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一文动词的妙用_五年级语文
文学作品中动词的作用

品味动词一、认识动词导入:xx作家xx曾经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
”这句话生动体现了祖国语言凝练而又形象生动的特点。
那么什么是动词呢?1.说说什么是动词?(1)语法意义:①表示动作或行为(包括心理活动和感觉活动)eg:借、喂、洗、学习、批判、游行(具体的动作行为)同意、喜欢、看见、听见(心理活动或感觉活动)②事件的存现、变化eg:是、有、出现、消失(2)语法功能:①多数动词(及物动词)能带宾语eg:喂马、看书、洗衣服、学习文化、批判封建主义当也有少数动词不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eg:游行、咳嗽、休息、示威、醒②动词主要作谓语eg:小王去(了)、他买(了)、你说(吧)、我看、你洗、大家同意、我们学习、我们合作(动词作谓语)当然形容词也能作谓语:北京冷、飞机快、衣服干净、态度正确(形容词作谓语)区别:动词能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除了表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词外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
绝大多数动词能带着”、了”、过”等形容词都能受表示程度的副词很”的修饰eg:很小、很圆、很红此外,形容词能直接作定语,而动词不行eg:xx、XX、正确思想二、品味动词动词在汉语句子里多用于谓语,是主要成分,几乎每个句子都离不开它。
在词汇的海洋里,动词是最富于表现力的。
动词在任何文章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能刻画人物、表现中心,还能使文章增加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从生活的真实感、形象感,做到写人如见其人,写物如见其物,写景使人如临其境,动词用得巧,能以一当十,增强表达效果。
1、听〈〈好汉歌》,找出歌词中写了哪些动词,你能根据这些动词大致判别这首歌的感情基调以及表现的人物形象的特点么?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
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嘿呀依儿呀唉嘿依儿呀,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xx哇。
五年级下册语文景阳冈课文及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景阳冈课文及知识点1. 景阳冈课文1.1 课文一:《安阳亲友如相问》课文内容《安阳亲友如相问》是一篇描述古代交通运输工具的课文。
文章中,作者描绘了古代人们乘坐马车的场景,以及他们在路上的点滴经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交通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知识点•古代交通工具:马车是古代人们出行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有别于现代的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
古代马车使用动物力量来推动,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蒸汽机驱动的马车。
•古代生活习惯:古代人们的交通工具使用有别于现代,他们乘坐马车等工具出行。
在马车上,人们要面对颠簸和嘈杂的环境,同时还需注意交通安全。
1.2 课文二:《景阳冈》课文内容《景阳冈》是一篇描写景阳冈的课文。
景阳冈是杜甫笔下的一个山坡,文章从作者亲自走过景阳冈开始,描述了它的美丽景色和令人心醉的感受。
通过描绘景阳冈的自然风光,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知识点•描写自然景色:这篇课文通过对景阳冈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感受。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了解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词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
•修辞手法:在《景阳冈》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美感。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修辞手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知识点2.1 古代交通工具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落后,交通工具的种类和性能受到限制。
人们主要依靠动物力量来推动交通工具,如马车、马帮等。
其中,马车是古代人们出行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携带较多的人和物品,但行驶速度相对较慢。
2.2 描写自然景色的技巧在写作中描写自然景色是一项重要的技巧。
通过恰当运用形容词、动词和比喻等修饰性的词语,可以生动地描绘出自然风景的美丽和壮丽。
同时,还可以使用拟人、拟声等修辞手法来赋予自然景色以生命和情感。
总结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安阳亲友如相问》和《景阳冈》这两篇课文分别描写了古代交通工具和自然风光。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景阳冈》知识点

*.....
