基本上能静下心来读一篇课文,并能简单的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预习情况:学生上课之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查询了史铁生的资料,抄录了字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从上述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对生命以及苦难的感悟。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领会地坛使“我”豁达地对待生死。

3、品味语言,理解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四、说重点难点1、作者传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2、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五、说教法学法1、以读促悟:在教学中,通过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史铁生情感的变化。

2、小组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地坛景物的特点中体会史铁生对于生命的思考。

六、说教学程序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围绕上述构想,我将本课设计为以下三大环节:一、课文导入二、文本探究三、课堂总结第一环节:课文导入只要分为三个方面:1、照片导入,由史铁生的照片导入课文2、换位思考,假设你在21岁遭遇了残疾,你会怎样?3、引入课文第二环节:文本探究本环节是本课重点。

我与地坛 说课稿+教案

我与地坛 说课稿+教案

我与地坛说课稿史铁生尊敬的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文。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我与地坛》是作者对过去十几年的回忆和自省,融合了作者独特感悟,在文坛上影响很大。

本文节选前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以及获得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写母亲,以及自己读懂母爱后追悔莫及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把握文章脉络,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2、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与亲情教育的渗透。

设计理由:目标的第一条是教材的基本要求。

同时,史铁生作为一个残疾作家,其思想和灵魂中有许多光辉点,对当代青少年有很好的教育价值。

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兼顾其思想价值,特设计了第二条。

(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2、难点:理解地坛与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设计理由:这是学生容易理解出现障碍的地方。

教师必须在学生阅读时给予必要的启示和指导,才能使之弄清楚。

二、教法学法(一)教法: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是: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法等相结合。

(二)学法: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讨论,独立总结。

设计理由:这样做是因为本课为自读课,同时也是实践新课标的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需要。

(三)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以及分发阅读材料。

设计理由:要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仅仅依靠课本上的7000字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课前印发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者使用投影仪将有关文本投到屏幕上,这样可以在有限的课堂上增加容量,另外还有必要利用多媒体播放声音材料,这样可以为学生理解课文创造一个氛围。

《我与地坛》说课稿(通用3篇)

《我与地坛》说课稿(通用3篇)

《我与地坛》说课稿(通用3篇)《我与地坛》篇1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与地坛》。

下面、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总体构想:(大纲、教材)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所属单元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同时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篇散文自读文章,这对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新大纲”规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表现出其知识性、工具性的特点,还要表现出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

所以,我从这两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写景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增强学生面对苦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养成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脉络非常清晰。

全文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情,我的思绪,注重的是“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写对母亲的理解,注重的则是“情感”的意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因此,本篇课文的难点在于: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及对母爱的感悟。

而教学重点则应该放在让学生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从而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摘要:一、地坛的历史背景与意义1.地坛的起源与变迁2.地坛在我国古代祭祀文化中的地位二、我与地坛的初次相遇1.儿时对地坛的神秘印象2.参观地坛的经历与感受三、地坛的建筑特点与艺术价值1.地坛的布局与建筑风格2.地坛的雕刻与彩画艺术四、地坛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1.地坛与古代儒教文化的关联2.地坛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教育意义正文:【我与地坛说课稿】一、地坛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地坛,位于我国北京市东城区,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明清两朝皇家祭祀地神的场所。

地坛在我国古代祭祀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体现了古代人们敬仰天地、祈求丰收的信仰。

二、我与地坛的初次相遇小时候,我对地坛充满了神秘的好奇。

从长辈们的口中,我得知地坛曾是皇家祭祀的圣地,总觉得那里一定有着某种神秘的力量。

终于有一天,我有机会参观地坛,亲身感受它的庄重与神秘。

站在庄严肃穆的祭祀大殿前,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皇家祭祀的盛况,心中不禁升起敬畏之情。

三、地坛的建筑特点与艺术价值地坛的建筑布局严谨、对称,充分体现了古代皇家建筑的气派。

在建筑风格上,地坛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土木结构,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此外,地坛的雕刻与彩画艺术也极为精美,展示了我国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四、地坛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地坛不仅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建筑群,更是儒家文化的象征。