3、武松想 ∶ “转身回酒店吧, 一定会叫店家耻笑, 算不得好汉, 不能回去。 ”
细想了一回,说道 ∶“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
这句话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 真实。 武松这时才相信冈上有虎, 但是一点
也不害怕。武松毕竟是英雄好汉,也出于自尊和面子,他不愿下冈。表现了武松
便“一步步挨下冈来”。 一个“挨”字, 可以说比用任何一个表示“走”的意思
的动词更合适不过了。 它精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 手脚酥软、 筋疲力
尽的状态。武松毕竟是血肉之躯,经过一场激烈的人虎相搏后,他疲劳了,困倦
了,这是很自然的现象。这样的描写,非但无损于英雄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
更加朴实、丰满、逼真、可信。
拖、插、拿、抡、劈、丢”,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
点。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在文
中,这部分内容又准确地运用了几个动词“揪、按、踢、提、打”,把武松打虎
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采飞扬,打虎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再看,经过一场恶
斗,打死了老虎之后, 武松的精力已经耗尽, 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 随后,
词语扩展: 出自《水浒传》的成语: 半斤八两 不足挂齿 不计其数 打草惊蛇 大刀阔斧 大街小巷 调兵遣将 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龙潭虎穴
课内词语: 性命 诡计 破烂 耻笑 胸膛 拳头 酥软一饮而尽 半夜三更
句子解析:
1、 武松听了,笑道 ∶“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
时听说有大虫!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店家道 ∶ “我
文下册 第 课 《景阳 冈》知 识点
部编人教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景阳冈》知识点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景阳冈》知识点知识点教材分析:《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
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
在这四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前两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打猛虎做了很好的铺垫。
文章第九自然段写人虎相遇时,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等动作,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显现无遗。
此时武松唯一的对策就是“闪、躲”。
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是表现了动作的准确。
文中写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梢棒。
作者写到梢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
这些动词,用得无一不是恰到好处。
请看:“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
在文中,这部分内容又准确地运用了几个动词“揪、按、踢、提、打”,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采飞扬,打虎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看,经过一场恶斗,打死了老虎之后,武松的精力已经耗尽,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
一个“挨”字,可以说比用任何一个表示“走”的意思的动词更合适不过了。
它精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酥软、筋疲力尽的状态。
武松毕竟是血肉之躯,经过一场激烈的人虎相搏后,他疲劳了,困倦了,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这样的描写,非但无损于英雄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朴实、丰满、逼真、可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景阳冈文本解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景阳冈文本解读1.教材出处及编排意图《景阳冈》是一篇精读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第二十三回,作者为施耐庵,选作课文时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选编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武松打虎的经典故事情节,感受武松英勇的形象,体会其豪放倔强、勇敢机敏的人物特点,尝试交流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同时,领略文章细节描写尤其是动作描写的出彩文笔,感受古典名著《水浒传》的魅力,进一步享受阅读名著的乐趣、2.教材背景及艺术特点《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
作品描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众多好汉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展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斗争精神。
作品在思想内容和文学艺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水浒传》出场人物繁多,却个个形象鲜明。
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善于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并巧妙地把人物置身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其特殊情境下的行动和语言显示其形象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武松的嫉恶如仇、吴用的神机妙算、鲁智深的忠勇仗义、李逵的率直忠诚、林冲的骁勇善战等)。
《景阳冈》按事情发展顺序,生动地记叙了武松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赞扬了武松豪爽倔强、沉着机智和英勇无畏的品质。
课文可分为“喝酒”“上冈”“打虎”“下冈”四个部分,有详有略,详写“喝酒”和“打虎”的场面,略写“上冈”“下冈”的情节。
因为“喝酒”和“打虎”的场面最能表现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人物特点,这样既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课文的细节描写是一大亮点,作者非常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突出人物鲜明的形象特征。
其中尤为出彩的是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前者的典型是“打虎”部分的场面描写,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和传神。
例如描写老虎进攻的三招“一扑”“一掀”“一剪”和武松的“三闪”,把老虎进攻的凶猛、武松躲闪的灵敏,传神地刻画了出来;武松主动攻击时的“轮、劈、揪、按、踢、提、打”等词,字字千钧,生动有力地写出了人虎相搏的惊险场面,突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动词的妙用

动词的妙用词语积累在语文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我们学习的《景阳冈》一文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体现武松打虎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表现武松朴素丰满、逼真可信的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中心,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今天,语文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动词的妙用,一起来看下!动词的妙用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文章第九自然段写人虎相遇时,作者在文中并没赋予武松以任何英雄行为,却这样写道:“……闪在青石旁。
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上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中蹿下来。
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文中写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等动作,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暴露无遗。
此时武松唯一的对策就是“闪开”:“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一闪”、“又一闪”……这里,一个接一个的“闪”字,乍看起来,好像是轻描淡写,又是重复雷同,其实,足见作者的功力。
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是表现了动作的准确。
武松在遭到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
二是体现形象的鲜明。
“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
三是“闪”指主动地躲过,如果换用“躲”字,则会显得很被动。
文中写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哨棒。
作者写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
这些动词,用得无一不是恰到好处。
请看:武松进店喝酒时,是把哨棒靠在一边;喝完酒是提着哨棒离开酒店;看完树上的两行字是拖着哨棒走上景阳冈;读了榜文后,把哨棒插在腰间;当吊睛白额大虫出现在武松面前时,他便把哨棒拿在手里;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大虫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他便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赤手空拳与大虫搏斗。
五年级语文景阳冈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景阳冈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课本《景阳冈》是一篇记叙文,主要讲述了少年薛宝钗追求真理的故事。
这篇文章包含了以下几个知识点:
1. 文章结构:文章分为导引、追问、追寻、探讨和归纳五个部分,展示了一个完整的
故事。
2. 文字解读:文章中通过多次代词的使用,如“他”、“我”等,让读者去猜测人物
的身份和进行推理。
3. 人物描写:文章通过描写薛宝钗追求真理的过程,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精神。
4. 对话交流:文章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薛宝钗和老师之间的问答、追问和思考
的过程。
5. 勾连用词:文章中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远在天边”的
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6. 地理相关:文章中提到了景阳冈,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它位于河南省姜堰市。
这些是五年级语文课本《景阳冈》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五年级语文下册素材-第6课《景阳冈》知识点人教[知识点梳理]
![五年级语文下册素材-第6课《景阳冈》知识点人教[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25d76a8e87101f69e3195cd.png)
“不怕 ”
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性格为下文勇猛打虎的
行为做了铺垫。
.*.. *..*..