地坛与古代儒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体现了古代人们敬天法祖、尊师重道的思想。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地坛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它提醒着我们应尊重自然、传承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总之,地坛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见证了我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繁荣,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说课稿
本文选自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的“精神支柱”板块。

本专题旨在通过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1989年所写,共分7个部分,它不是一篇通常意义上的写景状物的文章,而是融合了作者由于身体的残疾而对人生产生的独特感悟。

本文节选前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以及获得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写母亲,以及自己读懂母爱后追悔莫
高二的学生,人生阅历还很不深,对散文的解读也比较浅层,而本文所讲述的是关于生死的问题以及人面对生命中的苦难该如何活的问题。

学生无法切身体会作者的感受,同时要深入理解“生命”的内涵也还
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来感悟文章内涵。

(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写景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增强学生面对苦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养成健康的生活观。

教学重点:鉴赏地坛的景物描写,体味作者的生命感悟;分析母亲的形象,感悟母爱的深沉伟大。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创设情境法: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生生和生本的对话、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诵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失聪而作此曲,并能扼住命运的喉咙,奏响人生的最强音。

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

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

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
1.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
2.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

(过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
三、师生互动,解读课文
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
★提示:“我”——颓废、迷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

(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

2. “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
★(1)我家与地坛很近。

(2)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

(“园子”荒芜,“我”残疾)
(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提示:古园的荒芜冷落正烘托着作者的悲苦命运,也正是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给予了作者对生活的新的感悟。

阳光灿烂,昆虫活跃,露珠晶莹,草木丛生,这是生命力的展现;使我感受到即便在无情的命运之中,生命依然是一种顽强的存在,其前景照样会缤纷多彩。

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

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4、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
★我该不该去死? (死,应该顺其自然 )
我为什么要出生? (无须思考 )
我应该怎么去活? (地坛的述说)
体验: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
5、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
★景物的特点:破败、荒芜、古旧。

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

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6.“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提示: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永存的景象。

这实际是在回答前文怎样活的问题——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7.景物描写的作用
★(1)说明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又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2)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3)地坛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也是作者的解读,让作者获得新生。

8.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

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9.母亲为“我”做了什么?她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儿子在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
10.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升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

“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

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作者反复讲“母亲已不在了”充满了痛惜悔恨之情。

——物是人非
11.品味“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母亲的脚印”一句的含义?
★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

这样的总结,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

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四、课堂讨论[自选一个话题]
1.我们的生命完美无缺吗?我们应该怎样活着?
2.面对父母,我最痛悔的……
★设计的话题均能和学生自身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有话可说;允许自选话题,又能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爱好与偏向,在说话训练中体现教学民主思想;而口语交际训练更是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亲情感悟进行内化与升华,在口语能力训练中体现人文的关怀。

五、课堂总结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结束语
人为什么活着?史铁生没有把自己悟得的答案昭告于世人。

其实,离开了每个人特定的生活轨迹,离开了每个人独具的人生感悟,这样的答案近于废话。

他只是说了,园神告诉他,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与福祉。

而我想说,生与死之间有段距离,这就叫人生;怎样走过这段距离,这就叫生活。

仅此而已!史铁生在文章的最后说:“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我说:要是有话我没说,史铁生,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话只适合收藏。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目标定位就是体悟母爱,感悟生命,课型设计为讲读课。

本篇散文是有很厚重沧桑感的散文,节选的两部分主要体现在对生命、母亲的解读上。

当时设想就是想通过研读去理解去感悟,让学生体悟母爱的伟大就体现在“点点滴滴之间,平平凡凡之中”。

从而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引起心灵的碰撞,让学生的情感和认识得到提升,此时“面对父母,我最痛悔的……”这个设计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因为有了前面那么多的感情铺垫和渲染,学生们正沉浸其中,因此,才会那么动情,流着眼泪,发自内心地诉说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能让学生读出眼泪,是我设计这堂课的最终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