*..*..
*..*.. *..*..
*.
2、武松看了,笑道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 什么! ”
“笑”说明武松看到树上的字,仍然不相信景阳冈上有虎,还认为是店家的诡计,
第 课《景阳 冈》知 识点 人教部编 版
答: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 “扑 ”“掀 ”“剪 ”是老虎进攻的三招,这些动作把老虎的凶猛、
让人生畏的气势显露无遗。武松用三
“闪 ”沉着应对,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
锐气,体现了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9.通过全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通过全文,我看到了一个机智勇敢、武功高强、豪爽倔强、无所畏惧的武 松。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如果还有不懂的词语,可以猜一猜意思。 【筛酒】斟酒。 【哨棒】行路防身用的棍棒。
2、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喝酒 —— (上冈) —— (打虎) —— (下冈)
主要内容: 讲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 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 赤 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3、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武松见了大虫,惊吓不已,忙从青石上翻身下来,闪在青石边。大虫从半空里撺
2.老虎是怎样进攻武松的?这样详细写老虎的目是什么? 老虎的进攻有三招: “一扑 ”一“掀 ”一“剪 ”,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 势显现无遗。详细写虎是为了写人,以虎的凶猛衬托出人的勇猛。
3.文中多次用了 “闪 ”这个动词,你觉得能不能换成 “躲 ”?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阳冈》一文动词的妙用_五年级语文
《景阳冈》一文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
对于表现老虎的凶猛,体现武松打虎惊心动魄的场面,表现武松朴实丰满、逼真可信的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中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文章的第9自然段写人虎相遇时,作者在文中并没有赋于英雄人物武松以任何英雄行为,却是这样写道:武松见了老虎,“……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上按了一按,往上一扑,从半空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真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上,把腰胯一掀。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从这段话中的“按、扑、蹿、搭、掀、剪”等动词,可知这只大虫动作敏捷多变,力大无比,凶猛厉害。
特别是它那“一扑”、“一掀”、“一剪”更加显得突出。
而武松此时惟一的对策就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这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为什么不用“躲”字呢?
从表面看,“躲”和“闪”的意思是相近的。
但只要我们细细品析一下。
就会知道“闪”和“躲”的效果是不同的:一是“闪”字表现了动作的准确。
可见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
二是刻画了鲜明的形象。
“闪”这个动作,
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
三是这“闪”字体现了武松有计谋地、主动地躲过;而“躲”却显得很被动,是没有办法,无可奈何的表现。
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决不是重复词的雷同,也决不是轻描淡写,很见作者的功力,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
文中写武松手中惟一的武器就是哨棒。
作者在文章里写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
这些动词无一不显现出其恰到好处:武松进店喝酒时,是把哨棒靠在一边;喝完酒是提着哨棒离开酒店;看完树上的两行字是拖着哨棒走上景阳冈;读了榜文后把哨棒插在腰间;当吊睛白额大虫出现在武松面前时,他便把哨棒拿在手里;武松见了大虫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大虫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他便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赤手空拳与大虫搏斗。
可见,“靠、提、拖、插、拿、抡、劈、丢”等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用心之良苦,构思之巧妙。
当武松躲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
在文中,这部分内容中又准确地巧用了一些动词。
如:“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就这样,作者用“揪、按、踢、提、打”等动词,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奕飞动,跃然纸上。
再看,一场恶斗打死了老虎之后,武松的精力已经耗尽。
于是,他先
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
这么一个“挨”字,可以说,无法用任何一个表示“走”的更好的动词所代替。
它准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酥软,精疲力尽的状态。
武松也毕竟是血肉之躯,经过一场激烈的人虎相搏后,他疲劳了,困倦了,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这样写,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朴实丰满,更加逼真可信。